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中国文学的雅俗之辨与雅俗合流 被引量:10
1
作者 汤哲声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5-112,共8页
中国古代雅俗文学以作者身份为区分标准,中国现代雅俗文学则应以文化标准加以辨别。从文化人性的角度看,20世纪的雅文学表现更多的是社会人性,俗文学更多的则是自然人性。因此,雅俗之别在于人性,即人在文学中的地位如何。虽然20世纪雅... 中国古代雅俗文学以作者身份为区分标准,中国现代雅俗文学则应以文化标准加以辨别。从文化人性的角度看,20世纪的雅文学表现更多的是社会人性,俗文学更多的则是自然人性。因此,雅俗之别在于人性,即人在文学中的地位如何。虽然20世纪雅俗文学有明显的区别,但总的趋势是互为渗透和走向合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文学 雅俗之辨 雅俗合流 雅文学
原文传递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美食怀旧”书写——以陆文夫为个案 被引量:10
2
作者 冯进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1-108,169-170,共8页
本文以陆文夫和苏州美食的"纠结"关系为个案,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美食怀旧"现象。笔者首先简述中国现代作家"美食怀旧"的文化背景,然后梳理陆文夫的"姑苏之恋",最后审视他的中篇小说《美... 本文以陆文夫和苏州美食的"纠结"关系为个案,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美食怀旧"现象。笔者首先简述中国现代作家"美食怀旧"的文化背景,然后梳理陆文夫的"姑苏之恋",最后审视他的中篇小说《美食家》中体现的文化、性别、政治等因素的交织互动,特别是其中男性中心的历史叙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食怀旧 话语建构 性别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
原文传递
左翼文学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论纲(上) 被引量:6
3
作者 赵学勇 李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33,共9页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为中心的左翼文学思潮与创作 ,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和创作模式 ,对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以及当下动态发展的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左翼文学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展现出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追求的复杂而曲折的关系。鲁迅、茅盾和一些对文学艺术本质有着精深把握的左翼理论家、创作家对左翼文学精神的理解及其创作 ,真正代表左翼文学全部内涵的现代文学意识 ,同一度造成当代文学发展之路窄化甚至停滞的极“左”文艺思潮、文学观念有本质区别。论文粗略勾勒了左翼文学精神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面貌和文学现代化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文学精神 20世纪中国文学 现代化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湘西书写 被引量:5
4
作者 张邦卫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95-99,共5页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湘西是一个被众多作家一再书写到的地域性乡土。湘西书写,是指以湘西为表现背景,展示20世纪中国人在湘西乡土中的生活习俗、情感方式、价值判断和生存形态,以及书写者本身在这种书写过程中所体现出对湘西的认识、...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湘西是一个被众多作家一再书写到的地域性乡土。湘西书写,是指以湘西为表现背景,展示20世纪中国人在湘西乡土中的生活习俗、情感方式、价值判断和生存形态,以及书写者本身在这种书写过程中所体现出对湘西的认识、期待、回忆和想象。湘西书写可分为“诗意化”与“审美化”的湘西书写、“写实”与“批判”的湘西书写、“左翼”与“革命”的湘西书写、“传奇”的湘西书写四种形态。这是由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从诸如反现代与反都市、追求现代化、追求左翼与革命、追求形而上的终极与民间狂欢的立场和角度将自己对湘西的记忆、想象、感受和期盼文学化的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湘西 湘西书写
下载PDF
论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主题的理性内涵 被引量:4
5
作者 周海波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9-24,共6页
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批判主题和回归主题两大主题群落体现着乡土文学创造的理性精神 ,内蕴于文本世界的理性内涵 ,它包涵以“人”为本位的人道主义精神、崇尚科学文明的现代精神和对本土化思维方式的认同三个方面。民间理性为乡土文学... 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批判主题和回归主题两大主题群落体现着乡土文学创造的理性精神 ,内蕴于文本世界的理性内涵 ,它包涵以“人”为本位的人道主义精神、崇尚科学文明的现代精神和对本土化思维方式的认同三个方面。民间理性为乡土文学的民族化进程注入了浓郁的哲学文化意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 主题 理性精神 民间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百年反思 被引量:5
6
作者 黄霖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8-79,共12页
本文在反思近百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基础上,就当前学界认识颇有分歧而重要的一些问题,诸如研究的价值取向、基本理路、课题选择、理论指导、基本方法、对象界定、主要视点、视域覆盖及立场追求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有助于21世... 本文在反思近百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基础上,就当前学界认识颇有分歧而重要的一些问题,诸如研究的价值取向、基本理路、课题选择、理论指导、基本方法、对象界定、主要视点、视域覆盖及立场追求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有助于21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健康地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21世纪
