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末次冰期和全新世有机碳同位素变化与C_3/C_4植被类型转换研究 被引量:57
1
作者 饶志国 陈发虎 +2 位作者 曹洁 张平中 张平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7-114,共8页
文章利用黄土高原西缘代表性的塬堡剖面有机碳同位素数据,估算了末次冰期以来地表植被中C3/C4植 物的相对丰度,指示出研究区域末次冰期几乎为纯粹的C3植物,而全新世为C3植物占优势的C3和C4混合植被类 型。温度是控制中国黄土高原C4... 文章利用黄土高原西缘代表性的塬堡剖面有机碳同位素数据,估算了末次冰期以来地表植被中C3/C4植 物的相对丰度,指示出研究区域末次冰期几乎为纯粹的C3植物,而全新世为C3植物占优势的C3和C4混合植被类 型。温度是控制中国黄土高原C4植物是否发生的关键性气候因素,末次冰期向全新世转化过程中存在的某“阈值 温度”控制了两种植被类型的存在。全新世土壤有机碳同位素偏正于末次冰期,符合前人研究得到的认识。末次 冰期间冰段(MIS3)至盛冰期,土壤有机碳同位素为偏正变化趋势,符合现代C3植物本身随气候条件改变的碳同位 素组成变化。研究表明,利用黄土-古土壤有机碳同位素进行古气候变化研究,不能只将有机碳同位素简单的解 释为C3/C4植物相对丰度的变化,在单一植被类型下,还需要考虑植物本身碳同位素组成随气候条件的变化;另外, 研究还说明,我国黄土高原不同地区同时段土壤有机碳同位素值可以不同,其变化可以不具有相同的趋势,因此, 简单将有机碳同位素偏正归因于夏季风增强是值得商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西部 土壤有机碳同位素 C3/C4植物 全新世 末次冰期
下载PDF
黄土高原西部全新世中期湿润气候的证据 被引量:31
2
作者 安成邦 冯兆东 唐领余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1期2280-2287,共8页
野外调查表明,沼泽-湿地相地层在黄土高原西部广泛分布.地层分布的连续广泛性说明这是大范围湿润气候条件下的产物.测年结果显示黄土高原西部的沼泽-湿地相地层形成时代是一致的,为9~3.8 kaBP.该地层有机质含量很高,水生-湿生类型的蜗... 野外调查表明,沼泽-湿地相地层在黄土高原西部广泛分布.地层分布的连续广泛性说明这是大范围湿润气候条件下的产物.测年结果显示黄土高原西部的沼泽-湿地相地层形成时代是一致的,为9~3.8 kaBP.该地层有机质含量很高,水生-湿生类型的蜗牛在该地层中大量出现,指示气候湿润.粒度记录表明9-3.8 kaBP冬季风减弱.孢粉记录表明,从9 kaBP开始,黄土高原西部河谷区植被逐步繁茂,孢粉组合中乔、灌木成分的含量最高可达80%以上,气候湿润程度增加.5.9 kaBP以后气候湿润程度逐渐降低,3.8 kaBP夏季风强烈衰退,气候总体趋向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西部 全新世中期 湿润气候 沼泽-湿地相地层 有机质含量 冬季风 植被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西部4万多年以来植被与环境变化的孢粉记录 被引量:32
3
作者 唐领余 李春海 +1 位作者 安成邦 汪卫国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5-61,共17页
采集甘肃静宁、定西、秦安等地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几个黄土剖面的孢粉样品,分别以晚更新世每个样品分辨率200—300年,全新世20—200年,揭示了黄土高原西部4万多年以来古植被曾经历过草原、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针叶林以及荒漠草原或荒... 采集甘肃静宁、定西、秦安等地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几个黄土剖面的孢粉样品,分别以晚更新世每个样品分辨率200—300年,全新世20—200年,揭示了黄土高原西部4万多年以来古植被曾经历过草原、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针叶林以及荒漠草原或荒漠几种植被的多次快速变化。在44.2—11kaBP期间,静宁地区植被主要表现为森林和草原成分的相互消长,其中44—29kaBP期间(MIS3)气候以湿润为主,发育针叶林,温度低于现在;23kaBP之后,气候冷干,以稀疏草原为主,在末次盛冰期植被甚至演化为荒漠草原。全新世大部分时间内是以草原或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植被为主。在全新世中期,约7.6—5.8kaBP有近1700年时间发育有森林植被,在这个时期当地自然植被覆盖度较高,而草原或疏林草原发育时期植被往往较稀疏,反映气候相对干冷。根据出现的不同类型植物的孢粉浓度及其生态环境特性,研究区早、中全新世,约8.8—5.8kaBP沉积环境较湿润;自3.8kaBP以后气候环境总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变干,植被开始向草原荒漠化演变。然而,研究区整个全新世气候环境存在多次干湿交替现象,据孢粉记录,其中可能存在11次气候干寒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记录 草原 针叶林 晚更新世以来 黄土高原西部
下载PDF
甘肃静宁地区晚更新世晚期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及其反映的气候变化 被引量:24
4
作者 李春海 唐领余 +3 位作者 冯兆东 汪卫国 安成邦 张虎才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3-460,共8页
