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方九孔鲍培苗过程中潜在致病菌胞外产物的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志 蔡俊鹏 +4 位作者 徐丽 杨吉霞 张昕 宋志萍 陈惠源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34-637,共4页
从广东汕尾一养殖场鲍苗掉板池中(包括水、藻膜和变白鲍苗)分离筛选到105株菌,并对之进行了致病毒力因子(胞外酶及溶血作用)的分析,同时应用PCR对溶血毒素的归属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采用API对菌株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表明,105株菌中,仅3... 从广东汕尾一养殖场鲍苗掉板池中(包括水、藻膜和变白鲍苗)分离筛选到105株菌,并对之进行了致病毒力因子(胞外酶及溶血作用)的分析,同时应用PCR对溶血毒素的归属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采用API对菌株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表明,105株菌中,仅35株菌具有较强的分泌胞外蛋白酶、明胶酶和脂肪酶的能力,尤其以菌株1、2、3、5、9以及16相对强大。在此35株菌中,85.6%的菌株(3035株)表现出溶血现象,但仅16株菌的TlhPCR呈阳性。API鉴定表明,35株菌中弧菌约占50%,溶藻弧菌又占弧菌的70%。研究结果揭示,和其它菌株相比,分离自变白鲍苗的6株溶藻弧菌(菌株1、2、3、5,13和16)和2株副溶血弧菌(菌株9和21)具有较强的分泌胞外酶和或溶血的能力,意味着极有必要对其作进一步的研究,以观测它们对鲍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掉板 胞外产物 溶血作用
下载PDF
微胶囊饲料对杂交鲍苗生长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陈章群 林清海 +3 位作者 朱庆国 潘瑞珍 钟传明 陈启发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206-210,共5页
结合业者鲍苗繁育生产,用市售粉态鲍苗配合饲料作对照,进行为期129d的稚幼鲍微胶囊饲料对杂交鲍苗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试验至92d,试验Ⅰ组(微囊饲料占日给饲量的1/3)和试验Ⅱ组(微囊饲料占日给饲量的1/9)鲍苗的壳长都显著大于投喂粉态... 结合业者鲍苗繁育生产,用市售粉态鲍苗配合饲料作对照,进行为期129d的稚幼鲍微胶囊饲料对杂交鲍苗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试验至92d,试验Ⅰ组(微囊饲料占日给饲量的1/3)和试验Ⅱ组(微囊饲料占日给饲量的1/9)鲍苗的壳长都显著大于投喂粉态料的对照组(P<0.05);至129d,试验Ⅰ组的鲍苗壳长及鲍苗特定生长率(SGR)都显著大于对照组和试验Ⅱ组(P<0.05),而试验Ⅱ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Ⅰ组的鲍苗成活率比试验Ⅱ组和对照组高出2个百分点,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显示:用稚幼鲍微胶囊饲料取代市售的粉态料给饲量的1/3~1/9饲喂的鲍池形成了杂交鲍苗不同程度的生长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饲料 生长性能
下载PDF
鲍苗促生长配合饵料的研制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洪果 郭绍发 刘爱华 《齐鲁渔业》 1995年第4期30-32,共3页
参照国内外数种鲍饵料配方,添加十几味中草药及促生长激素,设计出5种饵料配方,对1.5~2.2cm的鲍苗进行投喂试验。结果94-4F2配合饵料效果最佳,水温上升前期(12.8~26.6℃)的日增长速度是96.9μm,日... 参照国内外数种鲍饵料配方,添加十几味中草药及促生长激素,设计出5种饵料配方,对1.5~2.2cm的鲍苗进行投喂试验。结果94-4F2配合饵料效果最佳,水温上升前期(12.8~26.6℃)的日增长速度是96.9μm,日增重20.9mg,分别比饲喂海带对照组提高30.3μm、7mg。在水温上升后期(26.6~29.6℃)的成活率是92.7%,比对照组提高18.3%。1994年10月专家鉴定认为,本研究成果经济效益显著,居山东省先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饵料 增重 成活率 研制
原文传递
鲍育苗用底栖硅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蔡俊鹏 程璐 陈惠源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480-482,共3页
关键词 底栖硅藻 附着 变态
下载PDF
稚幼鲍微囊饲料对鲍苗免疫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云 朱庆国 +4 位作者 潘瑞珍 林美凤 梁萍 郑升阳 陈启发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575-579,共5页