下载PDF
左翼文学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论纲(下) 被引量:4
7
作者 赵学勇 李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16,共11页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为中心的左翼文学思潮与创作 ,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和创作模式 ,对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以及当下动态发展的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左翼文学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展现出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追求的复杂而曲折的关系。鲁迅、茅盾和一些对文学艺术本质有着精深把握的左翼理论家、创作家对左翼文学精神的理解及其创作 ,真正代表左翼文学全部内涵的现代文学意识 ,同一度造成当代文学发展之路窄化甚至停滞的极“左”文艺思潮、文学观念有本质区别。论文粗略勾勒了左翼文学精神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面貌和文学现代化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文学精神 20世纪中国文学 现代化
下载PDF
延安文艺研究:历史重评与当代性建构 被引量:5
8
作者 赵学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13,共9页
延安文艺的形成及其演进是百年中国文学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既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全面规范了当代文学的建构与走向。延安文艺不仅对20世纪中国文化、文学和政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而且也产生了深远的世界性影响... 延安文艺的形成及其演进是百年中国文学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既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全面规范了当代文学的建构与走向。延安文艺不仅对20世纪中国文化、文学和政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而且也产生了深远的世界性影响,它是中国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对世界文学做出的特殊贡献。但多年来由于受意识形态和当代文艺思潮的双重制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领域,对延安文艺的研究和重视程度恰恰显得非常薄弱,延安文艺的历史成就及其巨大影响始终没有得到科学、公正、系统的研究和评估。在中国文化软实力亟待提升的背景下,对延安文艺所提供的强大的动力资源和精神系统的研究必然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课题。延安文艺的再研究,需要研究者以建构的而非解构的、理性的而非漠然的姿态进入,同时还需要形成新的研究思路,既不忽视延安文艺的本体性研究,又能将研究的重点置于考察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复杂关系上面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文艺 20世纪中国文学 历史意识 文化建构
下载PDF
互生共长的长青藤与参天大树——从文学作品改编看20世纪中国文学与现代传播之电影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小平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60-65,共6页
20世纪中国文学十分幸运地发生、发展在一个现代传播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影,是现代传播的一种形式。在过去的近百年的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中有许多的文学作品借助电影这一现代传播的形式得以广泛传播,经久不衰;电影也从20世纪中国文学的... 20世纪中国文学十分幸运地发生、发展在一个现代传播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影,是现代传播的一种形式。在过去的近百年的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中有许多的文学作品借助电影这一现代传播的形式得以广泛传播,经久不衰;电影也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宝库中汲取了丰富的创作源泉。近百年来,它们互生互长,共同繁荣,结出了累累硕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现代传播 电影 改编 发展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现代意识的基本情形——一种表面的叙述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新颖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2000年第1期39-57,共19页
本文特意标明是“一种表面的叙述”,主要是因为在这种以产代和叙述“事实”为主的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受到限制。我试图通过对章太炎、王国维、鲁迅等的思想进行重新阐释和叙述,探讨中国现代意识的发生与原有文化资源的考掘... 本文特意标明是“一种表面的叙述”,主要是因为在这种以产代和叙述“事实”为主的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受到限制。我试图通过对章太炎、王国维、鲁迅等的思想进行重新阐释和叙述,探讨中国现代意识的发生与原有文化资源的考掘和重造、现代意识与个人性承担、现代主体的确立及其位置、现代主体内部的精神世界等问题的;通过对中国新诗的现代焦虑、中国都市文学兴盛一时等文学现象的考察,描述和分析现代意识的文学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上半叶 中国 文学 现代意识 现实环境
原文传递
精神生态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 被引量:3
11
作者 温奉桥 李萌羽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2-119,共8页
