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走向一种良性的道德相对论:从以行为主体或评判者为中心到以行为对象为中心 被引量:2
1
作者 黄勇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8-134,共17页
通常的道德相对论经常被谴责、蔑视和嘲笑为一种荒谬的理论,黄百锐提出了一种多元相对论或有约束的相对论,在一定程度上成功避免了通常的道德相对论所面临的问题,但黄百锐的道德相对论仍然有没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发展一种新的道德相对... 通常的道德相对论经常被谴责、蔑视和嘲笑为一种荒谬的理论,黄百锐提出了一种多元相对论或有约束的相对论,在一定程度上成功避免了通常的道德相对论所面临的问题,但黄百锐的道德相对论仍然有没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发展一种新的道德相对论来加以解决。这种新的道德相对论以行为对象为中心,相比之下,通常的道德相对论则是以行为主体或评判者为中心。行为对象相对论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是一种个体而非群体的相对论,但它仍然可以发挥调节和促进个体之间社会合作的功能,因为它尽管是个体主义的,却不是主观主义的。行为对象相对论既是一种道德实在论,又是一种道德普遍主义,其核心是尊重他人不同的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相对论 多元相对论 以行为对象为中心 庄子
下载PDF
动机效力与规范证成——黄百锐对孟子“同情心”的诠释及其反省
2
作者 东方朔 李斯源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2-94,共13页
按照休谟论者的主张,一个人行动的理由与其内在激情和欲望密切相关,而理性在促成人的行动方面是无能为力的。但学者又普遍认为,孟子的恻隐之心(同情心)若作为一个行动理由的概念则既提供了道德行动的动力,又包含或提供了道德行动赖以证... 按照休谟论者的主张,一个人行动的理由与其内在激情和欲望密切相关,而理性在促成人的行动方面是无能为力的。但学者又普遍认为,孟子的恻隐之心(同情心)若作为一个行动理由的概念则既提供了道德行动的动力,又包含或提供了道德行动赖以证成的理由。黄百锐(David B.Wong)在其相关论著中对此作了深入分析。依黄氏,孟子的同情心具有认知功能,包含着对规范性理由的认识,而且这种理性的认识还能导入本能的同情反应的倾向,为道德行动提供动力。黄氏的论述显然有其理论上的旨趣,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当然也不免会引发我们的一些疑问:假如同情心包含的隐然的理性认识具有“导入”人的本能的动机力量,那么这种“导入”是否具有必然性?若说同情心所具有的激发人的行动的动机效力不包含欲望,那么对于孟子文本中有关道德欲望的论述,我们在理论上又该作出怎样的交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行动理由 动机效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