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室无导线起搏器植入部位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巧元 郭成军 +7 位作者 方冬平 刘旭 卢春山 戴文龙 何东方 马克娟 林璨璨 张瑜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9年第3期224-228,共5页
目的探讨高位室间隔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参与国内首次无导线起搏器临床研究的患者,比较高位室间隔植入无导线起搏器(A组)与低位室间隔植入者(B组)的有关参数。结果共入选15例患者,均顺利植入Micra起搏器。A... 目的探讨高位室间隔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参与国内首次无导线起搏器临床研究的患者,比较高位室间隔植入无导线起搏器(A组)与低位室间隔植入者(B组)的有关参数。结果共入选15例患者,均顺利植入Micra起搏器。A组8例,B组7例,A组及B组在植入时的起搏阈值[0.38(0.22)mV vs 0.63(1.00)mV]、R波感知[(10.9±4.7) mV vs (7.3±3.0) mV]、电极阻抗[(906.3±162.4)Ωvs (750.0±173.4)Ω]、T波同步导联数[(7.2±2.7) vs (7.1±2.5)]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起搏QRS时限A组有缩短的趋势(140.0 ms vs 179.0 ms,P>0.05),A组起搏QTc短于B组(440.0 ms vs 520.0 ms,P<0.05),A组在手术中的透视时间短于B组[12.86(5.36) min vs 18.46(4.41) min,P<0.05]。两组在出院前、随访1个月时的阈值、感知及阻抗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位室间隔植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安全、可行,起搏的心室除极与复极顺序可能优于低位间隔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无导线起搏器 Micra 植入部位 高位室间隔 低位室间隔
原文传递
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邓长金 成威 +1 位作者 陈亚峰 代治国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75-677,共3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组20例,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2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术中测定起搏参数及曝光时间。结果:2组在起搏阈值、... 目的:探讨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组20例,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2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术中测定起搏参数及曝光时间。结果:2组在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电极脱位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组手术曝光时间长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与后者比较,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组起搏后QRS波宽度变窄,射血分数、每搏量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血流动力学更好,可能是一个更佳的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传导阻滞 右心 高位室间隔 右心心尖部 起搏
原文传递
右心室高位与中位室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周烨 杜荣增 +3 位作者 严金川 钱骏 吴骏 陈广华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1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通过对比右心室高位和中位室间隔起搏的QRS波宽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探讨右心室间隔部最佳起搏部位。方法 112例DDD型永久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右心室高位间隔部组和右心室中位间隔部组,比较两组的起搏参数、QRS波宽度及术后LVEF值。结... 目的通过对比右心室高位和中位室间隔起搏的QRS波宽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探讨右心室间隔部最佳起搏部位。方法 112例DDD型永久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右心室高位间隔部组和右心室中位间隔部组,比较两组的起搏参数、QRS波宽度及术后LVEF值。结果右心室高位间隔部组和右心室中位间隔部组在起搏参数、QRS波宽度及改善LVEF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显示主动电极均能安全可靠地固定于右心室高位和中位室间隔,获得满意起搏参数及显著改善心功能,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 高位室间隔 中位室间隔
下载PDF
进行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临床效果对比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永明 《当代医药论丛》 2015年第21期231-232,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进行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7月~2014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25例进行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的患者及25例进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对... 目的:对比分析进行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7月~2014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25例进行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的患者及25例进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对其进行心电图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术中起搏参数与曝光时间进行测定,并将两组数据进行回顾性的对比分析。结果 :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组患者的电极曝光时间明显长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起搏阈值、电极阻抗、电极感知等参数方面的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进行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更接近人体的生理性起搏,且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稳定性更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 高位室间隔 心尖部 起搏 临床效果 对比
下载PDF
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高位室间隔起搏中的临床应用
5
