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论》说《关雎》等七篇释义 被引量:57
1
作者 李学勤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0-93,共4页
《诗论》为亲闻孔子《诗》学的弟子所作,对照文献, 最可能是子夏。现在看,《诗论》和《诗序》、《毛传》,在思想观点上虽有承袭,但实际 距离是相当大的,即以《关雎》等七篇而论,差别即很明显。《诗序》不可能是子夏本人的 作... 《诗论》为亲闻孔子《诗》学的弟子所作,对照文献, 最可能是子夏。现在看,《诗论》和《诗序》、《毛传》,在思想观点上虽有承袭,但实际 距离是相当大的,即以《关雎》等七篇而论,差别即很明显。《诗序》不可能是子夏本人的 作品,只能说是由子夏开始的《诗》学系统的产物。但无论《诗序》还是《毛传》,都确实 有《诗论》的影子,这对我们认识《诗》学传承,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博简 《诗论》 《关睢》 子夏
下载PDF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关雎》看中国古典教育的蕴含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铁芳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26,共7页
《关雎》作为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篇章,其间蕴含着中国古典诗教乃至整个古典教育的基本脉络:在以物起兴的过程中,打开个体成人的天地视域,让个体内在地进入天地四时之中,潜移默化地形塑自我生命形态,获得自身生命的内在规定性,逐步形成个... 《关雎》作为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篇章,其间蕴含着中国古典诗教乃至整个古典教育的基本脉络:在以物起兴的过程中,打开个体成人的天地视域,让个体内在地进入天地四时之中,潜移默化地形塑自我生命形态,获得自身生命的内在规定性,逐步形成个体美善合一的生命形态。这一过程就其实质而言,正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诗经》之教为基础,经由孔子而逐步成型的中国古典教育体系,那就是:以美兴人,以礼导人,以道成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雎》 兴发 古典诗教
原文传递
从“关雎”的多元英译看中国典籍外译现状与问题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林波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0-95,共6页
自古以来对"关雎"的阐释多有分歧,其英译文则体现出更为显著的多元性。本文选取"关雎"的22种英译文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结构、主题、叙述视角、词义等多方面的分歧与差异。这22种英译文按照其在译者身份、翻译目... 自古以来对"关雎"的阐释多有分歧,其英译文则体现出更为显著的多元性。本文选取"关雎"的22种英译文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结构、主题、叙述视角、词义等多方面的分歧与差异。这22种英译文按照其在译者身份、翻译目的、译文形态上体现出的不同特征,可划分为"传统型翻译"、"现代型翻译"、"诗性创译"三类。本文最后指出,现代意义上的典籍事实上是原本、注解本、今译本与外译本等的共同组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雎” 翻译 中国典籍
原文传递
“阴阳和谐”与“色进于礼”:《关雎》文本体系及其文明内涵
4
作者 侯捷飞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70,共8页
作为《诗》三百的首篇,《关雎》存在一个以“阴阳和谐”为核心元素的意群体系,具有儒家所倡导的人、事、物运转“至诚无息”“发而皆中节”、各安其位而阴阳协和的“致中和”意义。《关雎》具有极强的喻示性与象征性,反映出人与物、人... 作为《诗》三百的首篇,《关雎》存在一个以“阴阳和谐”为核心元素的意群体系,具有儒家所倡导的人、事、物运转“至诚无息”“发而皆中节”、各安其位而阴阳协和的“致中和”意义。《关雎》具有极强的喻示性与象征性,反映出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三者联动的和谐秩序,描述了人将兼美兼善价值观念付诸实践后,人、事、物各自圆融而又互映共存、臻于完美的状态。诗中“君子”对“淑女”追求过程中“友之”“乐之”与儒家对事物“知之”“好之”“乐之”三境界的内在逻辑一致,《关雎》突出的音乐属性亦呼应并彰显“色进于礼”的文本意义。深入研究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其思想理念,阐释其文明价值与现实意义,对于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贯彻落实“两个结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无疑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雎》 意群体系 “友之” “乐之” 文明内涵
下载PDF
基于天人之际的《关雎》叙事思维
5
