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解构的“典故”——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新论 |
万燕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8 |
15
|
|
2
|
基于扎根理论的文化实景旅游演艺游客感知研究——以华清池《长恨歌》为例 |
包富华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
2017 |
10
|
|
3
|
论诗歌翻译中的文化交流——评《长恨歌》的两种译本 |
戴玉群
|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3
|
|
4
|
白居易《长恨歌》的层次结构划分综论 |
凌朝栋
|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08 |
5
|
|
5
|
白居易《长恨歌》的地理空间书写 |
赵艺斐
|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2024 |
0 |
|
6
|
《长恨歌》与《李夫人》的同质题材和主题分歧 |
陈思羽
|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2
|
|
7
|
白居易与王安忆《长恨歌》 |
曾艳
|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3
|
|
8
|
一样的红颜薄命,不一样的悲剧色彩——评王安忆的《长恨歌》 |
黄嫣
|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
2006 |
2
|
|
9
|
人与城的融合——析《长恨歌》中女性与城市的同构关系 |
张燕
|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3
|
|
10
|
《平家物语》对《长恨歌(传)》的借鉴研究 |
杨夫高
|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3 |
0 |
|
11
|
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的生命美学呈现——以王琦瑶形象为例 |
邓春霞
|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
2021 |
2
|
|
12
|
《长恨歌》与白居易左拾遗翰林学士转任考 |
滕汉洋
|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13
|
男人的缺席——试论《长恨歌》中的男性形象 |
张磊
唐黎
赵吕生
|
《绥化学院学报》
|
2008 |
2
|
|
14
|
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女性主义 |
梁艳
|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15 |
2
|
|
15
|
回本溯源——论《长恨歌》的感伤主题 |
涂小丽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2
|
|
16
|
从《长恨歌》的两种译文看诗歌翻译的话语途径 |
戴玉群
|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0 |
|
17
|
《长恨歌》两种译文的比较——基于诗歌翻译的标准 |
尤璐
|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1 |
1
|
|
18
|
游离于情节之外的非叙事性话语--以王安忆《长恨歌》为例 |
邵宁
|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
2022 |
1
|
|
19
|
三个女人的女性主义叙述——一份女性主义的反思文稿 |
魏巍
|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
2008 |
1
|
|
20
|
怀旧面纱下的忧虑——被误读的《长恨歌》 |
郭颜柯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15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