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几种粘土矿物和粘粒土壤吸附净化磷素的性能和机理 被引量:86
1
作者 袁东海 张孟群 +2 位作者 高士祥 尹大强 王连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11,共5页
通过磷素等温吸附实验和磷素饱和吸附后磷素的形态变化 ,研究了高岭土、蒙脱土、凹凸棒土、蛭石和沸石 5种粘土矿物 ,以及黄褐土和下蜀黄土 2种粘粒土壤中磷素的吸附净化性能和机理 ,结果表明 :除高岭土和沸石以外 ,其它类型的粘土矿物... 通过磷素等温吸附实验和磷素饱和吸附后磷素的形态变化 ,研究了高岭土、蒙脱土、凹凸棒土、蛭石和沸石 5种粘土矿物 ,以及黄褐土和下蜀黄土 2种粘粒土壤中磷素的吸附净化性能和机理 ,结果表明 :除高岭土和沸石以外 ,其它类型的粘土矿物和粘粒土壤均有较好的磷素吸附净化能力 ,蛭石的磷素吸附净化能力最强 ,其次为黄褐土、凹凸棒土、蒙脱土和下蜀黄土 .粘土矿物和粘粒土壤磷素的吸附能力与其化学组成关系密切 ,表现为全钙及水溶性钙、胶体氧化铁和胶体氧化铝含量愈多 ,其磷素的吸附量愈大 ,磷素的净化能力愈强 .此外 ,粘土矿物和粘粒土壤磷素饱和吸附后的形态转化也受其化学组成的影响 ,表现为全钙及水溶性钙、胶体氧化铁和胶体氧化铝含量较高 ,其对应形成的磷酸钙盐、磷酸铁盐和磷酸铝盐含量较高 ,粘土矿物和粘粒土壤吸附磷素的机制主要为化学吸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壤磷素 粘粒 壤吸附 黄褐 吸附净化 蛭石 形态转化 凹凸棒 水溶性 蒙脱
下载PDF
湖北石家河罗家柏岭新石器时代遗址 被引量:65
2
作者 张云鹏 王劲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91-229,共39页
天门石家河镇北新石器时代遗址群是和京山屈家岭遗址同时于1954年冬配合石龙过江水库渠道工程调查发现的。水库位于京山县西南,渠道自水库流至天门县(今改为市)中部,与该县汉北河交汇,所经之地发现古文化遗址近百处,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址... 天门石家河镇北新石器时代遗址群是和京山屈家岭遗址同时于1954年冬配合石龙过江水库渠道工程调查发现的。水库位于京山县西南,渠道自水库流至天门县(今改为市)中部,与该县汉北河交汇,所经之地发现古文化遗址近百处,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址约占百分之九十。这些遗址多分布在天门与京山两县接壤地带,以石家河镇北最为密集,在约3.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二十余处(现已发现四十余处),这批新石器遗址总称为石家河遗址群。先后参加遗址调查的有王劲、江海、吴瑞生、程欣人、潘士良、张化平等。1955年由湖北省文化局(今省文化厅)组织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文管会),武汉市文管会,省、市文史馆,荆州专署文管会,天门、京山、钟祥、荆门等县文化馆的文物工作者,成立了石龙过江水库指挥部文物工作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伯洪、张云鹏任领队。自1955年至1956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遗址 石家河文化 屈家岭文化 文物考古 湖北省 黄褐 口径 遗址群 红烧 考古学
原文传递
秸秆还田与生物炭施用对黄褐土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43
3
作者 乔丹丹 吴名宇 +4 位作者 张倩 韩燕来 张毅博 李培培 李慧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2-99,共8页
探明生物炭、秸秆和化肥配施对黄褐土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的影响,为降低黄淮海平原黄褐土生产障碍,建立合理培肥制度提供参考。本研究通过3年定位试验,设置了不同的施肥制度:对照为不施肥(CK)、施用化肥(NPK)、生物炭配施化肥(NPKB)、秸秆... 探明生物炭、秸秆和化肥配施对黄褐土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的影响,为降低黄淮海平原黄褐土生产障碍,建立合理培肥制度提供参考。本研究通过3年定位试验,设置了不同的施肥制度:对照为不施肥(CK)、施用化肥(NPK)、生物炭配施化肥(NPKB)、秸秆配施化肥(NPKS)、生物炭和秸秆配施化肥(NPKSB)5个处理。对不同处理条件下湿筛的土壤团聚体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料后,能增加大粒级土壤团聚体含量,提升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稳定性的提升幅度次序为NPKS>NPKSB>NPKB。在试验期内,添加生物炭能逐年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顺序为NPKSB>NPKB。在所有施肥处理中,NPKSB对提升大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效果最好。在本研究设置处理中,NPKSB对提升土壤团聚体基本性能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秸秆 黄褐 壤团聚体 壤有机碳
下载PDF
一九六三年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的发掘 被引量:39
4
《文物》 1976年第1期49-59,100-101,共13页
