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4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麦类作物穗器官的光合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50
1
作者 王志敏 张英华 +1 位作者 张永平 吴永成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136-139,共4页
由于麦类作物穗器官的光合作用在整株物质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对籽粒产量具有重要贡献,因此应当充分认识当前小麦高产和超高产探索中,穗茎非叶器官的光合优质。穗光合表现出明显的C4型或者C3~C4中间型特征,能够将籽粒呼吸释放的CO2重... 由于麦类作物穗器官的光合作用在整株物质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对籽粒产量具有重要贡献,因此应当充分认识当前小麦高产和超高产探索中,穗茎非叶器官的光合优质。穗光合表现出明显的C4型或者C3~C4中间型特征,能够将籽粒呼吸释放的CO2重新固定,对干旱高温的忍耐性明显强于叶片。本文从穗光合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穗光合组织结构和光合特性等方面综述了麦类作物穗器官光合性能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在小麦超高产实践中发挥非叶器官光合优势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性能 麦类作物 器官 超高产 籽粒产量 小麦 光合特性 组织结构 优势 物质生产
下载PDF
试论麦类作物非水力根信号与生活史对策 被引量:32
2
作者 李凤民 鄢珣 +1 位作者 郭安红 山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510-513,共4页
从植物非水力根信号的生理调节作用和生活史进化角度看 ,在水分亏缺条件下 ,自然选择会导致植物产生大量根系以增加对水分的竞争能力 ,而浅根系则可在干旱来临时 ,以快速反应的根信号来调节和平衡植株水分状况 ,度过干旱时期。但是 ,自... 从植物非水力根信号的生理调节作用和生活史进化角度看 ,在水分亏缺条件下 ,自然选择会导致植物产生大量根系以增加对水分的竞争能力 ,而浅根系则可在干旱来临时 ,以快速反应的根信号来调节和平衡植株水分状况 ,度过干旱时期。但是 ,自然选择压力下的植物特征往往不利于作物籽粒产量这一种群水平上的属性的改善。作物产量的提高过程是一个不断加强的人工选择过程。在作物生产中 ,作物水环境得到了改善 ,强大的多年生竞争者基本消失 ,为强化人工选择力度 ,提高作物产量 ,麦类作物的根信号作用应当有所消弱。据此提出了在黄土高原农田环境下 ,麦类作物根系的理想分布应当是深而窄幅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史对策 非水力根信号 作物产量 麦类作物
下载PDF
叶绿素荧光测定技术在麦类作物耐盐性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3
作者 黄有总 张国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14-116,共3页
在介绍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原理的基础上,综述了叶绿素荧光测定技术在麦类作物耐盐性鉴定上应用的有关研究结果。通过分析叶绿素荧光参数与发芽率、产量等农艺指标及脯氨酸、细胞膜稳定性等生理指标的相关关系,指出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 在介绍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原理的基础上,综述了叶绿素荧光测定技术在麦类作物耐盐性鉴定上应用的有关研究结果。通过分析叶绿素荧光参数与发芽率、产量等农艺指标及脯氨酸、细胞膜稳定性等生理指标的相关关系,指出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作为麦类作物耐盐品种筛选的指标,并就该技术的优点及其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作物 耐盐 叶绿素荧光 鉴定
下载PDF
细胞外钙调素的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29
4
作者 孙大业 唐军 李红兵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3期1153-1159,共7页