以市售粉态鲍苗饲料作对照,传统鲍苗生产模式下,研究稚幼鲍微囊配合饲料对鲍苗非特异性免疫生化活性及生长特性的影响。试验设对照组、试验组(31%的稚幼鲍微胶囊饲料+69%对照料),为期137d,测定鲍苗壳长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表明:试... 以市售粉态鲍苗饲料作对照,传统鲍苗生产模式下,研究稚幼鲍微囊配合饲料对鲍苗非特异性免疫生化活性及生长特性的影响。试验设对照组、试验组(31%的稚幼鲍微胶囊饲料+69%对照料),为期137d,测定鲍苗壳长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表明:试验组鲍苗的碱性磷酸酶(AKP)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溶菌酶(LZM)含量略高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鲍苗壳长日增长分别达到(83.23±3.41)μm·d-1和(70.91±5.77)μm·d-1,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鲍苗壳长变异系数低于对照组,鲍苗规格较整齐。试验结果表明,稚幼鲍微囊饲料对杂交鲍苗有免疫增强、减少鲍苗死亡和促生长的效能。稚幼鲍微胶囊饲料对鲍苗的促生长效应在饲喂后的71d左右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饲料 免疫 生长性能
下载PDF
裂壶藻粕在鲍苗培育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晓 《齐鲁渔业》 2014年第6期4-6,共3页
分析测定了裂壶藻粕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并研究了在鲍苗配合饲料中添加30%的裂壶藻粕对鲍苗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裂壶藻粕的粗蛋白含量为44.0%。经过60天的培养,实验组(在商品配合饲料中添3n30%的裂壶藻粕)鲍苗... 分析测定了裂壶藻粕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并研究了在鲍苗配合饲料中添加30%的裂壶藻粕对鲍苗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裂壶藻粕的粗蛋白含量为44.0%。经过60天的培养,实验组(在商品配合饲料中添3n30%的裂壶藻粕)鲍苗较对照组(只投商品配合饲料)的成活率差异不明显,但壳长和体重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3.4%和1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壶藻粕 蛋白质 配合饲料
原文传递
Tα1螺旋藻培育鲍苗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钟传明 章军 +1 位作者 郑升阳 叶翚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89-192,共4页
在8口23.2 m2的池中,于水温12.5~17.7℃、盐度30的传统养殖模式下,研究饲料中定量添加Tα1螺旋藻喂养鲍苗的培育效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投放壳长(3.68±0.04)mm和(3.66±0.07)mm,密度(5755±429)粒·m-2和(5 7... 在8口23.2 m2的池中,于水温12.5~17.7℃、盐度30的传统养殖模式下,研究饲料中定量添加Tα1螺旋藻喂养鲍苗的培育效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投放壳长(3.68±0.04)mm和(3.66±0.07)mm,密度(5755±429)粒·m-2和(5 733±169)粒·m-2的鲍苗,经过133 d的养殖,鲍壳长、成活率、日增长分别达到(15.65±0.19)mm和(15.08±0.63)mm、(93.57±0.68)%和(89.25±2.48)%、(90.04±1.49)μm·d-1和(85.81±4.48)μm·d-1。结果表明:添加Tα1螺旋藻培苗,可显著提高鲍苗培育成活率(P〈0.05),促进鲍苗的生长(P〉0.05);且壳色泽好、规格较整齐。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鲍苗体内的胸腺素α1含量也表明,添加Tα1螺旋藻能明显提高鲍苗体内的胸腺素α1含量(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α1螺旋藻 培育
下载PDF
南方杂色鲍苗大规模死亡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回归感染试验 被引量:12
8
作者 周晶 蔡俊鹏 杨洪志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4-59,共6页
