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矿侵入体的岩石学标志 被引量:46
1
作者 罗照华 卢欣祥 +2 位作者 许俊玉 刘翠 李德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247-2254,共8页
侵入体的含矿性是资源勘查领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确定含矿性的宏观标志并为其提供理论基础因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但是,传统岩石学研究主要关注含少量水体系或干体系的形成与演化,内生金属成矿作用却主要与流体有关,所取得的岩... 侵入体的含矿性是资源勘查领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确定含矿性的宏观标志并为其提供理论基础因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但是,传统岩石学研究主要关注含少量水体系或干体系的形成与演化,内生金属成矿作用却主要与流体有关,所取得的岩石学认识常常不适应矿区的地质实际。本文基于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分析了熔浆-流体相互作用的性质及其对成矿作用的可能影响,指出在大量流体参与的情况下,成岩过程将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并留下显著的岩石学标志。流体的增减可以导致岩浆密度和黏度的巨大变化,也导致熔浆固相线温度和首晶区矿物相类型和共结成分的变化,因而侵入岩结构构造特征可反映流体参与成岩过程的程度,并指示侵入体的成矿潜力。熔浆与流体的分离导致岩浆黏度增加和快速固结,达到临界值后必然圈闭部分含矿流体于颗粒之间和内部,因而含有造矿矿物的共结结构和浸染状构造确定性地指示了含矿流体通道的位置。多晶体岩浆的流变学特征与多斑斑状结构在矿区的广泛出现是一对线性系统中不可调和的矛盾,可以用含矿流体的突然大规模注入来解释。据此,可以认为多斑斑状是大部分成矿金属仍保留在侵入体内的可靠标志。此外,文章还提供了另外几个辅助性标志,可用于综合分析侵入体的含矿潜力。最后,作者得出结论,大量流体参与的成岩过程是一种非线性过程,可以产生一系列特殊的结构构造,对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学 找矿标志 透岩浆流 非线性过程 高位侵入体
下载PDF
岩墙厚度对成矿作用的约束:以石湖金矿为例 被引量:36
2
作者 李德东 罗照华 +2 位作者 周久龙 杨宗锋 刘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6-178,共13页
根据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岩浆体是含矿流体的通道而不是来源,因而估算含矿流体注入岩浆体的能力是评价高位侵入体成矿潜力的有效方法。文中利用一维传热模型计算了石湖金矿区三类代表性岩墙(花岗斑岩、石英闪长玢岩和辉绿岩)不同厚度条... 根据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岩浆体是含矿流体的通道而不是来源,因而估算含矿流体注入岩浆体的能力是评价高位侵入体成矿潜力的有效方法。文中利用一维传热模型计算了石湖金矿区三类代表性岩墙(花岗斑岩、石英闪长玢岩和辉绿岩)不同厚度条件下的冷却时间尺度,同时估算了岩浆冷却过程中的粘度变化速率。假定岩浆侵位于约6 km,且完全固结时含矿流体才不能有效注入,石湖金矿区三类代表性岩墙的最小临界成矿厚度分别为33.45 m(花岗斑岩)、8.22 m(石英闪长玢岩)和1.02 m(辉绿岩)。模拟结果与石湖金矿区矿体的产状一致,暗示模拟结果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结合岩墙长度/宽度比值,进一步估算致矿侵入体的最小临界出露面积分别约为312~1 561 m2(玄武质岩体)、0.014~0.068 km2(石英闪长玢岩)和0.011~0.034m2(花岗斑岩)。估算结果为野外地质找矿提供了一个定性的标准,对快速资源勘查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墙 冷却时间 数值模拟 高位侵入体 临界厚度 石湖金矿 透岩浆流
下载PDF
岩浆热液成矿理论的失败:原因和出路 被引量:35
3
作者 罗照华 卢欣祥 +3 位作者 刘翠 李德东 杨宗锋 文思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共11页
流行的岩浆热液成矿理论假定含矿流体由岩浆分异作用、特别是分离结晶作用产生。由于大型、超大型矿床往往与小岩体有关,而小体积岩浆不能满足质量平衡的要求,其支持者进一步假定含矿岩体的深部存在一个大岩浆体。这种解释与矿区观察到... 流行的岩浆热液成矿理论假定含矿流体由岩浆分异作用、特别是分离结晶作用产生。由于大型、超大型矿床往往与小岩体有关,而小体积岩浆不能满足质量平衡的要求,其支持者进一步假定含矿岩体的深部存在一个大岩浆体。这种解释与矿区观察到的地质现象和理论推导结果相悖:(1)含矿斑岩中常见暗色微粒包体和大量具有较高密度的矿物,表明岩浆没有发生分离结晶作用;(2)流体的活动性远大于硅酸盐熔浆,没有证据表明岩浆分异产生的流体要在熔浆固结之后才开始活动;(3)矿区普遍见有同成矿的宽谱系岩墙群,暗示成矿期不存在大的深部岩浆房。因此,岩浆热液成矿理论遭遇的困境不仅仅是质量平衡问题,有必要重新思考岩浆相关矿床的形成机制。岩浆热液成矿理论失败的深层原因则是它将成矿作用看作是理想系统中的平衡线性过程,而成矿系统实际上是一种复杂性动力系统,成矿作用是一种非平衡、非线性过程;换句话说,在流行的岩浆热液成矿理论中,对成矿系统和成矿作用的基本属性缺乏正确的理解。在当今科学发展水平上,其失败是必然的,因而有必要构筑新的成矿理论。依据复杂性科学的基本原理,罗照华等(2007,2009)将熔浆和含矿流体看作是成矿系统中2个独立的子系统,认为它们的强相互作用及其环境约束主导了成矿系统的戏剧性变化;进而构筑了一个新的框架性模型,称为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该理论不仅可以解释比流行岩浆热液成矿理论更多的地质现象,还可以推导潜在的具体找矿标志,可能成为岩浆相关矿床成因研究的新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热液 透岩浆流 成矿理论 高位侵入体 成矿预测 复杂性动力系统
下载PDF
上黄旗—乌龙沟构造岩浆岩带高位侵入体钼矿化区域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
4
作者 许洪才 程海峰 +3 位作者 朱爽 徐炎炎 张立国 李鑫 《科技创新导报》 2012年第15期63-63,共1页
上黄旗—乌龙沟构造岩浆岩带是中生代北北东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岩浆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上该带组成的中生代中酸性高位侵入体—斑岩与钼矿的形成与时空分布十分密切,鉴于该带钼矿化区域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薄弱,因此作者在前人... 上黄旗—乌龙沟构造岩浆岩带是中生代北北东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岩浆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上该带组成的中生代中酸性高位侵入体—斑岩与钼矿的形成与时空分布十分密切,鉴于该带钼矿化区域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薄弱,因此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对其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侵入体 钼矿化 区域地质特征 成矿规律 上黄旗—乌龙沟构造岩浆岩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