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根系密度对黄土塬沟头溯源侵蚀产沙和形态演化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冯兰茜 王文龙 +3 位作者 郭明明 史倩华 陈同德 康宏亮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8-96,共9页
为明确根系密度对黄土塬沟壑区沟头溯源侵蚀产沙和形态演化过程的影响,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放水冲刷"试验方法,以裸地试验小区(CK)为对照,研究冰草根系密度试验小区(株行距:20 cm×20 cm,C1;15 cm×15 cm,C2;10 cm... 为明确根系密度对黄土塬沟壑区沟头溯源侵蚀产沙和形态演化过程的影响,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放水冲刷"试验方法,以裸地试验小区(CK)为对照,研究冰草根系密度试验小区(株行距:20 cm×20 cm,C1;15 cm×15 cm,C2;10 cm×10 cm,C3)的沟头溯源侵蚀产沙过程、沟头溯源距离、沟道下切深度及发育面积等特征。结果表明:1)与对照小区相比,草被小区(C1~C3)产沙量分别降低64.32%、70.31%、69.92%;冰草株行距为15 cm×15 cm时,减沙效益最大。2)对照小区沟头溯源侵蚀过程主要包括沟口形成、贴壁流侵蚀、跌水侵蚀和沟岸崩塌等;而草被小区沟头溯源侵蚀则由贴壁流侵蚀、跌水侵蚀和根土复合体崩塌导致,崩塌是草地沟头溯源的主要原因;各根系密度下沟头溯源距离与时间均呈极显著幂函数关系;与对照相比,草被小区沟头溯源距离缩短75.61%~78.87%。3)对照小区侵蚀沟纵断面呈阶梯形,存在缓冲平台,沟头近似矩形;草被小区则呈梯形和圆弧状。与对照相比,草被小区沟道平均下切深度加深1.64~1.92倍;沟道面积随根系密度增加而缩小,草被小区沟道面积较裸地缩小68.0%~74.0%。结果可为该区"固沟保塬"工作的实施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 侵蚀 产沙 沟头溯源侵蚀 形态演化 黄土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对小流域地表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72
2
作者 穆兴民 王文龙 徐学选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1-75,共5页
水土保持对径流的作用是水土流失治理中一个亟待回答的实际问题.本文用小流域平行对比观测法,分析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对小流域地表径流的数量及其时间分布特征的影响,表明在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能使小流域产洪次数减少、... 水土保持对径流的作用是水土流失治理中一个亟待回答的实际问题.本文用小流域平行对比观测法,分析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对小流域地表径流的数量及其时间分布特征的影响,表明在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能使小流域产洪次数减少、地表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减小;使小流域地表径流模数的年际变率增大;在洪水产流过程中,水土保持使流域产流起始时间滞后,径流持续时间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沟壑区 水土保持 小流域径流
下载PDF
黄土残塬沟壑区坡度和坡长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9
3
作者 魏天兴 朱金兆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9-62,共4页
该研究以黄土区坡地的坡长与坡度对于土壤侵蚀的影响为研究内容 ,旨在为因害设防 ,更好的治理水土流失 ,对黄土高原坡地综合治理提出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 .根据在山西省吉县黄土残塬沟壑区长期定位水土流失观测与调查资料 ,并... 该研究以黄土区坡地的坡长与坡度对于土壤侵蚀的影响为研究内容 ,旨在为因害设防 ,更好的治理水土流失 ,对黄土高原坡地综合治理提出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 .根据在山西省吉县黄土残塬沟壑区长期定位水土流失观测与调查资料 ,并结合以往关于黄土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坡长和坡度与侵蚀的关系 ,研究表明 :随坡长和坡度的增大 ,径流增大 ,侵蚀量越大 ,侵蚀模数增大 ;年侵蚀模数与坡长呈正相关关系 ;随着坡长增大 ,细沟侵蚀和浅沟侵蚀明显增强 ;坡耕地坡长最好小于 15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治理 土壤侵蚀 黄土沟壑区 坡度 坡长
下载PDF
黄土高塬沟壑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被引量:38
4
作者 李志 刘文兆 +5 位作者 杨勤科 梁伟 李双江 甘卓亭 王兵 王锐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99-1304,共6页
