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0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由”的歧路——“五四”自由主义的两大脱离 被引量:15
1
作者 黄玉顺 《学术界》 2001年第3期23-33,共11页
五四传统的精神实质并不是表层的“民主与科学” ,而是深层的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五四”自由主义既脱离当时的现实 ,又脱离中国的传统。就其严重脱离传统而言 ,中国自由主义与西方自由主义是截然不同的 ,这是他们迄今为止总是失败的... 五四传统的精神实质并不是表层的“民主与科学” ,而是深层的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五四”自由主义既脱离当时的现实 ,又脱离中国的传统。就其严重脱离传统而言 ,中国自由主义与西方自由主义是截然不同的 ,这是他们迄今为止总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西方自由主义乃是与其“二希”(古希腊、希伯莱 )传统对接的。中国文化传统亦自有其自由精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主义 现代化转换 民族主义 传统 精神实质 自由精神 西方 “五四” 现实 表层
下载PDF
“五四”时期的鲁迅与传统文化 被引量:4
2
作者 陆耀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1期79-83,共5页
“五四”时期的鲁迅 ,在家庭中 ,作为长子、长兄 ,在教育部 ,作为分管文化工作的官员 ,其言行大多未逾传统文化规范。作为大学教师 ,他在教学和学术活动中的“反传统”,主要表现为 :敢于赞许文学中的创新和在研究中敢于发表创见。作为... “五四”时期的鲁迅 ,在家庭中 ,作为长子、长兄 ,在教育部 ,作为分管文化工作的官员 ,其言行大多未逾传统文化规范。作为大学教师 ,他在教学和学术活动中的“反传统”,主要表现为 :敢于赞许文学中的创新和在研究中敢于发表创见。作为作家、思想家的鲁迅 ,则激烈地“反传统”,这是时代的需要 ,是文化急剧转型的必需 ,是创建新文化的必需。他的“反传统”内涵 ,在社会制度、封建等级观念、政教观念方面 ,主要是“破除”;在文艺等方面 ,则主要是冲破、超越、创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时期 鲁迅 中国 传统文化 思想研究 文化批判
下载PDF
五四戏剧论争硝烟散后:梅兰芳与“新青年”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婷婷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9-91,共13页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以胡适、钱玄同等为代表的"新青年派"向中国本土"旧剧"发起猛烈攻击,以咄咄逼人的口气对其诋毁谩骂。然而在论战平息后不久,"新青年派"对旧剧的看法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仅纷纷写...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以胡适、钱玄同等为代表的"新青年派"向中国本土"旧剧"发起猛烈攻击,以咄咄逼人的口气对其诋毁谩骂。然而在论战平息后不久,"新青年派"对旧剧的看法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仅纷纷写文章进行自我批评,认为自己曾经在五四戏剧论争中发表的言论失之偏颇,而且还与"旧剧派"携手,为梅兰芳改良旧剧共谋策划。"新青年派"态度转变的原因,无不与梅兰芳访日的成功、美国学者的来华访问、梅兰芳访美演出消息日益明朗等事件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新青年派” 梅兰芳 旧剧 访美
原文传递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 被引量:4
4
作者 陈漱渝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0-136,共7页
五四爱国运动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催生下爆发的,它同时又扩大深化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是一场对民族文化进行批判和创新的运动。五四文学革命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其基本精神是思... 五四爱国运动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催生下爆发的,它同时又扩大深化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是一场对民族文化进行批判和创新的运动。五四文学革命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其基本精神是思想自由、个性解放,也就是人的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新文化运动 文学革命
下载PDF
从“生育节制”看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 被引量:4
5
作者 陈文联 黄娟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66-68,共3页
 桑格夫人的生育节制主义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在五四时期形成了一股以"生育节制"为主的妇女解放潮流。大批的先进知识分子对生育节制给予了很大的热情,在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对于妇女解放、社会进步和种族改良的积极意义...  桑格夫人的生育节制主义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在五四时期形成了一股以"生育节制"为主的妇女解放潮流。大批的先进知识分子对生育节制给予了很大的热情,在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对于妇女解放、社会进步和种族改良的积极意义的问题上提出了颇有价值的看法,这些对推动妇女解放,尤其是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节制 妇女解放 五四
下载PDF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非儒反孔思潮研究回眸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3-168,共6页
