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脱水污泥高温两相与单相厌氧消化工艺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戴晓虎 叶宁 董滨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3期132-138,共7页
采用课题组自主研发的自动控温间歇搅拌高含固厌氧消化反应器,针对合肥市十五里河污水处理厂的脱水污泥(稀释至含固率10%)进行了超高温(70℃)酸化-高温(55℃)甲烷化和高温(55℃)酸化-高温(55℃)甲烷化两相与高温(55℃)单相厌氧消化系统... 采用课题组自主研发的自动控温间歇搅拌高含固厌氧消化反应器,针对合肥市十五里河污水处理厂的脱水污泥(稀释至含固率10%)进行了超高温(70℃)酸化-高温(55℃)甲烷化和高温(55℃)酸化-高温(55℃)甲烷化两相与高温(55℃)单相厌氧消化系统性能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污泥停留时间为两相产酸相4 d、产甲烷相16 d,单相20 d的条件下,超高温-高温和高温-高温两相的VS降解率分别为40.5%和40.2%,高温单相则只有34.9%。在总停留时间相等的条件下,两相消厌氧化系统的VS降解率、甲烷产率均比高温单相厌氧消化系统高,而出泥VFA含量小于高温单相厌氧消化系统。总体来说,两相厌氧消化系统运行更为稳定,效果更好,并且有较高的H2可供利用为清洁能源,但较高的H2S含量则须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水污泥 高温消化 高温消化
下载PDF
“热水解-高温厌氧消化”工艺处理高含固率剩余污泥的中试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吴静 王广启 +4 位作者 曹知平 李中华 胡玉瑛 王凯军 左剑恶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461-3465,共5页
采取热水解(70℃)-高温厌氧消化工艺处理高固含率(8%~9%)的剩余污泥(中试).该工艺利用SRT为3 d的热水解促进细胞溶解以及高温厌氧消化加快污泥消化速率,有机物去除能力较强,并获得了较好的污泥稳定化效果.当厌氧消化的SRT在20 d以上时,... 采取热水解(70℃)-高温厌氧消化工艺处理高固含率(8%~9%)的剩余污泥(中试).该工艺利用SRT为3 d的热水解促进细胞溶解以及高温厌氧消化加快污泥消化速率,有机物去除能力较强,并获得了较好的污泥稳定化效果.当厌氧消化的SRT在20 d以上时,总VSS去除率达到42.22%以上,且VSS去除率与厌氧消化的SRT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15 3.在实际应用中,推荐高温厌氧消化的SRT为25 d.当停留时间接近时,本工艺与运行良好的传统污泥厌氧消化工程(含固率3%~5%)以及采用德国技术的高固消化工程的有机物去除率和甲烷产率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固率 剩余污泥 高温消化 热水解
原文传递
餐厨垃圾高温厌氧消化 被引量:21
3
作者 董蕾 占美丽 +3 位作者 孙英杰 张奇 李成立 封琳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356-2360,共5页
在中试规模下,研究餐厨垃圾高温厌氧消化试验,通过监测餐厨垃圾厌氧消化过程中产气量、气体组成等产气情况和消化液中pH值、SCOD、NH4+-N、VFAs等化学指标含量变化,确定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的最大有机负荷,并分析餐厨垃圾高温厌氧消化技术... 在中试规模下,研究餐厨垃圾高温厌氧消化试验,通过监测餐厨垃圾厌氧消化过程中产气量、气体组成等产气情况和消化液中pH值、SCOD、NH4+-N、VFAs等化学指标含量变化,确定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的最大有机负荷,并分析餐厨垃圾高温厌氧消化技术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工程上餐厨垃圾单独进行高温厌氧消化产甲烷具有技术可行性,但难以保证系统长时间安全稳定运行;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正常运行时最大有机负荷可达2.551 kg VS/(m3.d);当系统有机负荷为2.551 kg VS/(m3.d)时,每天每千克VS最高可产生甲烷量0.622 m3;氨氮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产甲烷影响明显;餐厨垃圾中固有Na+含量对厌氧消化产甲烷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厨垃圾 高温消化 有机负荷 氨氮
原文传递