基于王东沟流域1994和2004年两期土地利用图,通过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和区域生态环境指标,定量分析了王东沟流域1994—2004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衡量了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 基于王东沟流域1994和2004年两期土地利用图,通过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和区域生态环境指标,定量分析了王东沟流域1994—2004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衡量了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994—2004年王东沟流域农地大幅度减少,草地和果园大量增加,林地和非生产地变化不大;变化速度依次为草地>果园>非生产地>农地>林地;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多样,农地转出和林地转入是其主要类型;土地利用的空间迁移方向为农地和果园向西北方向迁移(塬区),林地和草地向东南方向(沟壑区)迁移.1994—2004年土地利用变化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但不同土地类型和不同土地变化类型的生态效应不同,提高和降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作用并存.农地减少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作用,林草和果园的增加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其生态服务价值;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中,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是转为林地和果园的变化类型,降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是林地转出类型和农地转为非生产地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沟壑区 王东沟流域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效应 生态系统服务
下载PDF
黄土残塬沟壑区3种林地枯落物和土壤水源涵养功能 被引量:43
5
作者 侯贵荣 毕华兴 +4 位作者 魏曦 周巧稚 孔凌霄 王杰帅 贾剑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57-363,371,共8页
为了研究黄土残塬沟壑区典型林地枯落物和土壤水文特性,并对黄土残塬沟壑区造林树种的选择及功能导向型林分改造提供依据,于2017年在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选择刺槐林、油松林、刺槐×油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浸泡法、环刀法... 为了研究黄土残塬沟壑区典型林地枯落物和土壤水文特性,并对黄土残塬沟壑区造林树种的选择及功能导向型林分改造提供依据,于2017年在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选择刺槐林、油松林、刺槐×油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浸泡法、环刀法对林地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持水性能进行定量化研究,探究其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1)3种林地枯落物总储量在105.49~148.38t/hm^2之间变动,且半分解层储量大于未分解层储量;油松×刺槐混交林地枯落物总厚度最大(3.8cm),刺槐林次之(3.6cm),油松林最小(3.4cm);(2)枯落物最大持水量(率)均为油松×刺槐混交林最大,刺槐纯林次之,油松纯林最小,分别为117.99t/hm^2(387.12%),106.19t/hm^2(324.31%),82.86t/hm^2(305.76%);(3)枯落物有效拦蓄量与持水量(率)表现一致,均为阔叶林优于针叶林,有效拦蓄量为83.66~195.72t/hm^2,有效拦蓄率为121.75%~292.21%;枯落物持水量、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分别符合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4)3种林地土壤容重均值在0.99~1.01g/cm^3浮动,总孔隙度为49.39%~50.09%,土壤有效持水量为32.99~81.73t/hm^2,林地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关系。综合3种林地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涵养水源能力表现为油松×刺槐混交林较高,油松纯林较差。建议在现有林分改造中,宜将刺槐纯林和油松纯林逐渐向混交林模式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落物 最大持水量 有效拦蓄量 水源涵养功能 黄土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高塬沟壑区退耕地土壤抗冲性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34
6
作者 郭明明 王文龙 +5 位作者 史倩华 陈同德 李建明 康宏亮 朱宝才 李艳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9-136,共8页
