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640层动态容积CTA两种分类方法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价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
10
1
作者
郑璇
沈海林
+3 位作者
李振凯
王玥瑶
雷志毅
杜红娣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4-418,共5页
目的对比640层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CTA)冠状动脉斑块密度分类法与高危斑块分类法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搜集120例有常规冠状动脉CTA检查资料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密度分类法分为钙化组(20例)、混合...
目的对比640层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CTA)冠状动脉斑块密度分类法与高危斑块分类法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搜集120例有常规冠状动脉CTA检查资料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密度分类法分为钙化组(20例)、混合组(51例)及非钙化组(49例)三组;按照高危斑块分类法依据有无高危斑块特征(点状钙化、正性重构、低密度斑块、"餐巾环征")分为阳性组(65例)及阴性组(55例)。以非钙化斑块及高危斑块为不稳定斑块。对比分析两种分类方法诊断的准确性,并采用统计学方法检验两种分类方法间及每种分类方法中组间差异。结果发生ACS的冠心病患者非钙化斑块及高危斑块的发生率较其他分组高(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高危斑块分类法[曲线下面积(AUC):0.729]较斑块密度分类法(AUC:0.676)对ACS的诊断价值大,而联合两种方法后诊断准确率较单种方法更高(AUC:0.766)。结论高危斑块分类法中的高危斑块比密度分类法中的非钙化斑块对ACS的诊断价值更大,联合两种分类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0层动态容积CT
冠状动脉
斑块
稳定性
高危
斑块
特征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原文传递
HIV感染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定量参数、高危斑块形态特征与CT-FFR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侯佳蒙
马雪妍
+1 位作者
张永高
赵清霞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1-566,共6页
目的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HIV(+)]患者中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参数及高危斑块形态学特征与血流储备分数(FFR)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CCTA检查的121例HIV(+)共167支血管的临床及影像资料...
目的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HIV(+)]患者中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参数及高危斑块形态学特征与血流储备分数(FFR)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CCTA检查的121例HIV(+)共167支血管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CTA检查。测量计算冠状动脉血管基于CCTA的无创性血流储备分数(CT-FFR)值,将CT-FFR≤0.80定义为冠状动脉缺血性改变,并依据CT-FFR值将其分为CT-FFR>0.80组(n=103)和CT-FFR≤0.80组(n=64)。使用半自动软件测量其斑块特征参数:斑块总体积、脂质斑块体积、钙化斑块体积、纤维斑块体积、非钙化斑块体积、最小管腔面积、斑块长度、狭窄程度、重塑指数及偏心指数;分析高危斑块形态学特征:低衰减斑块、正性重构、点状钙斑、“餐巾环征”。分析比较两组间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参数及高危斑块形态特征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T-FFR≤0.80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与CT-FFR>0.80组相比,CT-FFR≤0.80组中斑块长度更长[13.2 mm(8.5 mm, 24.6 mm)vs.7.3 mm(5.2 mm, 10.5 mm),P<0.001],斑块总体积更大[122.8 mm^(3)(63.3 mm^(3),272.9 mm^(3))vs. 64.9 mm^(3)(41.9 mm^(3),103.9 mm^(3)),P<0.001],非钙化斑块体积更大[80.0 mm^(3)(36.7 mm^(3),154.6 mm^(3))vs. 37.5 mm^(3)(21.5 mm^(3),63.5 mm^(3)),P<0.001],脂质斑块体积更大[6.2 mm^(3)(1.6 mm^(3),15.8 mm^(3))vs. 2.2 mm^(3)(0.9 mm^(3),5.3 mm^(3)),P<0.001],纤维斑块体积更大[60.5 mm^(3)(34.6 mm^(3),133.6 mm^(3))vs. 32.9 mm^(3)(20.5 mm^(3),59.5 mm^(3)),P<0.001],最小管腔面积更小[4.7 mm^(3)(3.0 mm^(3),6.7 mm^(3))vs. 5.9 mm^(3)(3.9 mm^(3),9.1 mm^(3)),P=0.008],“餐巾环征”比例更大(χ~2=8.132,P<0.050)。其中,冠状动脉斑块长度(OR=1.097,95%CI:1.018~1.182,P=0.015)、脂质斑块体积(OR=1.015,95%CI:0.996~1.019,P=0.048)、最小管腔面积(OR=0.895,95%CI:0.790~1.013,P=0.008)、“餐巾环征”(OR=26.237,95%CI:5.008~119.166,P<0.001)与CT-FFR≤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血流储备分数
斑块
特征
参数
高危
斑块
形态学
特征
原文传递
题名
640层动态容积CTA两种分类方法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价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
10
1
作者
郑璇
沈海林
李振凯
王玥瑶
雷志毅
杜红娣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医学影像科
出处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4-418,共5页
