1
|
“自由”的歧路——“五四”自由主义的两大脱离 |
黄玉顺
|
《学术界》
|
2001 |
15
|
|
2
|
“五四”时期的鲁迅与传统文化 |
陆耀东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
2002 |
4
|
|
3
|
五四戏剧论争硝烟散后:梅兰芳与“新青年” |
张婷婷
|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5
|
|
4
|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 |
陈漱渝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4
|
|
5
|
从“生育节制”看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 |
陈文联
黄娟
|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4
|
|
6
|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非儒反孔思潮研究回眸 |
刘媛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3
|
|
7
|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功过 |
袁良骏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4
|
|
8
|
对鲁迅与章太炎的联系及其“五四”意义的再认识 |
陈方竞
穆艳霞
|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
2004 |
3
|
|
9
|
五四时期的女校教育与女性创作 |
郭霞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0
|
思想的复调:重思中国现代思潮中的“文明”与“文化” |
高力克
|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3
|
|
11
|
试论晚清白话文——兼谈与“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关系 |
梁志明
卢湘文
|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2
|
|
12
|
论个人主义与“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
姬蕾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13
|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的“软塑造”在五四时期的表征与影响 |
范丹卉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4
|
五四报刊文化批评的隐晦结构及其流弊——以陈独秀和《新青年》为主线 |
杨红军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15
|
颠覆与重造——论“五四”时期的激烈反传统 |
丁颖
|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
2
|
|
16
|
从五四后新女性独身的缘由透视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 |
陈慧
|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
2010 |
0 |
|
17
|
对五四时期从“人”的发现到“人”的失落的反思 |
王丹丹
|
《平原大学学报》
|
2004 |
0 |
|
18
|
“五四”新文学与现代文化伦理观念确立 |
蒋学杰
张艳梅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19
|
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与多维视野下的杜威实用主义 |
刘放桐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20
|
“文化磨合”视域下延安文学前期的丁玲写作——以《“三八节”有感》为例 |
马杰
|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
2018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