中温和高温厌氧消化的比较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文哲 陈静 +1 位作者 刘玉 肖本益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853-4861,共9页
厌氧消化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市政污泥、有机废水、城市有机垃圾、养殖粪便等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由于其具有在实现有机废弃物处理的同时产生甲烷燃料,剩余物还可以作为肥料使用的优点,全球各地已建立了许多大规模的厌氧消化工厂。温... 厌氧消化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市政污泥、有机废水、城市有机垃圾、养殖粪便等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由于其具有在实现有机废弃物处理的同时产生甲烷燃料,剩余物还可以作为肥料使用的优点,全球各地已建立了许多大规模的厌氧消化工厂。温度是影响厌氧消化的重要因素,中温和高温厌氧消化是目前常采用的两种工艺,二者各有优劣,但是我国存在对高温厌氧消化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中温厌氧消化的问题。因此,本文首先对中温和高温厌氧消化及比较两种工艺的中英文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然后重点从运行参数、有机物降解率、系统稳定性、产沼气性能、消化污泥特性(包括脱水性能、起泡潜力和病原菌含量)和微生物特性等运行性能、厌氧消化模型、经济效益和应用现状等方面对中温和高温厌氧消化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并对厌氧消化的应用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温消化 高温消化 废物处理 再生能源 运行性能
下载PDF
零价铁对污泥高温厌氧消化过程中四环素抗性基因及第一类整合子的消减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魏欣 薛顺利 +4 位作者 杨帆 李响 刘振鸿 薛罡 高品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97-702,共6页
为研究污泥高温厌氧消化过程中零价铁(Fe0)对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消减影响,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了7种四环素抗性基因(TC-ARGs,包括tetA、tetC、tetG、tetM、tetO、tetW和tetX)及第一类整合子int I1基因在厌氧消化过程中的丰度变化... 为研究污泥高温厌氧消化过程中零价铁(Fe0)对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消减影响,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了7种四环素抗性基因(TC-ARGs,包括tetA、tetC、tetG、tetM、tetO、tetW和tetX)及第一类整合子int I1基因在厌氧消化过程中的丰度变化,同时检测分析了挥发性脂肪酸(VFAs)的质量浓度变化,并探讨了目标基因与VFAs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适量Fe0(如0.10 g·g^(-1),以Fe0/VSS计)不仅可以强化污泥厌氧消化进程,显著提高总VFAs和乙酸的产生量,而且能够增强TCARGs和int I1基因的消减效果.尽管如此,过量Fe0(如1.17 g·g^(-1),以Fe0/VSS计)对污泥高温厌氧消化过程中TC-ARGs和int I1基因消减的增强效果并不显著,推测可能是由于基因水平转移的发生所导致的.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TC-ARGs(除tetO基因外)和int I1基因与乙酸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表明乙酸可能对TC-ARGs和int I1基因的消减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价铁 高温消化 四环素抗性基因 第一类整合子 挥发性脂肪酸
原文传递
温度对厨余垃圾高温厌氧消化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杨璐 张影 +3 位作者 汤岳琴 孙照勇 黄玉莲 木田建次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04-711,共8页
