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v蛋白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永昌(综述) 吴玉斌(审校)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0年第1期47-50,共4页
Vav家族蛋白是鸟嘌呤核苷酸转化因子家族成员的一种.Vav蛋白通过RhoA、RhoG和Rac-1在细胞特定时期影响细胞信号转导、骨架重组、黏附迁移等生理活动.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有80余中不同的鸟嘌呤核苷酸转化因子.近来研究发现Vav家族蛋白在血... Vav家族蛋白是鸟嘌呤核苷酸转化因子家族成员的一种.Vav蛋白通过RhoA、RhoG和Rac-1在细胞特定时期影响细胞信号转导、骨架重组、黏附迁移等生理活动.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有80余中不同的鸟嘌呤核苷酸转化因子.近来研究发现Vav家族蛋白在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及免疫相关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就vav蛋白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V 鸟嘌呤核苷转化因子 免疫系统
原文传递
Epac1与神经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袁欢欢 李琳 李全民 《医学综述》 2018年第5期868-872,共5页
鸟嘌呤核苷酸转化因子交换蛋白1(Epac1)是一种新型的环腺苷酸传感器,调节细胞的几个关键过程,如Ca^(2+)调控、肌肉收缩、细胞分泌、离子通道传递、学习与记忆、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凋亡和炎症。Epac1在神经性疼痛的进展中发挥关键作用,Ep... 鸟嘌呤核苷酸转化因子交换蛋白1(Epac1)是一种新型的环腺苷酸传感器,调节细胞的几个关键过程,如Ca^(2+)调控、肌肉收缩、细胞分泌、离子通道传递、学习与记忆、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凋亡和炎症。Epac1在神经性疼痛的进展中发挥关键作用,Epac1激活有助于神经性疼痛引起的异常性疼痛的进展,具体信号转导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激活蛋白激酶C、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以及Ca^(2+)内流有关。Epac1在神经疼痛的研究仅限于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未来有望在人体进行试验研究,使其成为治疗神经性疼痛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性疼痛 环腺苷 鸟嘌呤核苷转化因子交换蛋白1
下载PDF
鸟嘌呤核苷酸转化因子交换蛋白1对大鼠糖尿病机械性疼痛的影响
3
作者 袁欢欢 李琳 +2 位作者 徐凤霞 张志芳 李全民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9-153,共5页
目的研究鸟嘌呤核苷酸转化因子交换蛋白1对大鼠糖尿病机械性疼痛的影响。 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CON组和STZ组,CON组随机分为CONshRNA组、CONEpac1shRNA组,STZ组大鼠诱导成为糖尿病机械性疼痛(DMA)模型后随机分为DMAshRNA组、DMAE... 目的研究鸟嘌呤核苷酸转化因子交换蛋白1对大鼠糖尿病机械性疼痛的影响。 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CON组和STZ组,CON组随机分为CONshRNA组、CONEpac1shRNA组,STZ组大鼠诱导成为糖尿病机械性疼痛(DMA)模型后随机分为DMAshRNA组、DMAEpac1shRNA组、DMANS组、DMA8-pCPT组。Epac1shRNA慢病毒载体用于抑制Epac1的表达,对照shRNA慢病毒载体为阴性对照,8-pCPT为Epac1的激活剂。CONshRNA组、DMAshRNA组鞘内注射对照shRNA慢病毒载体,CONEpac1shRNA组、DMAEpac1shRNA组鞘内注射Epac1shRNA慢病毒载体,DMANS组足底注射生理盐水,DMA8-pCPT组足底注射8-pCPT。观察各组大鼠的后爪回缩阈值(PWT)变化,用实时PCR、Western印迹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DRG)部位鸟嘌呤核苷酸转化因子交换蛋白1(Epac1)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与CON组大鼠相比,STZ组大鼠的机械疼痛敏感性阈值下降(P=0.035)。DMA大鼠注射Epac1激活剂8-pCPT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疼痛时间延长(2 h P=0.012,4 h P=0.020)。DMA组与CON组相比Epac1mRNA和蛋白的表达升高(均P〈0.01),鞘内注射shRNA可降低Epac1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1, P=0.020)。DMA组的PWT值明显低于CON组(P=0.006)。 结论Epac1在糖尿病机械性疼痛大鼠中表达增高,下调Epac1可缓解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嘌呤核苷转化因子交换蛋白 糖尿病机械性疼痛 背根神经节
原文传递
术后持续性疼痛大鼠脊髓、DRG中Epac1表达的变化
4
作者 边震 沈施仁 秦毅彬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观察术后持续性疼痛大鼠鸟嘌呤核苷酸转化因子交换蛋白(exchange protein directly activated by 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Epac1)表达的变化。方法 :随机将15只月龄2~3个月,体质量200~250 g的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 目的:观察术后持续性疼痛大鼠鸟嘌呤核苷酸转化因子交换蛋白(exchange protein directly activated by 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Epac1)表达的变化。方法 :随机将15只月龄2~3个月,体质量200~250 g的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术后持续性疼痛组[皮肤肌肉牵拉模型(skin/muscle incision and retraction,SMIR)组](n=5)。对照组:不做任何操作处理;假手术组:仅切割皮肤、肌肉;SMIR组:在假手术组操作基础上牵拉皮肤、肌肉1 h。测定各组术后1、3、7、14、21 d时机械性刺激缩爪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比较各组术后第7天,L3~5脊髄、L3~5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Epac1蛋白的表达和阳性细胞数。结果:和术前比较,SMIR组术后3~21 d MWT显著降低(P〈0.001),术后7 d下降最显著;和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SMIR组术后各时间点MWT降低显著(P〈0.001)、术后7 d L3~5脊髄、L3~5DRG中Epac1蛋白的表达和阳性细胞数增加显著(P〈0.05,P〈0.01)。结论:术后持续性疼痛激活大鼠Epac1信号;手术操作方法影响Epac1的表达和持续性痛觉超敏,长时间撑开手术切口易引起慢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持续性疼痛 鸟嘌呤核苷转化因子交换蛋白 脊髓 背根神经节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