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革命后的第二天——中国“魏玛时期”的思想与政治(1912~1927) 被引量:7
1
作者 许纪霖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8-93,6,共26页
在现代政治之中,究竟谁能代表公意?是议会民主制之下通过投票选出的代议士,还是行政威权之下代表民族整体意志的主权者,还是在民粹革命之中通过直接民主,由人民直接在场,呈现公意?在20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之中,这是英美、德国和苏俄三种... 在现代政治之中,究竟谁能代表公意?是议会民主制之下通过投票选出的代议士,还是行政威权之下代表民族整体意志的主权者,还是在民粹革命之中通过直接民主,由人民直接在场,呈现公意?在20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之中,这是英美、德国和苏俄三种不同道路的区别。而在1912年~1927年短短的15年间,民国的政治便浓缩走过了从英美的议会民主制到德国式的行政威权制再到仿效苏俄的党国体制道路。其间制度转换之快、动荡之激烈,世所罕见。而制度表层的剧烈变革的背后,正是公意的实现与代表性危机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意 代议民主制 行政威权制 党国代表制 魏玛共和
原文传递
国家不幸,“诗”家幸——魏玛共和时期的政治与艺术掠影
2
作者 郝波 《中外文论》 2016年第2期298-305,共8页
1918年至1933年是德国的魏玛共和国时期,整个魏玛共和国时期,政治上极其的动乱不安,经济上亦是灾难重重。然而就是在这样一段动荡而又短暂的时期中,德国的文化却异常兴盛,堪称文化传奇。在整个德国史上,魏玛共和国时期都极具戏剧性质与... 1918年至1933年是德国的魏玛共和国时期,整个魏玛共和国时期,政治上极其的动乱不安,经济上亦是灾难重重。然而就是在这样一段动荡而又短暂的时期中,德国的文化却异常兴盛,堪称文化传奇。在整个德国史上,魏玛共和国时期都极具戏剧性质与传奇色彩。这一时期的战争和动乱并没有泯灭一切,艺术、文学、建筑、音乐、电影等领城都在此时期大放异彩,真可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本文正是以这种对读的视角来谈论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和文学艺术的,意图剖开政治动乱下艺术繁茂的图景并探究个中原因,希冀对深入了解魏玛文化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玛共和 政治动乱 艺术繁茂
原文传递
魏玛共和与阿多诺美育之思(上)
3
作者 孙士聪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19年第1期116-129,239,共15页
魏玛共和孕育了包括阿多诺在内的一代学者,魏玛时代文艺与政治关系、挫败纷乱的文化背景、美国主义大众文化的短暂流行等,都成为阿多诺美育思考的重要出发点。阿多诺美育思考扬弃了席勒的美育范式,体现了经典法兰克福学派批判范式。
关键词 阿多诺 魏玛共和 美育范式
下载PDF
两种对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评卢卡契和布莱希特的分歧和争论 被引量:9
4
作者 范大灿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0-15,共6页
谈到卢卡契和布莱希特之间的分歧和争论,人们自然首先会想到1937年到1938年的所谓“表现主义之争”。其实,他们之间的分歧和争论,并不是始于这次争论,根据布莱希特的挚友音乐家艾斯勒的回忆:“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布莱希特与卢卡契就经常... 谈到卢卡契和布莱希特之间的分歧和争论,人们自然首先会想到1937年到1938年的所谓“表现主义之争”。其实,他们之间的分歧和争论,并不是始于这次争论,根据布莱希特的挚友音乐家艾斯勒的回忆:“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布莱希特与卢卡契就经常争论,而且是非同小可的争论。有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卢卡契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现实主义 表现主义 魏玛共和 音乐家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原文传递
制度转型的多样性因素及关系分析——魏玛共和国和联邦德国民主试验的经验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梅祖蓉 马敏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7-64,共8页
