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热式高温微好氧污泥消化中氮、磷的转化规律 被引量:6
1
作者 张岩岩 程洁红 +2 位作者 刘树根 朱南文 张凤娥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5-7,共3页
对自热式高温好氧消化工艺进行改进而形成自热式高温微好氧消化工艺,并通过中试考察了对城市污泥的稳定化效果,以及对有机物的去除和氮、磷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即使在气温为-2^-5℃的情况下,系统在48 h内就能达到46.8℃的高温状态,污... 对自热式高温好氧消化工艺进行改进而形成自热式高温微好氧消化工艺,并通过中试考察了对城市污泥的稳定化效果,以及对有机物的去除和氮、磷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即使在气温为-2^-5℃的情况下,系统在48 h内就能达到46.8℃的高温状态,污泥消化312 h后对VSS的去除率>38%,达到EPA制定的503条款要求。对运行过程中污泥的氮、磷含量变化作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升温初期氮、磷含量的波动幅度很大,随温度的稳定则其含量也基本趋于稳定,除外界因素对系统中的氮、磷含量有影响外,溶胞作用、聚磷菌的活动可能是导致污泥中磷含量变化较大的主要原因。污泥中分别有接近65%、95%的氮和磷存在于固相中,为将消化后的污泥作为肥料使用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稳定化 高温消化 氮、磷的转化
原文传递
改进的高温微好氧消化工艺处理市政污泥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程洁红 纪月红 +1 位作者 孔峰 朱军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5,共5页
对单级自热式高温微好氧消化工艺进行改进,采用先短期(4 d)中温厌氧消化再高温微好氧消化的工艺处理市政污泥,分析了对污泥的稳定化效果。至第14天该工艺对挥发性有机物(VSS)的去除率为40%,达到美国环保局503条款和我国《城镇污水处理... 对单级自热式高温微好氧消化工艺进行改进,采用先短期(4 d)中温厌氧消化再高温微好氧消化的工艺处理市政污泥,分析了对污泥的稳定化效果。至第14天该工艺对挥发性有机物(VSS)的去除率为40%,达到美国环保局503条款和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稳定化的要求,且与高温微好氧消化达到污泥稳定的时间相同。其ORP与高温微好氧消化工艺的类似,初期呈现厌氧水解状态,处于-50 mV以下,随后逐渐上升至100 mV左右。中温厌氧/高温微好氧消化系统中产生挥发性有机酸(VFA),污泥上清液中的VFA在第11天达到最高为269 mg/L。此外,污泥上清液中的总有机碳(TOC)在第8天达到最高为5 040 mg/L。污泥消化至第30天TOC仍高达1 980 mg/L,表明污泥中存在一些难以去除的可溶性有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消化 稳定化 溶胞作用 污泥特性
原文传递
高温微好氧与厌氧结合工艺的污泥稳定化及产气效果
3
作者 刘阳 程洁红 戴雅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7,共7页
为资源化处理城市污泥,开发了新型高温微好氧与中温厌氧消化联合工艺(TAD/MAD工艺)。采用该工艺在不同运行参数(污泥停留时间、高温好氧消化温度和进泥浓度)条件下对污泥消化24 d,考察污泥稳定化和产甲烷的效果,并与全程中温厌氧消化工... 为资源化处理城市污泥,开发了新型高温微好氧与中温厌氧消化联合工艺(TAD/MAD工艺)。采用该工艺在不同运行参数(污泥停留时间、高温好氧消化温度和进泥浓度)条件下对污泥消化24 d,考察污泥稳定化和产甲烷的效果,并与全程中温厌氧消化工艺和高温微好氧工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55℃高温微好氧消化的停留时间为2 d、35℃中温厌氧消化的停留时间为22 d以及进泥浓度为7.1%条件下,TAD/MAD工艺对VSS的去除率最高、产甲烷量最多。在上述条件下,第24天对VSS的去除率达到42.2%,累积甲烷产量为116.6 m L/g VSS。与全程MAD工艺相比,TAD/MAD工艺具有产气延续性长、累积产甲烷量多、VSS去除率高、达到污泥稳定化时间短的优点,是有效的资源化利用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消化 中温厌消化 污泥稳定化 累积产气量 污泥资源化
原文传递
不同污泥含固率的高温微好氧-中温厌氧消化工艺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戴雅 程洁红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7-112,共6页
