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本地务工与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工资差异——兼论迁移对教育回报率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方超 黄斌 《教育经济评论》 2020年第5期107-128,共22页
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差异是决策者与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处理效应模型、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及其分解等方法,研究了本地务工与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工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与本地... 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差异是决策者与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处理效应模型、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及其分解等方法,研究了本地务工与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工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与本地务工相比,外出务工能够显著提高劳动力的工资水平,迁移的收入效应在不同分位点上具有异质性的特征,突出表现为能够更好地促进低收入群体的个体增收。同时,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教育回报率的异质性收益特征随收入分位点的变化呈现出U型曲线的变化趋势;本地务工与外出务工者的工资差异主要集中在低分位点上,并且具有"黏地板效应"的鲜明特征,不能被解释的歧视成为本地务工与外出务工劳动力工资差异的决定因素,而教育年限、工作经验及其平方项构成的人力资本变量则在可解释因素引致的工资差异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地务工 外出务工 工资差异 RIF回归分解 地板效应
原文传递
高校扩招、教育回报率与城镇劳动力的工资差异——兼论高校扩招政策对大学教育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方超 黄斌 《宏观质量研究》 CSSCI 2020年第4期67-83,共17页
高校扩招政策的经济社会价值是大学教育质量的“风向标”,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与工具变量法、倾向得分匹配法与处理效应模型、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及其分解的方法,研究城镇劳动力的大学教... 高校扩招政策的经济社会价值是大学教育质量的“风向标”,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与工具变量法、倾向得分匹配法与处理效应模型、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及其分解的方法,研究城镇劳动力的大学教育回报率及工资差异,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审视高校扩招政策的对大学教育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1)高校扩招政策具有较强的个体增收效应,但基准估计因遗漏变量等内生性问题低估了城镇劳动力的大学教育回报率;(2)个体大学教育决策具有异质性,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与处理效应模型进行纠偏后,发现大学教育回报率在10.1%~11.6%以及12.8%~12.9%之间;(3)大学教育对于收入分布的无条件影响类似于V型曲线,在工资差异中表现出“黏地板效应”,高校扩招政策引致的工资差异则表现为“天花板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扩招 教育回报率 工资差异 地板效应 天花板效应
下载PDF
义务教育改革、教育收益率与农村劳动力的工资差异——基于劳动力市场的教育政策效果评估 被引量:4
3
作者 方超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9-170,共12页
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供的自然实验,通过因果性与异质性教育收益率的测量及工资差异的分解,实证评估了义务教育和义务教育改革对农村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1)利用基准回归测得农村劳... 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供的自然实验,通过因果性与异质性教育收益率的测量及工资差异的分解,实证评估了义务教育和义务教育改革对农村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1)利用基准回归测得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收益率和义务教育收益率分别为4.6%和14.9%;(2)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与处理效应模型纠正了可观测和不可观测异质性后,发现农村劳动力的义务教育收益率约为14.2%~19.4%与33.6%~34.3%;(3)利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及其分解的研究方法揭示了义务教育改革的异质性增收特征表现为对低收入群体具有更强的个体增收效应,总体工资差异具有“黏地板效应”的鲜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教育改革 政策效果评价 教育收益率 工资差异 地板效应
下载PDF
信息技术利用能否促进义务教育结果公平?——基于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及其分解的异质性检验 被引量:3
4
作者 方超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4-118,共15页
研究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信息技术利用及其异质性特征对义务教育结果不平等的影响。结果显示: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及其分解技术,发现信息技术利用能将学生义务教育结果表现提高0.147个标准分,家庭与个体特征共同决定了... 研究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信息技术利用及其异质性特征对义务教育结果不平等的影响。结果显示: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及其分解技术,发现信息技术利用能将学生义务教育结果表现提高0.147个标准分,家庭与个体特征共同决定了义务教育结果不平等的均值差异;利用条件分位数回归及其分解技术,揭示了信息技术的异质性特征呈倒N型变化趋势,能够被解释的特征因素是义务教育结果不平等的决定因素;利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及其分解技术,发现义务教育结果不平等具有“黏地板效应”的鲜明特征,但信息技术利用及其异质性特征有助于促进义务教育结果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义务教育结果公平 无条件分位数回归 地板效应 认知能力发展
下载PDF
学前教育经历与学龄儿童义务教育结果不平等的异质性检验 被引量:1
5
作者 方超 《教育经济评论》 CSSCI 2021年第5期105-128,共24页
学前教育的异质性特征及其对义务教育结果不平等的影响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话题。本文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追访数据(2014—2015),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与均值分解、有条件分位数回归与MM分解、无条件分位数回归与RIF分解,分析了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的异质性特征及其对义务教育结果不平等的影响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话题。本文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追访数据(2014—2015),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与均值分解、有条件分位数回归与MM分解、无条件分位数回归与RIF分解,分析了学前教育经历对于义务教育结果不平等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均值回归及其分解方法发现学前教育经历能将学龄儿童的义务教育结果表现提高0.062个标准分,个体特征决定了义务教育结果不平等的均值差异;(2)利用条件分位数回归及其分解发现,学前教育经历对于义务教育结果表现的影响呈现出N型曲线的异质性特征,能够被可观测特征所解释的特征效应决定了不同分位点上的义务教育结果不平等;(3)利用无条分位数回归及分解发现,学前教育经历对于义务教育结果表现的影响呈现出"M"型曲线的异质性特征,义务教育结果不平等主要集中在低分位点上,具有"黏地板效应"的鲜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教育经历 义务教育结果不平等 异质性 天花板效应 地板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