在AMS^14C年代数据支持之下,提供了甘肃静宁地区酸刺沟剖面高分辨率的花粉记录.分析结果表明,在44.2-11kaBP期间,静宁地区植被先后经过一系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森林和草原成分的相互消长,44—29kaBP期间(MIS3)气候以湿润为主... 在AMS^14C年代数据支持之下,提供了甘肃静宁地区酸刺沟剖面高分辨率的花粉记录.分析结果表明,在44.2-11kaBP期间,静宁地区植被先后经过一系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森林和草原成分的相互消长,44—29kaBP期间(MIS3)气候以湿润为主,发育针叶林,温度低于现在;23kaBP之后,气候冷干,以稀疏草原为主,在末次盛冰期植被甚至演化为荒漠草原.北大西洋Heinrich事件发生时间和酸刺沟木本植物花粉含量显著降低的时间有很好的对应性,尤其是在H3之后.这说明Heinrich事件在孢粉记录中可以得到很好地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西部 高分辨率孢粉记录 气候变化 晚更新世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西部针叶林植物器官与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0
5
作者 孙美美 关晋宏 +2 位作者 岳军伟 李国庆 杜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2-208,共7页
为了系统地比较分析黄土高原西部针叶林植物器官与土壤内碳(C)、氮(N)、磷(P)化学计量变化特征,选取位于黄土高原西部的甘肃省天水市、甘南州、定西市、兰州市和武威市5个地区的针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乔木各器官及土壤不同深度的C、N... 为了系统地比较分析黄土高原西部针叶林植物器官与土壤内碳(C)、氮(N)、磷(P)化学计量变化特征,选取位于黄土高原西部的甘肃省天水市、甘南州、定西市、兰州市和武威市5个地区的针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乔木各器官及土壤不同深度的C、N、P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分析,探讨了5个调查区针叶林生态系统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互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植物叶的C、N、P含量较其他器官稍高,其中C含量达到511.97~538.66g/kg;5个调查区中武威地区的植物干、枝、根的C含量显著低于其他4个地区,分别为425.0,400.58,400.55g/kg。针叶林干中C∶N在地区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他各器官内差异不显著;甘南和兰州地区的针叶林各器官间C∶N差异显著;针叶林干和根中N∶P在地区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兰州和武威地区各器官间N∶P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5个调查区土壤C、N、P含量及其计量特征的差异主要存在于上层土壤(0—30cm),而较深层次土壤在各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小。针叶林干中C、N、P含量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在针叶林叶中仅N与P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土壤表层(0—20cm)中C与N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西部 针叶林 碳氮磷 化学计量学特征
下载PDF
黄土高原西缘在AD1875~2003期间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的季风降水变化与海气系统的联系 被引量:20
6
作者 刘敬华 张平中 +8 位作者 程海 陈发虎 杨勋林 张德忠 周静 贾继红 安春雷 桑文翠 Kathleen R. Johnson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2801-2808,共8页
基于黄土高原西部甘肃武都万象洞中一根石笋0~16mm之间的5个高精度230Th年代和103个δ18O数据,重建了亚洲季风边缘区过去100多年来高分辨率的季风降水变化历史.通过与武都器测降水数据对比发现,最近50多年来石笋氧同位素组成受降雨量... 基于黄土高原西部甘肃武都万象洞中一根石笋0~16mm之间的5个高精度230Th年代和103个δ18O数据,重建了亚洲季风边缘区过去100多年来高分辨率的季风降水变化历史.通过与武都器测降水数据对比发现,最近50多年来石笋氧同位素组成受降雨量效应的影响,指示了亚洲季风的强弱变化及其带来的降水量信息.近100多年来亚洲季风的变化历史可分为季风降水增强期(AD1875~1900)、季风降水减弱期(AD1901~1946)和季风降水再次增强期(AD1947~2003)3个气候段,而且这3个季风变化阶段与通过历史文献记载建立的旱涝指数变化相似.近100多年来万象洞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的季风强度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密切相关,年代际时间尺度上PDO暖(冷)相位与季风降水的减少(增加)对应;但在1977年之后出现了季风降水变化和PDO的反相位关系,很可能是北太平洋在1976/1977年前后发生的年代际气候跃变的反映.说明现代亚洲季风强度及季风降水变化通过海气相互作用与太平洋密切相关.这种关系将有助于亚洲季风区水循环的预测,而且可以利用洞穴观测数据来提高气候模型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象洞石笋 氧同位素 季风强度与降水 黄土高原西部 亚洲季风