从精神生态视角关注20世纪中国文学,属于精神史研究的范畴。从隐喻的意义层面,肺结核、疯癫、阳痿分别构成了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社会精神生态的典型病相,通过这些典型病相研究,可以发现20世纪中国社会精神生态的某些特征和侧面:肺... 从精神生态视角关注20世纪中国文学,属于精神史研究的范畴。从隐喻的意义层面,肺结核、疯癫、阳痿分别构成了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社会精神生态的典型病相,通过这些典型病相研究,可以发现20世纪中国社会精神生态的某些特征和侧面:肺结核病在文学作品中的大量出现和写实性病相描写,赋予这种病症一种更为深刻的社会文化思想的本质性内涵,隐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压抑、黑暗、寒冷的社会精神状态;疯癫是一种精神畸变和异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疯颠”,主要有两类:被现存文化秩序“命名”的疯癫和自我“命名”的疯癫即“佯狂”。疯癫作为一种精神畸变,隐喻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封建文化的非人道本质和20世纪中国启蒙思想的悲剧性历史境遇;性与政治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呈现为复杂的逆向关系,大量“阳痿”形象的出现,在20世纪下半叶极“左”时期专制主义文化中,成为特定历史语境中“乌托邦”政治的同构语。肺结核、疯癫、阳痿,作为“身体政治”,共同建构了20世纪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价值走向,以及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生态的某种历史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态 中国文学 肺结核 疯癫 阳痿 政治 隐喻
下载PDF
为“文言”一辩——语言辩证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源起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建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4-124,共11页
20世纪初数年间,梁启超、王国维、章太炎、刘师培、鲁迅、周作人、黄人、徐念慈等人在文学的情感与审美功能、个人尊严、汉语本位与民族文化主体等方面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语言、文学与文化... 20世纪初数年间,梁启超、王国维、章太炎、刘师培、鲁迅、周作人、黄人、徐念慈等人在文学的情感与审美功能、个人尊严、汉语本位与民族文化主体等方面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语言、文学与文化实践来回望这一"源起",如何对待文学研究中文言的合法性成为必须正视的问题。这就要求进一步改变思维定势、祛除白话的迷思而以白话与文言辩证运动的观点来看待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这将有助于深入探究作家作品的语言问题,开拓被遮蔽的点和面,使文学史叙事更具科学性与历史性、整体感与动态感,更全面把握多元共生的复杂面貌;有助于激活传统的源头活水,使中国文学与文化得以更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 白话 20世纪中国文学 文学审美 语言辩证运动
原文传递
抗战爆发: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的重要分界线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志荣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9-26,共8页
本文认为 ,抗战爆发是中国 2 0世纪文学史上一个很重要的分界线 ,此后 ,中国文学开始了一个很长的“共名”时期 (这个时期的下限尚有待确定 )。论文同时指出 ,鲁迅去世与抗战爆发在时间上几近重合 ,是这一分界能够成立的关键
关键词 20世纪 文学 中国 分期 文学史 抗日战争
下载PDF
“重写文学史”浪潮的先声——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的创新与局限
14
作者 陆欣宇 黄德志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2-57,共6页
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新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始终是学界探讨研究的重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按照政治与历史视角分割文学史的旧格局,它以文学现代化为内核,关注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整体性,极具启蒙主义的光... 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新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始终是学界探讨研究的重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按照政治与历史视角分割文学史的旧格局,它以文学现代化为内核,关注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整体性,极具启蒙主义的光辉。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存在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题概括不恰当、对现代化的认知不准确等问题,应当以辩证的眼光进行看待与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文学史 文学现代化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观的回眸与思考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剑龙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3-110,159,共8页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观,按照文学史本身的发展特点和脉络进行思考,将中国现代文学置于世界文学发展的背景中展开梳理分析,关注和强调文学史的艺术形式等的内部研究。黄修己、唐金海、周斌、顾彬、严家炎等主编的文学史,都受到二十世纪...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观,按照文学史本身的发展特点和脉络进行思考,将中国现代文学置于世界文学发展的背景中展开梳理分析,关注和强调文学史的艺术形式等的内部研究。黄修己、唐金海、周斌、顾彬、严家炎等主编的文学史,都受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观的影响。有学者反思和探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观,批评该观念存在的缺憾和不足,然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观的提出,其贡献与价值仍然是功不可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史 整体观
原文传递
20世纪中国文学市场化中的“文化审美过滤” 被引量:3