作者 李巍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4-149,共6页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石和主体骨架,天人思维模式成为诸多学科领域的元范式。作为"四始"之首抑或"六经"之首的《关雎》,暗示了天人之际与王道教化的根基,蕴含着天人叙事思维的诸多因子:《关...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石和主体骨架,天人思维模式成为诸多学科领域的元范式。作为"四始"之首抑或"六经"之首的《关雎》,暗示了天人之际与王道教化的根基,蕴含着天人叙事思维的诸多因子:《关雎》之人乃师法天地之人,为德厚流光、实行大道的周文王;《关雎》之旨为究天人之际,表面上叙述文王求娶太姒的过程,实际暗含文王领悟神谕、践行天命的过程,体现了天人关系的比德抑或合德思想,深化了关雎之旨;《关雎》之技(赋比兴)为天人相通之技,暗含天人感应思想,叙事之道与叙事之技完美结合。天人思维是《关雎》的基本叙事思维模式,成为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思维,也是解码"四始"乃至"六经"叙事思维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雎 天人叙事 《关雎》之旨 《关雎》之技
下载PDF
在翻译中生长的诗:庞德的《关雎》译诗多维细读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林波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7年第1期95-99,共5页
庞德的《诗经·关雎》译文与原作的差异表现在意象、意境、形式等各个方面,与原作似乎是两首平行、独立的诗歌,但它在生成上与原诗有根本的联系。他在译文中对意象、尤其是女子意象进行了显著的丰富与重塑,并将形、声、色糅合于一... 庞德的《诗经·关雎》译文与原作的差异表现在意象、意境、形式等各个方面,与原作似乎是两首平行、独立的诗歌,但它在生成上与原诗有根本的联系。他在译文中对意象、尤其是女子意象进行了显著的丰富与重塑,并将形、声、色糅合于一体。他的译文具有明显的现代诗特征。庞德译诗的生成方式与他对表意文字的挚爱有绝对的联系,他认为表意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文字的构词法,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以语言为载体的认知方式。他的翻译指向的是一种更为理想的诗歌写作方式,而非以再现原诗为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德 关雎 形象 表意文字
原文传递
《关雎》的语音和词语修辞艺术 被引量:3
7
作者 罗英侠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00-102,共3页
关于《关雎》诗的修辞艺术,古今学者均未于之深究,只是在《关雎》赏析的文章中才稍有涉及。实际上,《关雎》一诗的艺术成就是巨大的,其艺术特色是丰富多彩的。本文仅拟就其语音及词语修辞艺术加以探讨,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 关雎 语音 词语 修辞艺术
下载PDF
《诗·周南·关雎》主旨:从“以色喻于礼”到“夫妇之德”再探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国雨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124-132,共9页
对《诗·周南·关雎》篇主旨的解读从先秦以来一直存在不同观点:早期儒家从情感与礼义之关系角度,以"以色喻于礼"评论《关雎》主旨;汉儒则认为《关雎》体现着"后妃之德",具有"风天下而正夫妇"的... 对《诗·周南·关雎》篇主旨的解读从先秦以来一直存在不同观点:早期儒家从情感与礼义之关系角度,以"以色喻于礼"评论《关雎》主旨;汉儒则认为《关雎》体现着"后妃之德",具有"风天下而正夫妇"的教化典范意义,将上博简《孔子诗论》和帛书《五行》联系起来,对历史时期相关论述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认为,早期儒家和汉儒关于《关雎》主旨的评论看似颇有分歧,实际上则是内在一致的:"以色喻于礼"之论,是对《关雎》将生命意义上的男女恋情升华和规范为伦理意义上的夫妇之德的肯定;而汉儒对《关雎》具有"风天下而正夫妇"之政教意义的肯定,不仅与早期儒家夫妇伦理观念相一致,而且与早期儒家《诗》学观一脉相承;恰当理解《关雎》诗旨,才能有效解读其蕴涵的礼乐教化与美善之德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雎》 “以色喻于礼” “夫妇之德” 《孔子诗论》 诗学派
下载PDF
诗国第一情歌的审美之旅——《关雎》三千年接受史的文化启示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文忠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2期1-18,共18页
作为"诗三百"的开篇之作,《关雎》堪称华夏诗国的"第一情歌"。孔子作为《关雎》的第一读者,以整体性视野,从审美与教化双重角度,奠定了《关雎》三千年接受史基调。汉代儒生"《诗》作经读",优美的婚恋情... 作为"诗三百"的开篇之作,《关雎》堪称华夏诗国的"第一情歌"。孔子作为《关雎》的第一读者,以整体性视野,从审美与教化双重角度,奠定了《关雎》三千年接受史基调。汉代儒生"《诗》作经读",优美的婚恋情歌成了严肃的伦理教材。从两汉"《诗》作经读",经魏晋"文的自觉",到两宋以及明清强调"《诗》作诗读",《关雎》逐渐恢复原初的情诗面貌。现代接受者从纯文学观念出发,一致把《关雎》视为男欢女悦的情歌。纵观《关雎》三千年接受史,这是一部由"《诗》作经读"到"《诗》作诗读",亦诗亦经、亦经亦诗,审美与教化双线演化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诗评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嬗变史。从阐释学看,诗与诗的阐释都是传统的构成部分。今天,当人们超越了伦理主义与审美主义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同情的理解看待诗教传统,完整认识《关雎》以及《诗经》在历史上"诗"与"经"的双重身份和双重影响,又引起了当代接受者的新思考。由此,从孔子到今天,《关雎》三千年接受史形成一个审美之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雎》 接受史 “《诗》作经读” “《诗》作诗读” 审美之圆
下载PDF
