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4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代医家对疫病病因的认识 被引量:14
1
作者 顾植山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648-649,共2页
对疫病来说,不能正确把握"六气"病因,就难以在辨证论治中体现天人相应的中医本色。在疫病的病因问题上,只讲致病微生物是远远不够的,人体的抗病能力,致病微生物的传染力和生物学特性,都受制于自然大环境的变化条件。运用五运... 对疫病来说,不能正确把握"六气"病因,就难以在辨证论治中体现天人相应的中医本色。在疫病的病因问题上,只讲致病微生物是远远不够的,人体的抗病能力,致病微生物的传染力和生物学特性,都受制于自然大环境的变化条件。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把握好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能提高中医药防疫治疫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病 病因 内经 五运六气理论
下载PDF
从《内经》《伤寒论》谈胃痞中医辨治规律 被引量:8
2
作者 孙露亚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465-466,共2页
从病名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三方面对中医胃痞证作一总结,认为对胃痞证的认识源于《内经》,辨证论治奠基于仲景,后世进一步充实、完善,对当今中医胃痞辨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胃痞 内经 伤寒论 胃疾病
下载PDF
浅谈中医学的养生观 被引量:4
3
作者 胡西美 《甘肃中医》 2003年第3期1-3,共3页
中医学的养生观源于《内经》“天人相应”的观点及“治未病”的思想:调摄精神,将息得宜以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后世医家发明的人痘接种法、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等等,均是《内经》养生... 中医学的养生观源于《内经》“天人相应”的观点及“治未病”的思想:调摄精神,将息得宜以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后世医家发明的人痘接种法、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等等,均是《内经》养生学说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养生观 天人相应 治未病
下载PDF
《内经》胀病理论探讨 被引量:6
4
作者 郑红斌 水楠楠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2期1378-1381,共4页
[目的]探讨《内经》胀病的理论内涵与辨证论治思想,阐述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方法]对《内经》胀病病名、病因病机、病症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转归等进行较全面整理论述。[结果]《内经》对胀病已有专门论述,其病因病机... [目的]探讨《内经》胀病的理论内涵与辨证论治思想,阐述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方法]对《内经》胀病病名、病因病机、病症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转归等进行较全面整理论述。[结果]《内经》对胀病已有专门论述,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外邪侵犯、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病理产物积聚、脏腑亏虚等;根据其临床表现,胀病可分为五脏六腑胀和肤胀、水胀与臌胀;《内经》对胀病的治疗提倡以针刺治疗为主,兼用刺络放血,也用单方药物。[结论]《内经》已构建了胀病理论的基本框架,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其理论内涵与辨证论治思想,对临床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胀病 水胀 臌胀 五脏六腑胀 肤胀 理论探讨
下载PDF
《黄帝内经》五味补泻理论及五味补泻图构思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大魁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7期845-847,共3页
《黄帝内经》五味补泻理论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但其内容较为分散,缺乏条理和系统性,给学习和研究带来诸多不便。作者受《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五味补泻体用图"启发,从医易同源论出发,以河图为基本框架,以《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五味补泻理论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但其内容较为分散,缺乏条理和系统性,给学习和研究带来诸多不便。作者受《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五味补泻体用图"启发,从医易同源论出发,以河图为基本框架,以《黄帝内经》五味补泻理论为理论依据,对比《黄帝内经》与《辅行诀》中五味补泻理论的不同,设计出《黄帝内经》"五味补泻图"。"五味补泻图"完整地表达了《内经》有关五方、五气、五行、五味、五脏的相互关系及五味补泻法则,具有简洁、直观、明了的特点,有助于学习和记忆,为学习、研究《内经》五味补泻理论提供了便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补泻图 五味补泻理论 黄帝内经 辅行诀 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滑寿学术思想管窥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景超 王单一 《河南中医》 2003年第1期22-24,共3页
元代著名医家滑寿对文义深奥、不易体会的《内经》、《难经》采用“删去繁芜 ,撮其枢要”的方法 ,大胆提出分门别类 ,钞而读之。他以六脉为纲 ,统括三十种脉象。使脉学研究更为纲举目张 ,脉诊之大纲臻于清晰 ,使后之学者见象知理 ,易于... 元代著名医家滑寿对文义深奥、不易体会的《内经》、《难经》采用“删去繁芜 ,撮其枢要”的方法 ,大胆提出分门别类 ,钞而读之。他以六脉为纲 ,统括三十种脉象。使脉学研究更为纲举目张 ,脉诊之大纲臻于清晰 ,使后之学者见象知理 ,易于掌握。其所著《十四经发挥》 ,把督、任二脉与十二经合论为十四经 ,并考诸《内经》 ,厘定穴位 6 5 7个 ,分归于十四经中 ,使经络学说益臻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寿 学术思想 《内经》 《难经》 《诊家枢要》 《十四经发挥》 元代
下载PDF
从阴阳二十五度论中医阴阳睡梦学说 被引量:3
7
作者 彭德忠 张先庚 +2 位作者 吴丽娜 徐全壹 王米渠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第4期17-20,共4页