非儒反孔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一股思潮 ,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因为很多原因 ,大陆学界对此的研究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状态。进入新时期以来 ,大陆学者和港台、海外汉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和论证基本上趋于同步了 ,越来越多... 非儒反孔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一股思潮 ,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因为很多原因 ,大陆学界对此的研究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状态。进入新时期以来 ,大陆学者和港台、海外汉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和论证基本上趋于同步了 ,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和不同声音浮出水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非儒反孔
下载PDF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功过 被引量:4
7
作者 袁良骏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8-105,共8页
五四文学革命已经有 85年的历史 ,功过是非 ,理应给予理性的学术评价。对于五四文学革命 ,既有“新儒学派”的根本否定 ,受“新儒学派”影响的传统文化维护派的指责与否定 ,也有“国学派”、“鸳鸯蝴蝶派”、“新鸳蝴派”等的挑战 ,他... 五四文学革命已经有 85年的历史 ,功过是非 ,理应给予理性的学术评价。对于五四文学革命 ,既有“新儒学派”的根本否定 ,受“新儒学派”影响的传统文化维护派的指责与否定 ,也有“国学派”、“鸳鸯蝴蝶派”、“新鸳蝴派”等的挑战 ,他们的一些批评指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缺点与失误 ,往往不无道理 ,但相对于五四文学革命的伟大功绩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功绩有 :( 1 )以白话取代文言 ,完成了文学语言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 ;( 2 )揭开了中国“人的文学”的新篇章 ;( 3 )彻底扫荡了“鸳鸯蝴蝶派” ;( 4 )取法欧美文学的经验 ,实现了中国文学与世界的首次接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文学革命 功过
下载PDF
对鲁迅与章太炎的联系及其“五四”意义的再认识 被引量:3
8
作者 陈方竞 穆艳霞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6-31,共6页
章太炎与鲁迅对浙东学术思想的承续性发展,显示着"鲁迅与章太炎之缘"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变革中的文化意义。章太炎与鲁迅所确立的"取今"与"复古"的变革取向及其对"魏晋文学"观的选择,构筑了&qu... 章太炎与鲁迅对浙东学术思想的承续性发展,显示着"鲁迅与章太炎之缘"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变革中的文化意义。章太炎与鲁迅所确立的"取今"与"复古"的变革取向及其对"魏晋文学"观的选择,构筑了"五四"新文化、新文学发生的"浙东文化"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鲁迅 浙东文化 五四
下载PDF
五四时期的女校教育与女性创作
9
作者 郭霞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3-151,共9页
产生于晚清、发展于五四时期的女校,在女性解放的过程中,扮演了知识启蒙和精神启蒙的重要角色。近代特殊的国情、西方教会女校的催化作用,以及“五四”的启蒙背景,使得女校突破传统社会的桎梏而得到迅速发展。与家庭及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产生于晚清、发展于五四时期的女校,在女性解放的过程中,扮演了知识启蒙和精神启蒙的重要角色。近代特殊的国情、西方教会女校的催化作用,以及“五四”的启蒙背景,使得女校突破传统社会的桎梏而得到迅速发展。与家庭及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不同,女校通过课程教学、文化活动等对女性群体进行集中、科学、系统、深刻的文化濡染。其中,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形式,既是启蒙和教育的载体,又成为女学生表达自我思想的输出端口。在女校这个独特的空间场域中,诞生了近现代中国最早的一批女作家,她们一步步浮出历史地表,从边缘处走向历史舞台的中央,从而也改写了文学史和社会史的叙事样貌。尽管女校在很多方面难免存在各种局限,但这不妨碍它成为推动女性解放、激发女性创作的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女校 女性 启蒙
下载PDF
思想的复调:重思中国现代思潮中的“文明”与“文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力克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0-111,179,共13页
在近代中国观念史上,五四以后"文化"话语兴起,但它并未取代近代主流思潮中的"文明"话语。德国式的以"文化"反对"文明"的思想战,并没有在中国发生。中国的现代化是现代文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qu... 在近代中国观念史上,五四以后"文化"话语兴起,但它并未取代近代主流思潮中的"文明"话语。德国式的以"文化"反对"文明"的思想战,并没有在中国发生。中国的现代化是现代文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文明"与"文化"是构成中国现代性的两大元素。清末民初,对"文明"的追寻是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旋律。五四以后思想界"文化"主题的浮现,表征着观念史上"文明"与"文化"话语语义融合的趋势。清末民初"文明"变革的主调由此演变为"文明—文化"的复调,形成"变革"与"认同"的协奏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 文化 “五四” 思想 话语
原文传递
试论晚清白话文——兼谈与“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梁志明 卢湘文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68-70,共3页
