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9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久居高原者重返平原后脱适应规律的生理学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37
1
作者 吴天一 李万寿 +5 位作者 王晓真 缪澄宇 张世杰 张旭辉 张丽珠 宋长平 《高原医学杂志》 CAS 1992年第2期1-4,共4页
本文报告曾长期移居青海高原(海拔2260~4200m)后返回沿海地区(上海、南京)者534人,用症状调查结合重量指标测试,结果显示:其生理学指标与高原适应性变化呈反向性趋动而逐渐恢复平原值,功能性变化在前,结构性改变在后。结合临床学可分... 本文报告曾长期移居青海高原(海拔2260~4200m)后返回沿海地区(上海、南京)者534人,用症状调查结合重量指标测试,结果显示:其生理学指标与高原适应性变化呈反向性趋动而逐渐恢复平原值,功能性变化在前,结构性改变在后。结合临床学可分为三个类型:即稳定型,占54.1%,好转型,占33.9%,反应型,占12%,对此三型的特征、机理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适应 下到平原 适应
原文传递
高原环境中藏猪血液生理指标测定与比较 被引量:36
2
作者 强巴央宗 张浩 +3 位作者 白玛央宗 刘金凤 商鹏 丹增旺久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382-2384,共3页
藏猪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地方猪种。为了解其血液生理特征,本研究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6月龄藏猪和同环境中长白猪的血液常规生理指标,比较品种和性别的影响。结果表明性别对6月龄猪血液生理指标影响均不显著(P>0.05),藏猪比长白猪... 藏猪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地方猪种。为了解其血液生理特征,本研究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6月龄藏猪和同环境中长白猪的血液常规生理指标,比较品种和性别的影响。结果表明性别对6月龄猪血液生理指标影响均不显著(P>0.05),藏猪比长白猪具有较高的WBC、LY#、Mid#、Mid#、PLT、PEW和PCT,但RBC、HGB、HCT、MCH明显较低(P<0.05)。藏猪血液生理指标具有高海拔低氧适应特征,抗病性能好,血液生理指标与人类有一定的相似性,适合用于医学实验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猪 血液生理 高原适应
下载PDF
不同海拔地区两种小型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比较 被引量:19
3
作者 郭晓宇 冯小明 +2 位作者 陆璐 王红义 牛廷献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90-1494,共5页
本试验旨在比较高原蕨麻小型猪与平原巴马小型猪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差异,为高原蕨麻小型猪的实验动物化提供理论基础。试验分别在高原地区和西安市采集高原蕨麻小型猪与巴马小型猪血样,检测10项血液生理指标和14项血液生化指标,并对结... 本试验旨在比较高原蕨麻小型猪与平原巴马小型猪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差异,为高原蕨麻小型猪的实验动物化提供理论基础。试验分别在高原地区和西安市采集高原蕨麻小型猪与巴马小型猪血样,检测10项血液生理指标和14项血液生化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血液生理指标中高原蕨麻小型猪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MH)均极显著高于巴马小型猪(P<0.01),血小板(PLT)、红细胞分布列宽变异系数(RDW-CV)和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与巴马小型猪相比差异显著(P<0.05);血液生化指标中高原蕨麻小型猪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葡萄糖(GLU)、肌酐(CRE)均极显著高于巴马小型猪(P<0.01),其余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高原蕨麻小型猪具有低氧适应的生理特征,与巴马小型猪相比有独特的高原适应性,具有开发成为高原疾病动物模型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蕨麻小型猪 巴马小型猪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高原适应
下载PDF
牦牛高原适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4
作者 杨柏高 郝海生 +2 位作者 杜卫华 朱化彬 赵学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3,共12页
牦牛广泛分布于海拔3 000~5 000 m的高原地区,是当地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畜种。经过长期适应性进化,牦牛在生理结构以及遗传分子方面表现出高原适应性特征。随着组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牦牛高原适应机制得到进一步揭示。本文参考国内外相... 牦牛广泛分布于海拔3 000~5 000 m的高原地区,是当地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畜种。经过长期适应性进化,牦牛在生理结构以及遗传分子方面表现出高原适应性特征。随着组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牦牛高原适应机制得到进一步揭示。本文参考国内外相关报道,对牦牛高原低氧适应的肺、心生理结构和分子机制,高寒环境适应的被毛周期性调控及脂肪沉积代谢的分子机制,抗病分子基础,雌雄牦牛繁殖的生理基础和分子机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高原适应 低氧 高寒环境 抗病 繁殖
下载PDF