盘龙城遗址位于武汉市北约五公里的黄陂县境。整个遗址处在一片起伏的丘陵地带,西有甲宝山,东、北两面为盘龙湖围绕,南去一公里有府河流过,形成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似的岗地。遗址主要分布在江家湾到孙家坟、李家咀一带,南到王家咀、艾家... 盘龙城遗址位于武汉市北约五公里的黄陂县境。整个遗址处在一片起伏的丘陵地带,西有甲宝山,东、北两面为盘龙湖围绕,南去一公里有府河流过,形成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似的岗地。遗址主要分布在江家湾到孙家坟、李家咀一带,南到王家咀、艾家咀,西北到邓家大湾也有遗址发现。面积东西长约1100米,南北宽约1000米,中心区约5平方里左右。遗址东南部有半里见方的土城一座。解放以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龙城遗址 黄褐 标本 发掘 长方形 图版 墓葬 陶缸 方柱形 弦纹
原文传递
几种有机酸对恒电荷和可变电荷土壤吸附Cu^(2+)的影响 被引量:31
5
作者 胡红青 刘华良 贺纪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2-237,共6页
以恒电荷土壤(黄褐土和黄棕壤)和可变电荷土壤(红壤和砖红壤)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乙酸、草酸、酒石酸和柠檬酸对土壤吸附重金属铜离子(Cu2 + )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酒石酸浓度下,土壤对酒石酸的吸附量依次为黄棕壤(2 1 8mmolkg-1) >... 以恒电荷土壤(黄褐土和黄棕壤)和可变电荷土壤(红壤和砖红壤)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乙酸、草酸、酒石酸和柠檬酸对土壤吸附重金属铜离子(Cu2 + )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酒石酸浓度下,土壤对酒石酸的吸附量依次为黄棕壤(2 1 8mmolkg-1) >红壤(15 4mmolkg-1) >砖红壤(9 5mmolkg-1) ,土壤吸附有机酸后负电荷量增加,相同条件下增幅为砖红壤>红壤>黄棕壤;无有机酸配体时,供试土壤对Cu2 + 的吸附量为黄褐土>黄棕壤>砖红壤>红壤;加入有机酸时,随有机酸浓度增高,土壤对Cu2 + 的吸附一般表现为“峰”形曲线,峰所对应的有机酸浓度因有机酸类型而异,且随土壤可变电荷性质增强而增高;土壤吸附有机酸后对Cu2 + 的次级吸附不同于有机酸与铜共存时的竞争吸附,且因土壤性质表现迥异。这些结果意味着在存在有机酸配体的根际环境中,恒电荷土壤与可变电荷土壤对Cu2 + 的吸附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砖红壤 可变电荷 黄棕壤 有机酸 恒电荷 壤吸附 黄褐 Cu^2+ 重金属离子 吸附量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黄褐土氮磷淋失的影响 被引量:30
6
作者 胡宏祥 汪玉芳 +4 位作者 陈祝 刘晶 徐启荣 马友华 王闵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1-105,共5页
采用室内模拟装置淋溶土柱的方法,研究了水稻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土壤氮磷淋溶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淋失液中总氮含量表现为:NS(无秸秆还田+优化施肥)处理>SF(秸秆还田+优化施肥)处理>SDF(秸秆还田+优化施肥量氮磷钾均减20%)... 采用室内模拟装置淋溶土柱的方法,研究了水稻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土壤氮磷淋溶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淋失液中总氮含量表现为:NS(无秸秆还田+优化施肥)处理>SF(秸秆还田+优化施肥)处理>SDF(秸秆还田+优化施肥量氮磷钾均减20%)处理>CK(无秸秆还田、无施肥)处理;土壤淋失液中可溶性磷和总磷含量均表现为:SF(秸秆还田+优化施肥)处理>NS(无秸秆还田+优化施肥)处理>SDF(秸秆还田+优化施肥量氮磷钾均减20%)处理>CK(无秸秆还田、无施肥)处理,并且呈现出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的趋势;经过淋溶后,表层土壤中全氮含量最高的是SF(秸秆还田+优化施肥)处理,为0.486g/kg,最低的是CK(无秸秆还田、无施肥)处理,为0.440g/kg,全磷含量最高的是NS(无秸秆还田+优化施肥)处理,为0.306g/kg,最低的是CK(无秸秆还田、无施肥)处理,为0.261g/kg;但表层土壤中速效磷含量最高的是SF(秸秆还田+优化施肥)处理,为29.353mg/kg,最低的是CK(无秸秆还田、无施肥)处理,为21.210mg/kg。研究结果表明,化肥施用量减少有利于降低土壤氮磷的淋失,在优化施肥量条件下,黄褐土实行秸秆还田会降低土壤氮素的淋失,但会提高土壤磷素的淋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化肥 黄褐 氮磷淋失
下载PDF
镧积累对黄褐土中主要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7
作者 唐欣昀 张自立 +3 位作者 周邦兵 赵海泉 张明 竺伟民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1-65,共5页
