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关于“脍”的历史文化考察——兼及生鱼片的起源问题
被引量:4
- 1
-
-
作者
毋燕燕
-
机构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
出处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33-36,81,共5页
-
基金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中国古代传统礼仪研究"(2016BSRC003)
-
文摘
生吃鱼非日本独有,春秋时期我国已有食鱼脍的记载,这一饮食传统延续至今,后因斫脍人的稀缺、鱼脍有损健康等原因衰落但并未绝迹。日本料理中生鱼片的食法与中国极为相似,可能是长期文化交流过程中对中国鱼脍技艺的吸收和创新,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生食鱼肉的传统比日本早且吃法讲究,生鱼片起源于中国。
-
关键词
生鱼片
鱼脍
文化考察
-
分类号
G112
[文化科学]
-
-
题名鱼生的前世今生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陈帅
张业辉
刘伟峰
廖森泰
冯志明
-
机构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
佛山市顺德万汇美食工业研究有限公司
-
出处
《中国食品》
2021年第21期122-123,共2页
-
基金
佛山市院农业合作项目“基塘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多源光谱图像信息的草鱼生鱼片寄生虫快速智能检测技术研发与应用”。
-
文摘
鱼生是日本的饮食文化代表之一,又被称为“刺身”、生鱼片,是以新鲜的鱼贝类生切成片,蘸调味料食用的食物总称。可你知道吗,鱼生其实源于中国,后来才传至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并在日本成为很受欢迎的食物。一、鱼生的前世我国的先人很早就开始食脍,“脍”在古代汉语中意为切得很薄很细的生肉,在秦汉以后,因牛、羊脍极为罕见,脍通常被人们用于单指鱼脍,后来又衍生出一个“鲙”字,专门表示生鱼片,早于日本吃鱼生的记录。
-
关键词
饮食文化
生鱼片
鱼贝类
鱼脍
刺身
调味料
生肉
朝鲜半岛
-
分类号
TS9
[轻工技术与工程]
-
-
题名色馔“金齑玉脍”
- 3
-
-
作者
吴正格
-
出处
《中国铁路文艺》
2012年第7期50-51,共2页
-
文摘
隋炀帝的饕食和淫荡,是史上帝王中最为典型的。说他饕食,是他在隋宫里能豪奢到天下的"奇烹怪食",《隋炀帝艳史》第二回里记其筵宴是:"庖甘煮美,猩唇鲤尾列盈宴;脍异烹鲜,麟掌驼蹄堆满案……真个千金一馔……任他将相公侯,不似王家富贵。"说他淫荡。
-
关键词
隋炀帝艳史
玉脍
隋宫
烹鲜
王家富
驼蹄
日出东南隅行
金一
鱼脍
南部烟花录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古诗里的鱼滋味
被引量:1
- 4
-
-
作者
侯荣荣
-
机构
汇图网
-
出处
《读者欣赏》
2013年第5期90-93,共4页
-
文摘
左面一条鱼,右面一只羊,先民对于鲜美滋味的构想,全在于斯。对于诞生于黄土大地的中华文明来说,鱼,无疑是一种珍奇到令人惊叹的美味。《诗经·陈风·衡门》就说:"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春秋时的草根阶层,要表达一种朴素安闲的生活态度,自然从饮食男女两方面来表现。而美味的鱼,即成为高端饮食的一个文化符号。营养学的研究表明。
-
关键词
鱼脍
姜七
取妻
陈风
老杜
夔府
行素
饔人
郑虔
乾元元年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TS971
[轻工技术与工程]
-
-
题名冬至阳生春又来
被引量:1
- 5
-
-
作者
江玉祥
张茜
-
机构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成都)
四川旅游学院川菜发展研究中心(成都)
-
出处
《文史杂志》
2014年第6期16-22,共7页
-
文摘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们不仅将其视为时令变化的坐标,而且也曾长期视为一个与新年媲美的人文节日,号称"亚岁"、"小岁"。人们常将冬至与大年对举,民间还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俗语,可见冬至在古代民间生活中的地位与影响。冬至节是怎么来的?过冬至节有何意义?怎样过冬至节,即冬至节有哪些民俗事象?