16
作者 万莲姣 黄宗喜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4-98,共5页
"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是在20世纪中国人被动或主动打开国门、使中国融入现代世界或让现代世界融入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过渡带上生产出来的文学,有明显的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相杂糅的复合元素。这些... "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是在20世纪中国人被动或主动打开国门、使中国融入现代世界或让现代世界融入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过渡带上生产出来的文学,有明显的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相杂糅的复合元素。这些复合元素主要是由文学市场化趋势中的"文化审美过滤"中介:1)现代汉语白话新文学运动,2)人类中的另一半——女性开始以主体身份审美化,3)文学生产因编辑出版复制批量化,4)翻译行为现代价值取向化,等等,一一呈现出来的,以至于回观"20世纪中国文学",我们与其论断它的属性是前现代的、现代的或后现代的,不如说它是现代过渡带的,它已不同于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不再气质促狭和辗转反侧在皇室庙堂与民间江湖间、不再品格摇摆在非此即彼的传统二元文化夹缝中,而是显示了创生出"另一个世界,另一个自我"的多元审美的可能,具备了一些有别于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中国"思想、情感与美学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市场化 文化审美过滤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学在韩国的研究回眸 被引量:3
17
作者 安炳三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151-155,共5页
回眸20世纪中国文学在韩国的研究轨迹,对韩中两国的学术界都有重要意义。20世纪韩国的中国现当代 文学研究与中国的研究方向差别不大,中国当代文学及港台文学研究方面较落后,研究对象集中。21世纪的研究倾 向是:韩国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回眸20世纪中国文学在韩国的研究轨迹,对韩中两国的学术界都有重要意义。20世纪韩国的中国现当代 文学研究与中国的研究方向差别不大,中国当代文学及港台文学研究方面较落后,研究对象集中。21世纪的研究倾 向是:韩国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更多起来,并脱离中国研究的既定道路,韩中比较文学研究相对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现 当代文学 韩国 回眸
下载PDF
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母语写作危机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经建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6-111,共6页
母语是承载特定文明形态的符号意义体系。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是母语中最富于生气和变革意识的话语成分。20世纪中国文学在被进行"现代化"置换时其母语思维创造力乃至母语形象被历史性地贬损或遮蔽,处于所谓的&qu... 母语是承载特定文明形态的符号意义体系。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是母语中最富于生气和变革意识的话语成分。20世纪中国文学在被进行"现代化"置换时其母语思维创造力乃至母语形象被历史性地贬损或遮蔽,处于所谓的"百年中文,内忧外患"的情境。由此得到的启示和反思是:文学创作如要在"世界性"中坚守"汉语性"或"母语化",必须破除局限于认识论意义上的"进化论"的思维方式;秉承和葆有汉语言母语"有容乃大"、"求同存异"以及"变则通"的文化品质;发扬光大汉语言母语文学的诗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语 汉语言母语 母语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
下载PDF
恋爱与革命——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易崇辉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17-21,共5页
革命是20世纪中国公共领域最大的事件,恋爱婚姻是个人私人领域能自主决定的最重要的事件。在20世纪这百年时间里,在不同的"革命"阶段,革命与恋爱先后呈现出合一、磨合、革命规范恋爱、革命禁锢恋爱、恋爱与革命相剥离以及革... 革命是20世纪中国公共领域最大的事件,恋爱婚姻是个人私人领域能自主决定的最重要的事件。在20世纪这百年时间里,在不同的"革命"阶段,革命与恋爱先后呈现出合一、磨合、革命规范恋爱、革命禁锢恋爱、恋爱与革命相剥离以及革命消失后恋爱呈现出的身体性情形。革命与恋爱关系的变化,可以折射出20世纪中国社会变化的轨迹,映射出百年来人们不同的生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 恋爱 20世纪 中国文学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中的“北京”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勇 许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9-106,共8页
随着文学研究视角的不断拓展与深入,"城市"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相对上海来说,对北京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和薄弱。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中的"北京"经历了五个关节点,即19世纪末、1917年、1928年、1949年和1976年,... 随着文学研究视角的不断拓展与深入,"城市"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相对上海来说,对北京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和薄弱。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中的"北京"经历了五个关节点,即19世纪末、1917年、1928年、1949年和1976年,它们清晰地表现出"北京"的主要内涵与多元面貌;"北京"还在雅俗互补、京味文学、传统因素的传承和政治文化四个方面,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具体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20世纪中国文学 城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