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原喀斯特土壤养分容量及其林木持续性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陈萍 周运超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2017年第1期32-37,共6页
以高原喀斯特地区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中理化指标,探讨了该地区植物生长动态和土壤中营养元素丰缺现状,并对植物生长的土壤养分容量库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喀斯特高原土壤土层较浅,土壤中钾素丰富,氮素、磷素含量较低,氮素是林... 以高原喀斯特地区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中理化指标,探讨了该地区植物生长动态和土壤中营养元素丰缺现状,并对植物生长的土壤养分容量库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喀斯特高原土壤土层较浅,土壤中钾素丰富,氮素、磷素含量较低,氮素是林木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相比之下,磷素在林地土壤中总量低于钾素与氮素,但其有效态所占的比例高于氮和钾,可能是林木生长过程对磷的吸收利用率高于氮和钾。在次生林生态系统群落结构没有大的变化调整条件下,该地区0.1公顷土壤至少能提供云南鼠刺、圆果化香、槲栎等136棵乔木理想状态下生长发育近600年的养分。土壤有效态养分含量可以满足植物生长的养分需求,但在100年后植物体生长发育主要受到有效磷素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喀斯特 土壤养分 持续性
下载PDF
高原喀斯特土壤有机碳短期稳定的温度作用机制
2
作者 唐国勇 张春华 +1 位作者 刘方炎 马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391-3399,共9页
探明有机碳稳定的温度作用机制,是评估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碳源/汇演变趋势的关键.应用土壤密度分组和酸水解技术,采用红外线辐射增温法,对比研究不同升温情景下高原喀斯特土壤及其物理和生化组分中有机碳密度的短期(4a)变化特征.升温情... 探明有机碳稳定的温度作用机制,是评估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碳源/汇演变趋势的关键.应用土壤密度分组和酸水解技术,采用红外线辐射增温法,对比研究不同升温情景下高原喀斯特土壤及其物理和生化组分中有机碳密度的短期(4a)变化特征.升温情景包括不升温(对照)、对称升温(全年同步升温2.0℃)和非对称升温(冬春/夏秋季升温幅度为2.5℃/1.5℃、3.0℃/1.0℃、3.5℃/0.5℃和4.0℃/0℃,低度、中度、高度和极端非对称升温),其中中度非对称升温与该区域多年升温情景类似.结果表明,不同升温情景下表层(0~15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在1.95~2.02 kg·m-2之间,其差异不显著,且与对照(1.94 kg·m-2)差异不显著.升温处理间土壤轻组和重组碳密度、重组顽固性碳密度差异不显著,且与对照差异不显著.5个升温处理轻组顽固性碳平均密度是对照的1.18倍,其中对称升温、低度和中度非对称升温处理显著高于对照.轻组顽固性碳密度和轻组顽固性碳指数随升温的非对称性增加而降低,其中对称升温处理均显著高于中度、高度和极端非对称升温.亚表层(15~30 cm)土壤及其物理和生化组分中有机碳密度对短期升温均不敏感.研究揭示:短期内,升温提高了高原喀斯特土壤非保护组分中有机碳顽固性.基于对称升温情景并不一定会误估全球变暖对土壤有机碳数量和土壤碳物理保护能力的影响,但可能会高估表层土壤(0~15 cm)非保护组分有机碳顽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升温 对称升温 土壤密度组分 酸水解 有机碳顽固性 有机碳稳定性 高原喀斯特
原文传递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原喀斯特洼地土壤主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喜 连宾 +2 位作者 尹洁 刘延惠 崔迎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5771-5775,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原喀斯特洼地土壤主要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1∶10000地形图对特定高原喀斯特洼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划分与归类,分层取样分析土壤剖面特性、理化性质变化。[结果]土层(A+B层)厚度的变化趋势为坡耕(...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原喀斯特洼地土壤主要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1∶10000地形图对特定高原喀斯特洼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划分与归类,分层取样分析土壤剖面特性、理化性质变化。