民主政治制度的稳定运行不仅需要合理的制度安排和稳定的经济发展,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魏玛共和国民主试验的失败是其制度设计上的重大缺陷、经济上的失败及政治文化转型迟滞的复合性后果,而联邦德国民主制度的成功运作,则得... 民主政治制度的稳定运行不仅需要合理的制度安排和稳定的经济发展,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魏玛共和国民主试验的失败是其制度设计上的重大缺陷、经济上的失败及政治文化转型迟滞的复合性后果,而联邦德国民主制度的成功运作,则得益于它精致完备的制度安排、成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努力培育与民主政治相适应的公民文化。因此,制度转型与文化转型具有内在的深层互动关系,政府效能和合法性与政治文化特质高度关联,而文化转型则是一个渐进发展的长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玛共和 联邦德国 民主 体制转型 文化转型
下载PDF
国旗争议与魏玛共和国的覆灭
6
作者 林纯洁 《外国问题研究》 2024年第1期106-114,159,共10页
魏玛共和国的失败是德国建立现代国家体制过程中的重大挫折。1918年11月,魏玛共和国在一战战败的阴影中成立。1919年魏玛国民议会上,由于历史传统和政治利益的矛盾,各政党在国旗等基本问题上冲突严重,后虽达成妥协以黑红金为国旗,但未... 魏玛共和国的失败是德国建立现代国家体制过程中的重大挫折。1918年11月,魏玛共和国在一战战败的阴影中成立。1919年魏玛国民议会上,由于历史传统和政治利益的矛盾,各政党在国旗等基本问题上冲突严重,后虽达成妥协以黑红金为国旗,但未能消除矛盾。魏玛共和国时期关于黑红金、黑白红与红旗的争议,是各政党各阶层政治理念冲突的体现,这种冲突的加剧,也加速了共和国的灭亡。魏玛共和国的悲剧证明了国旗作为国家标志在国家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国民对国旗的认同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玛共和 国旗 黑红金 黑白红 红旗
下载PDF
德国魏玛时期的通货膨胀与货币购买力
7
作者 周建明 《经济社会史评论》 2024年第2期73-90,128,共19页
1871年德国统一后,金马克成为唯一官方货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因财政赤字不断飚升,德国大量发行纸币马克,引发恶性通货膨胀。至魏玛共和国时期,通货膨胀仍然无法遏制,货币先后经历了金马克、纸币马克、紧急状态币、地产抵押马克到... 1871年德国统一后,金马克成为唯一官方货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因财政赤字不断飚升,德国大量发行纸币马克,引发恶性通货膨胀。至魏玛共和国时期,通货膨胀仍然无法遏制,货币先后经历了金马克、纸币马克、紧急状态币、地产抵押马克到帝国马克的演变。1923年底,魏玛政府进行货币改革,逐渐扭转了纸币疯涨的局面,使货币体系逐步回归正轨。1924年后,德国经济逐步复苏,物价较为稳定,货币购买力在提升。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失业率急剧攀升,民众收入缩水,市场需求萎缩,商品价格一路走低。随着物价的逐年下降,同一货币单位的购买力略有提高,但在民众收入不断缩水的情况下,实际购买力却在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纸币 魏玛共和 通货膨胀 货币购买力
下载PDF
30年代经济危机对德国法西斯上台的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显娅 《武陵学刊》 1999年第2期59-60,共2页
1929~1933年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把德国人民推到了灾难的深渊。这种经济上的大衰退,导致德国发生了深刻的政治社会危机,为德国法西斯的上台创造了很好的客观条件,提供了适宜的社会环境和打下了一定的政治基础。
关键词 纳粹党 魏玛共和 希特勒 法西斯
下载PDF
魏玛宪法二元制与希特勒的上台 被引量:4
9
作者 景德祥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3-103,共11页
在中外学术界对魏玛共和国灭亡与希特勒上台原因的研究中,人们一般都强调魏玛宪法二元制中总统权力的作用。本文认为,希特勒不仅是依靠以总统兴登堡为旗帜的德国保守势力,更是依仗着国会不可动摇的宪政地位上台的。魏玛宪法中国会与总... 在中外学术界对魏玛共和国灭亡与希特勒上台原因的研究中,人们一般都强调魏玛宪法二元制中总统权力的作用。本文认为,希特勒不仅是依靠以总统兴登堡为旗帜的德国保守势力,更是依仗着国会不可动摇的宪政地位上台的。魏玛宪法中国会与总统之间是势均力敌、难分难解的二元关系,正是这种二元制促成了希特勒的上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玛共和 魏玛宪法 二元制 希特勒上台
原文传递
魏玛德国“历史传记之争”及其史学启示 被引量:5