原文传递
13 ka BP以来黄土高原西部的植被与环境演化 被引量:15
7
作者 孙爱芝 冯兆东 +1 位作者 唐领余 马玉贞 《地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0-292,共13页
通过对黄土高原西部三个剖面的孢粉记录分析,重建了该区13kaBP以来详细的植被与气候演化序列。结果表明,12.1kaBP以前,研究区植被以干草原为主,气候寒冷干燥。12.1-9.8kaBP植被变化显著。期间出现两次显著的湿润期,分别为12.1-11.4kaBP... 通过对黄土高原西部三个剖面的孢粉记录分析,重建了该区13kaBP以来详细的植被与气候演化序列。结果表明,12.1kaBP以前,研究区植被以干草原为主,气候寒冷干燥。12.1-9.8kaBP植被变化显著。期间出现两次显著的湿润期,分别为12.1-11.4kaBP、11.2-11.0kaBP,可与博令暖期和阿勒罗得暖期对比;两次持续时间和强度明显不同的干旱期出现在11.4-1.2kaBP和11.0-9.8kaBP,可分别与中仙女木事件和新仙女木事件对比。经过短暂的快速变湿后,9.6-7.6kaBP研究区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气候波动频繁但总体温和偏干。7.6-4.0kaBP森林和森林草原植被出现,气候温暖湿润。其中6.6-5.8kaBP温带落叶阔叶林发育,为研究区全新世最适宜期。自4.0kaBP以来研究区草原和荒漠草原交替出现,气候在总体干冷的环境下存在次一级的干湿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西部 孢粉组合 植被 环境变化
下载PDF
陇西黄土高原秦安地区全新世植被的讨论 被引量:12
8
作者 钟艳霞 陈发虎 +2 位作者 安成邦 谢树成 黄咸雨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8-323,共6页
前人曾报道黄土高原西部甘肃秦安地区全新世中期气候湿润,湿地广泛分布,发现以松属为主的针叶树花粉可高达80%以上,推断当地发育森林植被.依据前人报道的全新世湿地-冲积黄土剖面并补充了典型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开展了分子标志化合... 前人曾报道黄土高原西部甘肃秦安地区全新世中期气候湿润,湿地广泛分布,发现以松属为主的针叶树花粉可高达80%以上,推断当地发育森林植被.依据前人报道的全新世湿地-冲积黄土剖面并补充了典型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开展了分子标志化合物组分的研究,发现所有样品正构烷烃的高碳数部分均具有显著的奇偶优势,并且以表征草本植物的正构烷烃C31为主峰,且C27,C29,C31这三个有机分子中C27的含量最低(C27<C29<C31),与研究区草原植被现代表土结果一致,而与以C29为主峰的森林草原现代表土结果有别,也不同于当地现代松科植物以C29为主峰的正构烷烃分布模式,表明研究区全新世以草原植被为主,并非前人报道的森林植被.研究说明,若将孢粉和分子标志化合物指标有机结合,可以弥补因孢粉传播等带来的古植被重建方面的问题,更好地解释植被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标志化合物 正构烷烃 古植被 黄土高原西部 全新世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现代植被及其表土正构烷烃分布模式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钟艳霞 薛骞 陈发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67-773,共7页
由于现代木本、草本植物正构烷烃主峰分布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黄土沉积中利用正构烷烃主峰分布进行古植被恢复时存在较大争议,尤其是松科植物主峰分布的不同。因此,采集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常见木本和草本植物及其表土,包括... 由于现代木本、草本植物正构烷烃主峰分布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黄土沉积中利用正构烷烃主峰分布进行古植被恢复时存在较大争议,尤其是松科植物主峰分布的不同。因此,采集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常见木本和草本植物及其表土,包括研究区常见松科植物,利用GC分析,开展现代植物及其表土正构烷烃主峰分布的研究。结果发现,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常见10种木本植物正构烷烃的主峰分布均以C_(27)或C_(29)为主峰,3种草本植物以C_(31)为主峰,与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结果一致,研究区3种常见松科植物均以C_(29)为主峰,并无C_(31)为主峰的分布;研究区现代表土正构烷烃的结果显示,表土正构烷烃主峰分布与上覆植被输入量有直接关系,对于不同景观的采样点,由于其木本、草本植物输入量的差异而导致正构烷烃分布存在差异,对于有机质来源较为多元化的地区,分析要十分慎重。同一种植物腐叶与新鲜叶片正构烷烃主峰分布是一致的,说明植物叶片的腐烂过程对其正构烷烃主峰分布没有产生影响。对同一种植物不同地区的对比分析发现,木本植物正构烷烃主峰分布特征受生长环境影响较小,主峰分布不变,但是对于草本植物受生长环境影响较大,主峰分布会产生变化。因此,对于黄土沉积中利用正构烷烃主峰分布特征进行的古植被恢复在开展现代过程研究的基础上是较为可靠准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西部 正构烷烃 现代植物 表土
