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台塬旱地小麦土壤水分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49
1
作者 廖允成 韩思明 温晓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55-58,共4页
对黄土台塬乾县试区旱地小麦不同降水年型的土壤水分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长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按降水量多少分为丰水、平水和干旱3种降水年型,干旱少雨是这一研究时段的主要特点;夏闲期是该区旱地小麦土壤水分的恢复阶段,降水多少与下... 对黄土台塬乾县试区旱地小麦不同降水年型的土壤水分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长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按降水量多少分为丰水、平水和干旱3种降水年型,干旱少雨是这一研究时段的主要特点;夏闲期是该区旱地小麦土壤水分的恢复阶段,降水多少与下渗深浅密切相关;小麦生育期是旱地小麦土壤水分的损耗阶段,时至收获2m土层内土壤水分降到全年最低值;小麦产量与耗水系数呈负相关,与田间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台 旱地 小麦 土壤 水分特征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土壤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 被引量:44
2
作者 刘梦云 常庆瑞 +1 位作者 齐雁冰 孙宁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8-226,共9页
为了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论文以乔木、灌木、草地和农田等不同植被类型,纯林和混交两种栽培模式的黄土台塬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土壤有机碳(SOC)和颗粒有机碳(POC)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SOC和PO... 为了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论文以乔木、灌木、草地和农田等不同植被类型,纯林和混交两种栽培模式的黄土台塬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土壤有机碳(SOC)和颗粒有机碳(POC)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SOC和POC在0~100cm土体中均存在差异,尤以0~40cm深度突出,其中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在整个剖面上可积累更多的SOC和POC: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细颗粒有机碳(FPOC)含量、分配比例及其在剖面上的分布变化均小于粗颗粒有机碳(CPOC),在0~100cm土体中,CPOC敏感性指标分别为SOC、FPOC和POC总量的2.66~13.56、3.75~5.99和2.58~4.17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SOC与POC极显著相关,耕地SOC与POC相关性相对较小,乔灌混交林地和乔木林地最大。因此,CPOC和FPOC均可作为衡量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于土壤影响的评价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台 土地利用方式 有机碳 粗颗粒有机碳 细颗粒有机碳
原文传递
黄土台塬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影响 被引量:41
3
作者 刘梦云 吴健利 +1 位作者 刘丽雯 虞亚楠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64-1576,共13页
论文以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为对象,采用几何平均直径(GMD)、平均重量直径(MWD)、分形维数(D)、破坏率(PAD)、峰凸系数(CE)和偏倚系数(CS)对其土壤〉0.25 mm团聚体进行分析,探讨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土壤团聚体水稳性的... 论文以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为对象,采用几何平均直径(GMD)、平均重量直径(MWD)、分形维数(D)、破坏率(PAD)、峰凸系数(CE)和偏倚系数(CS)对其土壤〉0.25 mm团聚体进行分析,探讨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土壤团聚体水稳性的影响及其最佳评价指标的选择。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含量、GMD及MWD均表现为耕地〈乔灌混交林地〈乔木林地〈天然草地〈灌木林地;林和草的种植有利于促进土壤较大粒径团聚体的形成,其土壤1~5mm粒级团聚体占〉0.25 mm团聚体总量比重显著(53.90%~80.20%),结构非均匀性明显(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土壤尤为突出);而耕地土壤0.25~1 mm粒级团聚体占〉0.25 mm团聚体总量比重较大(约81%),结构呈均匀性;林地和草地土壤剖面由上而下团聚体优势粒径逐渐变小,结构差异逐渐减弱,该趋势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较为缓慢,而耕地在整个剖面上均呈优势粒径较小,结构均一;GMD和CS可较好地衡量整个剖面土壤团聚体水稳性,而PAD可更好地描述0~20 cm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台 土地利用方式 水稳性团聚体 稳定性指标