文摘
目的对比640层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CTA)冠状动脉斑块密度分类法与高危斑块分类法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搜集120例有常规冠状动脉CTA检查资料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密度分类法分为钙化组(20例)、混合组(51例)及非钙化组(49例)三组;按照高危斑块分类法依据有无高危斑块特征(点状钙化、正性重构、低密度斑块、"餐巾环征")分为阳性组(65例)及阴性组(55例)。以非钙化斑块及高危斑块为不稳定斑块。对比分析两种分类方法诊断的准确性,并采用统计学方法检验两种分类方法间及每种分类方法中组间差异。结果发生ACS的冠心病患者非钙化斑块及高危斑块的发生率较其他分组高(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高危斑块分类法[曲线下面积(AUC):0.729]较斑块密度分类法(AUC:0.676)对ACS的诊断价值大,而联合两种方法后诊断准确率较单种方法更高(AUC:0.766)。结论高危斑块分类法中的高危斑块比密度分类法中的非钙化斑块对ACS的诊断价值更大,联合两种分类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
640层动态容积CT
冠状动脉
斑块
稳定性
高危
斑块
特征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Keywords
640-slice dynamic volume CT Coronary plaque stability High-risk plaque characteristics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分类号
R541.4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原文传递
题名
HIV感染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定量参数、高危斑块形态特征与CT-FFR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侯佳蒙
马雪妍
张永高
赵清霞
机构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科
出处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1-566,共6页
基金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项目(编号:231111313100)。
文摘
目的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HIV(+)]患者中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参数及高危斑块形态学特征与血流储备分数(FFR)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CCTA检查的121例HIV(+)共167支血管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CTA检查。测量计算冠状动脉血管基于CCTA的无创性血流储备分数(CT-FFR)值,将CT-FFR≤0.80定义为冠状动脉缺血性改变,并依据CT-FFR值将其分为CT-FFR>0.80组(n=103)和CT-FFR≤0.80组(n=64)。使用半自动软件测量其斑块特征参数:斑块总体积、脂质斑块体积、钙化斑块体积、纤维斑块体积、非钙化斑块体积、最小管腔面积、斑块长度、狭窄程度、重塑指数及偏心指数;分析高危斑块形态学特征:低衰减斑块、正性重构、点状钙斑、“餐巾环征”。分析比较两组间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参数及高危斑块形态特征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T-FFR≤0.80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与CT-FFR>0.80组相比,CT-FFR≤0.80组中斑块长度更长[13.2 mm(8.5 mm, 24.6 mm)vs.7.3 mm(5.2 mm, 10.5 mm),P<0.001],斑块总体积更大[122.8 mm^(3)(63.3 mm^(3),272.9 mm^(3))vs. 64.9 mm^(3)(41.9 mm^(3),103.9 mm^(3)),P<0.001],非钙化斑块体积更大[80.0 mm^(3)(36.7 mm^(3),154.6 mm^(3))vs. 37.5 mm^(3)(21.5 mm^(3),63.5 mm^(3)),P<0.001],脂质斑块体积更大[6.2 mm^(3)(1.6 mm^(3),15.8 mm^(3))vs. 2.2 mm^(3)(0.9 mm^(3),5.3 mm^(3)),P<0.001],纤维斑块体积更大[60.5 mm^(3)(34.6 mm^(3),133.6 mm^(3))vs. 32.9 mm^(3)(20.5 mm^(3),59.5 mm^(3)),P<0.001],最小管腔面积更小[4.7 mm^(3)(3.0 mm^(3),6.7 mm^(3))vs. 5.9 mm^(3)(3.9 mm^(3),9.1 mm^(3)),P=0.008],“餐巾环征”比例更大(χ~2=8.132,P<0.050)。其中,冠状动脉斑块长度(OR=1.097,95%CI:1.018~1.182,P=0.015)、脂质斑块体积(OR=1.015,95%CI:0.996~1.019,P=0.048)、最小管腔面积(OR=0.895,95%CI:0.790~1.013,P=0.008)、“餐巾环征”(OR=26.237,95%CI:5.008~119.166,P<0.001)与CT-FFR≤0.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血流储备分数
斑块
特征
参数
高危
斑块
形态学
特征
Keywords
HIV Coronary arte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Fractional flow reserve
Plaque quantification characteristic
High⁃risk plaqu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分类号
R512.91 [医药卫生—内科学]
R541.4 [医药卫生—临床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640层动态容积CTA两种分类方法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价的对比研究
郑璇
沈海林
李振凯
王玥瑶
雷志毅
杜红娣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0
原文传递
2
HIV感染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定量参数、高危斑块形态特征与CT-FFR的相关性研究
侯佳蒙
马雪妍
张永高
赵清霞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