模拟在黄褐土中长期使用稀土产生的镧积累,获得了三种主要土壤微生物类群和三种主要生理类群的剂量—反应曲线。土壤中5%~50%吸附容量的镧都对细菌总数产生抑制作用,20%吸附容量以下的镧对放线菌产生刺激作用,直至50%吸... 模拟在黄褐土中长期使用稀土产生的镧积累,获得了三种主要土壤微生物类群和三种主要生理类群的剂量—反应曲线。土壤中5%~50%吸附容量的镧都对细菌总数产生抑制作用,20%吸附容量以下的镧对放线菌产生刺激作用,直至50%吸附容量对真菌都产生强烈刺激作用,30%时产生最大刺激作用。镧积累在吸附容量10%以下时对好气性纤维素分解细菌产生刺激作用,直至50%都对纤维素分解真菌产生刺激作用;10%吸附容量以下对氨化微生物刺激作用不明显,但10%以上对其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类群 积累 黄褐
下载PDF
陕西土壤磷等温吸附特性及其测定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徐明岗 孙本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9-112,共4页
以陕西省主要农业土壤为材料,研究选定了土壤磷等温吸附的测定条件:磷添加浓度0-70mg/L.水土比10:1,平衡时间6天,平衡介质0.01mol/LKCl.以此条件测定土壤磷等混吸附线,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能满意地描述... 以陕西省主要农业土壤为材料,研究选定了土壤磷等温吸附的测定条件:磷添加浓度0-70mg/L.水土比10:1,平衡时间6天,平衡介质0.01mol/LKCl.以此条件测定土壤磷等混吸附线,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能满意地描述陕西土壤磷的吸附特征;由Langmuir方程获得的土壤磷最大吸附量(Xm)、磷吸附反应常数(K)及磷吸附最大缓冲容量(Mb)均呈现为黄褐土>土>黑垆土>黄绵土以及45℃>25℃>5℃,表明供试土壤在相同施磷量下磷吸附的数量和磷吸附的结合能依次减小,吸附磷的有效性依次增大,且升温有利于土壤磷的吸附而使土壤磷有效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绵 黑垆 黄褐 测定
下载PDF
黄褐土、潮土中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烤烟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刘卫群 姜占省 +1 位作者 郭红祥 刘建利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3-47,共5页
试验采用盆栽控雨栽培和根网袋的方法 ,在两种土壤类型上初步研究了不同氮素形态配比与芝麻饼肥互作对烤烟不同生育时期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黄褐土中 ,当施入 40 %饼肥、NO-3 ∶NH+ 4为 1∶1时 ,土壤中真菌、氨化细... 试验采用盆栽控雨栽培和根网袋的方法 ,在两种土壤类型上初步研究了不同氮素形态配比与芝麻饼肥互作对烤烟不同生育时期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黄褐土中 ,当施入 40 %饼肥、NO-3 ∶NH+ 4为 1∶1时 ,土壤中真菌、氨化细菌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最多 ,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在潮土中 ,当施入 40 %饼肥、NO-3 :NH+ 4为 3∶1时 ,土壤中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氨化细菌在移栽后 3 8天迅速上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 氮素形态 使用比例 烤烟 根际 微生物数量
原文传递
外源稀土对土壤中稀土和重金属可交换态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丁士明 张自立 +2 位作者 梁涛 孙琴 查立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22-126,共5页
通过土壤旱作和淹水 2种培养方式 ,研究了不同时期添加外源稀土对黄褐土中稀土和重金属Fe、Mn、Zn可交换态含量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稀土处理显著提高土壤中可交换态含量 ,其分配系数也随之增大 ,但绝大部分仍维持在 1 0 %以下 .淹水... 通过土壤旱作和淹水 2种培养方式 ,研究了不同时期添加外源稀土对黄褐土中稀土和重金属Fe、Mn、Zn可交换态含量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稀土处理显著提高土壤中可交换态含量 ,其分配系数也随之增大 ,但绝大部分仍维持在 1 0 %以下 .淹水条件下交换态稀土的含量比旱作高 ,但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 .随稀土处理浓度的升高 ,交换态稀土组成逐渐向外源稀土成分靠近 ,并在 2 0 0mg·kg- 1以上达到相对稳定 .土壤中交换态Fe、Mn、Zn的含量随稀土处理浓度的升高呈线性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交换态 黄褐
下载PDF