高原环境对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男性精液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顾本宏 刘锋 +9 位作者 李君 朱子珏 泥永陶 李朋 陈愍 多吉卓玛 薛云婧 陈慧兴 欧珠罗布 李铮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7-32,共6页
目的:探讨世居高原藏族和移居高原汉族生育与不育人群精液参数特征,分析高原环境对男性生育力的影响。方法:从不育门诊收集男性不育人群1 563例,其中世居藏族698例,移居汉族865例;生育人群为西藏阜康妇产儿童医院员工,共56例,其中世居藏... 目的:探讨世居高原藏族和移居高原汉族生育与不育人群精液参数特征,分析高原环境对男性生育力的影响。方法:从不育门诊收集男性不育人群1 563例,其中世居藏族698例,移居汉族865例;生育人群为西藏阜康妇产儿童医院员工,共56例,其中世居藏族33例,移居汉族23例。行精液常规分析、精子DNA完整性检测、外周血生殖激素测定,分别比较世居藏族及移居汉族不育人群生育力特征和生育人群主要精液参数和生殖激素水平。结果:在两组不育人群中,世居藏族较移居汉族人群无精子症、严重少精子症、精液粘稠度异常发病率显著增高(分别为5.87%vs 2.89%、3.15%vs 1.73%,P<0.05;43.12%vs 25.89%,P<0.01),而精液参数正常者和少精子症、严重弱精子症、严重畸形精子症患者百分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81.08%vs 87.39%、5.44%vs3.93%、4.44%vs 4.04%、4.58%vs 6.59%,P均>0.05)。在已育人群中,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在年龄[(32.42±4.82)岁vs(34.57±6.01)岁]、精子浓度[(143.69±85.74)×106/ml vs(155.11±82.56)×106/ml]、直线运动速度(VSL)[(25.74±3.94)μm/s vs(27.24±3.46)μm/s]、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8.22±4.35)%vs(7.28±2.46)%]、精子DNA碎片指数(DFI)[(25.49±7.88)%vs(24.52±11.86)%]、TT[(17.97±2.98)nmol/L vs(15.72±6.38)nmol/L]、FSH[(5.51±1.62)IU/L vs(4.17±2.08)IU/L]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移居汉族男性精子活动率明显高于世居藏族男性[(79.75±14.67)%vs(66.58±17.21)%,P<0.05],而曲线运动速度(VCL)[(60.97±2.71)μm/s vs(71.14±82.13)μm/s,P<0.05)]、LH[(4.28±1.20)IU/L vs(5.84±1.15)IU/L,P<0.05]均较世居藏族低。结论:移居高原汉族人群在习服高原低氧环境过程中,其精子浓度、精子活力等发生适应性改变,且无精子症、严重少精子症等发病率低于世居藏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适应 男性生育力 男性不育 精液参数 藏族 汉族
下载PDF
高原适应和高原训练 被引量:12
6
作者 孙小华 孙雅琴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9-44,共6页
本文综述了关于高原训练和高原适应的有关文献,认为高原训练并不象人们期望的那样,总能给运动成绩的提高带来好处,操作不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关键词 高原适应 高原训练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东菊 申旭科 +4 位作者 成婷 夏欢 刘武 高星 陈发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75-482,共8页
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历史是近年多学科研究的热点科学问题.近年,对该问题的研究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在青藏高原早期人类活动和现代藏族人群起源两个方面.最新两项考古学研究将青藏高原最早人类活动的时间分别推早至距今4万年... 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历史是近年多学科研究的热点科学问题.近年,对该问题的研究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在青藏高原早期人类活动和现代藏族人群起源两个方面.最新两项考古学研究将青藏高原最早人类活动的时间分别推早至距今4万年和距今16万年,显示在现代人之前丹尼索瓦古老型智人(丹尼索瓦人)已经于中更新世开始了适应高原环境的征程.而最新两项独立的语言学和遗传学研究,均证明现代藏族人群主体来自距今5000年前后向青藏高原大规模扩散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粟作农业人群.以上新成果,为深入理解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的扩散和对高海拔环境的适应等问题提供了关键材料,同时也引发了更多关于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和东亚中晚更新世人类演化等问题的新思考,为将来开展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史前人类 藏族起源 高原适应
原文传递
藏族高原适应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云天 格日力 《青海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33-136,共4页
关键词 藏族 高原适应 遗传学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史前人类定居历史与藏族人群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 被引量:11
9
作者 崔超英 祁学斌 +2 位作者 欧珠罗布 吴天一 宿兵 《高原科学研究》 2017年第1期76-82,共7页
