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知青作家”的身份认同——“文革”后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历史起源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何言宏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19-125,共7页
“知青作家”对于他们“文革”中的“知青”身份有着强烈认同 ,而对作为“知青”前身的“红卫兵”身份却着意回避。这一方面意味着他们在刻意“剥离”其历史身份中的“革命”内涵 ,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历史反思的巨大局限。这一状况 ,与意... “知青作家”对于他们“文革”中的“知青”身份有着强烈认同 ,而对作为“知青”前身的“红卫兵”身份却着意回避。这一方面意味着他们在刻意“剥离”其历史身份中的“革命”内涵 ,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历史反思的巨大局限。这一状况 ,与意识形态、历史转型以及他们的个人生命周期和身份认同历史均有重大关联。“知青作家”只有“正视”并且深刻反思其早期的“革命”身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青作家 知识分子 身份认同 文化大革命后 历史起源 伤痕文学 反思小说
下载PDF
略论知青作家视野中的知青历史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源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30-33,共4页
由于创作主体身份的不同 ,对知青上山下乡这一段历史的解读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知青出身的作家 ,往往感情代替理智 ,解说历史时不由自主地用虚构的历史或历史真实的某些方面代替全部遭遇的历史真实 ;而非知青出身的作家 ,虽然以旁观者的... 由于创作主体身份的不同 ,对知青上山下乡这一段历史的解读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知青出身的作家 ,往往感情代替理智 ,解说历史时不由自主地用虚构的历史或历史真实的某些方面代替全部遭遇的历史真实 ;而非知青出身的作家 ,虽然以旁观者的身份撰写历史 ,但难免以偏概全。所以未来知青小说的走向 ,就是以客观公正的态度 ,启开尘埃遮蔽的历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青作家 知青历史 解读方式
下载PDF
论寻根文学主体的构成及特点 被引量:3
3
作者 陈丽芬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15-119,共5页
寻根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流派,鲜有人对它的主体进行研究。它的主体包括作为寻根先导的少数老作家、寻根主体部分的知青作家和寻根独特部分的少数民族作家。由于寻根文学作者不同的独特感受和各自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审美理想追求,使他们在主... 寻根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流派,鲜有人对它的主体进行研究。它的主体包括作为寻根先导的少数老作家、寻根主体部分的知青作家和寻根独特部分的少数民族作家。由于寻根文学作者不同的独特感受和各自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审美理想追求,使他们在主体的不同类别里又有区别。老作家的寻根主要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个人爱好有关,其寻根更多地带有不自觉的特点;而知青作家的寻根是出于身份认同的需要和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合适的接受场,因此担当寻根文学主体重要角色的不是文化底蕴深厚的老作家,而是文化底子薄弱的知青作家。而少数民族作家的寻根既是对长期封闭心理的反拨,也是对民族文化沉落的焦灼,还不免带有跻入世界文学潮流的急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主体 老作家 知青作家 少数民族作家
下载PDF
迷失之痛与超越之难——论“知青作家”的苦难意识
4
作者 徐阿兵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41-46,共6页
"新时期文学"发端于对苦难的叙述和反思;其中,"知青作家"表现出独属于这一代人的苦难意识。以"动荡的青春"为叙述背景,面对理想的迷失,作家们以各自不同的叙述策略传达出了共同的苦痛与焦虑,同时也昭示... "新时期文学"发端于对苦难的叙述和反思;其中,"知青作家"表现出独属于这一代人的苦难意识。以"动荡的青春"为叙述背景,面对理想的迷失,作家们以各自不同的叙述策略传达出了共同的苦痛与焦虑,同时也昭示了超越苦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青作家” 苦难意识 青春 理想
下载PDF
给现代化想象抹上一层乡村底色——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乡村小说
5
作者 范家进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3-69,共7页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乡村小说,不再把社会政治当做影响乡村人物命运的唯一制约因素,无论是有过短暂下放经历的"知青作家",还是乡村出生后来又栖居城市的作家,他们投向乡村的目光、对待乡村人物的感情和态度,以及关于乡村过去...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乡村小说,不再把社会政治当做影响乡村人物命运的唯一制约因素,无论是有过短暂下放经历的"知青作家",还是乡村出生后来又栖居城市的作家,他们投向乡村的目光、对待乡村人物的感情和态度,以及关于乡村过去和未来的理解和想象,都远比新时期之初要更为复杂而深沉、迷茫而沉重。这些小说的情节、画面和格调,给高歌猛进的80年代思想文化主流抹上了一层乡村底色,显示出文学面对生活的独特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小说 现代化想象 知青作家 20世纪80年代
下载PDF
难以忘却的记忆——论90年代以来知青作家的创作
6
作者 马玲丽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1-3,24,共4页
进入到上世纪90年代,知青作家群体性创作现象已经消散,但是知青经历这一极其特殊的印记并未随着时间退去,而是潜沉在知青作家生命深处,升华成更为成熟的文化心态和精神姿态,超越一代人自身悲剧性处境,脱离群体狭隘的角色,深入追究自我... 进入到上世纪90年代,知青作家群体性创作现象已经消散,但是知青经历这一极其特殊的印记并未随着时间退去,而是潜沉在知青作家生命深处,升华成更为成熟的文化心态和精神姿态,超越一代人自身悲剧性处境,脱离群体狭隘的角色,深入追究自我和历史。知青作家以自身创作实绩,参与着当代文学的精神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年代 知青作家 创作分化 精神姿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