为了评价退耕地土壤抗冲性的变化,该文以黄土高塬沟壑区自然退耕农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径流小区冲刷法对不同覆盖度塬面退耕地(TAL,table-land abandoned land)和沟头退耕地(GAL,gully-head abandoned land)土壤抗冲性进行了研究。结... 为了评价退耕地土壤抗冲性的变化,该文以黄土高塬沟壑区自然退耕农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径流小区冲刷法对不同覆盖度塬面退耕地(TAL,table-land abandoned land)和沟头退耕地(GAL,gully-head abandoned land)土壤抗冲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与对照(Ⅰ)相比,TAL和GAL处理水稳性团聚体、根系密度和根系生物量均显著增加(P〈0.05),覆盖度大于0时,崩解速率显著减小44.87%-79.16%和33.79%-70.65%,有机质显著增加70.12%-222.70%和59.20%-194.88%,覆盖度最大时,土壤容重和渗透系数才显著减小和增大。2)TAL处理0覆盖度小区抗冲系数(AS,anti-scouribility)较对照无差异,其余覆盖度则显著增大2.31-7.57倍,GAL处理AS较对照显著增大0.99-7.12倍,覆盖度越大,根系提高土壤抗冲性能的效果越显著。3)TAL和GAL处理AS分别与容重、崩解速率、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渗透系数均呈极显著指数函数关系,与有机质含量、根系生物量及根系密度均呈极显著线性函数关系。水稳性团聚体是影响塬面和沟头退耕地土壤抗冲性的关键因子。结果可为研究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功能评价及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土地利用 植被 理化性质 退耕地 根系 土壤抗冲性 黄土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沟头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7
作者 王文鑫 王文龙 +5 位作者 郭明明 王天超 康宏亮 杨波 赵满 陈卓鑫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2845-2857,共13页
【目的】沟头是黄土高塬沟壑区发育最活跃的地貌部位,关系着整个塬坡沟系统的水土流失。探明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沟头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土壤可蚀性的影响,为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和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仍进行耕作... 【目的】沟头是黄土高塬沟壑区发育最活跃的地貌部位,关系着整个塬坡沟系统的水土流失。探明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沟头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土壤可蚀性的影响,为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和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仍进行耕作利用的农地沟头为对照,研究撂荒后自然恢复植被沟头不同土层(0-10、10-25、25-40 cm)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土壤可蚀性随植被恢复年限(3-30 a)的变化。通过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定土壤团聚体组成,计算>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团聚体破坏率(PAD)、团聚体分形维数(D)等团聚体特征值,测定土壤机械组成及有机质含量,计算土壤可蚀性因子(K)。【结果】(1)与农地沟头相比,恢复3-30 a植被沟头土壤WR0.25、MWD、GMD分别增加11.49%-84.43%、0.18-2.05倍、7.53%-108.62%,三者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呈线性递增关系(P<0.01),且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2)植被沟头土壤PAD、D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以线性方式递减(P<0.01),较农地沟头分别减小3.81%-32.14%、0.55%-6.63%,二者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3)随着植被恢复年限增加沟头土壤可蚀性因子K以线性关系递减(P<0.01),较农地沟头减小5.43%-14.44%,K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结论】植被恢复条件下有机质含量的提升对团聚体形成和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沟头土壤可蚀性的减小与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增加、团聚体稳定性的提高密切相关,自然恢复条件下植被恢复22-30 a沟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抗蚀性能得到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体 土壤可蚀性 植被恢复 沟头 黄土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残塬沟壑区降雨侵蚀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魏天兴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7-50,共4页