青藏高原由于其低氧环境而成为人类居住的最极端环境之一,世代居住于青藏高原的藏族居民已对高原低氧极端环境产生了最佳的生理适应。文章结合国内外有关高原适应研究的最新进展,对西藏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在青藏高原史前人类定居历史... 青藏高原由于其低氧环境而成为人类居住的最极端环境之一,世代居住于青藏高原的藏族居民已对高原低氧极端环境产生了最佳的生理适应。文章结合国内外有关高原适应研究的最新进展,对西藏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在青藏高原史前人类定居历史与藏族人群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指出,自2010年以来,国内外科学家已经初步鉴定了EPAS1与EGLN1这两个低氧通路关键基因的主要功能位点,并揭示了EPAS1与EGLN1在高原藏族人群中主要是通过下调其表达水平来维持高原低氧环境中的相对较低的血红蛋白浓度,进而降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带来的风险,且藏族人群通过调控血红蛋白浓度来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调控机制在海拔4500m以上的极限高海拔低氧环境中不再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人群 高原适应 EPAS1 EGLN1
下载PDF
藏、汉族中遗传差异与高原低氧适应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小薇 李翠莹 《中国输血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77-879,共3页
高海拔低氧是人类面临的严峻环境考验,容易引起高原病发生,而世居高原人群却对其具有独特的适应性。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s,HIFs)相关的EPAS1、EGLN1/PHD2和HIF-1A基因多态性与表达在藏族、汉族人群... 高海拔低氧是人类面临的严峻环境考验,容易引起高原病发生,而世居高原人群却对其具有独特的适应性。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s,HIFs)相关的EPAS1、EGLN1/PHD2和HIF-1A基因多态性与表达在藏族、汉族人群中存在显著差异。对于这3种基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藏族人适应高原的遗传机制。我们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EPAS1、EGLN1/PHD2和HIF-1A基因多态性、表达与高原低氧适应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氧 高原适应 高原适应性基因 遗传差异
下载PDF
急进高海拔地区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彭翠翠 王劲 +3 位作者 金婕 钟前进 童卫东 周林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3期4609-4610,4614,共3页
目的观察平原人员急进高海拔地区后血氧饱和度、心率的变化,为高原地区医学救援提供参考。方法受试者从平原地区(海拔400m)出发,出发前测定血氧饱和度、心率,乘飞机到达海拔4 300m地区时测定血氧饱和度、心率;之后乘车到达海拔3 200m... 目的观察平原人员急进高海拔地区后血氧饱和度、心率的变化,为高原地区医学救援提供参考。方法受试者从平原地区(海拔400m)出发,出发前测定血氧饱和度、心率,乘飞机到达海拔4 300m地区时测定血氧饱和度、心率;之后乘车到达海拔3 200m目的地后动态连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分别在到达后第1~7天测定血氧饱和度、心率;受试者在海拔3 200m地区适应1周后乘车复返海拔4 300m地区,再次测定血氧饱和度、心率。结果进入海拔4 300、3 200m地区后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与平原地区血氧饱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入海拔3 200m地区后第6、7天血氧饱和度与第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乘飞机到达海拔4 300 m地区和乘车复返海拔4 300 m地区的氧饱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海拔的增高,动脉血氧饱和度随之下降,平原人员急进海拔3 200m地区第6天能初步适应,在较低海拔地区短时间适应后再进入高海拔地区人体能更好地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 高海拔 血氧饱和度 急进高原 高原适应
下载PDF
High Altitude Adaptation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ibetan Horse Based on the Mitochondrial Genome 被引量:9
12
作者 徐树青 洛桑江白 +7 位作者 华桑 何健 阿叁次仁 王威 童晓梅 梁羽 汪建 郑晓光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720-729,共10页
To investigate genetic mechanisms of high altitude adaptations of animals living in the Tibetan Plateau, three mitochondrial genomes (mt-genome) of Tibetan horses living in Naqu (4,500 m) of Tibetan, Zhongdian (3... To investigate genetic mechanisms of high altitude adaptations of animals living in the Tibetan Plateau, three mitochondrial genomes (mt-genome) of Tibetan horses living in Naqu (4,500 m) of Tibetan, Zhongdian (3,300 m) and Deqin (3,100 m) of Yunnan province were sequenced. The structures and