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2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淮麦区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218
1
作者 于振文 田奇卓 +6 位作者 潘庆民 岳寿松 王东 段藏禄 段玲玲 王志军 牛运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77-585,共9页
根据黄淮麦区的生态特点 ,研究了冬小麦超高产 (hm2 产 90 0 0 kg籽粒 )栽培的理论与技术。结果指出 ,于土肥水条件良好的高产麦田 ,在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上 ,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与植株生育后期早衰的矛盾 ,是高... 根据黄淮麦区的生态特点 ,研究了冬小麦超高产 (hm2 产 90 0 0 kg籽粒 )栽培的理论与技术。结果指出 ,于土肥水条件良好的高产麦田 ,在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上 ,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与植株生育后期早衰的矛盾 ,是高产 (hm2 产 6 0 0 0~ 75 0 0 kg籽粒 )向超高产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揭示了高产条件下小麦的衰老规律 ,划分衰老阶段 ,探索出延长缓衰期、缩短速衰期、保持较长的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 ,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同步提高的小麦由高产达到超高产的途径。研究出包括建立具有超高产潜力的两种类型品种的合理的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 ,氮肥后移 ,根据超高产麦田需肥特点施用氮、磷、钾、硫元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 冬小 超高产栽培 栽培技术
下载PDF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高产潜力与实现途径 被引量:102
2
作者 茹振钢 冯素伟 李淦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3388-3393,共6页
黄淮麦区是中国冬小麦的主产区和高产区,对中国小麦生产以及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针对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以及耕地资源非农化、耕地利用非粮化的发展现状,指出未来提高小麦总产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单产。要充分挖掘小麦高... 黄淮麦区是中国冬小麦的主产区和高产区,对中国小麦生产以及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针对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以及耕地资源非农化、耕地利用非粮化的发展现状,指出未来提高小麦总产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单产。要充分挖掘小麦高产潜力,培育高产品种是进一步提高单产的重要途径。文章根据黄淮麦区的生产条件及生态特点,分析不同时期高产品种产量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指出在大田条件下实现小麦高产潜力,千粒重与穗粒数并重是小麦新品种的发展方向。并从机械化生产对品种的要求出发,探讨了黄淮麦区小麦高产品种的高产空间与创育思路,提出进一步挖掘黄淮麦区小麦品种高产潜力的有效途径:(1)小麦高产潜力的实现,应重新认识和定位穗光合在产量形成中的作用,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穗器官的光合优势,培育穗叶高光效品种。小麦穗器官除具有空间优势外,其光合特点类似于C4途径或介于C3—C4中间型,籽粒呼吸释放的CO2能被穗光合再次固定。鉴于穗光合对籽粒产量形成的较大贡献,应强化绿穗灌浆特性,发挥穗器官的光合优势,提升穗粒重。(2)提高单产水平,必须注重群体生物产量的提高。在保持现有收获指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茎秆强度,实现植株高大化、密植化,能有效改善群体穗叶空间结构。通过调节生长发育节律,培育小叶、壮秆、大穗型新品种,实现小麦高生物产量。高生物产量品种还应拉开穗层,使穗层由一层增至三层,能有效提高单位面积容穗数。(3)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已日趋成熟,有效利用杂种优势是今后挖掘高产潜力的重要途径。利用杂种优势挖掘高产潜力需同时兼顾品质性状的优化,充分考虑多个品质性状间的协调稳定。可通过多穗大穗实现高产,通过提高强势小花结实比例稳定品质,从而实现高产与优质并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 高产潜力 高生物产量 高光效
下载PDF
黄淮麦区部分小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被引量:54
3
作者 王林海 王晓伟 +2 位作者 詹克慧 马东钦 许兰杰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4期186-191,共6页
小麦遗传资源是小麦育种的重要基础,对小麦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种质资源的搜集、管理和利用,也有利于进行核心种质的研究。为了解黄淮麦区种质资源在农艺性状上的遗传多样性,对130份品种(系)的24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 小麦遗传资源是小麦育种的重要基础,对小麦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种质资源的搜集、管理和利用,也有利于进行核心种质的研究。为了解黄淮麦区种质资源在农艺性状上的遗传多样性,对130份品种(系)的24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24个农艺性状具有较大的变异潜力,在12个数量性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穗下空节,为48.267,其次是叶夹角,为45.355;变异系数最小的是株高,为8.934。该群体间的欧氏距离变化在2.281~14.242之间,平均值为6.599。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为9.200处把供试材料分为10组,各组具有一定的特点,有利于育种亲本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聚类分析 欧氏距离
