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洲栽培稻与高秆野生稻种间不可交配性和杂种不育性的细胞学机理 被引量:5
1
作者 傅雪琳 卢永根 +2 位作者 刘向东 李金泉 冯九焕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16-425,共10页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与高秆野生稻(O.alta)分别属于AA和CCDD染色体组,其种间生殖隔离影响着高秆野生稻的有利基因向栽培稻的转移和利用.本研究从不可交配性和杂种不育性两个方面系统研究了栽培稻与高秆野生稻种间生殖隔离的细胞学...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与高秆野生稻(O.alta)分别属于AA和CCDD染色体组,其种间生殖隔离影响着高秆野生稻的有利基因向栽培稻的转移和利用.本研究从不可交配性和杂种不育性两个方面系统研究了栽培稻与高秆野生稻种间生殖隔离的细胞学机理.结果表明,其不可交配性的细胞学原因在于:(ⅰ)胚囊亲和性障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受精障碍,包括不受精、受精停滞和单受精等;(ⅱ)杂种不活障碍,表现为杂种胚胎发育停滞以至胚胎夭亡,这是导致不可交配性的主要原因.杂种F1不育包括胚囊败育和花粉败育,其中杂种胚囊完全败育,以胚囊退化为主;杂种花粉高度败育则主要表现为典败;杂种胚囊和花粉败育的细胞学原因主要在于其大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异常,即染色体不育导致了杂种的高度败育.由此提出了克服栽培稻与非AA染色体组野生稻种间生殖隔离的可行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栽培(O.sativa L AA) 野生(D.alta Swallen CCDD) 不可交配性 杂种不育性 细胞学机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