根据长期定位水土流失与防护林效益观测资料 ,分析了黄土残塬沟壑区吉县的降雨侵蚀。研究结果表明 ,当降雨达到一定量级才能产生土壤侵蚀 ,侵蚀性降雨的雨量标准为 10 mm/次 ,产生严重土壤侵蚀的降雨标准为≥ 3 0 mm/次 ,造成极为严重... 根据长期定位水土流失与防护林效益观测资料 ,分析了黄土残塬沟壑区吉县的降雨侵蚀。研究结果表明 ,当降雨达到一定量级才能产生土壤侵蚀 ,侵蚀性降雨的雨量标准为 10 mm/次 ,产生严重土壤侵蚀的降雨标准为≥ 3 0 mm/次 ,造成极为严重侵蚀的是降水频率为 5 %的大暴雨和降雨强度≥ 1.0 mm/ min的降雨。场降雨量、降雨强度与小流域产沙模数呈线性相关。因此 ,防止暴雨侵蚀是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沟壑区 降雨 侵蚀 防护林
下载PDF
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 被引量:22
9
作者 毕华兴 刘立斌 刘斌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0年第4期27-33,共7页
黄土高原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其主要地貌类型区之一的黄土高塬沟壑区,其农业发展有着比黄土高原其他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但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该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塬面径流下沟导致沟头不断前进,塬面逐年萎... 黄土高原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其主要地貌类型区之一的黄土高塬沟壑区,其农业发展有着比黄土高原其他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但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该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塬面径流下沟导致沟头不断前进,塬面逐年萎缩。由于沟坡坡度大而导致重力侵蚀异常活跃,侵蚀强度逐渐加强。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人口压力以及经济发展需求的条件下,探索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成为水土保持领域科技人员和当地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在解析黄土高塬沟壑区自然地理特征、水土流失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对该区现有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进行梳理,结合范式的概念,提出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范式 黄土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高塬沟壑区小流域村镇体系空间分布特征及引导策略——以陕西省淳化县为例 被引量:20
10
作者 曹象明 周若祁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56,共4页
结合黄土高塬沟壑区的自然地理特点,以陕西淳化县为例,分析黄土高塬沟壑区小流域村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两沟夹一塬"单元是黄土高塬沟壑区基本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组织系统。提出应以城镇发展为核心,逐步形成适合于地域特... 结合黄土高塬沟壑区的自然地理特点,以陕西淳化县为例,分析黄土高塬沟壑区小流域村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两沟夹一塬"单元是黄土高塬沟壑区基本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组织系统。提出应以城镇发展为核心,逐步形成适合于地域特征的"枝状"村镇体系空间结构体系;应对分散的村镇适当迁并,充分发挥城镇的集聚效益,逐步形成黄土高原沟壑区"大分散—小聚合"的村镇体系格局;应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目的,加强轴线地带非城镇化地区的空间管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沟壑区 小流域 黄土 村镇体系 空间布局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南部梯田土壤水分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吴发启 张玉斌 +1 位作者 佘雕 宋娟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3年第4期128-130,共3页
水平梯田是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实现旱作区农业高产与稳产的根本措施之一。通过研究发现,在黄土残塬沟壑区的泥河沟流域,梯田具有比较明显的蓄水、保水作用。距田埂愈近,越靠近外部,越接近土壤表层,土壤湿度越小,土壤愈干旱,越近里面,... 水平梯田是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实现旱作区农业高产与稳产的根本措施之一。通过研究发现,在黄土残塬沟壑区的泥河沟流域,梯田具有比较明显的蓄水、保水作用。距田埂愈近,越靠近外部,越接近土壤表层,土壤湿度越小,土壤愈干旱,越近里面,且越向下,土壤湿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沟壑区 梯田 土壤水分 环境效应