下载PDF
黄淮麦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效用研究 被引量:44
4
作者 杨春玲 关立 +4 位作者 侯军红 王阔 宋志均 韩勇 李晓亮 《山东农业科学》 2007年第4期19-23,共5页
研究表明,近期育出小麦品种的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更加接近,之间的换算系数应以0.95为宜;经对新育出的品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偏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穗数(r=0.3389)>穗粒数(r=-0.3346)>千粒重(r=0.3256);产量构成因素与产... 研究表明,近期育出小麦品种的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更加接近,之间的换算系数应以0.95为宜;经对新育出的品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偏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穗数(r=0.3389)>穗粒数(r=-0.3346)>千粒重(r=0.3256);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数,以穗数与之最大为0.6052,其次是千粒重为0.5198,最小的是穗粒数为0.1988;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数,又一次说明了三个产量构成因素的负相关性。根据上述分析及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提出黄淮麦区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数,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构成因素 黄淮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下载PDF
小麦品质性状与北方手工馒头品质指标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9
5
作者 范玉顶 李斯深 +3 位作者 孙海艳 李瑞军 赵岩 赵新华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20,25,共6页
以主要来自我国小麦主产区———黄淮麦区的114个品种为材料,对19个小麦品质性状与馒头品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要提高馒头的总分,必须协调好馒头体积、比容与外观、结构、弹韧性间的矛盾,并注重外观、结构、弹韧性以及粘... 以主要来自我国小麦主产区———黄淮麦区的114个品种为材料,对19个小麦品质性状与馒头品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要提高馒头的总分,必须协调好馒头体积、比容与外观、结构、弹韧性间的矛盾,并注重外观、结构、弹韧性以及粘性的改良。19个品质性状中17个与不同馒头指标相关显著。高蛋白质含量有利于增加馒头的体积和比容,但不利于馒头优良外观、结构和弹韧性的形成,最终明显降低馒头的总分;稳定时间长、延展性好的强筋面团加工馒头的结构、弹韧性和外观差,不适合制作优质手工馒头,但对总分影响不显著;膨胀势和RVA粘度参数高可以显著改善馒头的外观、结构和弹韧性,进而显著提高馒头的总分。回归和通径分析的结果与相关分析的趋势是一致的,进一步明确了影响馒头指标的主要小麦品质性状及其对馒头指标的直接和间接效应。提出了优质馒头的小麦品质指标的理想取值和参考取值范围以及定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质性状 品质指标 手工 北方 蛋白质含量 黄淮 馒头品质 稳定时间 粘度参数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间接效应 定性指标 取值范围 外观 结构 韧性 主产 延展性 RVA 膨胀势 直接和 体积 比容 优质 粘性 面团
下载PDF
黄淮麦区126个小麦品种(系)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检测 被引量:41
6
作者 李峰奇 韩德俊 +3 位作者 魏国荣 曾庆东 黄丽丽 康振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3060-3069,共10页
【目的】鉴定黄淮麦区近年小麦主栽品种和后备品种对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的抗性水平;了解抗条锈病基因在该区小麦品种中分布状况,为小麦安全生产与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小麦条锈菌当前流行小种条中32(CYR32)和水源致病类... 【目的】鉴定黄淮麦区近年小麦主栽品种和后备品种对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的抗性水平;了解抗条锈病基因在该区小麦品种中分布状况,为小麦安全生产与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小麦条锈菌当前流行小种条中32(CYR32)和水源致病类型14对黄淮麦区126个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分别用Yr(91B/1R)、Yr5、Yr10、Yr15和Yr26基因有效的分子标记检测其在参试品种(系)中的分布状况。【结果】在126个供试材料中,对CY32和水源致病类型14均表现免疫或近免疫的品种(系)只有11个,占8.73%;携带Yr9基因的小麦-黑麦1B/1R易位系的频率仍高达41.6%;分子检测表明,14份抗CY32的小麦品种(系)中,6份可能含有Yr5基因,4份可能含有Yr10基因,4份可能含有Yr15基因,3份可能含有Yr26基因;周麦17、0020-332和N19等3份材料未检测到上述Yr基因(分子标记)的存在,其对CYR32的抗性可能是受其它未知基因控制。【结论】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特别是主栽品种对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的抗性水平较低,对新小种具有良好抗性的Yr5、Yr10、Yr15和Yr26基因在小麦品种(系)中的分布频率很低,亟待将这些抗条锈病基因转育至小麦品种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基因分子检测 1B/1R Yr5 Yr10 Yr15 Yr26 黄淮