白话文在晚清时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使"白话"及"白话文"观念得以普及,并以"独立"的身份与文言文并行存在。但尚未发生任何动摇文言文正统地位的决定性变化。它与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是一种风与火的关系... 白话文在晚清时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使"白话"及"白话文"观念得以普及,并以"独立"的身份与文言文并行存在。但尚未发生任何动摇文言文正统地位的决定性变化。它与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是一种风与火的关系,火借风之力,风助火一臂之力,最终形成一种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白话文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晚清 白话文 关系
下载PDF
论个人主义与“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姬蕾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54-159,共6页
"五四"时期所倡导的个人主义思想对新文学影响深远,晚清至民初真正打破群与国的局限、将个人的独异价值凸现出来的是鲁迅,将个人主义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相结合则来自1918年6月《新青年》的《易卜生专号》中胡适的... "五四"时期所倡导的个人主义思想对新文学影响深远,晚清至民初真正打破群与国的局限、将个人的独异价值凸现出来的是鲁迅,将个人主义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相结合则来自1918年6月《新青年》的《易卜生专号》中胡适的《易卜生主义》和同年周作人《人的文学》的出现。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存在于"五四"一代作家中,自我意识的出现使新文学呈现出自我表现的特点。同时"五四"初期个人与民族国家之间并非矛盾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文学作品中的自我与民族国家形成二位一体的关系。五四新文学发生期个人主义所强调的个人的发现、个人意志和自我实现所带给作家的情感经历是从乐观、浪漫到苦闷、彷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主义 五四新文学 影响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的“软塑造”在五四时期的表征与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范丹卉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4-149,共6页
在历史上,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力可分为"硬塑造"和"软塑造"两个方面。到五四时期,由于社会基本面的变革和传统文化的衰落,其中"硬塑造"的作用已基本消失,但"软塑造"的作用却顽强延续... 在历史上,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力可分为"硬塑造"和"软塑造"两个方面。到五四时期,由于社会基本面的变革和传统文化的衰落,其中"硬塑造"的作用已基本消失,但"软塑造"的作用却顽强延续下来,其表征是传统文化先验地决定五四知识分子看待西学的思维逻辑和评判依据,其重要影响是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首个传播高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塑造 五四 表征 影响
下载PDF
五四报刊文化批评的隐晦结构及其流弊——以陈独秀和《新青年》为主线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红军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86-194,共9页
五四时期的革命知识分子在文化高压下,回避政治批评,然后在文化批评领域阐发文化救国的理想化设想,他们当时的议论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一个外显内隐的张力结构,充满了斗争精神,但是也为一般民众的阅读制造了较大障碍,以至于当时的批... 五四时期的革命知识分子在文化高压下,回避政治批评,然后在文化批评领域阐发文化救国的理想化设想,他们当时的议论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一个外显内隐的张力结构,充满了斗争精神,但是也为一般民众的阅读制造了较大障碍,以至于当时的批儒在二十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大陆被大规模误读。本文旨在重返五四文化批评现场,澄清事实真相,为今天的社会发展理清文化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文化批评 隐晦结构 隐患
下载PDF
颠覆与重造——论“五四”时期的激烈反传统 被引量:2
15
作者 丁颖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49-52,共4页
"五四"时期的激烈反传统曾作为时代的"共名"深刻地存在于历史的经验与记忆之中。伴随着西方学界对"现代性"的质疑和反思,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知识界对"五四"时期反传统的激进态度也... "五四"时期的激烈反传统曾作为时代的"共名"深刻地存在于历史的经验与记忆之中。伴随着西方学界对"现代性"的质疑和反思,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知识界对"五四"时期反传统的激进态度也多有责难之声。通过姿态和策略的选择、反叛的对象和再造文明的宗旨等方面来探讨"五四"时代反传统的正面意义和价值取向,以存疑于某些虽具有相当的学理基础但缺乏操作可行性的理论预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反传统 颠覆 重造
下载PDF
从五四后新女性独身的缘由透视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
16
作者 陈慧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10年第1期48-50,共3页