作者 崔红玉 刘培敏 +1 位作者 任国成 刘再宇 《中外医疗》 2011年第13期9-10,12,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高位室间隔起搏中的应用。方法对有植入永久起搏器适应证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42例,随机分为2组,22例用主动螺旋电极植入右室高位室间膈(高位室间隔组)。20例用被动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右室心尖组)。记录2组... 目的探讨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高位室间隔起搏中的应用。方法对有植入永久起搏器适应证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42例,随机分为2组,22例用主动螺旋电极植入右室高位室间膈(高位室间隔组)。20例用被动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右室心尖组)。记录2组术中术后各项参数、心电图QRS波宽度及并发症。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室间膈组电极植入15min后较植入即刻的起搏阈值明显下降[(0.71±0.11)vvs(0.97±0.13)v,P<0.05]。起搏的QRS波时限较心尖部变窄[(124.77±11.35)msvs(149.28±12.51)ms,P<0.05]。术后1、3个月随访2组的起搏阈值、阻抗、感知无差异。结论初步证明使用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高位室间隔起搏是稳定、安全、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出道 高位室间隔 螺旋电极
下载PDF
起搏负荷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田新涛 王旭 +4 位作者 章蓉 王燕 曹丙峰 邵一兵 王正忠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6-319,共4页
目的评价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71例病窦综合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36例)和RVA起搏组(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 目的评价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71例病窦综合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36例)和RVA起搏组(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通过超声心动图和起搏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患者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容积(LVESV和LVEDV)、左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SPWM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相关指标进行观察随访。结果术后3个月、12个月时,两组各项起搏参数均无差别。术后3个月时,HRVS起搏组的LRVPEI和SPWMD均明显小于RVA起搏组(P<0.05),两组间其他指标在基础状态超声下无显著差别,在起搏负荷超声下HRVS起搏组的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P<0.05)。术后12个月时,HRVS起搏组的LRVPEI、SPWMD和LVESV三项指标均显著小于RVA起搏组(P<0.05),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P<0.01);LVEDV小于RVA起搏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RVS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不良影响明显低于RVA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高位室间隔起搏 心尖部起搏 心功能 负荷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8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于凝 惠永明 +2 位作者 熊永红 李杰 李群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38-141,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心脏起搏部位及起搏模式对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2004年至2006年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患者86例,其中A组:单腔心室起搏(VVI)心尖起搏组(right ventricle apex RVA)31例;B组:VVI高位... 目的:分析不同心脏起搏部位及起搏模式对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2004年至2006年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患者86例,其中A组:单腔心室起搏(VVI)心尖起搏组(right ventricle apex RVA)31例;B组:VVI高位室间隔起搏组(right high-interventricular septum RHIVS)8例;C组:双腔心脏起搏(DDD)RVA起搏组38例;D组:DDD RHIVS起搏组9例。分别于起搏治疗前后行心电图、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QRS波时限、心脏射血分数(EF)值,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和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并进行明尼苏达心力衰竭患者生活问卷调查(MLHFQ)。结果:1.单腔起搏器组,无论RVA或RHIVS组术后心功能各项指标(EF、ESVI、ED-VI、MLHFQ)均有下降趋势,A组于术后6个月,B组于术后12个月时出现下降趋势。2.双腔起搏器RVA组于术后12个月时心功能出现下降趋势,而双腔RHIVS组术后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3.组间比较显示:D组心功能各项指标术后均高于A、B、C组。结论:DDD起搏优于VVI起搏,间隔部起搏明显优于心尖部起搏,特别是DDD间隔部起搏对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最小,接近于生理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起搏器 右心高位室间隔起搏 右心心尖部起搏 血流动力学 心脏疾病
下载PDF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的血流动力学比较 被引量:4
8
作者 孔祥辉 王琳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6年第4期163-164,169,共3页
目的:探讨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不同。方法:60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具有起搏器植入指征。随机分组,分别行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A组)及右室心尖部起搏(B组)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 目的:探讨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不同。方法:60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具有起搏器植入指征。随机分组,分别行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A组)及右室心尖部起搏(B组)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QRS波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每搏量(Sv),E峰值,E/A值,二尖瓣返流量。结果: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比较,QRS波时限增宽程度小,LVEF以及Sv降低程度小。结论: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比右室心尖部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不利影响较小,可能是一个更佳的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室间隔起搏 心尖部起搏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右心室不同位置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卢先本 江建军 +1 位作者 方崇峰 米亚非 《中华全科医学》 2014年第3期395-397,共3页
