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对黑鱾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唐道军 徐善良 马斌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6-260,共5页
本文研究了温度对饱食和饥饿状态下黑鱾(Girella melanichthys)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15~30℃范围内,黑鱾幼鱼在饱食状态下的耗氧率、饥饿状态下的耗氧率、饱食状态下的排氨率和摄食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P<... 本文研究了温度对饱食和饥饿状态下黑鱾(Girella melanichthys)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15~30℃范围内,黑鱾幼鱼在饱食状态下的耗氧率、饥饿状态下的耗氧率、饱食状态下的排氨率和摄食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P<0.01),30℃时达到最大,温度为32℃时,均下降;在温度为15~32℃范围内,黑鱾幼鱼在饥饿状态下的排氨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P<0.01),32℃时达到最大。多项指标表明黑鱾幼鱼生长适温在3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耗氧率 排氨率 摄食率
原文传递
黑鱾血液的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孙敏 徐善良 唐道军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2-487,共6页
本文采用F-820半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黑纪的血液常规指标及血清中的17项生化指标进行了分析测定,并用Wright’s染色法制作血涂片对白细胞进行分类计数.结果表明:(1)黑纪的血红细胞数量为(2.49±0.47)&#... 本文采用F-820半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黑纪的血液常规指标及血清中的17项生化指标进行了分析测定,并用Wright’s染色法制作血涂片对白细胞进行分类计数.结果表明:(1)黑纪的血红细胞数量为(2.49±0.47)×10^12个/dm^3;白细胞数量为(1.08±0.21)×10^11个/dm^3;在白细胞中以嗜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占52.42%±4.67%,其次为淋巴细胞,占25.72%±2.88%;单核细胞体积最大,占总数的3.27%±0.62%.(2)黑纪红细胞脆性大,抗性差,在0.65%~0.70%的NaCl溶液中开始溶血,在0.50%~0.55%的NaCl溶液中完全溶血.(3)黑纪的血红蛋白(HGB)为109.11±15.72g/dm^3,高于一般鱼类,与其较强的耐低氧生理能力相适应.(4)血清中血糖浓度为4.72±1.35mmol/dm^3,明显低于凶猛肉食性鱼类,与其岛礁性生态习性和杂食性相吻合.(5)雌雄鱼的乳酸脱氢酶分别为332.67±188.48U/dm^3和905.66±257.85U/dm^3,雌鱼显著高于雄鱼,可能与繁殖活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血细胞 血清 生化指标 乳酸脱氢酶
下载PDF
南麂列岛海域黑鱾网箱养殖试验初报 被引量:9
3
作者 陈舜 肖云朴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8,共5页
自2001年5月5日起,对南麂列岛自然海域22500尾规格为1~2cm的黑鱾(Girella melanich- thrs)鱼苗进行了12个月的中间培育,至2002年5月5日平均叉长达14.5cm,平均体重达93.7g,成活率59.3%。其中培育出的1800尾中苗再经26个月的养成试验,至2... 自2001年5月5日起,对南麂列岛自然海域22500尾规格为1~2cm的黑鱾(Girella melanich- thrs)鱼苗进行了12个月的中间培育,至2002年5月5日平均叉长达14.5cm,平均体重达93.7g,成活率59.3%。其中培育出的1800尾中苗再经26个月的养成试验,至2005年7月5日,单养黑鱾均重达397.7 g,养殖成活率84.5%;而与鮸状黄姑鱼混养的黑鱾均重达504.4g,养殖成活率9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麂列岛 网箱养殖
下载PDF
黑鱾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及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曹潇 孙敏 +2 位作者 朱亮华 张鼎元 徐善良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0-26,共7页
鱼类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与食性密切相关。为了探究岛礁性鱼类黑魢的消化生理特点,文章以黑鱾(Girella leonina)为研究对象,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研究其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探讨其组织结构特点与食性、环境适应性之间的相... 鱼类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与食性密切相关。为了探究岛礁性鱼类黑魢的消化生理特点,文章以黑鱾(Girella leonina)为研究对象,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研究其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探讨其组织结构特点与食性、环境适应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食道向腔内形成纵向6个粗大皱褶,该皱褶具明显横纹肌,扩张性较强,黏膜上皮间分布着黏液细胞,呈锥形;2)黑鱾为"V"形胃,可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3个部分,胃腺横切面为圆形,管腔由数个腺细胞围成,胃肌层平滑肌层极厚,为内环肌层外纵肌层结构,其中胃体部固有层处胃腺最为发达,胃黏膜形成许多皱襞,幽门胃具多级分枝皱褶;3)幽门处分布有150多条分枝状盲囊,盲囊腔内充满黏膜褶,黏膜上皮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不具有杯状细胞;4)肝脏分为左右两叶,组织结构呈现出一般硬骨鱼类的共性,肝细胞体积较大,呈多边形,大小约为30μm;5)肠道具有4个肠曲,比肠长值约为1.52±0.06,介于植食性和肉食性鱼类之间,整个肠道均有大量杯状细胞分布,肠道内具发达的小肠绒毛凸起,绒毛基部上皮向固有层内陷形成肠腺,腺体开口于相邻绒毛基部之间,前中肠作为主要消化吸收场所,其绒毛数量和高度要大于后肠。文章研究了黑鱾消化系统组织学特征与其消化、吸收的关系,认为黑鱾消化系统具备典型杂食性鱼类消化系统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 藻食性 组织学