使用全混流反应器(CSTR),研究53℃和60℃条件下厨余垃圾的处理效果,同时利用T-RFLP(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以及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的方法,对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跟踪解析.结果表明,在温度为53℃、挥发性总固体(VTS)负荷为4 g L-1 ... 使用全混流反应器(CSTR),研究53℃和60℃条件下厨余垃圾的处理效果,同时利用T-RFLP(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以及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的方法,对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跟踪解析.结果表明,在温度为53℃、挥发性总固体(VTS)负荷为4 g L-1 d-1时,处理性能稳定,有机酸积累少,产气率约为900 mL/g VTS;当温度升高至60℃时,TOC和有机酸积累,产气率显著下降.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表明,当温度从53℃升高至60℃后,细菌群落从以发酵产酸菌群为主转变为以各类发酵菌和有机酸氧化菌为主,产甲烷菌群落中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比例下降,而氢营养型产甲烷菌比例升高.运行温度从53℃升高至60℃后厌氧处理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比例下降,乙酸的消耗需要通过乙酸氧化菌和氢营养型的产甲烷菌的协同作用,产甲烷速率降低,从而导致处理能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厨余垃圾 高温消化 产甲烷微生物群落 T-RFLP分析 克隆文库分析
原文传递
城市有机生活垃圾高温厌氧转化生物质能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吴满昌 孙可伟 +4 位作者 李如燕 孙艳 张海东 倪骏 于红艳 《能源工程》 2005年第6期44-46,共3页
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城市有机生活垃圾的高温厌氧(批量)消化工艺实验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了在55℃的高温条件下累积产气量与消化时间的关系,C/N比与产气量的关系,消化过程中pH值变化,并研究了垃圾高温发酵实验过程中沼气中的CH4... 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城市有机生活垃圾的高温厌氧(批量)消化工艺实验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了在55℃的高温条件下累积产气量与消化时间的关系,C/N比与产气量的关系,消化过程中pH值变化,并研究了垃圾高温发酵实验过程中沼气中的CH4和CO2的含量变化,其中甲烷含量最高可达75.3%。实验结果表明,城市生活垃圾高温消化的降解效果较好,产气量较高,启动时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生活垃圾 高温消化 C/N 沼气
下载PDF
9种抗生素对污泥高温厌氧消化的急性抑制 被引量:8
8
作者 马清佳 田哲 +3 位作者 员建 宋建阳 杨敏 张昱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084-2093,共10页
通过急性抑制实验方法评价了9种抗生素(2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核糖霉素、链霉素,2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螺旋霉素,2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土霉素,以及林可霉素、氯霉素和头孢唑啉)在2种浓度(25 mg·L^(-1)和50 mg·L^(-1)... 通过急性抑制实验方法评价了9种抗生素(2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核糖霉素、链霉素,2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螺旋霉素,2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土霉素,以及林可霉素、氯霉素和头孢唑啉)在2种浓度(25 mg·L^(-1)和50 mg·L^(-1))水平下对污泥高温(55℃)厌氧消化的急性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土霉素与链霉素在2种浓度水平下均未对高温厌氧消化产生急性抑制,而四环素与核糖霉素仅在50 mg·L^(-1)水平下导致甲烷累计产量分别下降了36.13%和17.50%。头孢唑啉、林可霉素、红霉素、螺旋霉素和氯霉素在25 mg·L^(-1)浓度水平下即表现出较强的急性抑制效果,其中25 mg·L^(-1)的林可霉素和氯霉素暴露系统中甲烷的累计产量分别下降了29.39%和19.88%,50 mg·L^(-1)浓度水平下进一步降低到51.27%和49.46%。