《关雎》的性质及其教化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邓安生 邢丽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3-57,共5页
《关雎》的性质问题,经过了从汉到宋到现代三个时期的演变。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学界对《关雎》的价值判断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传统的"教化说"、"美刺说"遭到彻底批判和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朱熹的"民谣说"... 《关雎》的性质问题,经过了从汉到宋到现代三个时期的演变。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学界对《关雎》的价值判断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传统的"教化说"、"美刺说"遭到彻底批判和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朱熹的"民谣说",外加"人民性"。然而,《关雎》中的"君子"既不是古代青年男子的通称,采荇菜的"淑女"也不是"劳动人家的姑娘"。从周代礼乐文化层面考量,《关雎》中的"君子"只能是周天子或诸侯,《关雎》是一首敦劝教化的乐歌。《关雎》的礼乐教化意义主要表现在"发乎情,止乎礼义"、"风天下而正夫妇",以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乐教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雎》 礼乐教化 君子身份
原文传递
Probe into the Logic and Rhetoric of Propriety in The Book of Songs :Taking “Guan Ju” as the Core Example
11
作者 Lu Yo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9-217,共9页
The Book of Songs is a book of propriety passing on rites and teaching people by the form of poetry with unique logic and rhetoric.“Guan Ju”is the most typical poem deducing the propriety of humans from the laws of ... The Book of Songs is a book of propriety passing on rites and teaching people by the form of poetry with unique logic and rhetoric.“Guan Ju”is the most typical poem deducing the propriety of humans from the laws of nature,which is acceptable,convinced and obeyed by the people naturally,friendly and eloquently.Therefore,the logic and rhetoric in The Book of Songs can be reconciled and self-consistent in the poetic thinking of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hum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Book of Songs guan ju LOGIC RHETORIC
下载PDF
试论《关雎》在《牡丹亭》中的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牛丹丹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98-103,108,共7页
《牡丹亭》作为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得意之作,充分彰显了汤显祖的"至情观"。试以《关雎》为切入点来探寻其在《牡丹亭》中的意义。汤显祖通过陈最良和杜丽娘对《关雎》的不同解读,表现了陈最良的迂腐、塑造了在&qu... 《牡丹亭》作为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得意之作,充分彰显了汤显祖的"至情观"。试以《关雎》为切入点来探寻其在《牡丹亭》中的意义。汤显祖通过陈最良和杜丽娘对《关雎》的不同解读,表现了陈最良的迂腐、塑造了在"情"与"礼"尖锐对立下的"有情人"杜丽娘,与此同时,通过他们对《关雎》的传统的经学解读与新的诗学解读的对立,表现了"天理"(人的道德属性)与"人欲"(人的自然属性)不可调和的矛盾,进一步彰显了汤显祖"主情反理"的思想内涵以及《牡丹亭》的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雎》 《牡丹亭》 陈最良 杜丽娘 经学解读 诗学解读 反理主情
下载PDF
《诗·关雎》——“舞雩”祈雨之祀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得才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38-41,共4页
"关关"是戴在头上的羽巾,"雎鸠"是周代先民鸟图腾崇拜,"荇菜"是用于雩祀仪式上的水草。《关雎》的诗旨是:久旱,周代南方诸侯国国主及其子民唯恐粮食颗粒无收,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为此,在巫觋的主持下,头... "关关"是戴在头上的羽巾,"雎鸠"是周代先民鸟图腾崇拜,"荇菜"是用于雩祀仪式上的水草。《关雎》的诗旨是:久旱,周代南方诸侯国国主及其子民唯恐粮食颗粒无收,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为此,在巫觋的主持下,头戴羽巾的男女于孟夏之际在黄河之洲上举行盛大雩祀。他们围着祭祀场,模仿雎鸠的动作,一前一后跳着禹步,祈求甘雨早日降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雎 雩舞 祈雨