目的探究右室高位室间隔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影响。方法将台州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3年内的148例置入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起搏A组)和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组(起搏B组),A组患者70例,B组患者78例。观察2... 目的探究右室高位室间隔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影响。方法将台州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3年内的148例置入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起搏A组)和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组(起搏B组),A组患者70例,B组患者78例。观察2组患者成功置入起搏器前后2个月的起搏参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变化,监测术后1个月、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监测24 h内血浆脑钠肽(BNP)情况。结果术后2个月中,2组在除QRSd外的起搏参数上的变化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组的QRSd波段比B组更窄。A组在术后1个月、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上,变化小于B组,24 h内血浆脑钠肽(BNP)的监测中,相较于B组,A组增加程度更小。2组在LVEF与BNP变化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右室心尖部起搏,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更好的保障了心脏收缩功能,比其更具有安全性与可靠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室间隔 心尖部 心脏起搏 心脏结构 心功能
原文传递
右室高位室间隔和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曹丙峰 刘庆霞 周建华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7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 探讨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行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54例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28例)和RVA起搏组(26例).... 目的 探讨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行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54例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28例)和RVA起搏组(2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36个月,对患者的一般临床状况、QRS波群时限(QR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进行随访,并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术前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时,HRVS起搏组QRSd和NT-proBNP明显小于RVA起搏组[(147.9±12.1)ms比(155.2±12.7)ms,(252.7±95.4)ng/ml比(313.2±121.4n)g/ml,P均<0.05],LVEF两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6个月时两组间比较,HRVS起搏组的QRSd、NT-proBNP明显小于RVA起搏组[(149.1±13.1)ms比(158.6±12.9)ms,(281.9±102.2)ng/ml比(372.4±136.6)ng/ml,P均<0.05],并且随起搏时间的延长差异更明显;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52.6±7.0)%比(48.8±6.7)%,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6个月时NT-proBNP的变化值(△NT-proBNP)与相应时间QRSd的变化值(△QRSd)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73,P<0.05).结论 HRVS起搏对心脏电活动和心功能的不良影响明显小于RVA起搏,并且这种优势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室间隔起搏 心尖部起搏 N末端B型利钠肽原 心功能
下载PDF
右室高位室间隔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曹丙峰 周建华 +2 位作者 邵一兵 王燕 王旭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139-142,共4页
目的探讨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为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具有行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指征的77例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 目的探讨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为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具有行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指征的77例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40例)和RVA起搏组(37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8个月,通过询问病史、查体、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患者的一般临床状况、QRS波群时限(QRSd)、左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SPWMD)、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观察随访。同时运用起搏器程控仪对患者术后3个月和18个月的起搏房室间期、心室起搏比例等起搏相关参数进行监测和调控。最后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术前各项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差别。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起搏相关参数均无显著差别(P<0.05),△HRVS起搏组的△QRSd、△LRVPEI和△SPWMD均明显小于RVA起搏组(P<0.05),LVEF无显著差别(P<0.05)。术后18个月时,两组患者间起搏相关参数没有明显差别,△QRSd、△LRVPEI和SPWMD三项指标的差别更加明显(P<0.01),并且△HRVS起搏组的△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P<0.01)。两组病人术前及术后18个月时LVEF的变化值(△LVEF)与相应时间的△QRSd、△LRVPEI和△SPWMD的变化值(△QRSd、△LRVPEI和△SPWMD)呈明显负相关。结论△HRVS起搏组心室间及心室内电和机械活动的同步性明显优于RVA起搏组。虽然对心脏功能的短期影响两者间没有明显差别,但长期起搏时,△HRVS起搏对患者的心功能的不良影响明显小于RVA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室间隔起搏 心尖部起搏 同步性 心功能