原文传递
甘肃黄土台塬区农业过量灌溉引起的滑坡灾害 被引量:40
4
作者 王志荣 吴玮江 周自强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43-46,54,共5页
黄土台塬区过量农业灌溉可引起严重的滑坡灾害。其中以甘肃省永靖县黑方台提灌区的滑坡灾害最为典型。黑方台黄土台塬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农业提水灌溉,受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控制,在灌溉水大量入渗的诱发下,滑坡灾害十分严重。主要有黄土... 黄土台塬区过量农业灌溉可引起严重的滑坡灾害。其中以甘肃省永靖县黑方台提灌区的滑坡灾害最为典型。黑方台黄土台塬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农业提水灌溉,受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控制,在灌溉水大量入渗的诱发下,滑坡灾害十分严重。主要有黄土滑坡和黄土 基岩滑坡两种类型,分别具有高速远程和低速近程滑动的特点。过量灌溉引发的滑坡灾害具有滞后性、群发性和频发性等显著特征,且在季节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冻融期(3月)和雨季(7月)。实践表明,对过量灌溉引发的滑坡灾害应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改变灌溉方式和采取包括工程治理措施、排水措施、生物措施在内的综合治理措施是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台 农业灌溉 滑坡灾害 甘肃
下载PDF
台缘裂缝发育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对黄土滑坡的意义 被引量:35
5
作者 许领 戴福初 +2 位作者 邝国麟 谭国焕 涂新斌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5-90,共6页
黄土滑坡是我国西北地区非常严重的地质灾害现象,后缘裂缝是黄土滑坡典型特征之一。陕西省泾阳南塬自1976年大面积农业灌溉以来,发生了27处50余起黄土滑坡。研究区塬边裂缝发育,滑坡密集分布的太平至蒋刘段目前共分布着28条裂缝,总延展... 黄土滑坡是我国西北地区非常严重的地质灾害现象,后缘裂缝是黄土滑坡典型特征之一。陕西省泾阳南塬自1976年大面积农业灌溉以来,发生了27处50余起黄土滑坡。研究区塬边裂缝发育,滑坡密集分布的太平至蒋刘段目前共分布着28条裂缝,总延展长度为1424m。塬边地形形态控制着裂缝的发育、成因机制,因此,根据裂缝所处塬边地形形态,将南塬裂缝发育模式分为:"U"模式、"W"模式和"Z"模式。裂缝形成后对塬边滑坡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使得坡体土体应力状态接近破坏边界面,只需较小的孔压增量和荷载即可诱发滑坡,同时,改变了地表水的入渗途径,极大地增加了地面灌溉和降雨诱发滑坡的概率。同时,裂缝的形成对于黄土滑坡的演化和群体性分布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台 土滑坡 台缘裂缝 发育特征 泾阳南
下载PDF
轮耕体系对黄土台塬麦玉轮作土壤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5
6
作者 王玉玲 李军 柏炜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该研究针对黄土台塬地区长期采用单一土壤耕作制度存在的弊端,以连续免耕、连续深松和连续翻耕为对照,通过连续6年的定位试验(2007?2013年),研究免耕(NT)、深松(ST)和翻耕(PT)3种耕作法集成的6种轮耕体系(NT/ST、ST/PT、ST... 该研究针对黄土台塬地区长期采用单一土壤耕作制度存在的弊端,以连续免耕、连续深松和连续翻耕为对照,通过连续6年的定位试验(2007?2013年),研究免耕(NT)、深松(ST)和翻耕(PT)3种耕作法集成的6种轮耕体系(NT/ST、ST/PT、ST/NT、NT/PT/ST、NT/NT/ST和PT/PT/ST)对黄土台塬旱地冬小麦→春玉米轮作田土壤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结构及增强土壤通透性方面,6种轮耕体系以ST/PT体系表现最优,其次是PT/PT/ST;2)6种轮耕体系0~4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均较试验开始前显著增加,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效养分含量均以NT/ST和NT/NT/ST增加较多,而土壤速效养分则以ST/PT和PT/PT/ST增加较多;3)播种和收获时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均以NT/ST和NT/NT/ST较高;4)6种轮耕体系6年作物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经济效益整体效应,以ST/PT最高,其次是NT/ST,再次是NT/PT/ST,而NT/NT/ST体系最低,其中ST/PT作物籽粒产量较其他轮耕体系高5.4%~14.1%,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lt;0.05),WUE高1.9%~14.1%,经济效益高8.2%~22.6%(P&lt;0.05)。总之,在6种轮耕体系中,以ST/PT(深松与翻耕逐年轮换)体系轮耕的土壤理化性状最佳、生产性能最优、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是黄土台塬及类似地区“冬小麦→春玉米”轮作田的最佳轮耕体系,其次是 NT/ST(免耕与深松逐年轮换)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耕种 水分 轮耕体系 生产性能 麦玉轮作 土台