-
关键词
冬至节
至阳
天时人事日相催
亚岁
民俗事象
民间生活
富察敦崇
履长
鱼脍
南至
-
分类号
K892.18
[历史地理—民俗学]
-
-
题名细切薄如蝉翼 口风轻吹可起——鱼脍史话
- 6
-
-
作者
曾再新
曾宏健
-
出处
《烹调知识》
2003年第12期8-9,共2页
-
文摘
鱼脍,亦称“鱼生”,一种烹饪原料。它是取用鲜鱼肉切成细丝或薄片,可直接蘸调味料食用,也可烫食、涮食,也供炒食。但吃生鱼肉易致某些寄生虫病(如鱼绦虫等),应慎食。
-
关键词
鱼脍
烹饪原料
食用方法
制作
美味
中国
古代
-
分类号
TS971
[轻工技术与工程]
TS972.111
-
-
题名中古的乳酪与醍醐
被引量:1
- 7
-
-
作者
张宪光
-
出处
《书城》
2015年第10期38-42,共5页
-
文摘
《世说新语》记载了与"酪"有关的几个小故事,最有名的或许是如下一则:"王武子有数斛羊酪,指示陆机曰:‘卿江东何以敌此?'机曰:‘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莼羹""鲈鱼脍",为后世诗文中江东美味的常典,而乳酪则几乎无人谈起。究其原因,乳酪本是源于胡人的食物,后来渐渐淡出了汉人的食谱,在文化上几乎没什么表现。不过如果我们回到中古的历史现场,便可以发现乳酪一度进入上层社会的日常生活,一不留神成为了北方人与南方人相互嘲谑的一个笑点。
-
关键词
莼羹
《世说新语》
鱼脍
历史现场
盐豉
中国饮食文化
上层社会
酪浆
滋补作用
子有
-
分类号
C913.3
[经济管理]
-
-
题名古代鱼脍的原料和吃法
被引量:1
- 8
-
-
作者
董跃进
-
机构
福州黄楮林景区开发有限公司
-
出处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9年第1期31-33,45,共4页
-
文摘
鱼脍是中国古代主要的菜肴,是东方的饮食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脍的原料来源广泛,只要肉质肥美,河鱼、海鱼,鲜鱼、腌鱼都很适宜。脍的吃法较多,主要是生吃、但也可以熟吃。脍注重调配料的使用以增加美味、美感和去腥。脍的衰落是因为自然条件的恶化、饮食品种的丰富,以及北方文化的强势融合。脍在南方和沿海地区依然顽强地存在,并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
关键词
鱼脍
烹饪原料
烹饪工艺
饮食文化
-
Keywords
fish slice
cooking materials
cooking technology
dietetic culture
-
分类号
TS972.111
[轻工技术与工程]
-
-
题名大连河豚,不吃不知鱼之味
- 9
-
-
作者
摩尔
-
出处
《品牌与标准化》
2015年第10期55-57,共3页
-
文摘
河豚,学名河鲀,因捕获出水时发出类似猪叫的唧唧声而得名。也有地方叫它气泡鱼,因为当河豚受到威胁时,能够快速地将水或空气吸入极具弹性的胃中,在短时间内膨胀成数倍大小,吓退掠食者。当品尝美食成为一种冒险,你是否愿意去尝试?河豚被誉为"鱼中之王",美味堪称世间极品但毒性极高,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品尝,很多惜命的食客退避三舍,然而很多人对于它的美味流连忘返、趋之若鹜。
-
关键词
空气吸入
气泡鱼
河鲀
生命危险
鱼脍
河豚鱼
饮食文化
盛唐时期
深水网箱
食用部位
-
分类号
S965.225
[农业科学—水产养殖]
-
-
题名从“生”与“熟”的二元关系简析古代鱼脍的流变
- 10
-
-
作者
何绮珊
彭静
-
机构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
-
出处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30-34,39,共6页
-
文摘
鱼脍兴起于先秦,盛行于汉魏至宋元,衰微于明清,其本质是生食,与中国主流饮食中的熟食相对。以结构人类学中“生”与“熟”的二元关系为分析框架,对鱼脍兴衰流变进行“生/熟”汉文化社会深层次的探析。生食的“脍不见血”曾让鱼脍无限接近熟食文化,受到古代各阶层民众的追捧。然而,生食始终难以克服“自然”和“他者”的历史局限性,如今中原地区鱼脍的祭祀和饮食功能已被弱化,鱼脍发生“中心——边缘”转移,表明“生”与“熟”从并存走向对立的结构。
-
关键词
“生”与“熟”
二元结构
古代
鱼脍
流变
-
Keywords
raw and the cooked
