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黔油11号产量与构成因素的关系及丰产稳产性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黄泽素 何采平 +3 位作者 魏忠芬 王通强 罗鸿源 代文东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3期24-26,共3页
利用区域试验资料 ,采用回归和通径分析方法对杂交油菜品种黔油 11号产量及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各因素对黔油 11号产量的贡献大小为单株生产力 >单株角果数 >分枝部位 >千粒重 >分枝数 >角实粒数 >株高 ;... 利用区域试验资料 ,采用回归和通径分析方法对杂交油菜品种黔油 11号产量及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各因素对黔油 11号产量的贡献大小为单株生产力 >单株角果数 >分枝部位 >千粒重 >分枝数 >角实粒数 >株高 ;并建立了产量与各构成因素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2 6 1.15 - 1.2 2 x1 +0 .89x2 -2 1.5 1x3+0 .2 2 x4 - 3.85 x5+10 .4 0 x6 +8.72 x7。运用产量主效应值、离回归系数和回归离差分析表明 :黔油 11号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品种 杂交 产量构成因素 丰产稳产性
下载PDF
黔油系列油菜新品种综合配套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研究 Ⅰ.黔南地区油菜新品种黔油11号的高产栽培模式 被引量:3
2
作者 魏忠芬 王军 谭群英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3年第4期10-13,共4页
为探索黔油系列油菜新品种黔油11号在贵州黔南山区自然生态条件下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在贵定采取二次最优回归设计研究了黔油11号产量与主要栽培因素(密度、氮、磷、钾施用量)间的数量关系,并建立了产量指标与各因素之间的回归数学模型... 为探索黔油系列油菜新品种黔油11号在贵州黔南山区自然生态条件下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在贵定采取二次最优回归设计研究了黔油11号产量与主要栽培因素(密度、氮、磷、钾施用量)间的数量关系,并建立了产量指标与各因素之间的回归数学模型。明确了黔油11号在该地区获得180kg/667m2以上的高产配套栽培措施的优化组合是:密度为7301.60~7776.38株/667m2,纯N施用量为11.363~12.649kg/667m2,P2O5施用量为7.888~9.111kg/667m2,K2O施用量为21.001~22.465kg/667m2。N∶P2O5∶K2O的最佳配比为1.5∶1∶2.7。在黔南地区影响黔油11号产量的主要栽培因素是栽培密度,其次是氮肥,再次是磷肥和钾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地区 11品种 高产模式化栽培 回归模型 配套栽培措施
下载PDF
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黔油11号的选育
3
作者 何采平 黄泽素 +3 位作者 魏忠芬 王通强 罗鸿源 代文东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3期21-23,共3页
用细胞核隐性雄性不育系 4 32 A与双低恢复系黔油 114 C测配 ,通过单株成对筛选测定出强优组合黔杂 93114 ,于 1999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定名为黔油 11号。该组合在贵州省区域试验中最高产量达 3889.5 kg/ hm2 ,平均... 用细胞核隐性雄性不育系 4 32 A与双低恢复系黔油 114 C测配 ,通过单株成对筛选测定出强优组合黔杂 93114 ,于 1999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定名为黔油 11号。该组合在贵州省区域试验中最高产量达 3889.5 kg/ hm2 ,平均产量 2 4 35 .85 kg/ hm2 ,较对照品种秦油 2号增产 17.86 % ,且早熟5 d;在长江流域区试中最高产量达 32 10 .0 kg/ hm2 ,平均产量 2 172 .15 kg/ hm2 ,较对照中油 82 1增产 5 .2 6 % ,且早熟 2 d;表现出丰产、稳产、中早熟和适应性较强等优点 ,适宜于中高海拔地区及长江流域中下游双季稻作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杂交 11品种 特征特性 栽培要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