水旱轮作条件下不同类型土壤供钾能力及钾素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占丽平 李小坤 +4 位作者 鲁剑巍 丛日环 王瑾 王筝 廖志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91-599,共9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黑麦草-水稻轮作条件下不同类型土壤供钾能力及钾素动态变化,以期为土壤供钾机制研究及合理的钾素调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施钾条件下(NP处理),潮土上种植作物的生物量和吸钾量最高,黄褐土次之,红壤最低;施钾条件...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黑麦草-水稻轮作条件下不同类型土壤供钾能力及钾素动态变化,以期为土壤供钾机制研究及合理的钾素调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施钾条件下(NP处理),潮土上种植作物的生物量和吸钾量最高,黄褐土次之,红壤最低;施钾条件下(NPK处理),3种土壤上种植作物的生物量无显著差异,作物吸钾量为黄褐土>潮土>红壤。整个轮作期,红壤、黄褐土和潮土NPK处理的作物生物量较NP处理分别增加55.6%、45.2%和23.2%,作物吸钾量分别增加368.8%、166.8%和74.5%。轮作前季(黑麦草季),NP处理的3种土壤水溶性钾含量和交换性钾含量均降低,潮土非交换性钾含量明显降低,红壤和黄褐土非交换性钾含量在前期变化不大,中期有升高的趋势,后期显著降低;NPK处理的土壤钾含量均高于NP处理,且各种形态钾含量的变化趋势与NP处理基本相同。轮作后季(水稻季),NP处理的3种土壤水溶性钾含量变化不大,交换性钾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非交换性钾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NPK处理的土壤交换性钾含量在水稻生长前期明显升高,中期下降,后期有略微上升,水溶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有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综上所述,在不施钾条件下,轮作期内各土壤钾素消耗量较大,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含量降低,并促进了非交换性钾的释放;施钾能提高土壤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含量,并向非交换性钾方向转化,施钾对黑麦草和水稻有显著增产效果,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供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壤供钾能力 红壤 黄褐 黑麦草 水稻
下载PDF
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对贫瘠黄褐土改良的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朱琳 安立超 +3 位作者 戴昕 于家伊 王勇 李鸣晓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954-1963,共10页
为了阐明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改良贫瘠土壤的作用机制,以贫瘠黄褐土为研究对象,通过不施肥、长期(>5 a)施用化肥、中长期(5 a)施用少量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和短期(1 a)施用大量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4种施肥方式,分别记为CK组、CF组、LOF-... 为了阐明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改良贫瘠土壤的作用机制,以贫瘠黄褐土为研究对象,通过不施肥、长期(>5 a)施用化肥、中长期(5 a)施用少量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和短期(1 a)施用大量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4种施肥方式,分别记为CK组、CF组、LOF-5组和MOF-1组,对比分析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OM (有机质)、活性有机碳、营养元素和团聚体等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施用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OM、活性有机碳含量,其中,MOF-1组提高效果最显著,与CK组相比,w(OM)可提高173.29%,w(ROC)(ROC为易氧化有机碳)增加了39.17%,w(POC)(POC为颗粒有机碳)和w(DOC)(DOC为可溶性有机碳)分别是CK组的13.85和10.32倍.②中长期(5 a)施用少量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可增加土壤中较大粒径团聚体的占比,且更有利于提高土壤团粒结构的稳定性,LOF-5组>2 mm粒级的团聚体占比是CK组的4.68倍;与CK组相比,LOF-5组MWD (平均重量直径)增加了100.00%,GMD (几何平均直径)增加了82.98%,>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质量占比(DR0.25)增加了27.20%.③中长期(5 a)施用少量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可增加土壤中w(TN)(TN为全氮)和w(AN)(AN为速效氮),与CK组相比,LOF-5组w(TN)和w(AN)分别增加了77.42%和20.82%.施用餐厨垃圾有机肥也可同时增加土壤中w(AP)(AP为速效磷)和w(AK)(AK为速效钾),MOF-1组增加效果较佳,w(AP)和w(AK)分别是CK组的9.43和3.39倍.研究显示,中长期(5 a)施用少量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可提升土壤固碳能力,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的有效性,从而提升耕地土壤质量,减少化肥施用量,是我国贫瘠黄褐土改良的有效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厨垃圾 生物有机肥 贫瘠 黄褐 有机碳 团聚体