下载PDF
《关雎》禽鸟喻义问题浅谈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思旺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90-94,共5页
《关雎》禽鸟喻义问题,自来论者甚众,歧见多有,可商之处往往而在。细推诗意,征诸载籍,当知"关关"固为独鸣,"雎鸠"乃喻君子,"挚(鸷)而有别"实指勇而有礼。
关键词 《关雎》 禽乌喻义 雎鸠 隐语 鸷而有别
下载PDF
用现代情歌的表现手法解读《关雎》的诗歌主题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鹏飞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62-63,67,共3页
对《关雎》主题的阐释,有"后妃之德"说、爱情颂歌说、婚典乐歌说、婚俗教化说等,历来争论不休。但若换一个角度,用现代情歌的表现手法来比照解读《关雎》的诗歌主题,就会发现"情歌说"的观点比较符合诗歌的本意。
关键词 现代情歌 表现手法 《关雎》 主题
下载PDF
从《关雎》看《诗经》在传播中的两个经典化过程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瑞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68-72,共5页
《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篇,和《诗经》一起经历了两个共同的传播经典化历程:一是进入周王所制定的大型乐典并成为起始篇目,具有促进共通语的形成及倡导周王朝文化价值形态的意义;二是由口头传播的乐歌歌词到由文字写定的文本传播形态... 《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篇,和《诗经》一起经历了两个共同的传播经典化历程:一是进入周王所制定的大型乐典并成为起始篇目,具有促进共通语的形成及倡导周王朝文化价值形态的意义;二是由口头传播的乐歌歌词到由文字写定的文本传播形态,具有筑基汉语书面语形成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雎 诗经 共通语 经典化过程
下载PDF
述论《关雎》诗解
17
作者 熊思怡 吴琪 杨言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9期21-26,共6页
“诗解”一词包含两层意蕴,一是对诗文本的疏解,二是对诗所负载的社会功用的判定。《关雎》原为先民歌谣,在儒学独尊的背景下被奉为圭臬,历代研究者对其不断注解疏正,诗解延传更迭,赋予《关雎》个人进德、主文谲谏、人伦教化等社会意义... “诗解”一词包含两层意蕴,一是对诗文本的疏解,二是对诗所负载的社会功用的判定。《关雎》原为先民歌谣,在儒学独尊的背景下被奉为圭臬,历代研究者对其不断注解疏正,诗解延传更迭,赋予《关雎》个人进德、主文谲谏、人伦教化等社会意义或功能。回顾千年的《关雎》诗解史,“诗学”和“经学”构成了两条基本的阐释路径。该文选取《关雎》诗解发展中较为重要的时间节点,论及先秦、两汉、宋代、清代、近代的代表诗解,希冀以此把握《关雎》诗解的发展脉络。新时代再读《关雎》,其体现了完满的男女相合之义,当为礼制影响下的爱情诗之冠冕,是古典爱情诗歌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学 《关雎》 诗解 爱情诗 讽谏 孔子 人伦教化
下载PDF
从《关雎》、《汉广》中看古人为何求“淑女”而拒“游女” 被引量:1
18
作者 任晓阳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36-39,共4页
文章首先从外在美与内在美两方面来分析人们认可"窈窕淑女"的原因,突出淑女"贤良淑德"的内在美;其次,从游女的素质与周楚两国敌对情绪两方面来分析西周统治者排斥游女的原因;再次,西周统治者认为《关雎》在"... 文章首先从外在美与内在美两方面来分析人们认可"窈窕淑女"的原因,突出淑女"贤良淑德"的内在美;其次,从游女的素质与周楚两国敌对情绪两方面来分析西周统治者排斥游女的原因;再次,西周统治者认为《关雎》在"夫妇之德"方面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加之"南化"思想风行,因而借之以感化《汉广》之"荆蛮之淫"。总而言之,《关雎》所体现的正是西周统治者对待青年男女婚姻问题的主张和愿望,即"淑女以配君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雎》 《汉广》 淑女 游女
下载PDF
汉三家《诗》学对夫妇伦理和妇德的思考 被引量:1
19
作者 冯一鸣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29-32,共4页
汉代三家《诗》学以通经致用的特点发挥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规范作用,以《关雎》为中心提出了匡正夫妇伦理对社会兴衰的关键意义,又认为婚姻礼制从形式到内容必须敬慎重正,同时通过诸多诗说表明对妇女德行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 汉代《诗经》学 通经致用 《关雎》 婚姻礼制 妇德
下载PDF
《关雎》新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国英 《黄石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56-58,共3页
《关雎》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同样是比兴手法的运用。“窈窕淑女”不是采荇菜的女子,她是贵族女子,而非平民。“荇菜”不是今天的水荇。
关键词 《关睢》 比兴 淑女 荇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