下载PDF
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组分的差异 被引量:31
7
作者 刘梦云 常庆瑞 杨香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18-1425,共8页
为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固定的影响,以乔木、灌木、草和农田等不同植被类型,纯林和混交两种栽培模式的黄土台塬为对象,进行了土壤碳组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林地和天然草地在0—100 cm土层总碳,轻组、重组、可溶性有机碳... 为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固定的影响,以乔木、灌木、草和农田等不同植被类型,纯林和混交两种栽培模式的黄土台塬为对象,进行了土壤碳组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林地和天然草地在0—100 cm土层总碳,轻组、重组、可溶性有机碳以及轻组有机碳分配比例(LFOC/SOC)均不同程度高于耕地,而其有机无机复合度(HFOC/SOC)则低于耕地,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这种趋势尤为突出;各种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总碳和HFOC/SOC在0—20cm差异显著,总碳在60—100 cm也差异明显,轻组、重组及可溶性有机碳在0—40 cm,而无机碳则在40—100 cm差异明显;LFOC/SOC和DOC/SOC在各土层均存在一定差异。土壤总碳、有机碳以及各组分有机碳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无机碳则与其呈负相关。轻组和可溶性有机碳均与粗颗粒、易氧化有机碳以及2—0.25 mm团聚体有机碳的相关性高于与细颗粒、稳态有机碳和>2 mm团聚体有机碳;而重组有机碳则与之相反。轻组有机碳较有机碳、总碳、重组以及可溶性有机碳能更敏感地反映利用方式之间的差异,可作为土壤质量变化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台 土地利用方式 总碳 无机碳 有机碳组分
下载PDF
泾河南岸崩岸型滑坡的发育规律 被引量:29
8
作者 范立民 岳明 冉广庆 《中国煤田地质》 2004年第5期33-35,42,共4页
关中地区滑坡灾害主要发生在河流沿岸,产生地毁人伤的严重后果。经对泾河南岸黄土台塬地区滑坡的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滑坡的形成除自然原因外,人为削坡、工程活动等因素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典型滑坡的分析... 关中地区滑坡灾害主要发生在河流沿岸,产生地毁人伤的严重后果。经对泾河南岸黄土台塬地区滑坡的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滑坡的形成除自然原因外,人为削坡、工程活动等因素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典型滑坡的分析,提出了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发育特征 土台 泾河南岸
下载PDF
扶风黄土台塬全新世多周期土壤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黄春长 庞奖励 +4 位作者 陈宝群 黄萍 侯春红 韩宇平 李平华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09-513,共5页
通过对陕西扶风新店村剖面的土壤学和地层学研究 ,以及磁化率、全铁和粒度成分分析 ,认为 :周原黄土台塬表面完整的土壤剖面表现为多期发育的复合土壤 ,是由于全新世季风气候变化 ,导致以风尘堆积占优势的成黄土期与以生物风化成壤占优... 通过对陕西扶风新店村剖面的土壤学和地层学研究 ,以及磁化率、全铁和粒度成分分析 ,认为 :周原黄土台塬表面完整的土壤剖面表现为多期发育的复合土壤 ,是由于全新世季风气候变化 ,导致以风尘堆积占优势的成黄土期与以生物风化成壤占优势的土壤发育期相互更迭造成的 ;仰韶文化时期的农业耕作是在下层古土壤 (S20 ) ,其主要发育时代为 85 0 0~ 6 0 0 0 a B.P.,青铜器时代先周文化时期的耕种土壤是上层土壤 (S10 ) ,其发育时代是 5 0 0 0~ 3 1 0 0 a B.P.,这个发育良好的复合土壤又被黄土层 (L0 )所埋藏覆盖 ,因而就成为古土壤 ;黄土 (L0 )是在过去 3 1 0 0多年来以降尘堆积为主形成的 ,它在堆积增长的同时被不断地耕种利用发展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多周期土壤 土台 关中盆地 农业耕作 地层学
下载PDF
黄土台塬区农用地整治分区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黄晓阳 金晓斌 +3 位作者 郭贝贝 杨绪红 王晓瑞 周寅康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38-445,共8页
