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18篇文章
< 1 2 1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北黑土地的荒漠化危机 被引量:47
1
作者 孙继敏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2-78,共7页
中国东部在全新世气候时为草原或森林草原环境,并广泛发育了富含有机质和养分的黑土层,但这层黑土层之下,即为厚层的沙层,从而构成了上述地区潜在荒漠化的沙源。上述地质特点注定了东部的黑土地地区,并非宜农区,而应当为载畜量有... 中国东部在全新世气候时为草原或森林草原环境,并广泛发育了富含有机质和养分的黑土层,但这层黑土层之下,即为厚层的沙层,从而构成了上述地区潜在荒漠化的沙源。上述地质特点注定了东部的黑土地地区,并非宜农区,而应当为载畜量有限的牧业区。但是,历史时期,特别是清朝光绪年间以后及民国时期,东部的黑土地被大量放垦,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加剧。建国后的“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时期,在错误理论指导下,东部的草原地区再次掀起了史无前例的垦荒种地,及至现在,很多地区仍在进行大面积的垦荒。长期的垦荒,已经使东北的黑土地在风力的吹扬下,被剥蚀殆尽,其下的厚层第四纪沙源活化,从而使东北黑土地地区成为中国目前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事实上,东北草原地区的自然条件良好,水分充沛,只要政府采取措施,当地的植被是比较容易恢复的,也是治理荒漠化最为经济和现实的地区,这是干旱的西北地区所不能比拟的。但是,倘若不及时采取措施的话,中国东北的黑土地地区将沦为第2个西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地 农垦 荒漠化 东北地区 中国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巩固黑土地粮仓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被引量:48
2
作者 李保国 刘忠 +7 位作者 黄峰 杨晓光 刘志娟 万炜 汪景宽 徐英德 李子忠 任图生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84-1193,共10页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起到“压舱石”的作用。但由于该区域耕地的高强度、不合理或过度利用造成了严峻的黑土退化问题。因此,如何使黑土地粮仓高效、可持续地为国...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起到“压舱石”的作用。但由于该区域耕地的高强度、不合理或过度利用造成了严峻的黑土退化问题。因此,如何使黑土地粮仓高效、可持续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文章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黑土地粮仓的农业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黑土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中央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要求,提出了协调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增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以期为东北黑土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为国家粮食战略部署、农业政策制定及国家粮食安全稳固等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地 粮食安全 黑土地粮仓 土地退化
原文传递
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与成效研究 被引量:39
3
作者 梁爱珍 张延 +8 位作者 陈学文 张士秀 黄丹丹 杨学明 张晓平 李秀军 田春杰 McLaughlin Neil B 相洋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25-1335,共11页
东北黑土区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稳压器”的重要责任。然而,由于长期超负荷开发利用导致黑土日益退化,黑土资源的永续利用受到严重制约。理论与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是保护黑土地、推动黑土耕地质量和耕作效益绿色增长的发展模式。综述... 东北黑土区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稳压器”的重要责任。然而,由于长期超负荷开发利用导致黑土日益退化,黑土资源的永续利用受到严重制约。理论与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是保护黑土地、推动黑土耕地质量和耕作效益绿色增长的发展模式。综述了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内涵及其在东北黑土区的发展现状与技术概况,从保护性耕作在土壤保持、保墒效益、结构改善、固碳培肥和土壤生物多样性增加、节本增效等方面系统评估了东北黑土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后的生态与经济效益,提出黑土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以促进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推动保护性耕作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地 保护性耕作 土壤有机质 生态效益
下载PDF
黑土地切沟侵蚀的成因与危害 被引量:29
4
作者 于章涛 伍永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01-705,共5页
探讨了黑土地切沟侵蚀的成因 ,如地形、降水、土壤、植被以及人为等因素 ,还从土地资源、社会资源以及治理费用高昂等角度详细分析了切沟侵蚀的危害性 ,提出要深入研究切沟侵蚀发生发展规律 。
关键词 黑土地 切沟侵蚀 侵蚀成因 侵蚀危害
下载PDF
东北黑土地玉米免少耕播种技术与机具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5
作者 王庆杰 曹鑫鹏 +3 位作者 王超 李洪文 何进 卢彩云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5,共15页