下载PDF
黄淮麦区16个小麦品种(系)的Glu-1,Glu-3和Gli-1位点上的基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5
7
作者 潘幸来 谢三刚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52-258,共7页
16个品种(系)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Glu-A1a(80%)、Glu-A1c(12%)、Glu-A1b(8%);Glu-B1b(63%)、Glu-B1c(31%)、Glu-B1e... 16个品种(系)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Glu-A1a(80%)、Glu-A1c(12%)、Glu-A1b(8%);Glu-B1b(63%)、Glu-B1c(31%)、Glu-B1e(6%);Glu-D1a(38%).Glu-D1d(50%).Glu-D1c(12%).16个品种(系)的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LMW-GS)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Glu-A3a(38%)、Glu-A3d(44%);Glu-B3b(6%)、Glu-B3f/g(12%)、Glu-B3h(6%)、Glu-B3j(70%);Glu-D3a(31%)、Glu-D3c(31%)。16个品种(系)的麦醇溶蛋白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Gli-A1a(25%).Gli-A1b(12%).Gli-A1o(44%);Gli-B1b(6%)、Gli-B1d(6%)、Gli-B1e(6%)、Gli-B1g(6%)、Gli-B1l(70%);Gli-D1b(57%)、Gli-D1g(31%)。16个品种(系)中1B1R系占70%左右。郑891可作为强弹高光效中心亲本增粒增重增抗改造利用。运丰早18高产高抗有强弹基因,宜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 品种 品质 蛋白质 基因
下载PDF
黄淮麦区小麦倒春寒危害机理及防控措施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8
作者 陈翔 林涛 +6 位作者 林非非 张妍 苏慧 胡燕美 宋有洪 魏凤珍 李金才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3-250,共8页
倒春寒是限制黄淮麦区冬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基于当前研究现状,从细胞膜系统、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活性氧代谢、渗透调节物质以及内源激素代谢等方面阐述了倒春寒对小麦的危害机理,提出可以采取选育耐寒品种、水肥管理和... 倒春寒是限制黄淮麦区冬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基于当前研究现状,从细胞膜系统、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活性氧代谢、渗透调节物质以及内源激素代谢等方面阐述了倒春寒对小麦的危害机理,提出可以采取选育耐寒品种、水肥管理和应用外源化学调控物质等农艺措施防控倒春寒。建议在今后的小麦倒春寒研究中,应充分运用分子生物学等相关技术辅助传统育种,加快耐倒春寒小麦品种的选育;通过植物建模技术、高通量表型平台等作物表型组学相关技术深入研究倒春寒的致灾机理和响应机制,探讨小麦对倒春寒响应的敏感时段、耐性范围以及灾害的防控指标,研发减灾保产的关键栽培技术体系;最后,应综合考虑多重逆境叠加的影响。本文为找到更有效的倒春寒综合防控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 倒春寒 危害机理 防控措施
下载PDF
黄淮麦区小麦拔节后霜冻的农业气候区划 被引量:32
9
作者 钟秀丽 王道龙 +3 位作者 赵鹏 闫旭宇 苏常红 孙忠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1-15,共5页
本文根据黄淮地区及其周边地区1981~2000年农业气象资料,导出1个计算小麦拔节后遭遇霜冻温度风险度(F)的经验方程,以F为指标做出黄淮麦区小麦霜冻的农业气候区划。进而根据F和方程中的参数,评价各类防御措施在各分区的必要性、有... 本文根据黄淮地区及其周边地区1981~2000年农业气象资料,导出1个计算小麦拔节后遭遇霜冻温度风险度(F)的经验方程,以F为指标做出黄淮麦区小麦霜冻的农业气候区划。进而根据F和方程中的参数,评价各类防御措施在各分区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 霜冻 防御措施
下载PDF
296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资源在江苏淮北地区的品质分析 被引量:28
10
作者 沈业松 王歆 +2 位作者 顾正中 杨子博 詹秋文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617-1623,共7页
为了解黄淮麦区小麦品种资源在江苏淮北地区的品质表现并筛选适于江苏淮北地区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利用多功能近红外分析仪检测了296份小麦品种的品质。结果表明: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面粉沉淀值的变异系数较大,而籽粒容重、出粉率... 为了解黄淮麦区小麦品种资源在江苏淮北地区的品质表现并筛选适于江苏淮北地区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利用多功能近红外分析仪检测了296份小麦品种的品质。结果表明: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面粉沉淀值的变异系数较大,而籽粒容重、出粉率和面团吸水率的变异系数较小。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容重与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将品种分为5类群,其中第Ⅰ类群集中了大部分强筋品种,第Ⅱ类群大部分为中筋品种,第Ⅳ类群为弱筋。陕西、河南、江苏和安徽选育品种在品质性状上有显著差异。通过对全部品种各项指标进行筛查,40份品种符合强筋优质标准,其中河南17份、江苏11份、陕西10份、安徽2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 品质 江苏淮北地 近红外分析