土地整治分区是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内容,可为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和土地整治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围绕土地整治分区的目的,系统探讨了黄土台塬土地整治分区的原则、标准和依据,结合"形态+物质+成因"的分类体系对黄土台塬... 土地整治分区是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内容,可为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和土地整治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围绕土地整治分区的目的,系统探讨了黄土台塬土地整治分区的原则、标准和依据,结合"形态+物质+成因"的分类体系对黄土台塬进行空间信息提取,从自然资源、台塬特征、土地整治限制因素等3个层面,自上而下、逐级细化形成土地整治三级分区体系,将黄土台塬分为4个宏观地貌一级区、11个形态影响二级区和20个条件限制三级区,并就各三级分区的分布、特征及土地整治限制条件等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整治重点和土地整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台 农用地整治 分区
原文传递
黄土台塬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吴健利 刘梦云 +3 位作者 赵国庆 虞亚楠 刘丽雯 刘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06-1015,共10页
以黄土台塬区耕地、天然草地、灌木林地、乔灌混交林和乔木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室内密闭培养法对其土壤温室气体及有机碳矿化动态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和各种活性碳组分含量分布规律一致,均表现... 以黄土台塬区耕地、天然草地、灌木林地、乔灌混交林和乔木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室内密闭培养法对其土壤温室气体及有机碳矿化动态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和各种活性碳组分含量分布规律一致,均表现为草地显著高于林地,林地显著高于耕地(P<0.05);土壤有机碳矿化量趋势为培养初期增长迅速,后期增速缓慢,0~5 cm土层草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累积量是林地的1.26~1.34倍,是耕地的1.82倍,5~20 cm土层较0~5 cm土层有所降低,耕地降幅高达48%;不同土地利用土壤矿化碳潜力Cp值在0.81~2.70 mg·kg^(-1)之间且差异显著(P<0.05),而不同土地利用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常数k差异不显著;五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可矿化碳累计分配比例表明,耕地土壤有机碳矿化能力最高,固存量最小,而草地土壤有机碳矿化能力最低,固存量最多;耕地土壤释放的主要温室气体CO_2和N_2O强度显著高于其他用地类型,而CH_4的吸收强度为林地>天然草地>耕地。综上,退耕还林还草极大地推动了该区土壤有机碳的固定,减弱了土壤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台 土地利用 矿化 活性碳 温室气体
下载PDF
1985—2015年陕西黄土台塬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萌萌 刘梦云 +2 位作者 常庆瑞 刘欢 张杰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032-2045,共14页
中尺度范围土壤有机碳的长期动态变化状态对大气温室气体的浓度、当地环境的生态效应至关重要。论文研究了陕西黄土台塬近30 a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气候、地形、土壤类型、土地利用与土壤有机碳密度和... 中尺度范围土壤有机碳的长期动态变化状态对大气温室气体的浓度、当地环境的生态效应至关重要。论文研究了陕西黄土台塬近30 a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气候、地形、土壤类型、土地利用与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30 a黄土台塬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呈增加趋势,且增加幅度愈来愈明显,其中,1985—2000年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增量分别为0.20 kg/m2和1.46×106t,2000—2015年分别为0.75 kg/m2和10.87×106t。2)1985—2015年有机碳密度随气温和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随高程和坡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高程679~779 m、坡度10°~20°范围达到最大值。3)大多数土壤类型有机碳密度和储量随时间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黑垆土有机碳密度增加最大(1.59kg/m2),黄绵土储量增量最多(5.64×106t);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有机碳密度和储量随时间延长也呈增加趋势,林草地有机碳密度增加量明显大于耕地。4)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气温、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在P<0.001水平上相关性显著,与降水在P<0.05水平上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 表层土壤有机碳 影响因素 土台
原文传递
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季节性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丽雯 刘梦云 +4 位作者 吴健利 赵国庆 刘欢 张杰 张萌萌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19-1828,共10页