下载PDF
黄土高原西部丘陵区不同降水条件下植被分布与土壤水分关系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小英 段争虎 +1 位作者 谭明亮 陈小红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4-369,共6页
研究了黄土高原西部丘陵区降水及植被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不同降水条件下人工柠条林、混合灌木林、人工侧柏林、青杄林和人工落叶松林等5种植被类型0~100 cm土壤剖面中土壤水分含量及季节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0~100 cm的土壤储水量次... 研究了黄土高原西部丘陵区降水及植被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不同降水条件下人工柠条林、混合灌木林、人工侧柏林、青杄林和人工落叶松林等5种植被类型0~100 cm土壤剖面中土壤水分含量及季节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0~100 cm的土壤储水量次序为青杄林】人工落叶松林】侧柏林】混合灌木林】柠条林。黄土高原西部丘陵区森林草原过渡带降水量无法完全补偿人工侧柏林生长季土壤水分消耗量,该地区选择侧柏进行人工林建设需要注意种植密度。黄土高原西部丘陵区草原地带降水量基本可以补偿人工柠条林生长季土壤水分消耗量,但随着柠条林林龄的增加,可能会出现植被水分亏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植被类型 降水分布 黄土高原西部
原文传递
基于DSSAT-CERES-Wheat的黄土高原西部春小麦干旱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毅 张思远 +3 位作者 刘庆祝 姬亚东 姚宁 宋小燕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38-348,共11页
为提出有效措施预防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春小麦生产受到气象和农业干旱的影响,估算了1961—2018年期间、时间尺度1~6个月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以及深度0~10 cm和深度10~40 cm的... 为提出有效措施预防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春小麦生产受到气象和农业干旱的影响,估算了1961—2018年期间、时间尺度1~6个月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以及深度0~10 cm和深度10~40 cm的土壤水分亏缺指数(Soil moisture deficit index,SMDI),探究了气象和农业干旱时空变化规律;利用DSSATCERESWheat模型模拟了黄土高原西部7个站点春小麦1961—2018年的生长要素和产量数据,分析了其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了气象和农业干旱对春小麦生长过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甘肃临夏站为例,时间尺度1~6个月SPEI和SMDI的干湿状态总体上一致,SPEI总体呈现干湿交替,深度0~10 cm的SMDI以及深度10~40 cm的SMDI的变化基本一致,均呈现变湿润的趋势。DSSATCERESWheat模型模拟黄土高原西部春小麦生长过程和产量方面的效果良好(决定系数R^(2)为0.65~0.84);1961—2018年春小麦最大叶面积指数和地上生物量无明显变化趋势,而产量在2005年之后有增加的趋势。开花期和灌浆期的干旱对春小麦生长过程以及产量的影响更大,SMDI与春小麦生长和产量要素之间的关系比SPEI更为密切,表明农业干旱对春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更大,其中深度0~10 cm的SMDI比深度10~40 cm的SMDI影响程度大。时间尺度2个月的深度0~10 cm的SMDI是干旱背景下影响春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关键时间尺度。本研究为黄土高原西部春小麦生产应对气象和农业干旱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产量 干旱指标 气象 黄土高原西部 DSSATCERESWheat模型
下载PDF
Implications of stalagmite density for past climate change:An example from stalagmite growth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from Wanxiang Cave,western Loess Plateau 被引量:7
12
作者 ZHANG DeZhong ZHANG PingZhong +6 位作者 SANG WenCui CHENG Hai WU XiuPing YUAN Ye BAI YiJun WANG JiangLin JIA JiH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34期3936-3943,共8页