原文传递
全程超声导航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微创治疗1 164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高明磊 刘宇航 +1 位作者 赵烨 文平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96-699,共4页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大连市儿童医院心脏中心应用全程超声导航进行先天性心脏病食管超声心动图导航经胸微创手术,以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及经胸超声心动图导航经皮介入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及经验。全组1164例,封堵、扩张及支...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大连市儿童医院心脏中心应用全程超声导航进行先天性心脏病食管超声心动图导航经胸微创手术,以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及经胸超声心动图导航经皮介入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及经验。全组1164例,封堵、扩张及支架置入成功1161例,合并主动脉瓣脱垂高位室间隔缺损转为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3例。全组无手术即刻及近期并发症。随访6~83个月,未见迟发房室传导阻滞、心脏磨蚀等远期并发症,患儿心肺功能及生长发育均恢复正常。全程超声导航先天性心脏病微创治疗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可获得满意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传导阻滞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高位室间隔缺损 超声导航 大连市儿童医院 心脏中心 经胸超声心动图
原文传递
高位室间隔缺损患儿经胸微创封堵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1
13
作者 涂洪强 陈苏江 +1 位作者 张盛 黄国金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23年第1期22-24,62,共4页
目的探讨高位室间隔缺损患儿经胸微创封堵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21年经胸微创封堵治疗的206例高位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7例,女69例;年龄(34.49±31.72)个月;体重(13.64±7.22)kg;干下型135例,... 目的探讨高位室间隔缺损患儿经胸微创封堵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21年经胸微创封堵治疗的206例高位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7例,女69例;年龄(34.49±31.72)个月;体重(13.64±7.22)kg;干下型135例,嵴内型71例。患儿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进行手术,经胸骨下端正中小切口,在经食管超声(TEE)引导下置入封堵器,闭合室间隔缺损。结果206例患儿中,192例(93.2%)封堵成功;14例(6.8%)于术中转行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术均成功,其中主动脉瓣反流加重或合并残余分流明显6例(2.9%),封堵器位置不稳定5例(2.4%),右室面隔膜样组织遮挡导致导丝通过困难3例(1.5%)。住院时间(11.57±2.56)d。随访3个月至4年,未见封堵器移位、瓣膜反流、心律失常、残余分流、溶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TEE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高位室间隔缺损临床效果确切、安全、可行、创伤小、恢复快。而对于主动脉瓣膜脱垂明显或主动脉瓣骑跨明显的室间隔缺损患儿建议常规行体外循环下修补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室间隔缺损 经胸微创封堵 食管超声 儿童
下载PDF
3830电极在右室间隔起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春亮 曹清涛 王怀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比较Medtronic 3830主动固定导线在右室间隔(高位室间隔部和中位室间隔部)起搏的优劣。方法 71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根据心室电极位置的不同,随机分为高位室间隔组(n=35)和中位室间隔组(n=36),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3个月的各项心... 目的比较Medtronic 3830主动固定导线在右室间隔(高位室间隔部和中位室间隔部)起搏的优劣。方法 71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根据心室电极位置的不同,随机分为高位室间隔组(n=35)和中位室间隔组(n=36),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3个月的各项心室电极参数以及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3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脑钠肽(BNP)。结果电极全部植入成功,术后未发生导线脱位或心肌穿孔。中位室间隔组QRS波时限要短于高位室间隔组[(116±23.6)ms VS(150±34.2)ms,P<0.05]。中位室间隔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LVEF、BNP无显著改变,高位室间隔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LVEF降低[(0.46±0.12)%VS(0.62±0.07)%],P<0.05]、BNP升高[(161.3±34.2)ng/L VS(80.1±33.2)ng/L,P<0.05]。术中及术后3个月两组的心室起搏阈值、阻抗、感知无差异。结论采用3830主动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可行,右室中位间隔起搏QRS波时限更短,对心功能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830电极 中位室间隔起搏 高位室间隔起搏 右心
下载PDF
右室高位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老年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丁小亮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第15期97-98,共2页