而头孢唑啉、红霉素和螺旋霉素在25 mg·L^(-1)和50 mg·L^(-1)浓度水平下表现出相似的急性抑制效果,累计甲烷产量分别降低了43.03%~47.49%、40.60%~44.91%和54.61%~55.69%。高温厌氧消化前后挥发性有机酸的变化表明,林可霉素主要通过抑制丁酸互营氧化菌活性降低乙酸产量从而降低甲烷产量,50 mg·L^(-1)的核糖霉素主要抑制乙酸型产甲烷古菌活性,而红霉素、螺旋霉素、氯霉素、头孢唑啉和四环素可同时抑制产甲烷古菌和丁酸互营氧化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消化 抗生素 头孢唑啉 氯霉素 急性抑制
原文传递
城市生活垃圾高温厌氧转化生物质能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吴满昌 孙可伟 +4 位作者 李如燕 孙艳 张海东 倪骏 于红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5-126,129,共3页
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与处置问题已成为研究热点,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城市生活垃圾高温厌氧(批量)发酵实验进行一些初步探索,研究了在55℃的高温条件下累积产气量与消化时间的关系,C/N与产气量的关系;消化过程中pH值变化的关系,... 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与处置问题已成为研究热点,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城市生活垃圾高温厌氧(批量)发酵实验进行一些初步探索,研究了在55℃的高温条件下累积产气量与消化时间的关系,C/N与产气量的关系;消化过程中pH值变化的关系,并研究了垃圾高温发酵实验过程中沼气中的CH4和CO2的含量变化,其中甲烷含量可达75.3%。实验结果表明,城市生活垃圾高温消化的降解效果较好,产气量较高,启动时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 高温消化 C/N 沼气
下载PDF
基于再生水源热泵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冷热联供系统 被引量:8
10
作者 田磊 史琳 +2 位作者 吴静 安青松 施汉昌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共5页
城市污水处理厂高耗能限制其运转及发展,基于能耗分析提出了污水处理厂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技术路线。再生水源热泵回收污水厂外排水低温余热,将其提升后满足污泥高温消化等需热工艺;被吸取热量后低温水用于建筑制冷,形成再生水源热泵冷热... 城市污水处理厂高耗能限制其运转及发展,基于能耗分析提出了污水处理厂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技术路线。再生水源热泵回收污水厂外排水低温余热,将其提升后满足污泥高温消化等需热工艺;被吸取热量后低温水用于建筑制冷,形成再生水源热泵冷热联供系统。研究了冷热联供系统工况,以系统联合负荷收益性能系数为指标,提出夏季工况下联供系统最优制冷量即热泵蒸发侧吸热量,分析了蒸发温度对制冷效率影响。整体能流分析表明,再生水源热泵冷热联供系统可降低城市污水厂污泥厌氧消化处理工艺和建筑制冷供暖能耗,夏季和冬季工况节能率分别可达30%、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工学 再生水源热泵 污泥高温消化 冷热联供系统
下载PDF
高温污泥厌氧消化器的启动 被引量:7
11
作者 吴静 赵鹏娟 +3 位作者 田磊 史琳 施汉昌 姜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20-523,共4页
污泥厌氧消化是最常用的污泥减量化和稳定化技术,高温消化污泥稳定快,但我国缺乏启动和运行经验,故进行了高温厌氧消化器处理剩余活性污泥的中试启动试验.所采用的消化器为内循环消化器,它属于升流式反应器,依赖回流沼气控制反应器的水... 污泥厌氧消化是最常用的污泥减量化和稳定化技术,高温消化污泥稳定快,但我国缺乏启动和运行经验,故进行了高温厌氧消化器处理剩余活性污泥的中试启动试验.所采用的消化器为内循环消化器,它属于升流式反应器,依赖回流沼气控制反应器的水力状况.启动采用了分步适应的策略,促进厌氧细菌适应温度、反应器构型和处理对象的变化.主要措施有:启动初期以容易降解的葡萄糖促进厌氧细菌的稳定和繁殖,有机负荷(以COD计)为2.4 kg/(m3.d);促进内循环形成;控制反应器pH变化;逐渐增加加入的剩余污泥量并及时启动热水解槽促进污泥水解.第63 d启动完成时,有机负荷(以VSS计)为1.60 kg/(m3.d),VSS的平均产气率为0.51 L/g,即每m3污泥(96%含水率)产15.3 m3沼气,VSS和SS去除率分别为60.8%和45.8%,表明启动策略和措施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循环消化 高温消化 剩余活性污泥 升流式反应器 启动