dualistic structure
ancient times
fish slice
evolvement
-
分类号
C953
[社会学—民族学]
-
-
题名蕨菜
- 11
-
-
作者
李智红
-
出处
《野草》
2008年第2期40-41,共2页
-
文摘
年轻时喜读《诗经》,见里面有"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嗉燃梗?亦既觏见,我心则说!"的句子,便作如是想:美丽怀春的少女,与情人相约在向阳的山坡上采摘蕨菜,但情人不知何故,竟然姗姗来迟。少女一边采摘蕨菜,一边忧心忡忡地在等待情人。终于,
-
关键词
莼羹
鱼脍
美味佳肴
树头菜
辞官
何能
令人
采南
一本
孟诜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刺身前传
- 12
-
-
作者
匡济
-
机构
不详
-
出处
《读者欣赏》
2021年第7期120-123,共4页
-
文摘
脍,最初并非专指生鱼片,而是指切薄、切细的肉类。有关脍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根据甲骨文和考古资料判断,被加工成脍来食用的肉类,多为羊肉、鱼肉等,其中鱼脍多见于平民的餐桌。到了西周,情况有所改变,脍被当作一种尊贵的食物,用于祭祀、会盟等重要场合,鱼脍的地位也随之大幅上升,开始频频出现在古代文献中。
-
关键词
殷商时期
甲骨文
鱼脍
会盟
古代文献
考古资料
西周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城市味道·苏州高峰论坛及晚宴
- 13
-
-
-
出处
《天下美食》
2010年第8期158-159,共2页
-
文摘
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一个秋日,西晋的大司马张翰先生感受到首都的习习秋风,忽然思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竟然罢官不做返回家乡苏州,从此美食爱好者的风雅无出其右。一千七百多年后的一个夏日,为了追寻最美好的味道。
-
关键词
莼羹
菰菜
美食文化
鱼脍
烹饪协会
饮食生活
顾问委员会
书香世家
作家协会会员
文人雅士
-
分类号
F719.3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洛阳城里见秋风(外二篇)
- 14
-
-
作者
阮小籍
-
出处
《骏马》
2012年第3期45-47,71,共4页
-
文摘
洛阳城里见秋风。想起了《世说新语》里那个叫张季鹰的,苏州人,爱喝酒,在洛阳城看到碧云天、黄叶地,洛浦秋风起,就想念江南的菰菜和鲈鱼,放着"东曹掾"不做,走人了。东曹掾,相当于现在的市政府秘书长,哇塞,正处级干部耶!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西晋时候的洛阳,京畿之地。
-
关键词
洛阳城
《世说新语》
菰菜
碧云天
东曹掾
正处级
于斯
鱼脍
一把伞
花花草草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舌尖上的唐诗
- 15
-
-
作者
吴中胜
-
机构
赣南师范学院
-
出处
《粤海风》
2014年第4期66-69,共4页
-
基金
江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用核心价值观引领江西完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行动方案研究>
赣南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舌尖上的唐诗研究>阶段性成果
-
文摘
主持人(吴中胜):最近《舌尖上的中国2》又携着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重返了家家户户的荧屏。美食勾起了人们胃的冲动,美食背后的故事触动了人们心头的情愫。对于很多人来说,那些美食的味道不仅仅是停留在舌尖,更弥留在心头,让人忍不住去做更多的探寻。美食不仅是物质,也是美学,更是文化,让人想起诗。最近邀请了几位美食与诗歌同好,谈谈"舌尖上的唐诗"。
-
关键词
杜甫诗
鱼脍
鸡黍
兰溪棹歌
中胜
盛唐山水田园诗
蜀酒
千金裘
戴叔伦
民生疾苦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话酱醋——“开门七件事”文化札记之五