The density of a stalagmite(WX42A)from Wanxiang Cave,Wudu County,Gansu Province,China,i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region,presents regular fluctuations in different deposition periods during the l... The density of a stalagmite(WX42A)from Wanxiang Cave,Wudu County,Gansu Province,China,i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region,presents regular fluctuations in different deposition periods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Over long timescales,high-precision 230Th dating and high-resolution stalagmite density data indicate that the density-time series between 17644 a BP and 12758 a BP is quite similar to the stalagmite δ18O record which reflects Asian monsoon intensity.Strengthening/weakening(lighter/heavier stalagmite δ18O values)of the Asian monsoon is accompanied by increase/decrease in stalagmite density.Over short timescales,decrease in stalagmite density correlates to monsoon-retreat events such as the Inter-AllerФd Cold Period(IACP),Older Dryas(OD)and Inter-BФlling Cold Period(IBCP).Generally,this kind of decrease in stalagmite density reflects precipitation decrease with weakening of the Asian monsoon,which in turn slows cave dripwater rate and decreases crystal nuclei,leading to enlargement of calcite crystals,weakened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decreased soil pCO2 which increases the abundance of impure detrital materials in stalagmites.However,during the period of large amplitude reduction of precipita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which resulted from extreme monsoon-retreat events,temperature variation would dominate fluctuation of stalagmite density.For example,stalagmite density increased suddenly when temperature dropped suddenly in the north Atlantic during Heinrich event 1(H-1).This may be caused by low seepage water temperature,more dissolved calcium carbonate,compact regular crystals forming under higher supersaturation,leading to the stalagmite increased density.Stalagmite density fluctuation sensitively recorded stalagmite growth history and environment,demonstrating that stalagmite density can be used as a proxy for paleoclimatic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记录 记录密度 黄土高原西部 末次冰消期 HEINRICH事件 气候变化 笋生长 方解石晶体
原文传递
生存、生计与生态:黄土高原西部的农业活动与生态保护实践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建宗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3年第3期60-70,154,共12页