[结果]土层(A+B层)厚度的变化趋势为坡耕(退耕林)地>天然林地>人工林地>灌木林地,土壤剖面特征、水源涵养、颗粒组成、土壤肥力与肥力有效性的相关指标在不同利用方式间发生了相似或相异的规律性变化。土壤综合质量指数的变化趋势为耕地>退耕林地>坡耕地、天然林地>人工林地。耕地土壤综合质量最高,是自然成土和人为经营的结果。3~5年的退耕林地土壤综合质量高于坡耕地,表明造林措施是改善喀斯特洼地坡耕地土壤质量的有效手段。天然林土壤综合质量高于人工林地,这为利用"近自然经营"技术改善喀斯特洼地土壤质量提供了依据。[结论]该研究可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生物治理、土壤质量演化的生物学控制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喀斯特洼地 利用方式 土壤质量
下载PDF
阿哈水库DOM的分离及其对消毒副产物的贡献 被引量:9
4
作者 王志康 韩月 +4 位作者 苟攀 尹海晓 王铭 周国永 兰彬彬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88-1095,共8页
为研究高原喀斯特湖库DOM(dissolved organic matter,溶解性有机质)的组成及其化学特征对DBPs(disinfection byproducts,消毒副产物)生成路径的影响,以西南喀斯特地区贵阳市阿哈水库的DOM为研究对象,结合XAD大孔树脂分离技术,通过化学表... 为研究高原喀斯特湖库DOM(dissolved organic matter,溶解性有机质)的组成及其化学特征对DBPs(disinfection byproducts,消毒副产物)生成路径的影响,以西南喀斯特地区贵阳市阿哈水库的DOM为研究对象,结合XAD大孔树脂分离技术,通过化学表征[包括UV-Vis(紫外-可见光光谱)、FTIR(红外光谱)和3D-EEM(三维荧光光谱)]手段来研究各组分对C-DBPs(含碳消毒副产物)和N-DBPs(含氮消毒副产物)的生成贡献.不同组分芳香性的大小依次为HON(憎水中性物)>HIB(亲水碱)>HOA(憎水酸)>HIN(亲水中性物)≈HIA(亲水酸)>HOB(憎水碱).憎水与亲水DOM的DBPs生成潜能相近.其中,HON最高,其次为HIB和HOA.HIB和HOA的主要卤代反应位分别来源于藻类有机物的蛋白质和富里酸,而HON的DBPs生成潜能的贡献主要为分子中的芳香和共轭不饱和结构.HIA和HIN的构成主要为脂肪烃,贡献较低的DBPs的生成潜能.对于C-DBPs,THMs和HAAs的生成潜能总体相近,不同组分的差异明显.对于N-DBPs,卤乙腈的生成潜能占80%以上,憎水DOM的贡献较高.DBPs的生成路径从UV-Vis、FTIR和3D-EEM的官能团和特征峰解析结果中均得到了较好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喀斯特湖库 溶解性有机质 亲疏水性 消毒副产物 XAD大孔树脂 生成潜能
下载PDF
KMnO4-PAC对高原喀斯特湖库DOM的DBPsFP控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志康 周业 +4 位作者 葛秋诗 罗小勇 桂昕 兰彬彬 周慧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085-5093,共9页
以云贵高原典型喀斯特湖库红枫湖取水口溶解性有机质(DOM)为研究对象,调查不同组合方式下高锰酸钾-聚合氯化铝(KMnO4-PAC)对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潜能(DBPsFP)变化和平均组成分布,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三维荧光光谱(3D-EEM)对部分样品进... 以云贵高原典型喀斯特湖库红枫湖取水口溶解性有机质(DOM)为研究对象,调查不同组合方式下高锰酸钾-聚合氯化铝(KMnO4-PAC)对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潜能(DBPsFP)变化和平均组成分布,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三维荧光光谱(3D-EEM)对部分样品进行化学表征,推断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0.1,0.2,0.4mg/L KMnO4投加量下,DBPsFP降低17.5~73%,DOM的卤代活性化学结构和官能团部分被有效钝化;PAC的网捕和卷扫效应使DBPsFP进一步减少27.9~86.1%,组合工艺对DBPs的生成潜能影响大小为:三卤甲烷(THM4)>卤乙酸(HAA9)>卤乙腈(HAN4)/卤代酮(HK2)/三氯硝基甲烷(TCNM).FTIR的结果表明预氧化后3300cm^-1处的透过率降低,指纹区1000~1300cm^-1处的峰频提升,表明分子中的O-H、COOH和C-O官能团增加,共轭不饱和结构在KMnO4作用下部分消失.3D-EEM验证了外源有机物(腐殖酸)在DOM中占比随KMnO4浓度梯度升高而下降,同时类蛋白结构的吸收峰强度增加,说明最终DBPs贡献可能源于DOM中剩余的小分子类蛋白(氨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 消毒副产物 高原喀斯特湖库 预氧化-混凝 化学表征
下载PDF