原文传递
污泥高温厌氧消化工程运行及碳足迹特点案例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赵刚 唐建国 徐竟成 《净水技术》 CAS 2022年第7期83-89,共7页
以美国西海岸规模最大的Hyperion污水处理厂为例,分析了污水处理厂污泥的泥质、处理工艺以及污泥高温厌氧消化的运行特点,评价了污泥处理处置全流程的能量平衡和碳足迹。结果表明,污泥高温厌氧消化运行稳定、有机质降解率高、净能耗低,... 以美国西海岸规模最大的Hyperion污水处理厂为例,分析了污水处理厂污泥的泥质、处理工艺以及污泥高温厌氧消化的运行特点,评价了污泥处理处置全流程的能量平衡和碳足迹。结果表明,污泥高温厌氧消化运行稳定、有机质降解率高、净能耗低,具有突出的碳减排效应。高温厌氧消化污泥产物具有较高的土地利用价值,污泥高温厌氧消化+土地利用的处理处置方式碳足迹为-179 kg CO_(2)/(t DS),可认为是碳中和处理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处理 高温消化 土地利用 能耗 碳足迹
下载PDF
模拟废水高温厌氧消化出水中SMP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何品晶 赵有亮 +2 位作者 郝丽萍 吕凡 邵立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5-321,共7页
为考察废水高温厌氧消化出水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的特性,采用高温厌氧序批式反应器处理葡萄糖模拟废水,运用尺寸排除色谱(SEC)分离厌氧消化出水溶解性有机物(DOM),结合溶解性有机碳(DOC)、UV254吸光度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方法,对不... 为考察废水高温厌氧消化出水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的特性,采用高温厌氧序批式反应器处理葡萄糖模拟废水,运用尺寸排除色谱(SEC)分离厌氧消化出水溶解性有机物(DOM),结合溶解性有机碳(DOC)、UV254吸光度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方法,对不同分离组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SMP在出水DOM(356mg/L,以DOC计)中占90.8%,其在高分子量(MW)(10k^100kDa)、中等MW(1k^10kDa)和低MW(<1kDa)内的含量分别为46.8%、45.4%和7.8%.高MW内的SMP比中等、低MW内的SMP有更高的芳香度.废水高温厌氧消化出水中SMP的荧光物质以高的酪氨酸类物质含量,低的富里酸和腐殖酸类物质含量为主要特征.低MW区域的SMP主要包括酪氨酸类物质,而富里酸和腐殖酸类物质主要集中于中等MW区域,色氨酸类和微生物副产物类物质在各MW区域内均有分布.高、中等MW区域(不含630Da<MW<4kDa部分)内的荧光物质组成并无显著差异,但色氨酸和微生物副产物类物质的结构形态则产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微生物产物 高温消化 尺寸排除色谱 三维荧光光谱 UV254吸光度
下载PDF
超声破解促进污泥高温厌氧消化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韩育宏 季民 +3 位作者 李庆 张子生 刘志强 何寿杰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33,共4页
城市污水厂的剩余污泥经槽式超声波反应器预处理后,被投加到小型高温厌氧反应器中进行消化处理,通过改变投配率来控制厌氧消化时间,研究超声破解对高温厌氧消化反应速率和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未经预处理的污泥相比,超声破解能... 城市污水厂的剩余污泥经槽式超声波反应器预处理后,被投加到小型高温厌氧反应器中进行消化处理,通过改变投配率来控制厌氧消化时间,研究超声破解对高温厌氧消化反应速率和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未经预处理的污泥相比,超声破解能够明显提高污泥高温厌氧消化的生物气产量及对有机物的去除率。控制组在停留时间为20d时对TCOD的去除率为37.29%,而破解污泥在第8天时的去除率就达到了39.60%。这表明污泥经超声破解后其厌氧消化性能得到改善,超声破解不但可以提高厌氧消化对有机物的去除率,而且可以缩短反应时间,在不影响厌氧消化反应正常进行的条件下,还实现了污泥的减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超声破解 高温消化 污泥停留时间
下载PDF