为探讨土壤呼吸对植被类型及不同季节环境因素的响应机制,以黄土高原渭北台塬马莲滩林场为研究区,于2015年5月—2016年4月,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逐月测定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呼吸速率(Rs),分析其干、湿季差异及与土壤温度(T)... 为探讨土壤呼吸对植被类型及不同季节环境因素的响应机制,以黄土高原渭北台塬马莲滩林场为研究区,于2015年5月—2016年4月,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逐月测定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呼吸速率(Rs),分析其干、湿季差异及与土壤温度(T)、土壤含水量(W)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性变化趋势相一致,最大值出现在6—8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翌年2月,土壤呼吸速率年均值表现为天然草地〉灌木林地〉乔木林地〉乔灌混交林地〉耕地〉果园.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均呈正相关,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在湿季(5—10月)呈正相关,在干季(11月—翌年4月)呈负相关,土壤呼吸速率的单因素模型中以指数函数(Rs=aebx)的拟合效果更优.3与单因素模型相比,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双因素模型(Rs=aTbWc和Rs=aebTWc)能更好地解释除耕地外的其他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特征,对土壤呼吸速率的解释率在60.0%-82.3%之间,其中Rs=aTbWc对耕地、灌木林地、果园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间关系的拟合效果较好,天然草地、乔木林地、乔灌混交林地则采用Rs=aebTWc的拟合效果较好.研究显示,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速率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耕地退耕还林后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加,温度敏感性(Q10)降低,土壤呼吸速率增大,评价退耕还林效益时应综合考虑区域地理气候特点,进一步量化碳的输入/输出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台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呼吸速率 季节性变化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分解特性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媛媛 齐璐 +2 位作者 刘梦云 刘丽雯 张瑜英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6-352,共7页
为了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以黄土台塬的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天然草地和耕地等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分解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土壤可矿化... 为了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以黄土台塬的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天然草地和耕地等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分解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土壤可矿化碳含量和有机碳矿化速率均表现为天然草地和灌木林地较高,耕地最低;而土壤有机碳矿化率和呼吸速率表现为耕地和乔灌混交林地较高,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较低.在土壤孵化的1 575 h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矿化过程均可划分为4 个阶段:0.5~5 h(第1 阶段)、5~111 h(第2 阶段)、111~399h(第3 阶段)和399~1 575 h(第4 阶段);前399 h 是可矿化碳排放的主要时段,前111 h 是土壤可矿化碳排放速率最大且排放速率下降速度最快的主要时段;总体上,土壤可矿化碳累积排放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可矿化碳累积排放速率则逐渐降低.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土壤有机碳矿化分解速率与有机碳总量有关,土壤呼吸与有机碳总量、矿化碳总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台 土地利用方式 有机碳 土壤呼吸 土壤可矿化碳
下载PDF
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梦云 付东磊 +1 位作者 常庆瑞 齐雁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415-2424,共10页