下载PDF
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与动态模拟 被引量:15
12
作者 刘增文 李玉山 +1 位作者 刘秉正 王佑民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34-40,共7页
在生物量、生产力和水量平衡及养分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过程。结果表明:生态系统中养分元素总贮量为N10.940t/hm2,P3.755t/hm2,K154.611t/hm2... 在生物量、生产力和水量平衡及养分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过程。结果表明:生态系统中养分元素总贮量为N10.940t/hm2,P3.755t/hm2,K154.611t/hm2,Ca169.092t/hm2,Mg18.435t/hm2,S1.487t/hm2;生态系统内养分生物循环遵循Ca>N>K>Mg>P>S的顺序;刺槐生产1t干物质需要从土壤吸收N11.67kg,P0.72kg,K3.66kg,Ca15.08kg,Mg2.25kg,S0.34kg;经过循环利用,生态系统年净积累量N1.8073kg/hm2,P0.2106kg/hm2,K1.3756kg/hm2,Ca2.7881kg/hm2,Mg0.440kg/hm2,S0.0621kg/hm2,根层土壤却年净亏损N89.696kg/hm2,P5.492kg/hm2,K34.479kg/hm2,Ca88.991kg/hm2,Mg15.270kg/hm2,S2.511kg/hm2。此外,所建立的该生态系统的养分动态模拟模型,可用于对各分室养分贮量动态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沟壑区 刺槐 人工林 养分循环 动态模拟
下载PDF
山西吉县黄土残塬沟壑区剌槐数量化立地指数表的编制及其在造林地立地条件类型划分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斌瑞 高志义 +1 位作者 刘荩忱 王彦辉 《北京林业学院学报》 1982年第3期116-128,共13页
在178块刺槐人工林标准地上进行各个立地因子和优势木平均高的调查、测定、分析、对比。找出影响刺槐生长的最主导因素为土壤水分状况。通过对当地众多立地因子的数量化,并结合改算为同一基准年龄(14年)的各个标准地刺槐林优势木的平均... 在178块刺槐人工林标准地上进行各个立地因子和优势木平均高的调查、测定、分析、对比。找出影响刺槐生长的最主导因素为土壤水分状况。通过对当地众多立地因子的数量化,并结合改算为同一基准年龄(14年)的各个标准地刺槐林优势木的平均高进行运算,提出不同立地条件下优势木的预测方程,编制出刺槐数量化立地指数表,由立地指数表看出,影响刺槐生长的主要立地因子为地形部位、坡向、坡度和母质,这四个因子恰可集中地综合地反映出影响刺槐生长最主导因素(土壤水分状况)的分析和变化。据此,可应用地形,母质立地因子的外部特征及立地指数表提出刺槐立地条件类型表,它可反映刺槐适应的立地条件类型及其在基准年龄的生长指标。这个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有其科学基础和实用推广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吉县 黄土沟壑区 刺槐 立地指数表 编制 立地条件类型划分 应用 数量化 造林地
下载PDF
长武黄土高塬沟壑区降水及侵蚀性降雨特征 被引量:15
14
作者 陈杰 刘文兆 +1 位作者 王文龙 李志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9年第1期27-31,56,共6页
利用长武县气象局1957—2006年的日降水量资料,分析该地区降水的年内、年际变化、概率分布特征等。结果表明:该区降水量季节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多年变化呈明显的丰水、平水、枯水年交替发生现象;降水... 利用长武县气象局1957—2006年的日降水量资料,分析该地区降水的年内、年际变化、概率分布特征等。结果表明:该区降水量季节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多年变化呈明显的丰水、平水、枯水年交替发生现象;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于年降水时间的年际变化。对侵蚀性降雨研究发现,其主要发生在7、8月,以降雨量小于30 mm的降雨次数较多;降雨强度随降雨量增加而减小;同时,以短历时降雨为主,历时在30min以内的降雨次数较多,其他时段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侵蚀性降雨 黄土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残塬沟壑区植物篱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青杵 王彩琴 杨丙益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25-27,共3页
以布设的径流小区试验研究结果为依据 ,论述了植物篱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潜力的效益。试验表明 :植物篱地比裸地产流时间延缓 5~ 2 5min ,4年后植物篱最大坎高达到 85cm ,坡度降低 9°~ 11° ,坡长缩短也很明显 ;篱地... 以布设的径流小区试验研究结果为依据 ,论述了植物篱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潜力的效益。试验表明 :植物篱地比裸地产流时间延缓 5~ 2 5min ,4年后植物篱最大坎高达到 85cm ,坡度降低 9°~ 11° ,坡长缩短也很明显 ;篱地土壤中有机质提高 15 %~ 68% ,全磷提高 0 3%~ 2 2 % ,全氮提高 5 3%~ 12 0 %。植物篱措施与坡改梯措施相结合将会大大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植物篱 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 黄土沟壑区 山西