- 16
-
-
作者
王建
-
机构
贵州
-
出处
《文史杂志》
1993年第5期8-9,共2页
-
文摘
提起饮食之道,孔子有个很著名的主张,叫作“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孔子还有个主张:“不得其酱,不食。”《论语集解》引马融的话说:“鱼脍,非芥酱不食。”按,古人进餐时,食物与酱需互相搭配,不能错乱,孔子认为吃鱼时若不配以芥子酱,是不能吃的。关于酱的用法,《礼记·内则》有如下记载:
-
关键词
鱼脍
内则
不如意
二字
菜羹赋
东坡先生
钱泳
三老五更
中说
军吏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K207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释“三味”
- 17
-
-
作者
黄今许
-
出处
《龙岩学院学报》
1990年第1期52-53,共2页
-
文摘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三味”,究竟包含着什么意思呢?说者纷纭。198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参考书》曾把它归纳为下列四说: 一、是指读书有味,屋后小园中的腊梅有味,桂花有味; 二、是把经书、史部、子书譬喻作食物,经书是米谷,史部是菜蔬,子书是点心; 三、是把诗书、史、子比作肉食品,诗书是味之太羹,史是折徂,子是醯醢;
-
关键词
莼羹
太羹
教学参考书
学语文
韵语阳秋
葛立方
菰菜
文苑传
侍御
鱼脍
-
分类号
N55,G658.3
[自然科学总论]
-
-
题名冬至阳生春又来
- 18
-
-
作者
江玉祥
张茜
-
出处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
2015年第12期10-15,共6页
-
文摘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们不仅将其视为时令变化的坐标,而且也曾长期视为一个与新年媲美的人文节日,号称"亚岁""小岁"。人们常将冬至与大年对举,民间还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俗语,可见冬至在古代民间生活中的地位与影响。冬至节是怎么来的?过冬至节有何意义?怎样过冬至节,即冬至节有哪些民俗事象?
-
关键词
冬至节
至阳
天时人事日相催
亚岁
民俗事象
民间生活
富察敦崇
履长
鱼脍
帝京岁时纪胜
-
分类号
P193
[天文地球—天文学]
-
-
题名浙东唐诗之路与剡溪
- 19
-
-
作者
竺柏岳
-
出处
《科学24小时》
2011年第7期49-51,共3页
-
文摘
浙东唐诗之路是唐代诗人漫游浙东的一条路线,它对唐诗旅游特色的形成曾经起过重要作用。
在唐代,浙东山水名扬海内,吸引众多诗人或从京、洛舟车南下,或自岷、峨沿江东流,问关万里,络绎而至。在唐诗初、盛、中、晚的每个时期里,镜湖、曹娥江、剡溪、沃洲、天台等地留下了诗人们的吟鞭游展、棹声帆影,激发了他们登览怀古、吟咏风土、宅心物外、流连忘返的万般诗情,以至挥毫成篇,远播宇内。李白年轻时初出荆门,即以剡中(剡县)引入他远游旅程的目标:“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秋入荆门》)。杜甫因其叔父杜登任武康(湖州)县尉,姑母远嫁会稽贺(曾任常熟县尉),故有逗留会稽、剡溪达四年(公元731-735年)之久的“吴越之游”。“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杜甫晚年写的这首回忆性长诗《壮游》,对昔时浙东行踪犹念念难忘,十分珍视。
-
关键词
浙东
唐诗
旅游特色
诗人
曹娥江
唐代
荆门
鱼脍
-
分类号
S571.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
-
题名麻辣莼羹你想过吗?
- 20
-
-
-
出处
《食品指南》
2013年第10期18-21,共4页
-
文摘
提起莼菜鲈脍,中国人都会觉得格外亲切,因为它代表着故乡之思。《世说新语·识鉴》讲过这个典故的起源:“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
-
关键词
羹
中国人
鱼脍
-
分类号
TS972.122
[轻工技术与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