以秸秆覆盖还田和玉米免少耕播种为主要技术特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本文综述了东北黑土区目前主要的玉米免少耕播种技术模式与配套机具,重点对比分析了秸秆覆盖还田条件下种床整备机具工作原理及... 以秸秆覆盖还田和玉米免少耕播种为主要技术特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本文综述了东北黑土区目前主要的玉米免少耕播种技术模式与配套机具,重点对比分析了秸秆覆盖还田条件下种床整备机具工作原理及其技术特点。在阐述现有玉米免少耕播种技术模式及配套装备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建议重点围绕种床整备、高速精量排种、智能电驱排种、播深智能控制、垄作免少耕播种、农机农艺融合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以期为东北黑土地玉米免少耕播种技术与机具研究提供装备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地 保护性耕作 免少耕播种 种床整备 玉米
下载PDF
黑土地保护利用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的协调及生态屏障建设战略 被引量:26
6
作者 张佳宝 孙波 +3 位作者 朱教君 汪景宽 潘喜才 高添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55-1164,共10页
我国东北黑土地在长期高强度利用下土壤“变薄、变硬、变瘦、变酸”,且面临水资源短缺及生态失衡等问题,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已经成为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黑土地保护和利用不仅是耕地系统自身问题,更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 我国东北黑土地在长期高强度利用下土壤“变薄、变硬、变瘦、变酸”,且面临水资源短缺及生态失衡等问题,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已经成为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黑土地保护和利用不仅是耕地系统自身问题,更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协同发展的问题,需要充分发挥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在开展黑土地耕地数量保障和提升黑土地质量行动基础上,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黑土地生态屏障生态条件,阻控和修复黑土地退化,实现黑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地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 保护 利用 协同发展
原文传递
国际粮食贸易影响下东北黑土地生产压力变化与保护策略 被引量:20
7
作者 邓祥征 梁立 +6 位作者 廖晓勇 刘玉洁 李志慧 岳天祥 董金玮 孙志刚 陈明星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209-2217,共9页
黑土地是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维护农业生态安全的重要责任,保护好黑土地对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测算与分析2000—2020年东北黑土地粮食生产耕地压力的变化情况,研究国际贸易对东北黑土地粮... 黑土地是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维护农业生态安全的重要责任,保护好黑土地对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测算与分析2000—2020年东北黑土地粮食生产耕地压力的变化情况,研究国际贸易对东北黑土地粮食生产的耕地压力的影响,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和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分析东北黑土地农产品在国内及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优势。结果表明:近20年来东北黑土地粮食生产的耕地压力基本处于安全压力区并呈逐步下降的趋势,玉米、大豆、稻谷三种主要作物生产的耕地压力分别从2000年的1.94、1.09和0.63下降至2020年的0.69、0.26和0.54。国际粮食贸易对黑土地粮食生产耕地压力减缓的作用显著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20年对黑土地粮食生产耕地压力减缓的贡献率达26.22%,其中对大豆生产的耕地压力减缓的贡献率达511.48%。农产品贸易优势度分析结果显示,东北黑土地农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明显的贸易竞争优势,但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不明显。为此,提出了国际贸易粮食贸易变化背景下黑土地保护的若干建议,为东北黑土地保护及其粮食产能保障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地 黑土地保护 农产品贸易 耕地保护 粮食安全
原文传递
黑土地保护法治化研究——以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实践为例 被引量:23
8
作者 王超 王守臣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8-45,共8页
黑土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规范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也需要规范农民的生产行为。从目前情况看,黑土地保护政出多门,政策碎片化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政策效应的发挥。同时,农民生产经营粗放,致使黑土地过度垦殖,有机质严重下降,黑... 黑土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规范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也需要规范农民的生产行为。从目前情况看,黑土地保护政出多门,政策碎片化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政策效应的发挥。同时,农民生产经营粗放,致使黑土地过度垦殖,有机质严重下降,黑土层变薄,黑土区荒漠化威胁日益加剧。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失位、监督不力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破解这些问题,不能只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必须加强黑土地保护法制建设,实施依法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地 保护措施 法治化