lengths of these three mt-genomes are similar to the Cheju horse, which is related to Tibetan horses, but little shorter than the Swedish horse. The pair-wise identity of these three horses on nucleotide level is more than 99.3%. When the gene encoding the mitochondrial protein of Tibetan horses was analyzed, we found that NADH6 has higher non-synonymous mutation rate in all of three Tibetan horses. This implies that NADH6 may play a role in Tibetan horses' high altitude adaptation. NADH6 is one of the subunits of the complex I in the respiratory chain. Furthermore, 7 D-loop sequences of Tibetan horse from different areas were sequenced, and the phylogeny tree was constructed to study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ibetan horse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genetic diverse was high among Tibetan horses. All of Tibetan horses from Naqu were clustered into one clade, and Tibetan horses from Zhongdian and Deqin were clustered into others clades. The first molecular evidence of Tibetan horses indicated in this study is that Tibetan horse population might have multiple orig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horses mitochondrial genome high altitude adaptation NADH6 PHYLOGENY
下载PDF
高原移居者返回平原30天内的心血管改变 被引量:7
13
作者 西宁铁路医院科研组 《西藏医药》 1996年第4期15-16,共2页
本文跟踪调查了从青海天峻县(海拔3500~3700m)到苏州(10m)疗养30天的37名高原移居者。调查项目包括心功能和动脉血压、X线胸片、动脉血气和血液学指标等。结果显示高原移居者在从高原退四平原的30天内心功能、血压、血氧和全血比... 本文跟踪调查了从青海天峻县(海拔3500~3700m)到苏州(10m)疗养30天的37名高原移居者。调查项目包括心功能和动脉血压、X线胸片、动脉血气和血液学指标等。结果显示高原移居者在从高原退四平原的30天内心功能、血压、血氧和全血比粘度恢复至平原世居者水平,而RBC、Hb和Hct仍高于平原世居者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功能 高原适应 高原适应
全文增补中
高原适应过程中大鼠脑内β-内啡肽含量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谢新民 孟宪纪 白若华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1期33-36,共4页
选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由平原(海拔5m,上海)直接运送到高原(2261m,西宁和3460m,天峻)。以放射免疫分折法研究了大鼠在高原24h.急性缺氧期和30d慢性缺氧期中枢脑内β-内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β-E... 选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由平原(海拔5m,上海)直接运送到高原(2261m,西宁和3460m,天峻)。以放射免疫分折法研究了大鼠在高原24h.急性缺氧期和30d慢性缺氧期中枢脑内β-内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β-EP)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大鼠在两个不同海拔(2261m,3460m)环境24h急性缺氧期与平原对照组相比,脑垂体内β-EP含量降低非常显著(P<0.01),纹状体、丘脑、下丘脑、桥-延脑、海马内β-EP含量均增加非常显著(P<0.01)。2.大鼠在3460m高原30d慢性习服期,垂体及各脑区内β-EP的含量变化呈时相性:即1—3d均呈进行性增加(P<0.01):3-15d呈持续性减少,除中脑、纹状体、丘脑外,均为P<0.01。15-30d垂体、丘脑、皮层、纹状体内β-EP含量仍持续减少(毒体、皮层P<0.01),桥-延脑、下丘脑、海马趋于回升(P<0.01),中脑亦趋于回升(P>0.05)。脑内β-EP的这种变化可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适应 Β-内啡肽 含量变化
下载PDF
阶梯递进与高原适应(习服)中的睡眠——从古代马帮和使者行走高原说起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艳骄 高和 吉宝民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9年第5期560-566,共7页
本文从军事和旅游的角度,介绍了阶梯递进与高原适应(习服)中的睡眠问题。内容包括:阶梯递进与非阶梯递进的概述、阶梯递进方法、高原适应(习服)与高海拔睡眠、高原适应与低海拔睡眠(脱习服)、高原习服及脱习服研究方法、以及预防高原睡... 本文从军事和旅游的角度,介绍了阶梯递进与高原适应(习服)中的睡眠问题。内容包括:阶梯递进与非阶梯递进的概述、阶梯递进方法、高原适应(习服)与高海拔睡眠、高原适应与低海拔睡眠(脱习服)、高原习服及脱习服研究方法、以及预防高原睡眠障碍几个方面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梯递进 高原适应 习服 高原睡眠医学
下载PDF