自2002年下半年开始,南方杂色鲍苗出现大规模死亡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南方鲍鱼产业的发展。从汕尾鲍鱼场发病杂色鲍苗中分离到一批菌株,本研究对16号优势菌株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工作,回归感染试验证明其为病原菌,API 20E条带分析表明其为溶... 自2002年下半年开始,南方杂色鲍苗出现大规模死亡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南方鲍鱼产业的发展。从汕尾鲍鱼场发病杂色鲍苗中分离到一批菌株,本研究对16号优势菌株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工作,回归感染试验证明其为病原菌,API 20E条带分析表明其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药敏试验揭示其对卡那霉素、氯霉素、氨苄西林、链霉素、四环素有抗药性,但对青霉素、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多粘霉素敏感。本研究结果为我国南方杂色鲍苗掉板症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色 病原菌 溶藻弧菌 药敏试验 回归感染试验
下载PDF
免疫多糖在鲍育苗中应用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9
9
作者 张起信 刘光穆 +1 位作者 牛明宽 刘光良 《齐鲁渔业》 2002年第4期3-4,共2页
本文论述了剥离后的杂交鲍苗配饵中,添加 5%的口服型免疫多糖(IPS)的整个试验过程、效果及其分析。平均壳高 2.75 mm的杂交鲍苗投喂添加 5%免疫多糖的配饵,经 3个月饲育平均壳高 13.5 mm,成活率 66%,分别... 本文论述了剥离后的杂交鲍苗配饵中,添加 5%的口服型免疫多糖(IPS)的整个试验过程、效果及其分析。平均壳高 2.75 mm的杂交鲍苗投喂添加 5%免疫多糖的配饵,经 3个月饲育平均壳高 13.5 mm,成活率 66%,分别较对照组提高1.55 mm和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 杂交 免疫多糖 配合饵料 剥离 筛选 成活率
原文传递
鲍鱼幼苗培养池附板上的危害性纤毛虫及其优势类群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建荣 徐润林 廖家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共6页
应用纤毛虫的定性和定量方法,研究了人工养殖幼鲍培养池中危害性纤毛虫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过程及优势类群的种群动力学变化。共观察到16目、46属、68种纤毛虫,锐利纤虫Aspidiscalynicaster、钟虫Vorticellasp.和双眉虫Diophryshist... 应用纤毛虫的定性和定量方法,研究了人工养殖幼鲍培养池中危害性纤毛虫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过程及优势类群的种群动力学变化。共观察到16目、46属、68种纤毛虫,锐利纤虫Aspidiscalynicaster、钟虫Vorticellasp.和双眉虫Diophryshistrix是优势种。还对幼鲍培养过程中危害性纤毛虫的密度、种类与幼苗附板上藻类密度、鲍苗密度等关系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毛虫 培养池 种类组成 密度 藻类 水体
下载PDF
应用微生态制剂节水培育鲍苗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钟传明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410-413,共4页
在6口培育池中,投放平均壳长(16.3±0.2)mm、密度1 633粒.m-2的鲍苗,在水温19.6-26.0℃、盐度30的条件下,比较添加微生态制剂的节水模式与现有模式对鲍苗培育的影响。经过60 d的培育,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鲍苗壳长、成活率、日增长分... 在6口培育池中,投放平均壳长(16.3±0.2)mm、密度1 633粒.m-2的鲍苗,在水温19.6-26.0℃、盐度30的条件下,比较添加微生态制剂的节水模式与现有模式对鲍苗培育的影响。经过60 d的培育,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鲍苗壳长、成活率、日增长分别为(21.57±0.40)mm和(23.17±0.38)mm、(93.69±0.46)%和(91.61±1.55)%、(87.77±4.21)μm.d-1和(14.42±6.76)μm.d-1。结果表明:添加微生态制剂培育鲍苗可节水75.76%,节水效果显著(P〈0.05),且有利于减轻水交换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鲍苗培育成活率(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育 节水 微生态制剂
下载PDF
一株溶藻弧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九孔鲍苗的致病性(英文)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志 蔡俊鹏 温其标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2011年第9期1169-1174,1061,共7页