农业是黄土高原西部的主要生计方式,围绕农业生产开展的相关活动都是为了生存,以土地为中心的生存、生计与生态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黄土高原西部的移民在生存过程中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传统的农业活动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现代社会... 农业是黄土高原西部的主要生计方式,围绕农业生产开展的相关活动都是为了生存,以土地为中心的生存、生计与生态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黄土高原西部的移民在生存过程中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传统的农业活动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现代社会的生态保护实践有效实现了水土保持。尽管现代社会的生态问题引发全球的广泛关注,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话题,然而,现代社会的生态意识在生态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机械的大力推广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改变了农民对土地的利用方式与土地观念,进一步改善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 生计 生态 农业 黄土高原西部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2 MSI与Sentinel-1 SAR相结合的黄土高原西部撂荒地提取——以青海民和县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昊 高小红 +1 位作者 史飞飞 李润祥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4-154,共11页
青海东部农业区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黄土丘陵地貌类型多样、地形起伏大、破碎。随着近几十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可用劳动力缺失导致土地撂荒现象日益严重,因此掌握东部农业区撂荒地分布状况,对保护耕地与生态用地至... 青海东部农业区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黄土丘陵地貌类型多样、地形起伏大、破碎。随着近几十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可用劳动力缺失导致土地撂荒现象日益严重,因此掌握东部农业区撂荒地分布状况,对保护耕地与生态用地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GEE云平台,以青海民和县为案例,依据农作物的物候特征,选取种植期和成熟期2季的Sentinel-2 MSI与Sentinel-1 SAR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以DEM为辅助,结合光谱、地形、极化与缨帽特征,采用随机森林方法对研究区2018—2020年土地覆被进行自动分类,获取了研究区3 a的土地覆被数据,在此基础上借助撂荒地判断规则建立决策树提取撂荒地并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土地覆被总体分类精度分别为86.93%,87.36%和88.54%;2020年民和县撂荒地面积为43.17 km 2,占总面积的2.28%;撂荒地主要分布在海拔为2200~2600 m范围、坡度为6°~25°范围、坡向为阴坡的区域。Sentinel-1 SAR影像极化特征结合到Sentinel-2 MSI多季相数据中,能够有效提高黄土丘陵地形区土地覆被分类精度,获得较为准确的撂荒地信息。该研究为类似地形区域进行撂荒地提取提供了方法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撂荒地 Sentinel-1/2 多季相 随机森林 黄土高原西部 民和县
下载PDF
黄土高原西部3个降水量梯度近成熟油松人工林碳库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孙美美 关晋宏 +3 位作者 吴春荣 岳军伟 李国庆 杜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665-2672,共8页
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吸收碳素方面起着主要作用,了解其固碳特征对研究地区之间的碳循环至关重要。油松人工林是黄土高原地区一种典型的退耕还林树种,研究其固碳特征有利于综合分析评价油松人工林的生态效益。为了研究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油... 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吸收碳素方面起着主要作用,了解其固碳特征对研究地区之间的碳循环至关重要。油松人工林是黄土高原地区一种典型的退耕还林树种,研究其固碳特征有利于综合分析评价油松人工林的生态效益。为了研究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油松人工林碳储量及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因降水量不同引起的差异,以黄土高原西部地区3个典型栽培区域的近成熟油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群落内各组成部分的生物量和碳库特征。乔木层生物量的估算采用以胸径和树高为基础变量的生物量方程,灌木、草本、凋落物采用样方收获法,土壤碳库依据土壤剖面(1 m)和土钻取样相结合的方法测算。结果表明:在兰州官蘑滩地区(372 mm)、太子山(519 mm)和小陇山(632 mm)3个不同降水量区域,油松人工林生物量碳密度分别为(49.08±2.86)t/hm^2、(73.90±9.36)t/hm^2和(82.55±7.36)t/hm^2。小陇山地区的生态系统总碳密度和生物量碳密度与兰州地区存在显著性差异。在3个不同降水量区域,土壤有机碳密度仅在表层土壤(0—10 cm)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土壤总碳密度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近成熟油松人工林的生物量碳密度与年均降水量间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可能成为影响油松人工林生产力和碳固存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生物量碳密度 降水量 黄土高原西部