10
作者 孟钟捷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2-179,共18页
在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围绕历史传记的目的、写法与本质等问题,专业历史学家与红极一时的传记作家埃米尔·路德维希在公共领域展开了一场大辩论。除却它所涉及到的政治立场之争外,将之界定为"新史学"还是"历史通俗文... 在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围绕历史传记的目的、写法与本质等问题,专业历史学家与红极一时的传记作家埃米尔·路德维希在公共领域展开了一场大辩论。除却它所涉及到的政治立场之争外,将之界定为"新史学"还是"历史通俗文学"的讨论,实际上关涉论辩双方对19世纪以来史学功能与书写形式的不同认识,应被视作历史主义危机的表现之一。这场争议虽然因路德维希的个人命运变化、其观点的肤浅性以及反对势力的强大与顽固而不了了之,但在德国史学范式最终告别历史主义后,它获得了被重新解读的契机,并让专业历史学家们再次思考公共历史文化机制合理化的方法及其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玛共和 路德维希 历史主义 历史传记 公众史学
原文传递
相对稳定时期的魏玛共和国民主政治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从阳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3期303-309,共7页
相对稳定时期 ( 1 92 4 1 92 9) ,魏玛共和国议会民主制得以维持和发展 ,亲共和国的政党仍占重要地位 ,反共和国的政治势力处于低潮 ,普鲁士作为“民主的堡垒”日益凸现 ,在巴伐利亚、国防军中也发生了某些积极变化。与此同时 ,亲共和... 相对稳定时期 ( 1 92 4 1 92 9) ,魏玛共和国议会民主制得以维持和发展 ,亲共和国的政党仍占重要地位 ,反共和国的政治势力处于低潮 ,普鲁士作为“民主的堡垒”日益凸现 ,在巴伐利亚、国防军中也发生了某些积极变化。与此同时 ,亲共和国的政党也表现出力量发展不平衡与影响下降的趋势 ,政党政治碎片化的加速、反共和国政治势力重新聚集力量并开展反共和国的联合行动、民主政治不断右转、政党与议会制度危机重重 ,显示了魏玛共和国政治稳定的相对性。这一情况的发生是与共和国强大旧势力的存在与保守反动思想的影响、劳资力量对比的变化、社会民主党采取的策略路线、中间等级的恐慌、民族主义和民族情绪的影响分不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玛共和 民主政治 相对稳定
下载PDF
20世纪德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波荡与回响
12
作者 范丁梁 《史学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2-28,共7页
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政治遗产中,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自我理解与形象塑造也大相径庭。在德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命运多舛。从威廉二世的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纳粹德国、分裂的东西德到再统一的德国:政权的频繁更迭与全面对峙... 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政治遗产中,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自我理解与形象塑造也大相径庭。在德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命运多舛。从威廉二世的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纳粹德国、分裂的东西德到再统一的德国:政权的频繁更迭与全面对峙,虽然在某些阶段为马克思史学拓展了生存空间,但在更多时候带来的却是敌视与压制。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至今未能孕育出像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E.P.汤普森(E.P.Thompson)或者阿贝尔·索布尔(Albert Soboul)那样声名显赫的代言人。可是,若要就此断言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德国史学而言无足轻重的话,则低估了其作为思维工具和历史语言的形塑力。德国历史学家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各种接触,无论是将后者视为边缘者还是引领者、对话者还是竞争者,都或隐或显地影响着德国史学的面貌与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学 德意志帝国 魏玛共和 霍布斯鲍姆 威廉二世 纳粹德国 阿贝尔 思维工具