为找到导致2002年以来中国南部沿海鲍鱼养殖大量死亡的原因,利用胰蛋白培养基或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培养基从2003年汕尾发生病害的鲍鱼中分离得到了一株具有致病性的细菌。经生理生化特性试验及与特征溶藻弧菌ATCC 17749比较... 为找到导致2002年以来中国南部沿海鲍鱼养殖大量死亡的原因,利用胰蛋白培养基或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培养基从2003年汕尾发生病害的鲍鱼中分离得到了一株具有致病性的细菌。经生理生化特性试验及与特征溶藻弧菌ATCC 17749比较,此菌株为溶藻弧菌。经感染试验证明其对鲍苗的半致死量为1.58×104 CFU/mL,感染的病鲍苗与自然发病的症状相同,且从中也可用TCBS等培养基分离出此菌。结果显示溶藻弧菌是鲍苗的致病菌,菌株浓度达到104 CFU/mL就可以导致九孔鲍的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孔 致病菌 溶藻弧菌
下载PDF
皱纹盘鲍苗车间越冬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起信 王立超 +2 位作者 慕康庆 刘广穆 李宏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共4页
皱纹盘鲍 (Haliotisdiscushannai)鲍苗车间越冬育成 ,水温保持在14℃±0.5℃,饵料采用鲜嫩海带 ,密度1000头/m2(壳高19.0mm) ,采用“陆地工厂化养殖海水净化与高效循环利用技术” ,日水交换量10个量程以上 ,越冬育成4个月 ,鲍苗平... 皱纹盘鲍 (Haliotisdiscushannai)鲍苗车间越冬育成 ,水温保持在14℃±0.5℃,饵料采用鲜嫩海带 ,密度1000头/m2(壳高19.0mm) ,采用“陆地工厂化养殖海水净化与高效循环利用技术” ,日水交换量10个量程以上 ,越冬育成4个月 ,鲍苗平均成活率99.0% ,平均壳高31.2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皱纹盘 越冬技术 车间 工厂化 越冬育成 成活率 壳高
下载PDF
紫外线消毒海水培育九孔鲍苗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碧全 宋振荣 钟幼平 《福建水产》 2005年第3期35-37,共3页
2000年以来自福建省南部海域至广东、海南岛沿海,陆续发生九孔鲍人工培育种苗大量死亡现象—“脱板症”,造成九孔鲍苗的严重短缺。经研究初步认为“脱板症”是一种疑似病毒性疾病[1]。本文针对九孔鲍人工培育种苗疑似病毒性疾病,利用紫... 2000年以来自福建省南部海域至广东、海南岛沿海,陆续发生九孔鲍人工培育种苗大量死亡现象—“脱板症”,造成九孔鲍苗的严重短缺。经研究初步认为“脱板症”是一种疑似病毒性疾病[1]。本文针对九孔鲍人工培育种苗疑似病毒性疾病,利用紫外线发生装置消毒海水培育九孔鲍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较药物处理海水培育九孔鲍苗提高出苗率达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消毒 九孔 疾病防治 海水培育 九孔 病毒性疾病 人工培育 死亡现象 发生装置 药物处理
下载PDF
南方九孔鲍鲍苗掉板病原菌的药敏测定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志 蔡俊鹏 +1 位作者 杨洪志 徐丽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33,共4页
为提高鲍鱼培苗的成活率,对分离自广东汕尾一养殖场鲍苗掉板池中(包括水、藻膜和变白鲍苗)的、经回归感染试验证明为致病菌的菌株进行了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定。API鉴定表明,这些致病菌株由Vibrio alginolyticus,Vibrio cholerae,Vibrio ... 为提高鲍鱼培苗的成活率,对分离自广东汕尾一养殖场鲍苗掉板池中(包括水、藻膜和变白鲍苗)的、经回归感染试验证明为致病菌的菌株进行了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定。API鉴定表明,这些致病菌株由Vibrio alginolyticus,Vibrio cholerae,Vibrio parahaem olyticus等组成,其中弧菌17株,约占总分离菌株的50%,而溶藻弧菌则为弧菌的优势菌株,有11株,约占弧菌总数的70%。药敏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菌株对链霉素、红霉素和庆大霉素敏感;相反,四环素和新生霉素则对它们没有作用或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掉板 弧菌 病原菌 药物敏感性
下载PDF
杂交鲍苗微囊饲料投喂量测算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庆国 陈启发 +4 位作者 潘瑞珍 林美凤 林清海 王云 陈章群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46-1050,共5页