细胞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目前已成为生物学中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按照Sutherland(1972)建立的模型,环境刺激及其诱导产生的激素等胞外信使(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通过膜上受体、G蛋白、效应器等信号转换,产生胞内信使(第... 细胞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目前已成为生物学中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按照Sutherland(1972)建立的模型,环境刺激及其诱导产生的激素等胞外信使(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通过膜上受体、G蛋白、效应器等信号转换,产生胞内信使(第二信使),如环腺苷酸(cAMP)等,胞内信使再通过蛋白质可逆磷酸化过程传递信息,从而完成细胞生理反应及基因表达调控的全过程.目前基本上符合此模型的胞内信号系统除cAMP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调素 细胞外 小麦 白芒 麦类作物 细胞壁 细胞增殖 培养(生物) 原生质体培养
原文传递
麦类作物耐盐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5
作者 周桂莲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97-101,共5页
麦类作物的耐盐性机制很多,有细胞的渗透调节作用、盐分离子的选择吸收与区域化分布(即高K+/Na+比的保持)、细胞膜的稳定性以及细胞壁中有关成分、糖类物质代谢活性、氮类物质合成、内源细胞分裂素水平、光合与呼吸酶活性的变... 麦类作物的耐盐性机制很多,有细胞的渗透调节作用、盐分离子的选择吸收与区域化分布(即高K+/Na+比的保持)、细胞膜的稳定性以及细胞壁中有关成分、糖类物质代谢活性、氮类物质合成、内源细胞分裂素水平、光合与呼吸酶活性的变化等。其中有些方面又包括许多小机制,如调节细胞渗透势的内源有机物质主要为甜菜碱、脯氨酸和蔗糖;决定K+、Na+、Cl-的选择吸收和较高K+/Na+比的机制有离子分隔作用、根部细胞的排盐性和Na+/H+交换作用;影响细胞膜透性的主要因素有盐离子毒害作用及SOD、CAT等酶的活性;氮类物质的合成则包括各种氨基酸、几种多胺以及盐诱导蛋白的合成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大麦 耐盐机制 麦类作物
下载PDF
国内外麦类作物耐湿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6
作者 曹旸 蔡士宾 +2 位作者 朱伟 熊恩惠 方先文 《国外农学(麦类作物)》 CAS CSCD 1996年第6期48-49,共2页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麦类作物耐温性研究进展概括和总结,指出:(1)麦类作物湿害症状多种多样,前期主要是出苗率低,苗瘦苗弱;中期主要是植株矮化,功能叶黄化,分蘖大量死亡,成穗率下降,根系受到伤害,而后期则表现叶片早衰早枯,...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麦类作物耐温性研究进展概括和总结,指出:(1)麦类作物湿害症状多种多样,前期主要是出苗率低,苗瘦苗弱;中期主要是植株矮化,功能叶黄化,分蘖大量死亡,成穗率下降,根系受到伤害,而后期则表现叶片早衰早枯,造成光合作用减弱,灌浆速度减慢,产量因此而受损;(2)湿害首先起因于根系缺氧,根系活力下降,吸收和功能减弱.其次无氧呼吸等产生的有毒物质在土壤中积累,对根系正常生长产生毒害作用.随着根系吸收功能的下降以及土壤中营养成分的淋失,地上部水分和营养供应不足,给植株的正常生命活动带来严重影响;(3)在麦类作物的生长发育不同时期,对湿害的敏感性不同。小麦在孕穗期最为敏感,而大麦则在拔节期和抽穗期;(4)温度是湿害程度大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温度越高,湿害越严重;(5)作物耐湿性是可遗传的,并且这种遗传性在麦类作物的种和品种间存在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作物 耐湿性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麦类作物对禾谷胞囊线虫的抗病性 被引量:24
7
作者 郑经武 林茂松 +1 位作者 程瑚瑞 方中达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50-254,共5页
来源于澳大利亚的25份麦类作物抗性材料及中国8个省市的22个小麦品种对禾谷胞囊线虫太谷群体的抗病性测定表明,6个由硬粒小麦(Triticum turgidum var. durum)(基因组AABB)的品种“Langdon”与节节麦(T.tauschii)(基因组DD)的抗性材料为... 来源于澳大利亚的25份麦类作物抗性材料及中国8个省市的22个小麦品种对禾谷胞囊线虫太谷群体的抗病性测定表明,6个由硬粒小麦(Triticum turgidum var. durum)(基因组AABB)的品种“Langdon”与节节麦(T.tauschii)(基因组DD)的抗性材料为亲本合成的异源六倍体小麦均表现高抗;一些含有抗病基因Ccn-1(对致病型Ha13抗病)的品种,如Festiguay和Aus10894等表现感病;其它来源于澳大利亚的6份燕麦及5份大麦材料也均高抗。国内小麦品种大都中度感病,只扬州5号和郑州831明显抗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胞囊线虫 麦类作物 品种 抗病性