以黄土台塬乔木、灌木、乔灌混交、草和农田为对象,进行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易氧化态碳、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1)与耕地相比,林地和草地土壤易氧化态碳含量及其分配比例分别提高了171%~218%、55%~71%,碳库指数、碳库活度指数和... 以黄土台塬乔木、灌木、乔灌混交、草和农田为对象,进行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易氧化态碳、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1)与耕地相比,林地和草地土壤易氧化态碳含量及其分配比例分别提高了171%~218%、55%~71%,碳库指数、碳库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分别提高了73%~116%、103%~163%和233%~330%,有机碳氧化稳定系数降低了15%~21%(0~5cm土层)。(2)草地和乔木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略高于其他;0~5cm土层,草地和林地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分别高于耕地98%~211%、88%~117%;灌木林地脲酶活性分别高于耕地、天然草地69%和144%。(3)0~5、5~20cm和20~40cm土层,CPMI敏感系数为其他参数的1.29~14.58倍;各酶活性相比较,土壤脲酶活性能更好地体现有机碳氧化稳定性强弱和碳库活度,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可较好体现土壤有机碳总体水平和转化程度;4种酶活性与CPMI达显著以上正相关水平。因此,土壤CPMI可作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影响和碳固定的评价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台 土地利用方式 易氧化态碳 碳库管理指数 酶活性
下载PDF
高密度电法在黄土台塬地下水位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家琦 刘盼 +1 位作者 戴福初 黄志全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100,共11页
泾阳南塬属于黄土台塬,该地区由于农业灌溉导致地下水位逐年上升,从而诱发大范围的黄土滑坡灾害。为了查明台塬内地下水的波动情况,采用高密度电法,基于反演数据得到的电阻率随深度变化规律和钻孔得到的含水率随深度变化规律,初步推测... 泾阳南塬属于黄土台塬,该地区由于农业灌溉导致地下水位逐年上升,从而诱发大范围的黄土滑坡灾害。为了查明台塬内地下水的波动情况,采用高密度电法,基于反演数据得到的电阻率随深度变化规律和钻孔得到的含水率随深度变化规律,初步推测了台塬地下水水位线的大致位置;为进一步精确推测水位线的埋深,利用DDC-6电子自动补偿仪进行室内黄土电阻率测量试验,建立了不同含水率与黄土电阻率之间的定量关系,确定了研究区黄土台塬地下水位线处黄土的电阻率为28.35Ω·m(即黄土液限处电阻率值),对应的含水率为30%。将室内试验结果和高密度电法反演数据相结合,并与钻孔实测的地下水位进行验证分析,不仅得到了研究区黄土台塬的地层结构、不同土层厚度、地下水位埋深等信息,还证实了室内黄土电阻率试验结果的可靠性,也验证了高密度电法在黄土地下水位探测中的有效性。结果可为泾阳南塬地下水位波动规律研究以及滑坡预测预警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台 泾阳南 地下水位 高密度电法 土电阻率
下载PDF
陕西黄土台塬近三十年耕地动态变化的表层土壤有机碳效应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萌萌 刘梦云 +5 位作者 常庆瑞 刘京 刘欢 张杰 杨静涵 曹润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6785-6793,共9页
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是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的核心问题。根据土壤样点和土地利用数据,研究了陕西黄土台塬近三十年耕地转变对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5-2006、2006-2015年耕地... 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是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的核心问题。根据土壤样点和土地利用数据,研究了陕西黄土台塬近三十年耕地转变对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5-2006、2006-2015年耕地的土地利用转化率分别为2.81%和17.89%,说明退耕还林政策加快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换速度。(2)研究区近三十年不同年份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差异较大,1985年为1.73 kg/m^2,2006年较之增加8.09%,2015年较2006年增加36.36%。(3)1985-2006年,耕地不变和发生转变的面积分别为9429.87 km2和272.41 km^2,表层土壤增加的碳储量分别为927.93×10^6 kg和33.8×10^6 kg。2006-2015年,耕地不变和发生转变的面积分别为8119.04 km^2和1768.47 km^2,表层土壤碳储量增加值分别为3132.79×10^6 kg和1198.99×10^6 kg。⑷耕地转变为林草地等类型,有利于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是朝着碳汇方向进行。因此,陕西黄土台塬退耕还林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碳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储量 耕地 动态变化 土台