原文传递
东北黑土地土壤风蚀风洞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刘铁军 赵显波 +1 位作者 赵爱国 郭建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7-70,共4页
东北黑土区耕地土壤疏松,抗侵蚀能力弱,在大风天气下易产生土壤风蚀。针对东北黑土区突泉县农田黑土风蚀过程中主导因子对风沙流结构及风蚀量的影响特征进行风洞模拟试验。研究表明:黑土风沙流风速廓线呈对数函数分布,风沙流中土壤颗粒... 东北黑土区耕地土壤疏松,抗侵蚀能力弱,在大风天气下易产生土壤风蚀。针对东北黑土区突泉县农田黑土风蚀过程中主导因子对风沙流结构及风蚀量的影响特征进行风洞模拟试验。研究表明:黑土风沙流风速廓线呈对数函数分布,风沙流中土壤颗粒运动对风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80mm高度以内,黑土风沙流断面风蚀物含量随高度增加呈指数递减趋势;随风速增大黑土风沙流高度呈对数递增;黑土土壤风蚀量随风速增大呈指数递增趋势。得出黑土风蚀的临界表层土壤(2cm深度内土壤)含水量为7%,表层土壤含水量大于7%的地表难以发生风力侵蚀;风蚀量与土壤表层含水量在临界土壤含水量范围内符合对数分布;黑土土壤风蚀强度随风速增大呈幂函数递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地 风蚀 风沙流 风洞
下载PDF
连续深松对黑土结构特性和有机碳及碳库指数影响 被引量:19
10
作者 张博文 杨彦明 +3 位作者 张兴隆 李金龙 陈新宇 李志新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13,共8页
为阐明连续深松对黑土结构特性及土壤碳库的影响,于2016~2017年设置旋耕(CK)、浅松1年(QS1)、浅松2年(QS2)、深松1年(SS1)、深松2年(SS2)、超深松1年(CS1)、超深松2年(CS2)7个处理,研究了土壤紧实度、容重、孔隙度、总有机碳含量、活... 为阐明连续深松对黑土结构特性及土壤碳库的影响,于2016~2017年设置旋耕(CK)、浅松1年(QS1)、浅松2年(QS2)、深松1年(SS1)、深松2年(SS2)、超深松1年(CS1)、超深松2年(CS2)7个处理,研究了土壤紧实度、容重、孔隙度、总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及碳库指数变化。结果表明:深松可显著降低犁底层土壤紧实度。相同深松深度下,深松2年各处理紧实度低于深松1年。深松处理较旋耕显著降低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深松2年各处理较深松1年可提高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各深松处理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与CK差异不显著,20~40 cm土层显著增加。相同深松深度下,深松2年各处理较深松1年可提高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深松较旋耕可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相同深松深度下,增加深松年限可降低0~10 cm、提高10~40 cm土层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深松较旋耕可有效降低土壤容重、紧实度,提高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提高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转化效率及深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各处理以CS2表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 黑土地 土壤结构特性 土壤有机碳 碳库指数
下载PDF
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思考 被引量:19
11
作者 马守义 谢丽华 朱广石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6-119,共4页
分析美国保护性耕作的起源、基本情况,对美国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总结,对我国黑土地的演变、保护情况及保护性耕作技术问题做详细探讨,阐述中国黑土地的保护现状。针对我国黑土地未来耕作技术的发展,提出应采用和推广轮作、秸秆还田、免... 分析美国保护性耕作的起源、基本情况,对美国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总结,对我国黑土地的演变、保护情况及保护性耕作技术问题做详细探讨,阐述中国黑土地的保护现状。针对我国黑土地未来耕作技术的发展,提出应采用和推广轮作、秸秆还田、免耕及垂直耕整等4类技术对我国黑土地实施保护性耕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黑土地 保护性耕作
原文传递
被误读的人性之歌——读严歌苓的新作《芳华》 被引量:18
12
作者 陈思和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8-60,共3页
从《少女小渔》起,严歌苓的艺术敏感就牢牢地盯住了一类女性形象的创造:包容各种凌辱,承受万般苦难,命运就像不间断的噩梦笼罩,人在梦中沉默着,发不出丝毫的喊叫与哭泣,但又无比坚韧,顽强地挣扎。她就像黑土地那样藏污纳垢,吞... 从《少女小渔》起,严歌苓的艺术敏感就牢牢地盯住了一类女性形象的创造:包容各种凌辱,承受万般苦难,命运就像不间断的噩梦笼罩,人在梦中沉默着,发不出丝毫的喊叫与哭泣,但又无比坚韧,顽强地挣扎。她就像黑土地那样藏污纳垢,吞噬了无穷尽的垃圾、尸体、落叶以及动物的排泄物,消化了无穷尽的肮脏,却能够地脉畅通,孕育出无穷无尽的生命力量。有的评论家对严歌苓创造的女性形象,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地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歌苓 人性 误读 《少女小渔》 女性形象 生命力量 不间断 黑土地
下载PDF
中国黑土地退化成因及生态修复学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巍 吕亚泉 《东北水利水电》 2006年第1期59-61,共3页
本文系统研究与整合了黑土地分布退化成因及其危害,并提出生态修复等的技术理念及养育对策。
关键词 黑土地 退化 生态修复
下载PDF
地表基质在中国黑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中的应用探讨--基于黑龙江宝清地区地表基质调查 被引量:13
14
作者 侯红星 葛良胜 +6 位作者 孙肖 孔祥斌 卢卫华 秦天 孔繁鹏 杨华本 杨柯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264-2276,共13页