再生水源热泵应用于污泥厌氧处理的能流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田磊 史琳 +1 位作者 吴静 施汉昌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50,共4页
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容易腐败成为新的环境污染源,污泥高温厌氧消化是解决污染并实现污泥资源化的有效途径,但处理工艺的高能耗成为限制厌氧消化系统推广应用的瓶颈问题。通过将再生水源热泵应用到污泥消化流程中,提... 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容易腐败成为新的环境污染源,污泥高温厌氧消化是解决污染并实现污泥资源化的有效途径,但处理工艺的高能耗成为限制厌氧消化系统推广应用的瓶颈问题。通过将再生水源热泵应用到污泥消化流程中,提出了一种适合现阶段我国污水处理厂的能源综合利用技术路线。再生水源热泵回收污水处理厂外排再生水所含低温余热,将其提升后满足污泥高温厌氧消化供热要求,同时厌氧消化工艺产出沼气,可供给用做污水处理曝气流程的风机动力源。能流分析表明,再生水源热泵的应用可有效降低污泥厌氧消化处理的能耗,所产沼气可替代污水曝气处理流程中鼓风机40%电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稳定 高温消化 再生水源热泵
下载PDF
提高污泥含固率对高温厌氧消化互营产甲烷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朱俊兆 卓杨 +4 位作者 华飞虎 周梦雨 王雪娜 刘金洋 韩芸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697-4707,共11页
以常规含固率(2%)剩余污泥高温厌氧消化排泥为接种污泥,分析接种污泥在不同氨浓度下厌氧消化各步骤的动力学速率变化,并以热水解预处理的高含固污泥(10%)为基质进行连续试验,探讨高温厌氧消化条件下基质由常规含固率快速切换至高含固率... 以常规含固率(2%)剩余污泥高温厌氧消化排泥为接种污泥,分析接种污泥在不同氨浓度下厌氧消化各步骤的动力学速率变化,并以热水解预处理的高含固污泥(10%)为基质进行连续试验,探讨高温厌氧消化条件下基质由常规含固率快速切换至高含固率的产甲烷性能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氨浓度上升,接种污泥对乙酸、丙酸、丁酸和热水解污泥的比产甲烷活性均有所下降,但其氢利用速率和互营乙酸氧化速率未受到显著影响.高温厌氧消化基质含固率由2%切换至10%连续运行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机负荷高达14g COD/(L·d)时,虽然系统COD去除率不足(27.99±3.66)%,且存在VFAs积累(10.41±2.25)g COD/L,但pH值仍可稳定在(7.74±0.09),说明该切换策略具有可行性.稳定运行系统中产氢产乙酸和互营乙酸氧化功能菌属以Coprothermobacter(15.29%)、Anaerobaculum(8.89%)、Tepidimicrobium(17.99%)和Syntrophomonas(1.60%)为主,切换后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Methanothrix被淘汰,而参与互营乙酸氧化过程的Methanosarcina和Methanothermobacter相对丰度显著提高,说明体系通过构建互营乙酸氧化产甲烷途径来抵御高温高氨的环境胁迫.因此,以常规含固率高温厌氧消化污泥作为接种泥是实现由常规含固率切换至高含固热水解-高温厌氧消化的有效策略,并且接种污泥的互营乙酸氧化活性是切换成功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固污泥 高温消化 热水解预处理 互营乙酸 氨抑制
下载PDF
两级厌氧工艺处理茶多酚废水的工业化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艳茹 杨景亮 +1 位作者 罗晓 沈平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74-77,共4页
研究了工业规模两级 UASB反应器在不同温度、不同运行方式下对茶多酚废水的处理效能。结果表明 ,将一级高温 UASB与一级中温 UASB反应器串联 ,系统出水水质最佳。当系统 ρ(进水 COD) 2 1 0 0 7~ 2 5 772 mg/L,有机负荷 (以 COD计 ) 8.... 研究了工业规模两级 UASB反应器在不同温度、不同运行方式下对茶多酚废水的处理效能。结果表明 ,将一级高温 UASB与一级中温 UASB反应器串联 ,系统出水水质最佳。当系统 ρ(进水 COD) 2 1 0 0 7~ 2 5 772 mg/L,有机负荷 (以 COD计 ) 8.2 kg/( m3·d)左右 ,系统 ρ(出水 COD)可降低到 1 5 6 8mg/L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消化 中温消化 UASB反应器 茶多酚废水