下载PDF
黄土高塬沟壑区草地沟头立壁土壤抗冲性特征 被引量:12
16
作者 沙小燕 李魁 +4 位作者 王文龙 娄义宝 康宏亮 冯兰茜 聂慧莹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3-140,共8页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使沟头立璧土壤侵蚀过程发生显著变化。为明确黄土高塬沟壑区草地沟头立壁土壤抗冲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裸地为对照,利用室内原状土槽冲刷试验研究了草地沟头立壁0~1 m不同土层(0~10、10~20、20~40、40~60、60~80、80~...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使沟头立璧土壤侵蚀过程发生显著变化。为明确黄土高塬沟壑区草地沟头立壁土壤抗冲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裸地为对照,利用室内原状土槽冲刷试验研究了草地沟头立壁0~1 m不同土层(0~10、10~20、20~40、40~60、60~80、80~100 cm)土壤理化性质和抗冲性特征。结果表明:草地和裸地沟头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粘聚力随土层加深均呈减小趋势。裸地沟头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抗冲系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而草地沟头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抗冲系数随土层加深先增加后减小,且均在10~20 cm土层达到最大值(24.30 g·kg^(-1)和58.86 L·g^(-1)),草地各土层土壤抗冲系数是裸地的1.7~9.3倍。沟头土壤抗冲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黏聚力和植物根长密度呈极显著相关,其中与土壤有机质含量(r=0.98)的关系最密切。该研究可为黄土高塬沟壑区沟头溯源侵蚀机理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并为有效防治该区域水土流失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头立壁 土壤抗冲性 草地 根系 黄土沟壑区
原文传递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理化特征及其对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云慧雅 毕华兴 +4 位作者 王珊珊 赵丹阳 崔艳红 王宁 兰道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3-189,共7页
利用双环入渗法对黄土残塬沟壑区主要林分类型(刺槐林、油松林、刺槐×油松混交林、山杨栎类天然次生林)进行土壤入渗试验,分析4种林分类型土壤理化特征及其对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理化特征存在... 利用双环入渗法对黄土残塬沟壑区主要林分类型(刺槐林、油松林、刺槐×油松混交林、山杨栎类天然次生林)进行土壤入渗试验,分析4种林分类型土壤理化特征及其对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理化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山杨栎类天然次生林的土壤理化性质总体最好,刺槐×油松混交林优于刺槐林和油松林;(2)0~90 min测试时间内,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入渗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均表现为迅速递减(0~5 min)、逐渐递减(5~60 min)和趋于稳定(60~90 min)的过程;4种林分的土壤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和平均入渗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山杨栎类天然次生林、刺槐×油松混交林、刺槐林、油松林;(3)4种常见土壤入渗模型(Kostiakov模型、Horton模型、Philip模型和通用经验模型)中,通用经验模型对研究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入渗过程拟合效果最好,拟合精度均在0.990以上;(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入渗指标与土壤容重呈现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非毛管孔隙度、>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砂粒含量以及有机质含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通过通径分析并计算主要影响因子的决定系数表明,对土壤初始入渗速率影响程度最大的因子是土壤容重(0.309),对土壤稳定入渗速率影响程度最大的因子是>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0.251),对土壤平均入渗速率影响程度最大的因子是有机质(0.408)。研究结果为研究区营造水土保持林树种的选择与水土保持功能评价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沟壑区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入渗 拟合模型 通径分析