为确定杂交鲍苗培育过程中饵料的合理投喂,探索快捷采集杂交鲍苗体重数据的新方法,藉以测算、调整微囊饲料投喂量。随机采集观测杂交鲍苗大容量样本10批次,获得杂交鲍苗的体重与壳长的数据1 670对。应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壳长-体重回归分... 为确定杂交鲍苗培育过程中饵料的合理投喂,探索快捷采集杂交鲍苗体重数据的新方法,藉以测算、调整微囊饲料投喂量。随机采集观测杂交鲍苗大容量样本10批次,获得杂交鲍苗的体重与壳长的数据1 670对。应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壳长-体重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W=0.133 L^(2.985)(R^2=0.987)。应用IPP图像测量新方法,随机采集实例验证样本500粒鲍苗壳长,经由建立的回归方程估算出鲍苗体重的数据,与实测的鲍苗体重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评估回归方程(模型)的稳健性和误差。经由已建立的回归方程以及鲍苗相应体重的投饵率,提出不同水温每万粒杂交鲍苗微囊饲料的日投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 微囊饲料 投喂量 体重 壳长 图像测量
下载PDF
鲍苗死亡原因的研究进展及对策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旭吟 赵东海 梁君荣 《福建水产》 2006年第1期29-32,共4页
本文从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导致的病害,底栖硅藻膜、鲍苗的种群密度、水环境中的理化条件、赤潮等方面入手,综述了国内外学者近几年对鲍苗死亡原因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 死亡 原因 对策
下载PDF
杂色鲍苗掉板症病原分离鉴定及毒力因子分析
18
作者 蔡俊鹏 钟雄明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8-90,共3页
2003年跟踪观察了深圳一鲍养殖场培苗过程,并从变白病鲍苗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9号菌株),2次回归感染试验均证明其可引发鲍苗死亡掉板,API条带分析表明其为副溶血弧菌,胞外毒力因子分析揭示该菌株可分泌蛋白酶、脂肪酶、明胶酶以及有明显... 2003年跟踪观察了深圳一鲍养殖场培苗过程,并从变白病鲍苗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9号菌株),2次回归感染试验均证明其可引发鲍苗死亡掉板,API条带分析表明其为副溶血弧菌,胞外毒力因子分析揭示该菌株可分泌蛋白酶、脂肪酶、明胶酶以及有明显的溶血能力。本研究结果证明了副溶血弧菌可引发我国南方杂色鲍苗的掉板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色 掉板症 副溶血弧菌 回归感染试验
下载PDF
降低海上筏式养鲍死亡率对策
19
作者 衣吉龙 常忠岳 《齐鲁渔业》 2003年第5期33-34,共2页
鲍养殖经过多年试验,海上筏养方式已备受养殖者的喜爱。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也逐渐出现了大面积死亡现象,使养鲍单位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为此,笔者结合生产实践,提出降低筏养鲍死亡率对策。供广大养鲍者参考。
关键词 海上筏式养殖 死亡率 选择 养殖密度 饵料投喂 细化管理 病害防治
原文传递
蛭弧菌在九孔鲍育苗生产中的应用
20
作者 肖小丽 蔡俊鹏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135-137,共3页
研究了蛭弧菌BDFM05对九孔鲍育苗指标和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组九孔鲍苗的最终存活率达到80.90%、终壳长6.343 mm,低浓度组为75.83%、5.707 mm,而对照组只有45.87%、4.332 mm;与对照组相比,两个添加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溶菌... 研究了蛭弧菌BDFM05对九孔鲍育苗指标和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组九孔鲍苗的最终存活率达到80.90%、终壳长6.343 mm,低浓度组为75.83%、5.707 mm,而对照组只有45.87%、4.332 mm;与对照组相比,两个添加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溶菌酶活力均得到改善。蛭弧菌BDFM05对九孔鲍苗的生长、存活率、免疫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高浓度组的效果优于低浓度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孔 蛭弧菌 生长 存活率 免疫指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