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雀、黄喉鹀延髓听觉神经核团的形态学研究与比较
1
作者 张信文 曾少举 左明雪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第1期78-81,共4页
用冰冻切片及尼氏染色法观察了鸣禽类黄雀(carduelis spinlaus)与黄喉鵐(Emberiza elegans)低位脑干中的听觉核团的位置、形态及细胞组成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组成听觉上行通路第一级中继站的两对耳蜗核(Nucleus cochear),即延髓的... 用冰冻切片及尼氏染色法观察了鸣禽类黄雀(carduelis spinlaus)与黄喉鵐(Emberiza elegans)低位脑干中的听觉核团的位置、形态及细胞组成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组成听觉上行通路第一级中继站的两对耳蜗核(Nucleus cochear),即延髓的巨细胞胲(Nucleus magnocellularis.NM)和角状核(Nucleus amgularis,NA)有明显的形态学差异。巨细胞核呈卵圆形,其细胞均为圆形或椭圆形,胞体较大,长径为25—30μm,突起较少。而角状核呈三角形,核内包含各种类型的细胞,其中有纺缍形、多极型和卵圆形等,胞体大小不等,长径为12—25μm,突起较长。由此提示这两对耳蜗核可能有不同的功能。延髓层状核(Nucleus laminavis,NL)是听觉上行通路中的第二级中继站,核团呈棒状或卷曲状,中央部呈“Z”或“S”字形,细胞呈层状排列,胞体呈长梭形或多极型,长径为20—25μm,突起较长。本文为进一步研究鸣禽类的听觉机能及声源定位等提供了一定的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听觉神经核团 形态学 低位脑干 尼氏染色法 细胞组成 声源定位
下载PDF
黄雀与黄喉鹀端脑控制鸣啭学习中枢的神经联系和形态比较
2
作者 张信文 曾少举 左明雪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9年第2期95-98,共4页
应用CB—HRP方法和焦油紫染色,对鸣禽黄雀(Carduelis Spinus)和黄喉鵐(Emberiza elegans)端脑发声控制的高位中枢,上纹状体腹侧尾端(Hyperstriatum ventrale,pars caudale,HVc)的纤维联系和相关核团的形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鸟HV... 应用CB—HRP方法和焦油紫染色,对鸣禽黄雀(Carduelis Spinus)和黄喉鵐(Emberiza elegans)端脑发声控制的高位中枢,上纹状体腹侧尾端(Hyperstriatum ventrale,pars caudale,HVc)的纤维联系和相关核团的形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鸟HVc的主要中枢联系是基本上相似的,但存在以下差别:1、黄雀HVc只接受新纹状体巨细胞核内侧部(mMAN)内少数神经元的传入投射;黄喉鵐HVc接受mMAN及新纹状体巨细胞核外测部(IMAN)大量的神经元的传入投射。2、黄喉鵐比黄雀的HVc接受更多的新纹状体中部界面核(NHf)神经元的传入投射。3、黄雀HVc接受长条形端脑听区的传入投射;黄喉鵐HVc接受端脑听区L1、L2、L3上、中、下三层结构的传入投射。这些差别对两种鸟的鸣叫差异及鸣啭学习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脑 鸣啭学习 纤维联系 比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