下载PDF
黄土高塬沟壑区产沙驱动力及减沙潜力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晓燕 刘斌 杨胜天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共3页
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上中游绝大部分支流来沙明显减少,但泾河流域黄土高塬沟壑区的核心地区无明显减沙趋势。以地处董志塬核心区的南小河沟和砚瓦川流域为例,分析了水土流失治理前后的降雨—产沙关系,以及塬面、坡面和沟谷的产水产沙... 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上中游绝大部分支流来沙明显减少,但泾河流域黄土高塬沟壑区的核心地区无明显减沙趋势。以地处董志塬核心区的南小河沟和砚瓦川流域为例,分析了水土流失治理前后的降雨—产沙关系,以及塬面、坡面和沟谷的产水产沙量,结果表明:塬面径流集中下沟是流域产沙的主要驱动力,尤以庄院和道路径流集中下沟为甚;在塬面面积占流域面积60%以上的完整高塬区,梯田和林草措施的减沙潜力很难超过10%;尽可能减少集中下沟的塬面径流量是遏制该区侵蚀产沙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沙量 产沙驱动力 减沙潜力 黄土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高塬沟壑区典型城郊流域地表水硝酸盐来源示踪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欢玮 赵广举 +2 位作者 李明 穆兴民 田鹏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61-769,共9页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地表水硝酸盐污染已成为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以黄土高塬沟壑区典型城郊流域砚瓦川为研究区,采用水化学分析方法和氮氧双稳定同位素技术,并结合SIAR模型,定量识别旱季和雨季研究区地表水硝酸盐不同污...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地表水硝酸盐污染已成为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以黄土高塬沟壑区典型城郊流域砚瓦川为研究区,采用水化学分析方法和氮氧双稳定同位素技术,并结合SIAR模型,定量识别旱季和雨季研究区地表水硝酸盐不同污染源的贡献率,阐明不同污染源季节性差异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流域地表水无机氮主要以NO^(-)_(3)-N和NO^(-)_(2)-N形态存在,NO^(-)_(3)-N和NO^(-)_(2)-N雨季浓度平均值均高于旱季,而NH^(+)_(4)-N则呈现相反特征;流域内地表水硝酸盐的转化过程主要以硝化作用为主,雨季其主要来源是粪肥污水,而旱季主要为粪肥污水和土壤氮淋溶,铵肥次之;不同污染源对流域地表水硝酸盐的贡献比例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旱季与雨季城镇污水排放的贡献比例均为最高,分别为31.40%和65.66%,且雨季污水排放对NO^(-)_(3)的影响远高于旱季,夏季居民用水增加导致大量污水排放至流域内是引起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双稳定同位素 硝酸盐 来源与转化 黄土沟壑区 SIAR模型
原文传递
黄土高塬沟壑区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蓄水保土效益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朱悦 姜丽华 +6 位作者 毕华兴 吴智洋 云雷 高路博 雷娜 许华森 鲍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9-123,共5页
选择黄土高塬沟壑区杨家沟小流域(经过多年人工治理)和董庄沟小流域(未进行治理)两条典型对比流域,通过对比两条小流域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肥力、土壤粒径组成、流域径流与输沙模数等指标,旨在揭示两条对比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蓄... 选择黄土高塬沟壑区杨家沟小流域(经过多年人工治理)和董庄沟小流域(未进行治理)两条典型对比流域,通过对比两条小流域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肥力、土壤粒径组成、流域径流与输沙模数等指标,旨在揭示两条对比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保土效益,为水土保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杨家沟小流域坡上、坡中、坡下等不同坡位0-20cm的土壤容重平均值分别是董庄沟小流域的89%,87%,96%;在径流模数一定的情况下,杨家沟小流域的输沙系数多年平均值为1 045t/km2,董庄沟多年平均输沙模数为4 333.1t/km2,杨家沟小流域输沙模数只相当于董庄沟小流域的40%左右;杨家沟小流域土壤的速效磷均值为2.05mg/kg,董庄沟小流域土壤的速效磷均值为1.25mg/kg;在浅层土壤(0-20cm)中,杨家沟小流域速效钾含量为399.6mg/kg,董庄沟小流域为303.2mg/kg,比杨家沟低32%,董庄沟小流域土壤全氮(0.65g/kg)、有机质(11.19g/kg)分别比杨家沟土壤全氮(1.05g/kg)、有机质(16.53g/kg)低38%,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沟壑区 小流域 水土保持 效益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