下载PDF
饥饿再投喂对黑鱾幼鱼消化酶活性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怡波 吕慧明 +2 位作者 袁子 徐善良 王丹丽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19年第5期12-16,共5页
为研究饥饿再投喂对黑鱾幼鱼消化酶活性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设置3个饥饿实验组(S5、S10、S15)及对照组(C组),各实验组饥饿后均恢复投喂5d.结果显示:(1)饥饿胁迫下,消化酶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饥饿对淀粉酶活性影响不显著.(2)复投... 为研究饥饿再投喂对黑鱾幼鱼消化酶活性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设置3个饥饿实验组(S5、S10、S15)及对照组(C组),各实验组饥饿后均恢复投喂5d.结果显示:(1)饥饿胁迫下,消化酶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饥饿对淀粉酶活性影响不显著.(2)复投喂5d后,各饥饿组胃中蛋白酶、脂肪酶活性相对稳定或继续下降;肝脏和肠中蛋白酶S10和S15组迅速回升,脂肪酶活性也呈恢复趋势.(3)各饥饿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等含量显著下降;复投喂后,白细胞及S5、S10组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回升至对照组水平.(4)血糖在饥饿5d时显著下降,之后基本稳定;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随饥饿时间延长而升高;总蛋白含量先降后升,白蛋白球蛋白比下降;复投喂后血糖、白蛋白球蛋白比回升.分析认为,黑鱾幼鱼在短期饥饿中,前期主要消耗脂肪,后期动用蛋白质作为维持基础代谢的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饥饿 再投喂 消化酶活性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下载PDF
黑鱾卵巢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朱亮华 孙敏 +2 位作者 张鼎元 杨佳喆 徐善良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5-262,共8页
采用形态解剖学和石蜡组织切片方法,对黑鱾(Girella leonina)卵巢发育周期中各个时期卵母细胞的形态及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期间共采集到雌性黑鱾样本165尾,按照各个时相形态特征和卵巢周年变化情况,黑鱾卵子发生分为6个时相,卵巢... 采用形态解剖学和石蜡组织切片方法,对黑鱾(Girella leonina)卵巢发育周期中各个时期卵母细胞的形态及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期间共采集到雌性黑鱾样本165尾,按照各个时相形态特征和卵巢周年变化情况,黑鱾卵子发生分为6个时相,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周年观察发现,8~10月大部分鱼卵巢处于Ⅱ期;9月至翌年3月进入Ⅲ期,从1月份开始,卵母细胞内出现卵黄颗粒;翌年3~4月黑鱾卵巢进入Ⅳ期,并在4月发育至V期并开始排卵,排卵后一直到当年7月,卵巢退化吸收进入Ⅵ期,随后又回复至Ⅱ期.黑鱾在3周龄达到性成熟,性腺指数低,V期卵巢时平均为2.61%,每尾雌鱼绝对怀卵量仅有5×104~10×104粒,相对怀卵量为4 026粒/克(体重).黑鱾属于分批产卵类型鱼类,一年一次性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卵巢 组织学 怀卵量 产卵类型
下载PDF
黑鱾精子发生过程中的超微结构变化 被引量:4
7
作者 肖云朴 徐善良 +1 位作者 孙敏 吕慧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7-112,共6页
利用透射电镜对黑鱾Girella leonina精子发生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细胞以及精子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黑鱾的精子发生过程主要经历了初级精原细胞、次级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6个阶段。由... 利用透射电镜对黑鱾Girella leonina精子发生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细胞以及精子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黑鱾的精子发生过程主要经历了初级精原细胞、次级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6个阶段。由精子细胞形成成熟精子还需经过前、中、后期的一系列变态过程。2)各阶段生精细胞以初级精原细胞体积最大,大小约为10.00μm×6.40μm,核大小约为8.80μm×5.80μm,而精子细胞体积最小,大小约为3.20μm×2.60μm,核约为2.80μm×2.50μm;随着生精细胞不断分裂和成熟,细胞的体积逐渐减小,核的位置、核仁、线粒体等发生相应的变化,核内染色质趋于浓缩,电子密度增加,染色程度也逐步加深。3)线粒体是各期细胞内的最主要细胞器之一,在精子发生过程中,它的数量逐渐减少,至成熟精子形成时,核内仅存4个线粒体,但体积却不断增加,内嵴变得长而明显。4)与大多数硬骨鱼类精子特点相似,黑鱾的成熟精子不具顶体,核后窝深,精子的鞭毛细长,两旁具侧鳍。尾部为典型的"9+2"型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rella leonina 精子发生 超微结构 线粒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