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绒的化学成分研究
1
作者 雷青会 靳景惠 +3 位作者 李东阳 魏文君 陈随清 郭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949-3955,共7页
目的对艾绒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ODS、MCI、Sephadex LH-20和prep HPLC等现代色谱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利用MS、NMR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单体化合物结构;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 目的对艾绒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ODS、MCI、Sephadex LH-20和prep HPLC等现代色谱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利用MS、NMR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单体化合物结构;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开展新化合物的抗炎活性评价。结果从艾绒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S,5S)-5-[(R)-5'-hydroxy-2'-methyl-3'-oxocyclopent-1'-en-1'-yl]-3-methylene-4-(3-oxobutyl)dihydrofuran-2(3H)-one(1)、iso-seco-tanapartholide(2)、3-methoxy-tanapartholide(3)、3-acetyl-iso-seco-tanapartholide(4)、甲基条叶蓟素(5)、圣草酚(6)、泽兰黄素(7)、半齿泽兰素(8)、茵陈色原酮(9)、矢车菊黄素(10)、柚皮素(11)、高圣草酚(12)、异泽兰黄素(13)。化合物1能够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NO的生成量,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_(50))值为(31.15±2.30)μmol/L。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并命名为1R-长叶艾菊内酯,化合物4为首次从菊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绒 倍半萜类 黄酮类 抗炎 1R-长叶艾菊内酯 3-acetyl-iso-seco-tanapartholide 泽兰黄素 柚皮素
原文传递
黄花蒿中1个新的香豆素苷类化合物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倩 侯国梅 +1 位作者 李丹毅 李占林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2953-2958,共6页
目的研究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全草大极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Sephadex LH-20柱色谱、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黄花蒿70%乙醇冷浸提取物的甲醇可溶部位中共... 目的研究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全草大极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Sephadex LH-20柱色谱、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黄花蒿70%乙醇冷浸提取物的甲醇可溶部位中共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黄花蒿苷A(1)、东莨菪苷(2)、2,4-二羟基-6-甲氧基苯乙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3)、咖啡酸甲酯(4)、水杨酸(5)、阿魏酸(6)、香草酸(7)、2,4-二羟基-6-甲氧基苯乙酮(8)、高圣草酚(9)、棕鳞矢车菊黄酮素(10)、penduletin(11)、甲氧基寿菊素(12)、圣草酚(13)和(R)-15,16-didehydrocoriolic acid(14)。结论化合物1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香豆素苷;化合物14为首次从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首次从黄花蒿中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蒿 香豆素 黄酮类 黄花蒿苷A
原文传递
珍珠莲中主要成分高圣草酚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
作者 谢瑶 周妮 +2 位作者 孙志伟 黄静 秦文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332-335,共4页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研究珍珠莲中主要成分高圣草酚经不同给药途径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以黄芩苷为内标物,血浆样品经0.2%的甲酸-乙腈溶液沉淀蛋白。采用Thermo Syncronis C18色谱柱(50 mm×...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研究珍珠莲中主要成分高圣草酚经不同给药途径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以黄芩苷为内标物,血浆样品经0.2%的甲酸-乙腈溶液沉淀蛋白。采用Thermo Syncronis C18色谱柱(50 mm×2.1 mm,1.7μm),以乙腈-0.2%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质谱分析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扫描模式。用DAS2.1软件模拟计算,比较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两种给药方式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高圣草酚在测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日内与日间精密度均≤±15%,提取回收率≥75%。高圣草酚经不同给药途径后的AUC0-t、AUC0-∞、CLZ/F、MRT和半衰期等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给药组吸收及消除速率明显大于腹腔给药组(P<0.05)。结论:由于高圣草酚吸收和代谢的速度较快,急性发病期应采用静脉注射方式给药,而为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慢性发病期应选择腹腔注射方式给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药途径 腹腔注射 静脉注射 药代动力学
下载PDF
高圣草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
4
作者 吴云辉 杨福秋 《医药工业》 CAS 1988年第1期17-20,16,共5页
槲寄生水提取液制成的注射液对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现以其甙元高圣草酚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具有不同酸、碱性侧链的氨基酸和二肽衍生物。初步药理结果表明,在相同剂量下,所有氨基酸和二肽衍生物(8a~f)对 ADP 诱导的兔血小... 槲寄生水提取液制成的注射液对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现以其甙元高圣草酚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具有不同酸、碱性侧链的氨基酸和二肽衍生物。初步药理结果表明,在相同剂量下,所有氨基酸和二肽衍生物(8a~f)对 ADP 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均比甙元显著增强。其中,赖氨酸(3e(?)和甘氨酰丙氨酸的衍生物(3f)当剂量为0.54 μmol/ml 时,抑制率可达100%,而甙元在此剂量则无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寄生 衍生物 合成 生物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