原文传递
包豪斯观察--片段经验与反思
13
作者 程文婷 《艺术与设计》 2023年第3期163-165,共3页
本次展览名为“交织的轨迹:德国现代设计1945-1990”,笔者认为两个平行的德国国家二战后的设计应该被放置在“德意志制造联盟”“包豪斯”以及魏玛共和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各个数据院校的遗产下审视和评价。对笔者来说,与之交集最大的是包... 本次展览名为“交织的轨迹:德国现代设计1945-1990”,笔者认为两个平行的德国国家二战后的设计应该被放置在“德意志制造联盟”“包豪斯”以及魏玛共和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各个数据院校的遗产下审视和评价。对笔者来说,与之交集最大的是包豪斯。笔者在2012年到2017年间在魏玛的德国包豪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专业方向是产品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豪斯 魏玛共和 博士学位 德意志制造联盟 产品设计 经验与反思 德国
原文传递
约束“流浪者”: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的德国吉普赛人政策
14
作者 王琼颖 《世界历史评论》 2023年第1期47-60,292,共15页
德意志地区对吉普赛人的歧视自近代以来便已存在,但直到德意志帝国建立前后,官方才陆续出台针对吉普赛人(及“以吉普赛方式流浪”的德意志人)的约束措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一政策变得更为严苛且系统。本文将主要讨论吉普赛人政... 德意志地区对吉普赛人的歧视自近代以来便已存在,但直到德意志帝国建立前后,官方才陆续出台针对吉普赛人(及“以吉普赛方式流浪”的德意志人)的约束措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一政策变得更为严苛且系统。本文将主要讨论吉普赛人政策如何在德意志帝国至魏玛共和国期间从限制人口流动向加强身份控制(“标签化”)转变,及其实践在公共领域所激发的反响;并尝试从政策变化和舆论反响两方面出发,建立起流动人口治理与第三帝国针对吉普赛人的种族迫害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普赛人 “打击吉普赛人混乱” 约束措施 德意志帝国 魏玛共和
下载PDF
论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比例代表制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从阳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9-114,共6页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比例代表制是对德帝国时期不公正和不合理的选举制度的反叛。比例代表制强化了德国长期存在的多党政治。比例代表制,连同不利的政治文化、政党特点和政党体制的弱点,导致了政府的不稳定和魏玛共和国议会民主制的深刻危机。
关键词 魏玛共和 比例代表制 评价
下载PDF
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与德国法西斯的兴起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友法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88年第4期36-42,共7页
【正】 研究德国法西斯兴起的原因,是史学界最近几年比较注重研究的课题.德国法西斯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从不同角度写作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在诸多原因中,2、30年代爆发的经济危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德国在... 【正】 研究德国法西斯兴起的原因,是史学界最近几年比较注重研究的课题.德国法西斯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从不同角度写作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在诸多原因中,2、30年代爆发的经济危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德国在政治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有利于法西斯的变化,为法西斯活动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危机 纳粹党 希特勒 法西斯 魏玛共和 德国十一月革命 民族主义 德国人民 垄断资产阶级 民族社会主义