下载PDF
有机和无机肥配比对黄褐土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丰度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王军 申田田 +5 位作者 车钊 董召荣 金鑫 曹文超 吴小文 宋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41-650,共10页
【目的】土壤硝化与反硝化作用是氮循环的两个关键环节,本文研究不同比例的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硝化和反硝化进程产生的影响,为高效施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安徽农业大学农翠园试验基地的黄褐土上进行了小麦–玉米轮作田间试验。试... 【目的】土壤硝化与反硝化作用是氮循环的两个关键环节,本文研究不同比例的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硝化和反硝化进程产生的影响,为高效施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安徽农业大学农翠园试验基地的黄褐土上进行了小麦–玉米轮作田间试验。试验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在小麦、玉米总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单施无机肥(T1)、无机肥∶有机肥=2∶1(T2)、无机肥∶有机肥=1∶1(T3)、无机肥∶有机肥=1∶2(T4)、单施有机肥(T5)。在小麦拔节期,取0—20 cm土壤样品,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反硝化和氨氧化微生物丰度,并结合反硝化能力、N_2O/(N_2O+N_2)产物比、土壤呼吸、硝化势和氨氧化细菌(AOB)与古菌(AOA)对硝化势相对贡献率的测定,分析江淮地区长期有机和无机肥配施对黄褐土硝化、反硝化微生物丰度及其功能的影响。【结果】单施无机肥或有机肥处理的硝化势均高于不同配比处理。与添加有机肥相比,增施无机肥会显著增加AOA的丰度和硝化贡献率。在反硝化方面,反硝化能力和土壤呼吸随着有机肥投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单施有机肥处理显著高于其它处理。nir S和nos Z型反硝化菌丰度随着有机肥的增加而增加,而nir K型反硝化菌丰度呈减少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反硝化能力与nir S型、nos Z型反硝化菌丰度、有机质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极显著正相关,与nir K相关性不强。【结论】与单施无机肥或有机肥处理相比,有机和无机肥适当配施可降低土壤硝化势,并能调控AOA和AOB在硝化过程中的作用,有效地降低土壤反硝化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配比 黄褐 硝化势 氨氧化细菌 氨氧化古菌 反硝化能力 反硝化菌群
下载PDF
土壤中稀土对有效氮形态分配和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丁士明 张自立 +1 位作者 梁涛 孙琴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5-379,共5页
在土壤旱作和淹水培养两种方式下 ,通过添加外源稀土研究了黄褐土中稀土对有效氮形态分配和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旱培条件下 ,土壤中稀土含量的提高增加铵态氮和水解氮的含量 ,减少硝态氮的含量 ,两周内增加矿质态氮的含量 ,八周以... 在土壤旱作和淹水培养两种方式下 ,通过添加外源稀土研究了黄褐土中稀土对有效氮形态分配和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旱培条件下 ,土壤中稀土含量的提高增加铵态氮和水解氮的含量 ,减少硝态氮的含量 ,两周内增加矿质态氮的含量 ,八周以后则无显著影响 ;有效氮的含量在稀土含量较低时升高 ,高含量时则下降 ,实验确定外源稀土对旱培土壤有效氮作用的无观察效应浓度 (NOEC)为 44 3 .8mg·kg- 1 。在淹水培养条件下 ,稀土含量较低时对土壤铵态氮和水解氮含量无显著影响 ,含量较高时则降低铵态氮和水解氮含量 ,外源稀土对淹水土壤铵态氮和水解氮含量影响的无观察效应浓度分别为 171.2 ,2 5 6.9mg·kg- 1 。分析表明 ,土壤中稀土含量的变化对氮素的影响在旱培条件下主要与稀土对土壤硝化过程作用有关 ,淹水条件下与稀土对土壤氨化过程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壤学 氮素 形态转化 安全性评价 黄褐
下载PDF