地表基质是自然作用形成的,正在或可以孕育支撑各类自然资源的基础物质。岩、砾、砂、土、泥等不同类型的地表基质通过自然作用同水、气、生等物质有机组合形成地表基质层,与地表覆盖层相互孕育支撑、演替互馈,维持着地球表层生态系统... 地表基质是自然作用形成的,正在或可以孕育支撑各类自然资源的基础物质。岩、砾、砂、土、泥等不同类型的地表基质通过自然作用同水、气、生等物质有机组合形成地表基质层,与地表覆盖层相互孕育支撑、演替互馈,维持着地球表层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同时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态和生活服务。中国东北黑土地作为弥足珍贵的自然资源,是特殊的地表基质层,支撑孕育了大面积的耕地和林地,发挥了不容忽视的生产、生态服务功能。黑土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重视。通过宝清地区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构建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内容、指标要素和技术要求,开展黑土地表基质数量、质量、结构、功能“四位一体”调查评价,在基本查明宝清地区黑土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黑土资源合理开发的适宜性评价建议。基于地表基质的黑土地资源适宜性综合调查评价,对科学合理利用开发黑土资源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基质 自然资源 黑土地 适宜性评价
原文传递
连续深松对黑土水热酶特性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博文 杨彦明 +4 位作者 李金龙 陈新宇 张兴隆 徐忠山 刘景辉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323-3332,共10页
为阐明连续深松措施对黑土水热酶活性动态变化及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于2016—2017年设置旋耕(CK)、浅松1年(QS1)、浅松2年(QS2)、深松1年(SS1)、深松2年(SS2)、超深松1年(CS1)、超深松2年(CS2) 7个处理,研究土壤水分、温度、过氧化氢... 为阐明连续深松措施对黑土水热酶活性动态变化及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于2016—2017年设置旋耕(CK)、浅松1年(QS1)、浅松2年(QS2)、深松1年(SS1)、深松2年(SS2)、超深松1年(CS1)、超深松2年(CS2) 7个处理,研究土壤水分、温度、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深松可显著降低0~20 cm土壤含水量,以SS1、SS2降幅最小,提高各处理20~40 cm土壤含水量,以QS2效果最佳,深松2年土壤含水量高于深松1年;各深松处理开花期土壤温度显著低于CK,而小喇叭口期、抽雄期、成熟期则显著高于CK。随着深松深度增加,0~20 cm土壤温度显著降低;深松可维持0~20cm土壤酶活性长效性,提高20~40 cm土壤酶活性;深松较CK提高0~20 cm土层玉米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与多样性,深松2年各处理细菌群落丰富度高于深松1年,各深松处理以SS2效果最优。深松可提高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浮霉菌门、奇古菌门等相对丰度,降低放线菌门、厚壁菌门等具有致病菌种菌门相对丰度。深松可优化土壤水热环境,维持土壤酶活性高效、稳定,协调细菌群落结构构建,促进黑土地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 黑土地 土壤含水量 土壤温度 土壤酶活性 细菌群落
原文传递
黑龙江省黑土地水土流失治理现状、困境及对策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李宁宁 赵雨森 朱丽娟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59-263,共5页
黑龙江省黑土区占整个东北黑土区的大部分,其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流失面积呈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农民脱贫致富构成威胁。黑龙江省黑土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已初步形成政府财政为... 黑龙江省黑土区占整个东北黑土区的大部分,其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流失面积呈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农民脱贫致富构成威胁。黑龙江省黑土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已初步形成政府财政为主的资金投入体系,水土保持科技水平有所提升,水土保持监管执法体系初步完善。但在治理过程中,还存在着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不完善、投入资金不足和标准过低、约束和激励机制缺乏、传统耕作制度和经营制度制约治理速度,以及农民投劳占地问题难解决等困境。为此,从资金投入、法律法规完善、制度创新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地 水土流失治理 困境 对策
下载PDF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黑土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朱勇 李建业 +1 位作者 张程远 张兴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3-111,共9页
为对比长期保护性耕作模式与传统耕作模式对黑土有机碳组分的差异化,揭示长期保护性耕作对侵蚀退化黑土质量的恢复作用。基于典型黑土坡耕地连续15 a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田间试验,设置免耕保护性耕作(NT)和旋耕传统耕作(CT)2个田间耕作试... 为对比长期保护性耕作模式与传统耕作模式对黑土有机碳组分的差异化,揭示长期保护性耕作对侵蚀退化黑土质量的恢复作用。基于典型黑土坡耕地连续15 a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田间试验,设置免耕保护性耕作(NT)和旋耕传统耕作(CT)2个田间耕作试验,并实行玉米-大豆轮作模式,测定并分析了两种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及其不同碳组分随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连续实施15 a的NT与CT相比分别显著提高0~5和>5~1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29.54%和22.38%)(P<0.05),碳储量(31.11%和27.34%)(P<0.05),全氮质量分数(53.74%和37.60%)(P<0.05),表层土壤碳氮质量分数提升显著(P<0.05),深层土壤碳氮质量分数变化不显著;以>5~10 cm土层土壤颗粒有机碳(69.85%)、0~5 cm土层的土壤轻组有机碳(130.81%)和0~5、>5~1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85.59%和59.53%)的提升为主,并且对深层土壤有机碳组分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耕作效应对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影响显著(P<0.05),并且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对于SOC质量分数提升也起到了关键作用。