原文传递
3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阮仁武 傅大雄 王步军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9-292,共4页
赤霉病是长江流域冬麦类作物上重要病害之一,为了减少赤霉病对冬小麦的影响,选用了3种杀菌剂对冬小麦赤霉病进行防治.结果表明:3种杀菌剂均有防治效果,杀菌剂之间有显著的差异,60%防霉宝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33%苏锐可湿性粉剂... 赤霉病是长江流域冬麦类作物上重要病害之一,为了减少赤霉病对冬小麦的影响,选用了3种杀菌剂对冬小麦赤霉病进行防治.结果表明:3种杀菌剂均有防治效果,杀菌剂之间有显著的差异,60%防霉宝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33%苏锐可湿性粉剂,显著高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之间、喷药次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重庆地区在小麦扬花初期,选用防霉宝和苏锐2种杀菌剂,每hm2用药量在900~1 050 g,溶于375 kg水中,对麦穗进行喷雾,即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杀菌剂 效果研究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防治效果 麦类作物 长江流域 喷药次数 重庆地区 防霉宝 用药量 冬小麦 900 选用 病害
下载PDF
麦类赤霉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9
作者 喻大昭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共6页
由镰刀菌引起的麦类赤霉病是大麦和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麦类赤霉病致病病原菌种及分子鉴定、病原菌产毒及毒素化学型分子检测、大、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种群结构、病原菌抗药性及新药剂研发、病害流行预测和品种抗病... 由镰刀菌引起的麦类赤霉病是大麦和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麦类赤霉病致病病原菌种及分子鉴定、病原菌产毒及毒素化学型分子检测、大、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种群结构、病原菌抗药性及新药剂研发、病害流行预测和品种抗病性研究等方面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作物 赤霉病
下载PDF
麦类作物抗蚜性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陈巨莲 《世界农业》 北大核心 1993年第8期28-29,共2页
麦类作物不同品种具有不同的抗蚜性,已被大量实验证明,而且利用品种的抗蚜性已逐渐成为麦蚜综合防治的一个基本手段。小麦抗蚜性研究在国外开展较早,美国于1947年就有研究报道。我国于50年代末至60年代才开始这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 麦类作物 抗虫性 蚜虫
下载PDF
麦类作物青贮饲料营养价值分析 被引量:22
11
作者 孙小凡 魏益民 +1 位作者 张国权 师俊玲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2003年第4期27-29,共3页
以两个燕麦品种、两个小麦品种为材料,从开花期每隔10d刈割1次,分别进行风干和青贮,分析了麦类作物不同生长期的鲜草产量、青贮草产量、干草产量、干草粗蛋白产量、青贮草粗蛋白产量和青贮品质、营养成分等。结果表明:麦类作物不同生长... 以两个燕麦品种、两个小麦品种为材料,从开花期每隔10d刈割1次,分别进行风干和青贮,分析了麦类作物不同生长期的鲜草产量、青贮草产量、干草产量、干草粗蛋白产量、青贮草粗蛋白产量和青贮品质、营养成分等。结果表明:麦类作物不同生长期的鲜草产量、青贮草产量、干草产量、干草粗蛋白产量、青贮草粗蛋白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燕麦的最佳青贮刈割期为开花后30d,小麦的最佳青贮刈割期为开花后20d;麦类作物粗蛋白含量随生长期的延长而递减,但不影响青贮粗蛋白总产量的增加,粗纤维含量随生长期的延长而递增;青贮后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青贮比风干能更好的减少麦类作物的营养损失,但粗纤维含量的增加对饲料利用率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饲料 营养价值 燕麦 小麦 麦类作物
下载PDF