目的对比右室高位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老年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为寻找新的起搏位点提供依据。方法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组和右室心尖部(RVA)组,分别采用电极右室高位室间隔部植入与心尖部... 目的对比右室高位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老年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为寻找新的起搏位点提供依据。方法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组和右室心尖部(RVA)组,分别采用电极右室高位室间隔部植入与心尖部植入起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心室起搏比例、起搏房室间期(PAVI)、QRS波群形态和时限(QRSd)、左室与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SPWM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3个月后QRSd、LRVPEI、SPWMD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两组患者QRSd、LRVPEI、SPWMD、LVEF分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RVS起搏更好地改善了心室间及心室内电和机械活动的同步性,改善了心功能,未来可能成为更好的起搏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室间隔 心尖部 收缩同步性 心功能
下载PDF
完全性房室通道的外科手术治疗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学忠 杨晋明 +2 位作者 张鸿毅 刘彩霞 智喜强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9年第3期412-413,共2页
完全性房室通道(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canal defect,CAVCD)是临床上比较复杂的一类先天性心脏病,是由心内膜垫发育异常所致的心脏畸形,其病理特点是原发孔房间隔缺损并高位室间隔缺损,仅有一组共同房室瓣,且有Ⅲ度裂缺、卷曲等结... 完全性房室通道(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canal defect,CAVCD)是临床上比较复杂的一类先天性心脏病,是由心内膜垫发育异常所致的心脏畸形,其病理特点是原发孔房间隔缺损并高位室间隔缺损,仅有一组共同房室瓣,且有Ⅲ度裂缺、卷曲等结构异常,因畸形复杂,早期即易合并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和/或充血性心力衰竭而危及生命,其自然预后较差.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总结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我科共手术治疗的34例CAVC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CAVCD治疗的效果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房通道 手术治疗 原发孔房间隔缺损 高位室间隔缺损 充血性心力衰竭 外科 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畸形
下载PDF
儿童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修补术后生理性起搏1例报道
17
作者 席楚杰 黄晏 《重庆医学》 CAS 2023年第S02期334-335,共2页
1临床资料患儿,女,7岁,因“发现心脏杂音7年”入院。患者出生后窒息抢救时发现心脏杂音,建议随访观察,随访期间患者易感冒、发热,有活动后青紫、蹲踞等情况,遂于2019年10月28日就诊。诊断:(1)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2)中央型房间隔缺损;(3... 1临床资料患儿,女,7岁,因“发现心脏杂音7年”入院。患者出生后窒息抢救时发现心脏杂音,建议随访观察,随访期间患者易感冒、发热,有活动后青紫、蹲踞等情况,遂于2019年10月28日就诊。诊断:(1)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2)中央型房间隔缺损;(3)高位室间隔缺损;(4)中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既往服用波生坦62.5 mg(每日2次),其余无特殊。查体:体温36.4℃,脉搏89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87/51 mm-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杂音 生理性起搏 间隔缺损 高位室间隔缺损 波生坦 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 窒息抢救 肺动脉高压
下载PDF
高位室间隔缺损31例手术治疗体会
18
作者 姚建民 贾清仁 +3 位作者 成杞润 任林生 卢宁 李文 《人民军医》 北大核心 1997年第8期456-457,共2页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高位室间隔缺损 预后 外科手术 治疗
下载PDF
高位室间隔缺损的诊断与治疗
19
作者 许哲仪 陈秉燮 +3 位作者 李绍金 黄林生 郑育举 彭学宏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42-44,共3页
本文总结分析我院所收治先天性心脏病(VSD)60例中的高位室缺VSD23例。高位VSD位于室上嵴上,与主、肺动脉瓣关系密切,并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窦瘤及动脉导管未闭等较高。临床表现上与一般室缺VSD不同,手术治... 本文总结分析我院所收治先天性心脏病(VSD)60例中的高位室缺VSD23例。高位VSD位于室上嵴上,与主、肺动脉瓣关系密切,并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窦瘤及动脉导管未闭等较高。临床表现上与一般室缺VSD不同,手术治疗上要注意避免损伤肺动脉瓣、主动脉瓣。并发其他畸形时要遵循正确原则进行修复。同时指出高位室缺VSD自行闭合可能性小,应尽早手术治疗以防止造成或加重主动脉瓣脱垂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手术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高位室间隔缺损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右心室高位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妍 郭航远 +3 位作者 裘宇芳 邢杨波 彭放 杨彪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0年第6期411-412,452,407,共4页
目的:对比右心室高位间隔部起搏(right high-interventricularseptum,RHIVS)与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植入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30例行右心室高位间隔部起搏为RHIVS组,30例行... 目的:对比右心室高位间隔部起搏(right high-interventricularseptum,RHIVS)与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植入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30例行右心室高位间隔部起搏为RHIVS组,30例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为RVA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6分钟步行试验,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 fraction,LVEF)。结果:RHIVS组与RVA组术前6分钟步行试验(six minute corridorwalktest,6-MWT)步行距离及LVEF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2个月,RVA组6-MWT步行距离较RHIVS组明显降低(310±95vs 415±103,P<0.01)。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RVA组LVEF亦较RHIVS组有显著的减低(53.47±3.95 vs 56.25±4.73,P<0.05;52.17±3.68 vs 55.10±4.47,P<0.05;46.97±2.59 vs 53.95±4.84,P<0.01)。结论:右心室高位间隔部起搏防止起搏导致的心功能的恶化,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左心射血分数 高位室间隔部起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