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革命后的第二天——中国“魏玛时期”的思想与政治(1912~1927) |
许纪霖
|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7
|
|
2
|
国家不幸,“诗”家幸——魏玛共和时期的政治与艺术掠影 |
郝波
|
《中外文论》
|
2016 |
0 |
|
3
|
魏玛共和与阿多诺美育之思(上) |
孙士聪
|
《美学与艺术评论》
|
2019 |
0 |
|
4
|
两种对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评卢卡契和布莱希特的分歧和争论 |
范大灿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9
|
|
5
|
制度转型的多样性因素及关系分析——魏玛共和国和联邦德国民主试验的经验比较 |
梅祖蓉
马敏
|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5
|
|
6
|
国旗争议与魏玛共和国的覆灭 |
林纯洁
|
《外国问题研究》
|
2024 |
0 |
|
7
|
德国魏玛时期的通货膨胀与货币购买力 |
周建明
|
《经济社会史评论》
|
2024 |
0 |
|
8
|
30年代经济危机对德国法西斯上台的作用 |
刘显娅
|
《武陵学刊》
|
1999 |
5
|
|
9
|
魏玛宪法二元制与希特勒的上台 |
景德祥
|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10
|
魏玛德国“历史传记之争”及其史学启示 |
孟钟捷
|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5
|
|
11
|
相对稳定时期的魏玛共和国民主政治 |
陈从阳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
2004 |
3
|
|
12
|
20世纪德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波荡与回响 |
范丁梁
|
《史学月刊》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3
|
包豪斯观察--片段经验与反思 |
程文婷
|
《艺术与设计》
|
2023 |
0 |
|
14
|
约束“流浪者”: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的德国吉普赛人政策 |
王琼颖
|
《世界历史评论》
|
2023 |
0 |
|
15
|
论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比例代表制 |
陈从阳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16
|
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与德国法西斯的兴起 |
吴友法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1988 |
3
|
|
17
|
君特·格拉斯笔下的荒诞与真实 《铁皮鼓》导读 |
华少庠
|
《阅读与成才》
|
2023 |
0 |
|
18
|
“反讽是中庸的情志”——论托马斯·曼的诗性伦理 |
黄金城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4
|
|
19
|
论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民选总统 |
陈从阳
|
《咸宁学院学报》
|
2008 |
4
|
|
20
|
1918—1933魏玛德国反体制政党主流化的政治因素分析 |
赵伟
|
《德语人文研究》
|
202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