下载PDF
黄淮麦区部分主推冬小麦品种越冬及拔节期的抗寒生理研究 被引量:25
11
作者 李晓林 白志元 +3 位作者 杨子博 王培 钟丽洁 李学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0-48,共9页
【目的】研究冬小麦冬春季抗寒生理,探讨冬季抗冻性与春季抗寒性的关系。【方法】选择黄淮麦区推广面积较大的陕229、皖麦38、淮麦20、小偃22、西农979、陕麦139、郑麦366、周麦18等8个小麦品种,在越冬期、拔节期自然低温及药隔期人工... 【目的】研究冬小麦冬春季抗寒生理,探讨冬季抗冻性与春季抗寒性的关系。【方法】选择黄淮麦区推广面积较大的陕229、皖麦38、淮麦20、小偃22、西农979、陕麦139、郑麦366、周麦18等8个小麦品种,在越冬期、拔节期自然低温及药隔期人工低温胁迫处理条件下,测定小麦叶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溶性糖(WSS)、脯氨酸(Pro)和可溶性蛋白(Pr)等抗寒生理指标,结合表型分析各品种的抗寒性。【结果】在越冬期,冬性小麦陕229和半冬性小麦皖麦38、淮麦20的Pro、WSS含量及SOD活性较高,MDA含量较低,其冬季抗冻性表现最好,弱春性小麦小偃22则表现相反,其余品种的上述各生理指标表现介于以上两者之间,且冬季抗冻性以西农979、陕麦139、郑麦366优于周麦18和小偃22。在拔节期,陕229、皖麦38、淮麦20、西农979的MDA含量低,SOD活性和WSS含量高,拔节早期Pro含量高,其春季抗寒性表现较好;在拔节期自然降温及药隔期低温处理条件下,郑麦366、陕麦139的SOD活性均较低,且抗倒春寒能力较差,推测SOD活性可以作为小麦抗倒春寒能力的鉴别指标。小偃22在各阶段的SOD活性及WSS含量均较低,在药隔期前后Pro含量最高,而周麦18在雌雄分化期自然降温后的Pro含量高于其他品种,这可能是二者拔节期抗寒性好于郑麦366、陕麦139的潜在原因。【结论】小麦品种春季抗寒性与冬季抗冻性表现不一致,说明小麦越冬期抗寒性与拔节期抗寒性的生理机理存在差异,春季抗寒性可能是在各生理调节物质的协同调控下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 冬小 冬季抗冻性 春季抗寒性 抗寒生理
下载PDF
黄淮冬麦区部分区域小麦品种构成及品质性状分析 被引量:25
12
作者 关二旗 魏益民 +5 位作者 张波 郭进考 张国权 刘彦军 罗勤贵 班进福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59-1168,共10页
【目的】通过定点农户调查和田间采样分析,了解黄淮麦区主产区小麦生产的品种构成及小麦品质性状,为小麦品种选育和食品加工业的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年夏收时在陕西、河南、河北3省所属9个地市、27个县区、81个乡镇抽取... 【目的】通过定点农户调查和田间采样分析,了解黄淮麦区主产区小麦生产的品种构成及小麦品质性状,为小麦品种选育和食品加工业的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年夏收时在陕西、河南、河北3省所属9个地市、27个县区、81个乡镇抽取农户田间小麦主栽品种样品243份;2009年夏收时在同一区域抽取农户田间小麦主栽品种样品242份。统计小麦品种构成,分析小麦样品的籽粒品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结果】黄淮麦区调查区域小麦主栽品种数量较多(86个小麦品种),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种植比例较低(19.8%)。小麦籽粒千粒重(39.5g)、容重(787 g.L-1)、蛋白质含量(14.0%)较高,籽粒硬度大(56%),但沉淀值较低(26.7 mL);除沉淀值和粉质参数外,其它品质性状年际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调查地区生产的小麦属硬质、高蛋白质、中强筋产品;该区域具有生产高筋、强筋小麦的潜在优势。政府部门应加强稳产、高产、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的推广,以提高小麦商品粮的质量水平,促进传统农业区食品加工产业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 品种构成 品质性状 质量调查 黄淮
下载PDF
黄淮麦区种植密度对晚播冬小麦花后氮素代谢和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2
13
作者 张金宝 秦霞 +2 位作者 孙佩贤 胡根海 曹银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2-116,122,共6页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晚播冬小麦氮素同化、分配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为黄河流域晚播冬小麦的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新麦18"为材料,研究了低(15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高(300万株/hm2)3个种植...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晚播冬小麦氮素同化、分配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为黄河流域晚播冬小麦的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新麦18"为材料,研究了低(15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高(300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对适度晚播(10-26)冬小麦花后氮素代谢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与正常播期(10-15)冬小麦相比,晚播冬小麦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但因生育期缩短,其全株氮素积累量、籽粒含氮量、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有所降低。晚播冬小麦中、高密度处理旗叶的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及旗叶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且中密度处理叶片含氮量、籽粒和全株氮素积累量较高。最终,中、高密度处理的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高于低密度处理。【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新麦18"在适度晚播条件下兼顾高产和高效利用氮素的适宜播种密度为225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 晚播冬小 种植密度 氮素代谢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黄淮麦区近年大面积推广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1