麦类作物矮秆基因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利用进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万平 王刚 刘大钧 《麦类作物》 CSCD 1998年第6期9-11,共3页
本文着重介绍了主要麦类作物矮秆基因研究利用进展情况:①小麦矮秆基因的遗传学研究与利用;②大麦矮秆基因的遗传学研究与利用;③麦类作物矮秆基因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关键词 麦类作物 矮秆基因 分子遗传 遗传学
下载PDF
麦类作物赤霉病抗性离体筛选的原理与方法 被引量:12
13
作者 柴守玺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76-80,共5页
赤霉病 ( Fusarium head blight)是麦类作物最主要的世界性病害 ,在湿热的流行年份不仅减产严重 ,而且受过赤霉病菌毒素污染的籽粒对人类和畜禽有害 ,严重影响籽粒的品质。目前对赤霉病尚缺乏有效的化学和生物防治技术 ,最好的防治途径... 赤霉病 ( Fusarium head blight)是麦类作物最主要的世界性病害 ,在湿热的流行年份不仅减产严重 ,而且受过赤霉病菌毒素污染的籽粒对人类和畜禽有害 ,严重影响籽粒的品质。目前对赤霉病尚缺乏有效的化学和生物防治技术 ,最好的防治途径仍然是对抗性或耐性基因型的选育。但在赤霉病抗性选择的各种技术上 ,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本文以小麦为重点 ,介绍了赤霉病抗性离体筛选技术体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包括毒素抗性和田间实际抗性的相关性、适宜的毒素筛选浓度、植物组织对毒素的差异反应、菌株与作物品种的互作 ,并讨论了抗性选择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作物 赤霉病 离体选择
下载PDF
普通小麦种内的一种细胞质变异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杨天章 《作物学报》 CAS 1983年第4期217-223,共7页
根据对小麦育种试验中25个正反杂交后代的调查,发现一些组合的正反杂交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其中陕农17和矮丰三号正反杂交后代的育性分离显著不同。因此,用陕农17和矮丰三号及其同质近亲品系重复进行了正反杂交遗传试验。当以陕农17做... 根据对小麦育种试验中25个正反杂交后代的调查,发现一些组合的正反杂交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其中陕农17和矮丰三号正反杂交后代的育性分离显著不同。因此,用陕农17和矮丰三号及其同质近亲品系重复进行了正反杂交遗传试验。当以陕农17做母本与矮丰三号及其近亲品系杂交时,F_2代无雄性不育植株出现,然而,以矮丰三号等做母本、以陕农17做父本杂交时,F_2代则不同程度地分离出雄性不育植株。以这种具矮丰三号细胞质的雄性不育植株与其反交后代中所选的可育植株杂交时,部分组合后代全部可育,部分组合后代继续分离,部分组合后代全部雄性不育(即其雄性不育性全部得以保持)。另外,用具粗山羊草(Ae.squarrosa)细胞质的核质杂种品种——(sq)格涅斯分别与陕农17和矮丰三号进行的正反杂交试验证实了上述结果。试验表明:1)在普通小麦(T.aestivum L.)种内一定的品种或变种间,可能存在有细胞质变异;2)这种细胞质变异只有用特定的基因或基因组成才能被鉴别出来;3)如果进一步的研究证明具有矮丰三号细胞质的雄性不育性可以稳定地保持下来,那么就有可能建立一种小麦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质 核质杂种 雄性不育性 胞浆 雄性不育 矮丰 麦类作物 小麦 不育株 植株 小麦品种 正反杂交 不育系 雄性不育系 杂种组合 杂交组合 育性表现
下载PDF
麦类作物体细胞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林小虎 李兴锋 +2 位作者 王黎明 陆文辉 王洪刚 《实验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6-132,共7页
以八倍体小滨麦、八倍体小黑麦、八倍体小偃麦、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为实验材料对影响麦类作物体细胞GISH技术实验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分裂相多、染色体分散良好、无杂质影响的高质量的染色体制片是取得理想... 以八倍体小滨麦、八倍体小黑麦、八倍体小偃麦、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为实验材料对影响麦类作物体细胞GISH技术实验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分裂相多、染色体分散良好、无杂质影响的高质量的染色体制片是取得理想实验效果的基础;探针DNA浓度与封阻DNA浓度的比例及杂交后洗脱条件的控制是取得理想实验效果的关键。此外,还对麦类作物体细胞基因组原位杂交实验中出现的染色体丢失、外源染色体无杂交信号、杂交信号的强弱、杂交信号过多(杂交背景重)或过少、噪音信号及杂交污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或注意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作物 基因组原位杂交 体细胞 DNA浓度 八倍体小滨麦 八倍体小黑麦 八倍体小偃麦 双体异附加系 杂交信号 理想实验 中间偃麦草 染色体制片 染色体丢失 外源染色体 GISH 实验材料 细胞分裂 研究结果 杂质影响 洗脱条件