下载PDF
君特·格拉斯笔下的荒诞与真实 《铁皮鼓》导读
17
作者 华少庠 《阅读与成才》 2023年第5期97-100,共4页
1959年小说《铁皮鼓》出版,立刻引起巨大反响,各种语言的译本相继问世。在1980年被改编为电影后,《铁皮鼓》作为德国战后最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而驰名于全世界。《铁皮鼓》讲述了一个奇特的人。故事发生在但泽市,时间跨度从1889年到1954... 1959年小说《铁皮鼓》出版,立刻引起巨大反响,各种语言的译本相继问世。在1980年被改编为电影后,《铁皮鼓》作为德国战后最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而驰名于全世界。《铁皮鼓》讲述了一个奇特的人。故事发生在但泽市,时间跨度从1889年到1954年的六十五年间,以威廉帝国、一战、魏玛共和国、希特勒上台、二战及二战后德国的小市民生活为时代背景,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玛共和 文学作品 历史画卷 战后德国 时间跨度
原文传递
“反讽是中庸的情志”——论托马斯·曼的诗性伦理 被引量:4
18
作者 黄金城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24,共12页
反讽是托马斯·曼一以贯之的文学—政治姿态。在哲学层面上,反讽表达的是"精神"与"生活"之间的紧张,而在思想史层面上,它则体现了德意志"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紧张。曼氏早年基于保守... 反讽是托马斯·曼一以贯之的文学—政治姿态。在哲学层面上,反讽表达的是"精神"与"生活"之间的紧张,而在思想史层面上,它则体现了德意志"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紧张。曼氏早年基于保守主义的价值立场,将反讽理解为爱欲,其内涵可进一步区分为三个时刻:康德式的、席勒式的以及浪漫派的反讽。其中,反讽的浪漫派时刻蕴含着"保守革命"的思想命题。在20世纪20年代初,曼氏借助于歌德的人道理念,赋予反讽以客观性的内涵,并形成一种人文主义的诗性伦理。而其思想实质是为现代市民秩序(魏玛共和国)辩护,这也是曼氏与当时"保守革命派"的根本思想差异之所在。立足于魏玛共和国的思想语境,可以较明确地把握曼氏"反讽"概念诸维度的诗学—哲学内涵及其思想史命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伦理 托马斯 反讽 诗学 20世纪20年代初 魏玛共和 哲学内涵 情志
原文传递
论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民选总统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从阳 《咸宁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70-73,共4页
魏玛共和国时期设立强有力的总统受到德国专制传统的影响,也与莱兹牢普议会制理论和权力平衡理论以及马克斯o韦伯的"直选领袖民主"等理论有关。民选总统的设立给怀有野心的政治家提供了机会,二元体制下国会与总统间的失衡和... 魏玛共和国时期设立强有力的总统受到德国专制传统的影响,也与莱兹牢普议会制理论和权力平衡理论以及马克斯o韦伯的"直选领袖民主"等理论有关。民选总统的设立给怀有野心的政治家提供了机会,二元体制下国会与总统间的失衡和权力向总统的倾斜、总统内阁的建立,毁灭了魏玛民主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玛共和 民选总统 分析
下载PDF
1918—1933魏玛德国反体制政党主流化的政治因素分析
20
作者 赵伟 《德语人文研究》 2023年第1期81-87,共7页
在魏玛共和国反体制政党的主流化过程中,魏玛体制的合法性危机与议会失灵成为主要的两个助推因素,在这其中体制的合法性危机作为一种根源性的因素,为反体制政党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得以滋生的环境。同时,在面对国内的反体制势力时,体制本... 在魏玛共和国反体制政党的主流化过程中,魏玛体制的合法性危机与议会失灵成为主要的两个助推因素,在这其中体制的合法性危机作为一种根源性的因素,为反体制政党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得以滋生的环境。同时,在面对国内的反体制势力时,体制本身应当提供有效的向心力来规制这种分裂,然而,魏玛议会的失灵造成了这种规制能力的缺失,并且由此带来了更为严重的分裂激励,随着共和国的每况愈下的境况,以及持续长久的体制失灵,选民逐渐从体制中撤回自己的信任,将票投给那些反体制政党,最终造成了反体制政党的主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玛共和 合法性危机 反体制政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