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寄主对花绒寄甲生长发育和耐寒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罗立平 党英侨 +3 位作者 张彦龙 王小艺 杨忠岐 赵建兴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41-847,共7页
为了探讨寄生不同寄主对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Fairmaire)生长发育和耐寒性的影响,于室内分别用鞘翅目的Zophobas morio蛹、麻竖毛天牛Thyestilla gebleri和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的幼虫作为寄主,统计和分析花... 为了探讨寄生不同寄主对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Fairmaire)生长发育和耐寒性的影响,于室内分别用鞘翅目的Zophobas morio蛹、麻竖毛天牛Thyestilla gebleri和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的幼虫作为寄主,统计和分析花绒寄甲的发育历期、成虫产出数、成虫个体大小和过冷却点。结果发现:寄生不同寄主对花绒寄甲的成虫产出数无显著影响,但对其幼虫历期、蛹历期、成虫体长、成虫体重和过冷却点有显著影响。寄生Zophobas morio蛹的花绒寄甲幼虫历期(10.58 d)和蛹历期(30.17 d)均最长,成虫体长最长(8.68 mm),体重最重(360.22 mg),过冷却点最低(-18.81℃);而寄生麻竖毛天牛幼虫的花绒寄甲幼虫历期(8.94 d)和蛹历期(22.84 d)均最短,成虫体长最短(6.33 mm),体重最轻(184.38 mg),过冷却点最高(-16.50℃)。相比麻竖毛天牛和松褐天牛的幼虫,Zophobasmorio蛹所繁育的花绒寄甲成虫体型更大且耐寒性更强,Zophobas morio蛹是繁育更为健壮和耐寒的花绒寄甲种群的理想替代寄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绒寄甲 替代寄主 天牛 松褐天牛 过冷却点
下载PDF
利用麻竖毛天牛繁育花绒寄甲的可行性 被引量:2
2
作者 龚馨玥 李寿银 +4 位作者 文全民 周杨 卢旭 谈家金 郝德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9-142,153,共5页
为解决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人工繁育技术的关键问题,提高繁殖数量,寻找适宜的替代寄主,研究了与花绒寄甲原始寄主亲缘关系更为接近的麻竖毛天牛(Thyestilla gebleri)作为替代寄主的可行性和最适接种比例,并比较了其与目... 为解决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人工繁育技术的关键问题,提高繁殖数量,寻找适宜的替代寄主,研究了与花绒寄甲原始寄主亲缘关系更为接近的麻竖毛天牛(Thyestilla gebleri)作为替代寄主的可行性和最适接种比例,并比较了其与目前常用的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大麦虫(Zophobas morio)、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等几种寄主繁育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花绒寄甲幼虫可在麻竖毛天牛上完成发育,其最适接种比例为3∶1,此时初羽化成虫平均体质量为25.82 mg,平均每头寄主上的花绒寄甲成虫的羽化数为1.54头,繁育出成虫所需时间仅为37.66 d,显著短于其余几种寄主,且寄生率、结茧率及羽化率均显著高于其余寄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绒寄甲 天牛 生物防治 替代寄主
下载PDF
麻竖毛天牛线粒体基因组测定及天牛科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杨锦 曹利军 +2 位作者 耿涌鑫 魏丹峰 陈敏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55-766,共12页
【目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是研究昆虫系统发育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测定麻竖毛天牛Thyestilla gebleri(Faldermann,1835)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分析天牛科Cerambycidae线粒体基因组的特征,进而初步探讨麻竖毛天牛系统发育地位和天牛科部... 【目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是研究昆虫系统发育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测定麻竖毛天牛Thyestilla gebleri(Faldermann,1835)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分析天牛科Cerambycidae线粒体基因组的特征,进而初步探讨麻竖毛天牛系统发育地位和天牛科部分类群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方法】采用引物步移法测定麻竖毛天牛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参照Gen Bank收录的16种天牛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基因注释;采用在线软件t RNAscan-SE Search Server对转运RNA(t RNA)的二级结构进行了预测。通过对16种天牛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重新注释,结合本研究获得的麻竖毛天牛线粒体基因组进行序列特征比较分析。基于11个蛋白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利用最大似然法构建了天牛科17种天牛的系统发育树。【结果】麻竖毛天牛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 505 bp,A+T含量为74.07%,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PCGs),2个核糖体RNA(r RNA)基因,22个t RNA基因和一个长度为872 bp的控制区,未发现基因重排。通过比对17种天牛的线粒体基因组,发现长翅暗天牛Vesperus conicicollis一个t RNA(trn P)基因的移位。17种天牛的t RNA中,trn S1(AGN)的D臂均缺失,其余t RNA都具有典型的三叶草结构。大部分种类的蛋白编码基因起始密码子为典型的ATN(ATA、ATT、ATC、ATG),只有部分种类的Nad1、COI、ATP8基因存在特殊的起始密码子(TTG、AAC、AAT、GTG),终止密码子均为常见的TAR(TAA、TAG)或不完全的T和TA。系统发育树中,6个亚科分别单独分支,其中,麻竖毛天牛与云斑白条天牛Batocera lineolata聚为一支。【结论】麻竖毛天牛线粒体基因组符合天牛线粒体基因组的一般特征;除少数t RNA基因存在重排外,天牛科线粒体基因排列相对稳定;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分析支持天牛科6个亚科的单系性,麻竖毛天牛和云斑白条天牛亲缘关系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牛 天牛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
原文传递
苎麻四大害虫的防治 被引量:7
4
作者 曹涤环 《湖南农业》 2003年第17期14-,共1页
1.苎麻夜蛾俗称摇头虫、摆头虫.在我省一年发生3代.幼虫分别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7月上中旬、8月中旬至9月上旬危害麻叶.苎麻夜蛾成虫是一种褐色蛾子,老熟幼虫有黄色带黑线、黑色带黄线、淡绿色带红线等体色,头部呈红色或棕黄色.蛹茶褐... 1.苎麻夜蛾俗称摇头虫、摆头虫.在我省一年发生3代.幼虫分别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7月上中旬、8月中旬至9月上旬危害麻叶.苎麻夜蛾成虫是一种褐色蛾子,老熟幼虫有黄色带黑线、黑色带黄线、淡绿色带红线等体色,头部呈红色或棕黄色.蛹茶褐色,卵扁圆形米黄色.苎麻夜蛾是一种暴食性害虫,大发生时,局部田块的叶片在7天内能被其取食而光.它还可危害黄麻和大豆.幼虫受惊后,常摇头不止,故称摇头虫.老熟幼虫在麻蔸附近枯枝落叶内化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牛 幼虫 天牛 摇头虫 害虫
下载PDF
麻竖毛天牛对抗虫棉的危害
5
作者 崔淑芳 李俊兰 +3 位作者 金卫平 万艳霞 王广恩 黎鸿慧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46-46,共1页
关键词 天牛 抗虫棉 危害 形态特征 症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