为探讨城市污泥高温微好氧-厌氧两级消化耦合工艺(TAD-MAD)中CH_4产气情况,考察了不同污泥含固率条件下TADMAD工艺中的p H、总碱度、VSS去除率、挥发性脂肪酸(VFA)和沼气产量以及沼气中CH_4含量,并与中温厌氧消化工艺(MAD)进行对... 为探讨城市污泥高温微好氧-厌氧两级消化耦合工艺(TAD-MAD)中CH_4产气情况,考察了不同污泥含固率条件下TADMAD工艺中的p H、总碱度、VSS去除率、挥发性脂肪酸(VFA)和沼气产量以及沼气中CH_4含量,并与中温厌氧消化工艺(MAD)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未调节污泥初始p H的条件下,在消化过程中污泥p H能维持在6.5~7.8之间,适宜甲烷菌生长。TAD-MAD工艺中高温微好氧消化2 d,VFA含量大幅度增加,最高为8 524.70 mg/L,有利于后续中温厌氧消化产甲烷。TAD-MAD工艺系统中累积单位VSS甲烷产气量和CH_4含量均高于MAD工艺。TAD-MAD工艺最佳进泥TSS为7.12%,污泥经过24 d的消化,VSS去除率能达到40%,而MAD的VSS去除率仅为35.12%。TAD-MAD工艺累积单位VSS甲烷产气量为116.56 m L/g VSS,超过MAD的85.72 m L/g VSS。且TAD-MAD工艺产甲烷持续时间较MAD工艺长,CH_4含量总体高于MAD工艺,表明TAD-MAD工艺在VSS去除、甲烷产气量和甲烷含量方面均优于MAD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泥 甲烷 自热式高温消化 中温厌消化
下载PDF
城市污水厂污泥内循环自热高温微好氧消化的处理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文浩 金宁奔 +2 位作者 楼紫阳 朱南文 袁海平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182-5187,共6页
利用一种新型的内循环自热式污泥高温微好氧消化装置对城市污泥进行消化处理。通过在反应器中增加内筒的方法,使得内筒中污泥通过搅拌器的提升作用在内外筒之间循环以提高消化速率。结果表明,增加内筒之后,消化系统的污泥VS去除率在第1... 利用一种新型的内循环自热式污泥高温微好氧消化装置对城市污泥进行消化处理。通过在反应器中增加内筒的方法,使得内筒中污泥通过搅拌器的提升作用在内外筒之间循环以提高消化速率。结果表明,增加内筒之后,消化系统的污泥VS去除率在第16天达到了41.52%,而未添加内筒的反应器污泥到第20天时仍未到达稳定化水平。因此,加了内筒的单段式ATAD消化反应器与不加内筒的单段式ATAD消化反应器相比可以使得污泥更快地达到稳定状态。另外,与没有内筒相比,增加内筒后反应器顶部和底部的ORP和pH值均维持较高水平,消除了曝气死角。增加内筒后,顶部和底部污泥上清液中SCOD、VFA、TN、NH+4-N和TP浓度基本保持一致,而没有内筒则相差较大,表明增加内筒后,反应器内污泥混合更加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内循环 自热高温消化(ATAD) 稳定化
原文传递
硝酸铁对不同类型污泥自热高温微好氧消化的强化效果 被引量:2
6
作者 金宁奔 冯凯丽 +3 位作者 邰俊 张瑞娜 陈善平 朱南文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9-83,113,共6页
在污泥自热高温微好氧消化(ATMAD)工艺耦合硝酸铁去酸抑制作用过程中,研究了进料不同配比的初沉池污泥和二沉池污泥对硝酸铁强化污泥消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硝酸铁对二沉池污泥的强化效果优于初沉池污泥,进料污泥中二沉池污泥比例越... 在污泥自热高温微好氧消化(ATMAD)工艺耦合硝酸铁去酸抑制作用过程中,研究了进料不同配比的初沉池污泥和二沉池污泥对硝酸铁强化污泥消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硝酸铁对二沉池污泥的强化效果优于初沉池污泥,进料污泥中二沉池污泥比例越高,消化效果越好。进料污泥中二沉池污泥比例越高,硝酸铁对污泥上清液中VFA、SCOD和氮磷等去除的强化效果也越强,但消化污泥的脱水性能越差,消化污泥CST值随之增长的幅度也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热高温消化 污泥 硝酸铁 污泥类型 脱水性能
原文传递
硝酸铁强化不同浓度污泥自热高温微好氧消化效果 被引量:2
7
作者 冯凯丽 马艳 +2 位作者 李宁 金宁奔 朱南文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14,19,共6页
采用自热高温微好氧消化(ATMAD)工艺在硝酸铁强化下进行污泥批式消化试验,考察了不同进泥浓度对稳定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泥TS为4.5%~6.5%范围内,硝酸铁对ATMAD工艺污泥消化过程的强化效果随进泥浓度的降低而提高;硝酸铁对上清液... 采用自热高温微好氧消化(ATMAD)工艺在硝酸铁强化下进行污泥批式消化试验,考察了不同进泥浓度对稳定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泥TS为4.5%~6.5%范围内,硝酸铁对ATMAD工艺污泥消化过程的强化效果随进泥浓度的降低而提高;硝酸铁对上清液中SCOD、VFA和氮等指标的强化去除效果均随进泥浓度的降低而增强;较低进泥浓度下p H值和磷等指标却相对较高。综合考虑强化消化的效果和自热升温的需求,进泥TS浓度选择5.5%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自热高温消化 硝酸铁 污泥浓度 稳定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