从医学经典理论阴阳二十五度论证阴阳睡梦学说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阴阳睡梦——天人昼夜之道(睡眠醒觉与阴阳出入,阳寤阴寐与昼夜交替,阴阳睡眠与心神动静,阴阳承抱与协和睡眠);卫气循行——阴阳二十五度之说(营卫气昼夜循行的道路,卫行... 从医学经典理论阴阳二十五度论证阴阳睡梦学说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阴阳睡梦——天人昼夜之道(睡眠醒觉与阴阳出入,阳寤阴寐与昼夜交替,阴阳睡眠与心神动静,阴阳承抱与协和睡眠);卫气循行——阴阳二十五度之说(营卫气昼夜循行的道路,卫行循行阴阳各二十五度,阳跷阴跷与循行异常);阴阳水火既济——睡梦失常调理之长(不寐的个体阴阳偏颇,失眠的阴阳心理调节,经方调节失眠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阴阳睡梦学说 阴阳二十五度 中医心理学
下载PDF
《内经》“以情胜情”的情绪调节思想探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孔芳 王丽 《淄博师专学报》 2010年第3期31-33,43,共4页
《内经》情志学说中"以情胜情"的情绪调节思想对情绪与情绪之间相互作用进行了详尽阐释。Gross在情绪调节过程模型中,提出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即通过人的认知与行为两种途径来进行情绪调节。而"以情胜情... 《内经》情志学说中"以情胜情"的情绪调节思想对情绪与情绪之间相互作用进行了详尽阐释。Gross在情绪调节过程模型中,提出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即通过人的认知与行为两种途径来进行情绪调节。而"以情胜情"给出了一种全新的通过情绪途径进行情绪调节的策略,为当前的情绪调节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以情胜情 情绪调节
下载PDF
《内经》“肺藏象”理论在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慧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1期1284-1285,共2页
肾脏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大多病机复杂,迁延难愈,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水肿、蛋白尿和血尿等,并常因体虚感邪而致病情反复和进展。运用《内经》"肺藏象"理论分析肾脏病的临床表现及证治经验,发现其中"上焦开发,宣五谷味"... 肾脏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大多病机复杂,迁延难愈,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水肿、蛋白尿和血尿等,并常因体虚感邪而致病情反复和进展。运用《内经》"肺藏象"理论分析肾脏病的临床表现及证治经验,发现其中"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理论对肾脏病蛋白尿的治疗、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理论对肾脏病水肿的治疗、"少阴属肾,肾上连肺"理论对肾脏病血尿的治疗以及"肺者,气之本"理论对肾脏病体虚易感外邪致病情反复和进展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肺藏象 肾脏病 治疗应用
下载PDF
刍议《内经》与《周易》同源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彦 揭西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2期350-351,共2页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内经 医易同源
下载PDF
《黄帝内经》“气交”理论之探讨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丹纯 孙维峰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481-482,共2页
《黄帝内经》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古代医学论文总集,乃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其思想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气象、医药等十分广阔的领域。《黄帝内经》运用整体思维、变易思维、相成思维全面地诠释"气交"理论,认为... 《黄帝内经》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古代医学论文总集,乃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其思想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气象、医药等十分广阔的领域。《黄帝内经》运用整体思维、变易思维、相成思维全面地诠释"气交"理论,认为万物皆禀天地之气而生,自然万物是一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遵循天人一体观,"气交"理论揭示了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天地自然变化对生命生理变化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 气交 天人一体观 黄帝内经
下载PDF
“脾主长夏”探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林国晟 曹俊昌 +1 位作者 刘启鸿 付肖岩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第13期14-15,32,共3页
“脾主长夏”是《内经》中脾主时令三种说法之一,在中医学理论当中,关于脾与时令的配属关系说法不统一,然而在《内经》中较多篇章持的观点是把脾所主之时定义成长夏(或季夏),文章从时脏配属理论展开探讨。
关键词 脾主长夏 《内经》 时脏配属
下载PDF
李学铭老师临证经验琐谈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学奇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7期849-850,853,共3页
[目的]总结李学铭老师的临床经验,实为后学迷途金针,既可丰富学术,又可造福百姓。[方法]通过整理李老师治疗经验点滴,如运用《内经》病机十九条指导临床,博采众家、活用古方,辨证分明、遣方用药等的分析,作出相应的总结。[结果]李学铭... [目的]总结李学铭老师的临床经验,实为后学迷途金针,既可丰富学术,又可造福百姓。[方法]通过整理李老师治疗经验点滴,如运用《内经》病机十九条指导临床,博采众家、活用古方,辨证分明、遣方用药等的分析,作出相应的总结。[结果]李学铭老师临证,宗内经、法仲景、效景岳、承叶桂,辨阴阳、分寒热、明虚实、别脏腑,其遣方用药,如用兵布阵,药中病的。[结论]李老师中医理论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临床疗效卓越,值得传承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学铭 内经 临证经验 病机十九条 辨证用药 医案 名老中医
下载PDF
运用“周易思维”升华中医理论
14
作者 周福生 许仕杰 +1 位作者 黄纯美 周颖瑜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5-7,共3页