14
作者 潘玉朋 李立群 +3 位作者 郑锦娟 王培 冯毅 李学军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52,共6页
采用31对SSR引物对黄淮麦区近年大面积推广的25份小麦品种进行微卫星标记位点扫描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148个等位基因变异,变化范围为215个,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4.77个。位点多态性信息指数(PIC)变幅为0.2530.889,... 采用31对SSR引物对黄淮麦区近年大面积推广的25份小麦品种进行微卫星标记位点扫描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148个等位基因变异,变化范围为215个,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4.77个。位点多态性信息指数(PIC)变幅为0.2530.889,平均0.552。3个基因组的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为D〉B〉A,遗传多样性指数为D〉A〉B。7个部分同源群的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为1〉7〉2〉5〉3=4〉6,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5〉3〉6〉4〉2〉1〉7。聚类分析表明,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0.340.85,平均为0.61,SSR标记能将25份小麦品种相互区分开,在遗传相似系数(GS)0.59处,可将供试品种聚为5大类,其中80%的品种被聚在第Ⅰ类,同一地区或育种单位的品种大致聚在一个类群里。表明黄淮麦区近年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间遗传差异较小,遗传基础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 品种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黄淮麦区4省小麦种质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1
15
作者 张婷 逯腊虎 +3 位作者 杨斌 袁凯 张伟 史晓芳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26,共7页
为明确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差异和特点,提高其利用效率,以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5个主要农艺性状为指标,对来自黄淮麦区4省(河北、山东、河南和山西)的263个小麦品种(系)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除穗粒数外,4个... 为明确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差异和特点,提高其利用效率,以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5个主要农艺性状为指标,对来自黄淮麦区4省(河北、山东、河南和山西)的263个小麦品种(系)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除穗粒数外,4个省的小麦种质在其余各农艺性状上差异极显著。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5个农艺性状中穗粒数变异系数最大,小穗数变异系数最小;4省中,河北小麦株高、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小,穗粒数变异系数最大;河南小麦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小,千粒重变异系数最大;山东小麦穗长的变异系数最大;山西小麦株高、小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与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小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穗长与小穗数、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小穗数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在育种实践中,可根据4省小麦种质农艺性状的变异特点筛选符合目标性状的亲本材料,同时加强种质基因库的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 农艺性状 变异分析
原文传递
黄淮麦区35份小麦种质资源品质性状比较分析 被引量:20
16
作者 崔文礼 王军 +3 位作者 汪辉 陈瑞瑞 宋贺 郑文寅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0年第4期606-611,共6页