五四春雷的炸响,震醒了沉睡千百年的女性意识。一些接受过教育的新女性开始摆脱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选择了一条不同常人的生活方式——独身。女性独身的个中缘由不一,但不论是为畏惧不幸婚姻选择独身,还是为了追求事业成功选择独身,都... 五四春雷的炸响,震醒了沉睡千百年的女性意识。一些接受过教育的新女性开始摆脱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选择了一条不同常人的生活方式——独身。女性独身的个中缘由不一,但不论是为畏惧不幸婚姻选择独身,还是为了追求事业成功选择独身,都表明女性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女性的自主意识已经觉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新女性 独身 女性自主意识
下载PDF
对五四时期从“人”的发现到“人”的失落的反思
17
作者 王丹丹 《平原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89-91,共3页
在'五四'对各种外来文化思潮的兼容并蓄中,个人主义是当时统帅形形色色新思潮的总观念,也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个性论者的人生圭臬.它唤醒了人们沉睡的个性意识,使人们认识到自我的价值.'人'的发现犹如石破天惊,震撼着&#... 在'五四'对各种外来文化思潮的兼容并蓄中,个人主义是当时统帅形形色色新思潮的总观念,也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个性论者的人生圭臬.它唤醒了人们沉睡的个性意识,使人们认识到自我的价值.'人'的发现犹如石破天惊,震撼着'五四'知识分子们的心灵,他们尽情地表现自我形象,抒发自我情愫,表达自我要求.这种无拘无束地'表现自我'使五四文学显示出独具一格,与众不同的特质与异彩,也使得'五四'成为人的自觉的时代.然而,像昙花一现般短暂,个人主义如流星一般,眩目而壮美的划过长空后便立即黯淡下去,甚至成为了人们批判的对象.个人主义的倡导,自我表现这个五四文学思潮中最有分量,最值得骄傲的成果恰恰成为了众矢之的.为何个人主义在中国会如此迅速地从兴盛走向淡化,这无疑是由中国诸多社会、人文因素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个人主义 个性意识 文学评论 经济基础 哲学信仰
下载PDF
“五四”新文学与现代文化伦理观念确立 被引量:1
18
作者 蒋学杰 张艳梅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3-136,共4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现代文化伦理观念的建构,与新文学,尤其是现代小说的诞生与发展有着内在的关联和彼此的呼应。作为历史转折点和现代社会的入口,"五四"自身具有文化断裂和文化新生的意...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现代文化伦理观念的建构,与新文学,尤其是现代小说的诞生与发展有着内在的关联和彼此的呼应。作为历史转折点和现代社会的入口,"五四"自身具有文化断裂和文化新生的意味,其文化场域与历史语境中的主体———人的追问、寻找和表述,都意味着建构主义意义上的自我生成与外界重构。"五四"新文学在话语体系上,在作家的文化视野里,现代之人的发现,现代文化伦理观念的确立,成为最突出的主题和时代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新文学 文化伦理
下载PDF
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与多维视野下的杜威实用主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放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8-65,共8页
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与改革开放都与马克思主义相关,后者与可以融汇同时代各种西方哲学思潮的、以杜威为最大代表的实用主义存在碰撞。"五四"之后、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马克思... 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与改革开放都与马克思主义相关,后者与可以融汇同时代各种西方哲学思潮的、以杜威为最大代表的实用主义存在碰撞。"五四"之后、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传播体系化,并在中国特殊环境下得到创造性发展。杜威实用主义等西方思潮因其在中国背景较为复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也较为复杂。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实用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了多次坚定的批判,在思想文化上保障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但是在批判中也出现简单化等片面性,产生了较大消极后果。改革开放以后,拨乱反正,马克思主义得到了更大的丰富和发展,更进一步显示出只有它才能体现当代世界哲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在其指导下,学界从多维视野的角度对杜威实用主义等西方思潮重新进行了评价,既更加准确地揭示和批判了它们的片面性,又注意发现它们体现时代精神发展的某些因素,这反过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转向与变更 前三十年 多维视野
原文传递
“文化磨合”视域下延安文学前期的丁玲写作——以《“三八节”有感》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杰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59-63,共5页
抗战背景下的延安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场域,聚集了众多不同文化背景的知识分子,从而出现了多元文化形态相互磨合交融的景象,以五四文化传统与党领导下的延安革命文化传统的"磨合"最为突出。丁玲作为最典型的延安文人,她的《&qu... 抗战背景下的延安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场域,聚集了众多不同文化背景的知识分子,从而出现了多元文化形态相互磨合交融的景象,以五四文化传统与党领导下的延安革命文化传统的"磨合"最为突出。丁玲作为最典型的延安文人,她的《"三八节"有感》就投射出五四文化传统所培植的个人主义的现实批判精神、启蒙立场与女性解放意识同"党的立场"所规定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与革命男权文化的"文化磨合"之态,从而成为延安文学的经典文本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三八节”有感》 文化磨合 五四 延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