《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是我国古代群经之首,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渊薮,特别对中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周易》道天地之经以载其度,而《素问》极天人之变阐诸经”。天地之理,尽于《易》中,而“易”理又尽在医中。医... 《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是我国古代群经之首,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渊薮,特别对中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周易》道天地之经以载其度,而《素问》极天人之变阐诸经”。天地之理,尽于《易》中,而“易”理又尽在医中。医易融汇,恰似乳水,博大而不飘渺、深邃而不虚无,医易同源,歧黄鸿术奇技,皆本于《周易》与《内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 中医理论 《素问》 《内经》 作用 《周易》 同源 天地 《易》 中国思想
下载PDF
《内经》“论治思想”在中医防治肾脏病中的应用
15
作者 李慧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10期1061-1062,共2页
《内经》论治思想十分丰富,涉及整体论治、治病求本、动态施治、治疗未病等内容,其对中医临床防治肾脏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内经》 论治思想 肾脏病 中医防治
下载PDF
《内经》“藏象”理论在中医诊治尿血中的应用
16
作者 李慧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1期1264-1265,共2页
[目的]探讨《内经》"藏象"理论在中医诊治尿血中的应用。[方法]整理与中医诊治尿血相关的《内经》"藏象"理论,并结合历代医家的相关论述,分析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内经》"心合小肠"、"小... [目的]探讨《内经》"藏象"理论在中医诊治尿血中的应用。[方法]整理与中医诊治尿血相关的《内经》"藏象"理论,并结合历代医家的相关论述,分析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内经》"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上连肺"、"脾藏营"、"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肝藏血"、"肾者水藏"以及肾"开窍于二阴"等"藏象"理论有助于中医对尿血病变准确定位,明确病机,进而正确治疗,历代医家对此多有发挥,并得到现代临床的证实。[结论]《内经》"藏象"理论对中医诊治尿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血 溲血 溺血 “藏象”理论 内经 诊治规律 中医基础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学《内经》做临床的重要意义及方法
17
作者 顼祺 顼志兵 《山西中医》 2011年第5期1-4,共4页
学《内经》做临床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发展中医临床医学理论的基础;二是提高中医临床思辨能力的根本途径;三是提高中医临床科研能力的有力措施。其方法,一要带着临床问题去学,带着实践体会去读;二要以学习《内经》理论为主,同时博采其... 学《内经》做临床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发展中医临床医学理论的基础;二是提高中医临床思辨能力的根本途径;三是提高中医临床科研能力的有力措施。其方法,一要带着临床问题去学,带着实践体会去读;二要以学习《内经》理论为主,同时博采其他经典著作,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理论 临床 意义 方法
下载PDF
从“阳不入阴”论不寐及其针灸辨治 被引量:35
18
作者 梁洁仪 邴守兰 吴焕淦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29-1033,共5页
科技与网络的发展不断加速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失眠成为现代人难以摆脱的困扰。溯古追今,中医论治失眠观点独特,收效甚佳。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 科技与网络的发展不断加速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失眠成为现代人难以摆脱的困扰。溯古追今,中医论治失眠观点独特,收效甚佳。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矣。"后世医家精炼为"阳不入阴",并以此作为失眠(中医称不寐)的总病机。人体阴阳任意一方偏盛偏衰,阴阳失衡,均可导致"阳不入阴",成为不寐的发病基础。阴阳失衡,大体可归纳为阳偏盛、阴偏盛、阳偏衰、阴偏衰4个方面。针灸辨治不寐,贵在引阳入阴,调和阴阳,使之恢复平衡,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绿色疗法,值得深入探索及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寐 失眠 黄帝内经 阳不入阴 针灸
原文传递
浅论“治未病”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17
19
作者 许前磊 栗彦芳 蒋士卿 《中医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74-76,共3页
"治未病"理论不仅在预防疾病的发生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是临床的治疗原则,近代医家将"治未病"理论分别应用于免疫代谢类、肿瘤、生殖系统等疾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待进一步的挖掘、提高。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治未病 应用 展望
下载PDF
论五行理论在《黄帝内经》建构中的作用及其意义 被引量:16
20
作者 张登本 孙理军 李翠娟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3-18,共6页
五行理论是研究五行的概念内涵、特性、事物五行属性归类及其相互关系,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之间广泛联系的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认识宇宙万物相互联系,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黄帝内经》在构建其医学理论时,运用了五行这一... 五行理论是研究五行的概念内涵、特性、事物五行属性归类及其相互关系,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之间广泛联系的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认识宇宙万物相互联系,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黄帝内经》在构建其医学理论时,运用了五行这一哲学概念及相关理论来阐述与人体生命相关事物或生命活动本身的奥秘、构建医学理论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全面地运用于说明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辨证、治疗等医学问题,为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哲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理论 黄帝内经 中医理论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