下载PDF
中温厌氧消化与高温厌氧消化对污泥重金属风险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田中科 王芬 闫钊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106-5113,共8页
通过分析中温厌氧消化+机械脱水以及热水解预处理+高温厌氧消化工艺过程中重金属含量与形态的变化,研究了中温厌氧消化与高温厌氧消化工艺对污泥重金属风险、形态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温厌氧消化工艺增加了污泥中Cd、Cr、Cu、Ni... 通过分析中温厌氧消化+机械脱水以及热水解预处理+高温厌氧消化工艺过程中重金属含量与形态的变化,研究了中温厌氧消化与高温厌氧消化工艺对污泥重金属风险、形态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温厌氧消化工艺增加了污泥中Cd、Cr、Cu、Ni和Zn的含量,重金属污染等级和潜在生态风险增强.高温厌氧消化工艺降低了污泥Cd和Cr的含量,重金属污染等级和潜在生态风险降低.其中,N厂污泥主要致污染金属为Cd和Zn,S厂污泥主要致污染金属为Cd;Cd是6种重金属风险系数最高的,是污泥潜在生态危害的最大贡献者.中温厌氧消化后,污泥中Cd、Ni、Pb和Zn的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所占质量分数之和降低;Cd、Cr、Cu和Ni的残渣态所占质量分数降低.可见,中温厌氧消化后,污泥重金属的潜在毒性和稳定态向直接毒性转化.高温厌氧消化后,污泥Cd、Cr、Cu、Pb和Zn的可交换态所占质量分数降低;Cd、Cr、Cu、Ni、Pb和Zn的残渣态所占质量分数亦降低,可见,高温厌氧消化后,重金属的直接毒性和稳定态向潜在毒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温消化 高温消化 重金属 形态与稳定性 潜在生态危害
原文传递
热水解对初沉污泥高温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的影响研究
19
作者 张雪 王恒 《化工管理》 2024年第11期145-148,共4页
厌氧消化是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泥的主要方式,传统污泥厌氧消化有机物转化率和产气性能都较低,采用热水解结合高温厌氧消化进行小试试验,考察热水解工艺对初沉污泥高温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热水解后初沉污泥最大... 厌氧消化是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泥的主要方式,传统污泥厌氧消化有机物转化率和产气性能都较低,采用热水解结合高温厌氧消化进行小试试验,考察热水解工艺对初沉污泥高温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热水解后初沉污泥最大粒径、平均粒径和中值粒径分别是处理前的0.49倍、0.55倍和0.51倍,污泥中可以被厌氧微生物分解的有机物含量明显提升,COD溶出率达到27.1%。热水解处理之后的初沉污泥相较于处理之前单位VS总产气量提高了21.93%,有机物转化率提高了4.93%,热水解工艺有效提高了初沉污泥高温厌氧消化的产气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沉污泥 热水解 高温消化 消化产气量
下载PDF
青岛市餐厨垃圾与菜市场垃圾混合高温厌氧消化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占美丽 董蕾 +2 位作者 孙英杰 李成立 封琳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945-1950,共6页
在中试规模下,研究青岛市餐厨垃圾与菜市场垃圾混合(质量比1∶1)高温厌氧消化实验,通过监测厌氧消化过程中产气量、气体组成等产气情况和消化液中pH值、SCOD、NH3-H、VFAs含量和组分等化学指标变化,确定混合厌氧消化的最大有机负荷,并... 在中试规模下,研究青岛市餐厨垃圾与菜市场垃圾混合(质量比1∶1)高温厌氧消化实验,通过监测厌氧消化过程中产气量、气体组成等产气情况和消化液中pH值、SCOD、NH3-H、VFAs含量和组分等化学指标变化,确定混合厌氧消化的最大有机负荷,并分析混合高温厌氧消化技术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青岛市餐厨垃圾与菜市场垃圾混合高温厌氧消化产甲烷具有技术可行性;(2)混合厌氧消化的最大有机负荷可达4.069 kg VS/(m3.d);(3)当系统最大有机负荷时,每天每千克VS最高可产生甲烷量0.346 m3;(4)混合厌氧消化可削减氨氮对餐厨垃圾单独厌氧消化产沼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厨垃圾 菜场垃圾 混合高温消化 有机负荷 氨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