研究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连续实施15 a保护性耕作,增加的有机碳以活性有机碳为主。长期的保护性耕作对恢复退化农田黑土质量及土壤固碳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土壤 团聚体 黑土地 碳组分 保护性耕作 坡耕地
下载PDF
东北黑土地地球化学调查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3
18
作者 翟富荣 梁帅 戴慧敏 《地质与资源》 CAS 2020年第6期503-509,532,共8页
东北黑土地是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以高有机质和高肥力而著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东北平原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欧亚板块大陆边缘活动带,经历了多期复杂地质作用和环境演化过程,逐渐形成如今的黑土地.黑土矿物组分主... 东北黑土地是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以高有机质和高肥力而著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东北平原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欧亚板块大陆边缘活动带,经历了多期复杂地质作用和环境演化过程,逐渐形成如今的黑土地.黑土矿物组分主要包括伊利石、蛭石、高岭石和蒙脱石.黑土地被开垦后农田化过程中存在黑土退化、地质调查方法不统一、基础地质研究薄弱、综合研究不足等主要地质问题.目前主要通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遥感等技术手段,已在黑土地质量状况、土地质量限制因子及其交互作用机理、黑土形成时代及其环境、黑土地关键带天-空-地一体化调查方法、富硒土地资源筛选等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今后地质工作者应在长观基地监测与国际联合公关、黑土地修复地质方案研究与实践、元素地球化学循环机制研究、黑土形成演化理论、土地资源“双评价”技术方法等方面加强探索及综合研究,确保黑土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地 土地质量调查 地球化学 松辽平原 中国东北
下载PDF
吉林省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艳丽 范世涛 +1 位作者 张强 姜镐国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57-59,70,共4页
介绍了目前吉林省黑土地资源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吉林省黑土地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黑土地 土地资源 保护 动态监测 吉林省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量和氮肥配施对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武开阔 张哲 +5 位作者 武志杰 冯良山 宫平 白伟 冯晨 张丽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64-670,共7页
探讨不同秸秆还田量和氮肥量配施对辽西北半干旱区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可为固碳减排和黑土地保护计划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本试验主区设置3个秸秆还田水平,分别为3000(S_(1))、6000(S_(2))和9000 kg·hm^(-2)(S_(3),秸秆全... 探讨不同秸秆还田量和氮肥量配施对辽西北半干旱区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可为固碳减排和黑土地保护计划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本试验主区设置3个秸秆还田水平,分别为3000(S_(1))、6000(S_(2))和9000 kg·hm^(-2)(S_(3),秸秆全量还田);副区设置3个氮肥施用水平,分别为105(N_(1))、210(N_(2),常规施氮量)和420 kg N·hm^(-2)(N_(3)),另设置不施氮肥不添加秸秆的对照处理(CK),共10个处理。采集定位试验4年后玉米田间土壤,通过培养试验,探究不同处理对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及CO_(2)排放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关系。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均会促进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并随秸秆还田量和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其中氮肥施用是促进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的最主要因素;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通过促进微生物生物量增加并加剧DOC消耗来促进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MBC和DOC含量显著刺激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且主要受两者培养前期含量的影响。从保障秸秆还田培肥地力同时减少CO_(2)排放的角度考虑,210 kg N·hm^(-2)常规施氮量与6000 kg·hm^(-2)秸秆还田配合施用(N_(2)S_(2))是本试验条件下辽西北半干旱区最有潜力的田间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CO_(2)排放 玉米秸秆 氮肥 溶解性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黑土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