为了解黄淮麦区35份小麦种质资源的品质表现并为筛选合适的优质小麦资源提供参考,采用近红外分析仪对35份小麦种质资源的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沉淀值、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的差异较大,而容重、出粉率和吸水率的差异较小... 为了解黄淮麦区35份小麦种质资源的品质表现并为筛选合适的优质小麦资源提供参考,采用近红外分析仪对35份小麦种质资源的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沉淀值、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的差异较大,而容重、出粉率和吸水率的差异较小。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沉降值呈极显著正相关(正相关性最大r=0.97^**),容重与稳定时间、出粉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湿面筋与稳定时间、形成时间、沉降值呈极显著正相关;稳定时间与形成时间、沉降值、出粉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和江苏五个省份选育品种在沉降值、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等品质性状上有显著差异。通过对全部品种各项指标进行筛查,综合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以及稳定时间等品质因素,皖麦38、安农0419、郑麦366、山农0919、衡6061、扬麦23在本次试验中表现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 品质性状
下载PDF
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0
17
作者 刘路平 朱传杰 +2 位作者 简俊涛 张兆萍 孙道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28-1133,共6页
为了解黄淮麦区新育成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选用33对SSR引物对2011/2012年度国家黄淮冬麦区(南片)区试42个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差异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33对引物共检测到128个等位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到等位变异数2~... 为了解黄淮麦区新育成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选用33对SSR引物对2011/2012年度国家黄淮冬麦区(南片)区试42个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差异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33对引物共检测到128个等位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到等位变异数2~6个,平均3.88个;每个SSR位点多态性信息指数(PIC)为0.09~0.77,平均为0.53。(2)小麦新品种3个基因组的平均遗传丰富度不同,由高到低排序为A~B〉D,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B〉A〉D。(3)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GS)为0.15~0.88,平均为0.52。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2个品种被聚为2大类,4个亚类,其中大部分品种聚集于前两个亚类。本研究表明,黄淮麦区小麦区试品种(系)中少数品种具有较大遗传差异,可为亲本利用提供参考,但参试品种总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 新品种 遗传多样性 SSR标记
下载PDF
黄淮麦区小麦育种方向和策略探讨 被引量:20
18
作者 任雅琴 徐兴林 +5 位作者 吕金仓 郭艳萍 孙军仓 陈永利 徐芦 王晶 《陕西农业科学》 2011年第5期118-120,126,共4页
针对目前小麦生产面临的问题,依据黄淮麦区自然、气候、生态特点,结合黄淮南片及陕西省中肥组区试及多年育种、生产实践,提出并分析了该区小麦育种方向,从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亲本选择与组配、协调提高产量三因素、加强后代抗病、抗逆... 针对目前小麦生产面临的问题,依据黄淮麦区自然、气候、生态特点,结合黄淮南片及陕西省中肥组区试及多年育种、生产实践,提出并分析了该区小麦育种方向,从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亲本选择与组配、协调提高产量三因素、加强后代抗病、抗逆、适应性选择等方面探讨了优质高产小麦的育种策略,以期对今后的小麦育种工作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种方向 育种策略 黄淮
下载PDF
黄淮麦区小麦倒伏的原因及对策浅析 被引量:19
19
作者 刘和平 程敦公 +1 位作者 吴娥 曹新有 《山东农业科学》 2012年第2期55-56,共2页
小麦倒伏是其产量提高的重大障碍。笔者在分析黄淮麦区小麦倒伏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调查研究,总结提出了生产上防止倒伏的对策。
关键词 黄淮 倒伏
下载PDF
黄淮麦区部分小麦品种(系)1BL/1RS易位的分子检测 被引量:19
20
作者 王晓军 冯国华 +4 位作者 刘东涛 王静 张会云 赵军海 陈荣振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1-386,共6页
为了明确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中1BL/1RS易位系的分布情况,为选育优质小麦品种提供亲本选配的相关信息,利用1BL/1RS小麦-黑麦复合PCR分子标记,对211份供试材料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非1BL/1RS品种(系)118份,占55.9%;1BL/1RS... 为了明确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中1BL/1RS易位系的分布情况,为选育优质小麦品种提供亲本选配的相关信息,利用1BL/1RS小麦-黑麦复合PCR分子标记,对211份供试材料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非1BL/1RS品种(系)118份,占55.9%;1BL/1RS品种(系)81份,占38.4%;1BL/1RS易位杂合品种(系)12份,占5.7%。各育种单位在1BL/1RS品种(系)的利用上有显著差异。在66份大面积推广的品种中易位系占45.5%,略高于全部供试材料中1BL/1RS的频率。强筋小麦品种绝大多数为非易位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 1BL/1RS易位 复合PC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