Study on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on Soil Qualities in Plateau Karst Depression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喜 连宾 +2 位作者 尹洁 刘延惠 崔迎春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0年第2期173-178,182,共7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land use ways on soil qualities in plateau karst depression.[Method]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were divided by topographic map of 1∶10 000 scales and soil prope...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land use ways on soil qualities in plateau karst depression.[Method]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were divided by topographic map of 1∶10 000 scales and soil properties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were analyzed.[Resul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ariation trend of soil depth(A+B stratum)was slope plough(include returning farm to forest)land>natural forest land>planted forest land>shrub forest land,and relative indexes changing regularities of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teau karst depression Land use types Soil quality
下载PDF
高原喀斯特地区基桩穿越溶洞关键施工技术研究
7
作者 太永丽 马贺雅 +1 位作者 刘克文 翁彦梅 《矿产勘查》 2023年第11期2212-2219,共8页
针对位于复杂高原喀斯特地貌岩溶强发育区的云南丘北县普者黑某酒店建设工程,本文通过工程地质调查、钻探和物探等方法查清了工程场地的稳定性、地基土的特点、岩溶发育和溶洞分布情况。采取多项关键技术保证该工程基桩高效安全穿越溶洞... 针对位于复杂高原喀斯特地貌岩溶强发育区的云南丘北县普者黑某酒店建设工程,本文通过工程地质调查、钻探和物探等方法查清了工程场地的稳定性、地基土的特点、岩溶发育和溶洞分布情况。采取多项关键技术保证该工程基桩高效安全穿越溶洞,如根据勘察成果调整基桩入岩深度提高单桩承载力;基桩旋挖成孔时应用新型聚合物泥浆护壁提高桩身泥浆质量,降低桩底沉渣厚度;合理处置桩身钢筋笼降低充盈系数,减少桩身混凝土用量等。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工程地质勘察、钻探、物探相结合的勘察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查明岩溶发育强烈地区的溶洞分布情况;(2)采用前述关键施工技术保证了工程基桩高效安全穿越溶洞并保证了工程基桩的质量。该研究成果对复杂高原喀斯特地貌岩溶强发育区岩土工程勘察及工程基桩穿越溶洞施工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喀斯特地貌 溶洞 桩基础 勘察 施工技术
下载PDF
欧高原喀斯特环境下高速公路服务区物流节点规划布局的研究
8
作者 汪震 《大众标准化》 2020年第9期41-42,共2页
贵州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具有典型的高原喀斯特地貌,高速公路建设困难重重,长期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经过数代建设者的建设,贵州在黔中大地上构建起了四通八达的高速路网,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 贵州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具有典型的高原喀斯特地貌,高速公路建设困难重重,长期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经过数代建设者的建设,贵州在黔中大地上构建起了四通八达的高速路网,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作为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的地理区位优势不断凸显。随着贵州高速公路网络化、服务区的规模化发展,进行服务区物流功能拓展是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的重要方向;而高速公路服务区物流节点布局规划则是其重要的环节。文章重点针对高原喀斯特环境下高速公路服务区物流节点选址原则、指标体系构建等开展了研究,希望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物流节点决策者具有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喀斯特地貌 高速公路服务区物流节点 规划原则 指标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