生物质炭和微生物菌肥对酸化黄褐土农田土壤改良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吕金岭 李太魁 寇长林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1-69,共9页
为应对黄褐土农田土壤已经存在的酸化问题,探究合适的调控方法,以酸化黄褐土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传统施肥(CT)、微生物菌肥(WJ)、高量(T20,炭∶土=1∶20)和低量(T200,炭∶土=1∶200)生物质炭添加5种处理,采用桶栽试验... 为应对黄褐土农田土壤已经存在的酸化问题,探究合适的调控方法,以酸化黄褐土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传统施肥(CT)、微生物菌肥(WJ)、高量(T20,炭∶土=1∶20)和低量(T200,炭∶土=1∶200)生物质炭添加5种处理,采用桶栽试验开展玉米季土壤酸化调控研究。结果表明,与CK相比,CT处理在玉米收获后土壤pH值和土壤有机质(SOM)、交换性钙离子、交换性镁离子、交换性钠离子含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说明常规施肥方式不利于酸化黄褐土土壤改良。而WJ、T20、T200处理土壤pH值和SOM含量均较CK显著提升,其中pH值在玉米收获后分别达到4.80、6.45、5.92,SOM含量分别达到14.5、26.5、17.3 g/kg,说明生物质炭和微生物菌肥添加可以显著缓解酸化,改善黄褐土土壤质量。同时,WJ、T20和T200处理土壤交换性钾离子、交换性钠离子、交换性钙离子和交换性镁离子含量显著高于CK和CT处理,说明添加微生物菌肥和生物质炭可有效固持黄褐土土壤中关键盐基离子。不同处理玉米关键生长期的光合指标显示,WJ、T20和T200处理玉米大喇叭口期叶片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灌浆期叶片Pn、Gs、Tr均显著高于CK和CT处理,说明添加微生物菌肥和生物质炭不仅改善了黄褐土土壤酸化问题,而且提升了玉米的光合生理指标。且T20处理玉米生长季光合指标(Pn、Gs、Ci和Tr)、土壤pH值、玉米地上部干质量和根干质量等指标均较T200处理显著提升,说明加大生物质炭施用量可能更有益于黄褐土土壤酸化的缓解。综上,添加生物质炭和微生物菌肥是改良酸化黄褐土农田土壤的有效手段,而加大生物质炭用量可以进一步提升改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 酸化 壤改良 玉米 光合响应 生物质炭 微生物菌剂
下载PDF
低剂量混合稀土积累对黄褐土微生物主要类群的生态效应 被引量:10
16
作者 唐欣昀 孙亦阳 +2 位作者 夏觅真 温崇庆 张自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2137-2141,共5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室内低剂量模拟叠加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低剂量混合稀土在黄褐土中积累对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的生态效应 .结果表明 ,低剂量稀土的持续积累对土壤细菌、放线菌产生刺激、抑制、再刺激的交替作用 ;对真菌也产生类似...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室内低剂量模拟叠加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低剂量混合稀土在黄褐土中积累对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的生态效应 .结果表明 ,低剂量稀土的持续积累对土壤细菌、放线菌产生刺激、抑制、再刺激的交替作用 ;对真菌也产生类似的作用 ,但抑制作用不显著 ,而刺激作用持续、明显 .混合稀土对 3类土壤微生物数量抑制程度顺序为 :细菌 >放线菌 >霉菌 .稀土积累至 15 0mg·kg-1时 ,土壤各类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均发生显著的改变 ,耐稀土微生物数量大幅度增加 ,细菌中的G-细菌、链霉菌的白孢类群、真菌中青霉分别成为优势种群 .对低浓度稀土积累的田间土壤微生物学参数模拟计算结果表明 ,稀土对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EC50 (半抑制浓度 )值分别为 2 4 1、4 1 6~ 73 8和 5 5 3~ 15 0 1mg·kg-1,30mg·kg-1值可以初步确定为稀土在黄褐土中积累的安全临界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稀 黄褐 壤微生物 低剂量积累 EC50
下载PDF
黑垆土、黄褐土等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徐明岗 张建新 +1 位作者 张航 安战士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08-110,127,共4页
对土壤组分去除前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的测定结果表明,陕西五种土壤用H_2O_2除去有机质后CEC一般降低,用HCl去除CaCO_3后CEC普遍升高,用连二亚硫酸钠去除游离铁后CEC变化不大.CaCO_3及表面交换性钙对土壤CEC的贡献为3.8—19.1%;有... 对土壤组分去除前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的测定结果表明,陕西五种土壤用H_2O_2除去有机质后CEC一般降低,用HCl去除CaCO_3后CEC普遍升高,用连二亚硫酸钠去除游离铁后CEC变化不大.CaCO_3及表面交换性钙对土壤CEC的贡献为3.8—19.1%;有机质贡献为3.0—23.9%,仅黄棕壤表层贡献为56.9%;粘粒的贡献为60%左右,是壤粘质土壤CEC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垆 黄褐 CEC 有机质