下载PDF
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现代木本植被叶片正构烷烃分布模式 被引量:4
16
作者 钟艳霞 贺婧 薛骞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36,共5页
采集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常见8种乔木及3种灌木植物叶片,利用气象色谱分析,开展现代木本植物叶片正构烷烃主峰分布的研究.结果发现: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常见8种乔木植物正构烷烃的主峰分布均以C27或C29为主峰,5种灌木植物中3种以C29为主峰,2种... 采集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常见8种乔木及3种灌木植物叶片,利用气象色谱分析,开展现代木本植物叶片正构烷烃主峰分布的研究.结果发现: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常见8种乔木植物正构烷烃的主峰分布均以C27或C29为主峰,5种灌木植物中3种以C29为主峰,2种以C31为主峰.乔木植物叶片正构烷烃的分布与前人沉积物中木本植物的研究成果较为一致,灌木植物叶片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研究区3种常见松科植物C31含量相对较高,但均仍以C29为主峰,表现出木本植物叶片正构烷烃的分布模式,并无C31为主峰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构烷烃 乔木 灌木 黄土高原西部
下载PDF
旱地菜豆全膜双垄沟播高效栽培技术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卫东 《西北园艺(蔬菜)》 2010年第5期18-19,共2页
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峁沟壑区,海拔1120~2020m,年平均降水量507.3mm,无霜期年平均为174天,属雨养农业区。近几年,在示范推广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的基础上,我们逐步摸索总结出旱地菜豆全膜双垄沟播高效... 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峁沟壑区,海拔1120~2020m,年平均降水量507.3mm,无霜期年平均为174天,属雨养农业区。近几年,在示范推广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的基础上,我们逐步摸索总结出旱地菜豆全膜双垄沟播高效栽培技术,应用后平均每667m^2产量达到2720kg,经济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播技术 高效栽培 菜豆 旱地 年平均降水量 黄土高原西部 雨养农业区
下载PDF
秦安蜜桃生产现状及发展策略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建军 王发林 王玉安 《山西果树》 2009年第2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生产现状 秦安县 年平均气温 蜜桃 黄土高原西部 年平均降水量 湿润气候 作物生长期
下载PDF
秦安县旱山区花椒栽培技术 被引量:2
19
作者 班海军 《甘肃农业科技》 2008年第10期55-56,共2页
关键词 丰产栽培技术 秦安县 花椒 山区 黄土高原西部 自然资源优势 土层深厚 昼夜温差
下载PDF
秦安县旱地全膜高垄沟马铃薯早熟栽培技术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卫东 《甘肃农业科技》 2010年第8期45-46,共2页
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峁沟壑区,海拔1 120~2 020 m,年均气温10.4℃,年降水量507.3 mm,年日照时数2 208.1h,无霜期174 d,适宜马铃薯全膜高垄沟种植。近年来秦安县五营、陇城、中山3乡(镇)马铃薯全膜高垄沟种... 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峁沟壑区,海拔1 120~2 020 m,年均气温10.4℃,年降水量507.3 mm,年日照时数2 208.1h,无霜期174 d,适宜马铃薯全膜高垄沟种植。近年来秦安县五营、陇城、中山3乡(镇)马铃薯全膜高垄沟种植示范面积达400 hm2,平均产量34500 kg/hm2,较半膜种植增产15.8%。秦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试验示范基础上,总结出旱地全膜高垄沟马铃薯早熟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栽培技术 垄沟种植 马铃薯 秦安县 旱地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黄土高原西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