下载PDF
麦类作物和水稻的钾素营养生理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炜 于振文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4年第2期255-260,共6页
本文简述了钾素对麦类作物和水稻的生理、生化作用,并对麦类作物生长发育对钾素的需求和钾素与源流库的关系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 钾素 营养生理 麦类作物 水稻
下载PDF
辐射对麦类作物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秀贞 吕善勇 潘波 《核农学通报》 1994年第2期53-55,共3页
用^(60)Coγ射线、激光、快中子辐照小麦和大麦干种子,在M_5代测定其蛋白质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变异较大,向高低两个方向发展,其中提高蛋白质含量的效果明显,最高可达9.09%。3种射线相比,以激光处理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 麦类作物 辐射育种 蛋白质
下载PDF
小麦小花发育不同时期遮光对穗粒数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沅 田正国 +1 位作者 邱泽生 余蓓珍 《作物学报》 CAS 1981年第3期157-163,共7页
本文主要研究小麦小花发育的不同时期,光照强度对它的影响,以及穗粒数减少的生理原因。小麦小花发育的不同时期给予遮光处理,对小花总数没有明显影响,对下部小穗的结实数影响显著。遮光的各处理不孕小穗数明显增多,每穗粒数减少。小花... 本文主要研究小麦小花发育的不同时期,光照强度对它的影响,以及穗粒数减少的生理原因。小麦小花发育的不同时期给予遮光处理,对小花总数没有明显影响,对下部小穗的结实数影响显著。遮光的各处理不孕小穗数明显增多,每穗粒数减少。小花发育的任何时期遮光,都将造成体内糖含量的下降,而阻碍了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导致穗粒数减少。可见,有机营养的不足是穗粒数下降的重要原因。小花发育期间遮光,将导致花粉粒的败育,但雌蕊并不丧失生活力,仍可进行异花授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花发育 三个时期 小麦 麦类作物 穗粒数
下载PDF
关于商代麦类作物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1
19
作者 范毓周 《中国农史》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3-26,共4页
有关商代的麦类作物,学术界争执不一,迄无定论。本文结合考古材料,重点分析了甲骨文中有关麦类作物的记载,指出:麦类作物无论是否起源于中国本土,其在商代确已成为常见的大田作物,而且小麦为“来”,大麦为“麦”,围绕麦类作物... 有关商代的麦类作物,学术界争执不一,迄无定论。本文结合考古材料,重点分析了甲骨文中有关麦类作物的记载,指出:麦类作物无论是否起源于中国本土,其在商代确已成为常见的大田作物,而且小麦为“来”,大麦为“麦”,围绕麦类作物的种植和收获还有一定的祭礼典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祭祀 典礼 商代 麦类作物
下载PDF
IAC—13高吸水剂保水改土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褚达华 田大增 李谦 《干旱区研究》 1988年第3期49-50,共2页
IAC—13高吸水剂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成,白色、固体,粉末状,其粒径为0.5—0.1mm的占70%以上,是一种聚丙稀酰酸盐类高分子化合物,不溶解于水但能吸水溶胀。我们于1985年到1987年一方面在河北农业大学雄县试区砂壤土上进... IAC—13高吸水剂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成,白色、固体,粉末状,其粒径为0.5—0.1mm的占70%以上,是一种聚丙稀酰酸盐类高分子化合物,不溶解于水但能吸水溶胀。我们于1985年到1987年一方面在河北农业大学雄县试区砂壤土上进行施用IAC—13高吸水剂的田间试验,施用量为15公斤/亩。另方面在网室进行模拟盆栽对比试验,并在室内用土柱进行入渗和蒸发的试验和吸水剂性能的测定。结果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吸水剂 砂壤土 小麦 麦类作物 土壤饱和含水量 IAC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