原文传递
不同土类施用氮磷钾对优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郭中义 张少泽 +1 位作者 易玉林 靳书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3年第4期670-671,共2页
不同土类氮、磷、钾配合施用显著提高了优质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及抗逆性。黄褐土和砂姜黑土区优质小麦氮肥适宜用量为施纯氮 2 70kg/hm2 ,最佳配方为N2 70 P90 K90 。土类和土壤质地对优质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不大。
关键词 优质小麦 砂姜黑 黄褐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化肥与有机物料配施对黄褐土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朱刘兵 李慧 +5 位作者 韩燕来 侯晓娜 王洋洋 谭金芳 曹荣 张涛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81-1188,共8页
通过对黄褐土小麦/玉米轮作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各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褐土的水稳性团聚体组成主要以<0.25 mm粒径为主,施有机物料增加了>0.25 m... 通过对黄褐土小麦/玉米轮作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各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褐土的水稳性团聚体组成主要以<0.25 mm粒径为主,施有机物料增加了>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同时提高团聚体的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主要存在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中,并随着水稳性团聚体粒径的增大而明显增加。化肥配施秸秆对黄褐土水稳性团聚体影响较大,显著增加>0.053 mm各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降低<0.053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同时显著提高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稳定率(R0.25),并且化肥配施秸秆对土壤中>0.25 mm各粒径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增加更为明显。而化肥配施鸡粪对土壤中>0.25 mm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增加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 有机物料 壤团聚体 壤有机碳
原文传递
陕南茶园黄褐土的改良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姚丽娟 余有本 +3 位作者 周天山 肖斌 冉隆贵 李冬花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16-320,共5页
采用施肥法和客土法研究了不同有机肥料和沙土比例对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油渣、腐熟牛粪和秸秆等对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和有机质含量的效果较好,与对照相比,增幅在46.14%~202%不等;施用油渣对新梢的生长和茶叶品质的提... 采用施肥法和客土法研究了不同有机肥料和沙土比例对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油渣、腐熟牛粪和秸秆等对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和有机质含量的效果较好,与对照相比,增幅在46.14%~202%不等;施用油渣对新梢的生长和茶叶品质的提高效果最好,其茶树叶片中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17.28%、1.518%、2.038%和48.33%。综合比较不同处理对陕南茶园土壤肥力、茶苗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油渣处理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施用农家肥和秸秆处理;陕南茶园的有机质含量很低,而秸秆处理对有机质含量的提高起到较好的效果,在土壤改良方面应该加大油渣或农家肥的施用量,并结合秸秆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黄褐 改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