海拔转移对睡眠与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谭苑芬 陈柏欣 +3 位作者 张坚昇 邵瑞帆 许崇涛 李韵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406-1410,共5页
在不同海拔高度下, 人的睡眠和认知功能存在差异。海拔转移包括从低至高海拔地区转移及其相反过程。低向高海拔地区转移过程分为急性期和高原适应期。急性期可能出现睡眠和认知功能受损, 分别表现为夜间觉醒增多、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升... 在不同海拔高度下, 人的睡眠和认知功能存在差异。海拔转移包括从低至高海拔地区转移及其相反过程。低向高海拔地区转移过程分为急性期和高原适应期。急性期可能出现睡眠和认知功能受损, 分别表现为夜间觉醒增多、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升高、睡眠结构破坏和持续注意力、反应力减退。高原适应期的睡眠和认知功能较急性期有所改善, 可分别表现为睡眠呼吸紊乱程度减轻和持续注意力、反应力部分恢复, 但长期暴露在缺氧的高原环境后, 睡眠和认知功能仍可能变差。高向低海拔地区转移的研究较少, 结果提示睡眠和认知功能可能好转。本文将分别对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转移后的急性期和高原适应期与高海拔向低海拔地区转移后的高原脱适应期中机体的生理特点、临床表现以及各期中的睡眠和认知功能的变化特征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 睡眠 认知功能 高原适应 高原适应
原文传递
藏族——高原适应的佼佼者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天一 《大自然》 2005年第3期4-6,共3页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原适应 低氧适应 高原 高海拔地区
原文传递
高原习服与适应的评估模型构建
18
作者 李昊 刘晓彤 +3 位作者 吴怡璠 王琳 苏瑞 马海林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628-3641,共14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SpO_(2)/HCT比值作为高原习服性评估指标对高原习服与适应的预测价值.收集了西藏自治区某医院2347名接受常规体检的患者体检报告,并由高原病研究专家根据患者体检报告和问诊结果,将患者分为高原习服性组和高原不习服组.采... 本研究旨在分析SpO_(2)/HCT比值作为高原习服性评估指标对高原习服与适应的预测价值.收集了西藏自治区某医院2347名接受常规体检的患者体检报告,并由高原病研究专家根据患者体检报告和问诊结果,将患者分为高原习服性组和高原不习服组.采用SpO_(2)/HCT指标作为高原习服性评估指标,并对两组进行比较.同时,分析高原习服性评估指标与慢性高原病(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CMS)之间的相关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来评估高原习服性评估指标对高原习服良好与不良人群的诊断效能.通过SpO_(2)/HCT指标与世居者生理生化指标的关联,证明了SpO_(2)/HCT比值评估的准确性.本研究确认,SpO_(2)/HCT指标(altitude acclimatization/adaptation index,AAI)能够有效评估个体在高原的习服和适应水平.AAI=1.7228被确定为高原习服和适应的临界值,小于1.7228表示习服和适应不良,而大于等于1.7228表示习服和适应良好.AAI适用于高海拔移居者和世居者的高原习服或适应程度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习服 高原适应 评估 血氧饱和度 红细胞压积
原文传递
高原人群慢性高原病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寒 张致英 +5 位作者 刘丽军 马利锋 梁田 杨雪林 赵锋仓(综述) 康龙丽(审校)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0年第11期1165-1170,共6页
面临高原低氧环境带来的严峻挑战,高原人群有适应和不适应高原两类不同的表现。表现为不适应高原的群体,会受到红细胞增多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适应不良时间的增加,这一群体最终可能罹患慢性高原病。为了揭示适应和慢性高原病在不同人... 面临高原低氧环境带来的严峻挑战,高原人群有适应和不适应高原两类不同的表现。表现为不适应高原的群体,会受到红细胞增多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适应不良时间的增加,这一群体最终可能罹患慢性高原病。为了揭示适应和慢性高原病在不同人群存在差异的原因,目前研究者们运用基因组学技术和遗传统计学方法发现一些重要的遗传分子,如基因EPAS1和SENP1以及相关的单倍型和SNPs等。虽然这些遗传分子暂时缺少足够的功能验证结果,但这些发现为理解慢性高原病的病理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高原 遗传分子 高原人群 高原适应
下载PDF
人类高原适应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郭枫 赵志虎 +1 位作者 张彦 法云智 《军事医学》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778-782,共5页
高原在医学上指海拔2500 m以上的地区,能够引起人体强烈的应激并带来多种高原疾病。目前对于高原适应的研究已确定了诸多影响因素,并在高原人群之中发现了大量的遗传改变与非遗传改变,但相关机制还未充分探讨清楚。该文从人群的遗传水... 高原在医学上指海拔2500 m以上的地区,能够引起人体强烈的应激并带来多种高原疾病。目前对于高原适应的研究已确定了诸多影响因素,并在高原人群之中发现了大量的遗传改变与非遗传改变,但相关机制还未充分探讨清楚。该文从人群的遗传水平、转录水平、蛋白质水平和生理变化4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对高原适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低氧 高原适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