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地塞米松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50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75例)。对照组患者于内镜下经鼓膜穿刺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 mg。观察组患者于内镜下经咽鼓管...目的:比较地塞米松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50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75例)。对照组患者于内镜下经鼓膜穿刺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 mg。观察组患者于内镜下经咽鼓管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 mg。两组均每2 d 1次,共治疗3次。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1、2、4、8 k Hz频率骨导阈值、水通道蛋白1、水通道蛋白4水平,复发情况和鼓室积液发生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复发率、鼓室积液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频率骨导阈值、水通道蛋白1、水通道蛋白4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频率骨导阈值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水通道蛋白1、水通道蛋白4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经咽鼓管给予地塞米松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在疗效、减轻临床症状、改善各频率骨导阈值、上调水通道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复发和鼓室积液风险方面均显著优于经鼓膜穿刺给药,但两种给药方式的安全性相当。展开更多
目的对比分析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穿刺(adenoidectomy with auripuncture,AT+A)与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置管(adenoidectomy with tympanostomy tube,AT+T)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9月至2014年9月收入治疗...目的对比分析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穿刺(adenoidectomy with auripuncture,AT+A)与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置管(adenoidectomy with tympanostomy tube,AT+T)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9月至2014年9月收入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92例,将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T+T组和AT+A组,其中AT+T组48例,AT+A组44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听阈的变化以及术后复发率和感染并发症等一系列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随访一年内两组患者听阈得到了明显的下降,纯音听力提高,但两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T+T组总有效率97.9%,AT+A组的总有效率为95.4%,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AT+T组中耳积液的平均时间为(7.3±0.8)d,感染率为6.3%,复发率为4.2%,AT+A组中耳积液的平均时间为(11.7±0.4)d,感染率为15.9%,复发率为11.4%,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 AT+T和AT+A两种治疗方式均能有效的提高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听力水平,对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AT+T较AT+A能显著缩短中耳积液时间,有效降低患儿的复发率和感染率,更加适用于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临床治疗。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联合鼓室中药液冲洗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CSOM)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2年9月-2014年3月期间就诊的80例CSOM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40例(61耳)行经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联合鼓室清窍汤冲洗,每次2 m L,4~7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联合鼓室中药液冲洗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CSOM)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2年9月-2014年3月期间就诊的80例CSOM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40例(61耳)行经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联合鼓室清窍汤冲洗,每次2 m L,4~7 d。对照组40例(59耳)行鼓膜切开置管,置入管通常6~8周后取出或自行掉落。术后随访6月,观察2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治愈率为81.97%,总有效率为95.08%,优于对照组(64.41%、83.05%),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84%,低于对照组(28.81%),P〈0.05。实验组复发率为6.56%,低于对照组(20.34%),P〈0.05。结论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联合鼓室清窍汤冲洗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创伤小、疗效确切、副反应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鼓膜穿刺与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医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79耳)和观察组(45例,82耳)。对照组给予腺样体切除联合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治疗,观察组给予腺样体切除联合耳内...目的比较鼓膜穿刺与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医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79耳)和观察组(45例,82耳)。对照组给予腺样体切除联合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治疗,观察组给予腺样体切除联合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听阈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6.3%)与对照组(92.4%)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中耳积液时间(7.6±0.9)d短于对照组(11.4±1.2)d(P﹤0.05)。随访12个月期间,在频率为0.5、1.0及2.0 k Hz时,两组听阈均有所下降,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1%)显著低于对照组(15.2%)(P﹤0.05)。结论鼓膜穿刺或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均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听力水平。鼓膜置管治疗的中耳积液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更有利于患儿的预后。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比较地塞米松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50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75例)。对照组患者于内镜下经鼓膜穿刺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 mg。观察组患者于内镜下经咽鼓管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 mg。两组均每2 d 1次,共治疗3次。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1、2、4、8 k Hz频率骨导阈值、水通道蛋白1、水通道蛋白4水平,复发情况和鼓室积液发生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复发率、鼓室积液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频率骨导阈值、水通道蛋白1、水通道蛋白4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频率骨导阈值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水通道蛋白1、水通道蛋白4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经咽鼓管给予地塞米松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在疗效、减轻临床症状、改善各频率骨导阈值、上调水通道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复发和鼓室积液风险方面均显著优于经鼓膜穿刺给药,但两种给药方式的安全性相当。
文摘目的对比分析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穿刺(adenoidectomy with auripuncture,AT+A)与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置管(adenoidectomy with tympanostomy tube,AT+T)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9月至2014年9月收入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92例,将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T+T组和AT+A组,其中AT+T组48例,AT+A组44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听阈的变化以及术后复发率和感染并发症等一系列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随访一年内两组患者听阈得到了明显的下降,纯音听力提高,但两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T+T组总有效率97.9%,AT+A组的总有效率为95.4%,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AT+T组中耳积液的平均时间为(7.3±0.8)d,感染率为6.3%,复发率为4.2%,AT+A组中耳积液的平均时间为(11.7±0.4)d,感染率为15.9%,复发率为11.4%,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 AT+T和AT+A两种治疗方式均能有效的提高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听力水平,对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AT+T较AT+A能显著缩短中耳积液时间,有效降低患儿的复发率和感染率,更加适用于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临床治疗。
文摘目的观察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联合鼓室中药液冲洗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CSOM)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2年9月-2014年3月期间就诊的80例CSOM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40例(61耳)行经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联合鼓室清窍汤冲洗,每次2 m L,4~7 d。对照组40例(59耳)行鼓膜切开置管,置入管通常6~8周后取出或自行掉落。术后随访6月,观察2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治愈率为81.97%,总有效率为95.08%,优于对照组(64.41%、83.05%),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84%,低于对照组(28.81%),P〈0.05。实验组复发率为6.56%,低于对照组(20.34%),P〈0.05。结论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联合鼓室清窍汤冲洗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创伤小、疗效确切、副反应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文摘目的比较鼓膜穿刺与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医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79耳)和观察组(45例,82耳)。对照组给予腺样体切除联合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治疗,观察组给予腺样体切除联合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听阈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6.3%)与对照组(92.4%)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中耳积液时间(7.6±0.9)d短于对照组(11.4±1.2)d(P﹤0.05)。随访12个月期间,在频率为0.5、1.0及2.0 k Hz时,两组听阈均有所下降,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1%)显著低于对照组(15.2%)(P﹤0.05)。结论鼓膜穿刺或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均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听力水平。鼓膜置管治疗的中耳积液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更有利于患儿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