下载PDF
黄土台塬不同林分结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特征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梦云 常庆瑞 +2 位作者 齐雁冰 刘京 陈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18-1427,共10页
为探讨林分结构对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本文以黄土台塬的油松、沙棘、刺槐和侧柏纯林及其混交林为对象,对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态、轻组、颗粒态以及可溶性有机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混交林可有效增加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含量,侧柏混... 为探讨林分结构对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本文以黄土台塬的油松、沙棘、刺槐和侧柏纯林及其混交林为对象,对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态、轻组、颗粒态以及可溶性有机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混交林可有效增加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含量,侧柏混交林与纯林相比增加最为明显,其土壤有机碳增加了123%和160%,易氧化态有机碳增加了161%和304%,轻组有机碳增加了1399%和482%,颗粒态有机碳增加了454%和436%,可溶性碳增加了138%和170%(0—5 cm土层);刺槐-沙棘、油松-沙棘-刺槐混交林相对改良效果较差。2)各活性有机碳间相比较,混交林对土壤易氧化态碳含量增加效果最显著,而对土壤颗粒有机碳的改善效果不甚明显。3)在0—100cm土层,轻组有机碳敏感性指标分别是总有机碳、可溶性和易氧化态有机碳的1.00~10.58、3.83~10.19和1.78~5.10倍。4)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组分均呈线性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轻组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大于其与其他,易氧化态碳与可溶性有机碳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大于其与其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台 林分结构 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下载PDF
间作模式下不同带宽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19
作者 闫小红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8-21,共4页
为探究间作模式下不同带宽对台塬坡耕地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在小偉河流域彭家底村,连续两年在不同坡度(5°、10°、15°)下的坡耕地布设不同宽度的玉米与苜蓿间作试验,使用中子水分测定仪和便携式时域反射仪(TDR)... 为探究间作模式下不同带宽对台塬坡耕地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在小偉河流域彭家底村,连续两年在不同坡度(5°、10°、15°)下的坡耕地布设不同宽度的玉米与苜蓿间作试验,使用中子水分测定仪和便携式时域反射仪(TDR)相结合,对不同带宽下的苜蓿条带、玉米条带的土壤含水量进行监测及分析。结果表明:玉米苜蓿间作下,地表含水量均小于深层土壤含水量;苜蓿条带内表层储水量略大于玉米,但深层土壤上,玉米的储水量大于苜蓿;在各带宽中,以5m带宽储水量较高,利于作物生长。研究结果对探求坡耕地粮草间作套种的最优模式,以及坡耕地管理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台 坡耕地 间作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基于SWAT和遥感方法的黄土台塬区土壤水库均衡——以甘肃省陇东黄土董志塬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林山 李常斌 +1 位作者 王帅兵 杨文瑾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91-698,共8页
以甘肃省陇东黄土董志塬为研究区,采用SWAT模型和遥感方法,就黄土台塬区地下水库均衡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台塬区土壤水分负均衡常出现在5、6月份,该期水分亏缺不利于植被的健康稳定生长,是灌溉调节的主要时段.1981-2010年间,气... 以甘肃省陇东黄土董志塬为研究区,采用SWAT模型和遥感方法,就黄土台塬区地下水库均衡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台塬区土壤水分负均衡常出现在5、6月份,该期水分亏缺不利于植被的健康稳定生长,是灌溉调节的主要时段.1981-2010年间,气温升高使陆表蒸散需求增加,降水减少使土壤水库补给减少,二者共同导致台塬区土壤水库负衡态势的加重.气候变化背景下,积极寻求外调水源是解决黄土台塬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库 均衡 土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