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7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黄丸对肿瘤迁移微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4
1
作者 王一尧 任征远 +3 位作者 焦战 曾常茜 高文斌 梁文波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13,共3页
目的:研究西黄丸对肿瘤迁移微环境的影响。方法:建立荷瘤小鼠模型,连续灌胃给药14d,眼球取血,分离脾脏和肿瘤组织,计算抑瘤率;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Treg、肿瘤组织MDSC细胞的含量;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VEGF、MMP-9的含量。结果:西黄丸1.95g... 目的:研究西黄丸对肿瘤迁移微环境的影响。方法:建立荷瘤小鼠模型,连续灌胃给药14d,眼球取血,分离脾脏和肿瘤组织,计算抑瘤率;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Treg、肿瘤组织MDSC细胞的含量;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VEGF、MMP-9的含量。结果:西黄丸1.95g/kg剂量组抑瘤率为31.46%。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西黄丸0.39g/kg、0.78g/kg、1.95g/kg剂量组均能降低外周血VEGF、脾脏中Treg细胞的含量;西黄丸1.95g/kg剂量组可降低肿瘤组织中MDSC、外周血MMP-9含量。结论:西黄丸可抑制荷瘤机体VEGF、MMP-9的含量,阻碍血管生成,抑制免疫抑制性细胞MDSC及Treg的表达,逆转肿瘤迁移微环境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黄丸 肿瘤迁移微环境 调节性T细胞 抑制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金属蛋白酶9
原文传递
髓源抑制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2
作者 郝文斌 相芬芬 +2 位作者 刘巧丽 乐红红 康向东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29-732,共4页
髓源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是肿瘤微环境的主要成分之一。这些细胞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强效的免疫抑制活性。MDSCs与肿瘤细胞之间通过高度的级联效应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而进一步发展... 髓源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是肿瘤微环境的主要成分之一。这些细胞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强效的免疫抑制活性。MDSCs与肿瘤细胞之间通过高度的级联效应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而进一步发展。癌症免疫治疗的精髓是促进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本文就近几年来关于MDSCs协助肿瘤免疫逃逸,肿瘤对MDSCs募集的机制以及中医药对MDSCs调控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细胞 免疫逃逸 级联效应
下载PDF
MDSC在结直肠癌微环境脾虚本质形成中的作用探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易志勇 范钦 孙学刚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4-205,219,共3页
结直肠癌肿瘤微环境是结直肠癌发生和复发的必要物质基础,脾虚是该微环境形成的关键病机。MDSC是肿瘤复发微环境形成中至关重要的细胞群,在脾、癌旁组织和淋巴结的聚集形成脾虚正气不足的免疫微环境。MDSC可能是结直肠癌脾虚微环境的关... 结直肠癌肿瘤微环境是结直肠癌发生和复发的必要物质基础,脾虚是该微环境形成的关键病机。MDSC是肿瘤复发微环境形成中至关重要的细胞群,在脾、癌旁组织和淋巴结的聚集形成脾虚正气不足的免疫微环境。MDSC可能是结直肠癌脾虚微环境的关键靶标,可能也是健脾中药改善结直肠癌微环境的作用靶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脾虚 肿瘤微环境 抑制细胞
下载PDF
芩麻方通过调控髓源抑制细胞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朱杨壮壮 侯怡飞 +10 位作者 张飞 焦肖宁 苏琳 陈晓 朱诗国 韦璐瑶 王万涛 王杰 朱娴丹 邹纯朴 胥孜杭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18-1026,共9页
目的研究芩麻方对肺癌原位模型小鼠的抑瘤功效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给小鼠肺内注射非小细胞癌Lewis肺癌细胞-荧光素酶标记(LLC-luc)建立肺癌原位小鼠模型。将所有造模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顺铂组(2 mg/kg腹腔注射,每周2次),芩麻... 目的研究芩麻方对肺癌原位模型小鼠的抑瘤功效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给小鼠肺内注射非小细胞癌Lewis肺癌细胞-荧光素酶标记(LLC-luc)建立肺癌原位小鼠模型。将所有造模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顺铂组(2 mg/kg腹腔注射,每周2次),芩麻方高、中、低剂量组(2.0、1.0、0.5 g/kg,每日1次),连续给药4周。观察小鼠的外观表现(精神、毛发、活动等)并统计生存期。MTT法检测芩麻方对LLC-luc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和肿瘤中髓源抑制细胞(MDSCs)和T细胞数量变化,以及CD8+T细胞CD107α脱颗粒状况。RT-PCR检测小鼠脾脏中精氨酸酶(Arg1)、一氧化氮合酶(iNOS)、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1(STAT1)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脾脏中Arg1、STAT3和p-STAT3蛋白表达。HE染色和ELISA检测不同剂量的芩麻方的肝肾毒性。结果中剂量芩麻方可延长小鼠生存期(P<0.05);不同质量浓度的芩麻方干预对LLC-luc肺癌细胞增殖并无直接抑制作用;中剂量芩麻方可降低小鼠脾脏、肿瘤中MDSCs的数量(P<0.01),增加T细胞的数量,且以CD8+T细胞为主(P<0.01),同时增强CD8+T细胞CD107α脱颗粒作用(P<0.01);中剂量芩麻方干预后,与MDSCs活化相关的Arg1、STAT3 mRNA表达水平降低,Arg1、STAT3和p-STAT3蛋白表达下调(P<0.01);芩麻方干预对小鼠肝肾组织切片及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结论芩麻方可能通过下调STAT3信号通路抑制MDSCs增殖和活化从而延长肺癌荷瘤小鼠生存期,且具有用药安全性。该研究有利于芩麻方临床应用的拓展,同时也丰富了肺癌痰污染理论的科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芩麻方 抑制细胞 肺癌原位模型 Lewis肺癌细胞-荧光素酶标记 痰污染 小鼠
原文传递
淫羊藿苷调控髓源抑制细胞功能抑制大肠癌转移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栾玉玲 陈皖晴 冯煜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68-774,共7页
目的探讨淫羊藿苷调控髓源抑制细胞(MDSCs)功能抑制大肠癌转移的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淫羊藿苷干预MDSCs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s细胞凋亡、表达及分化情况,RT-qPCR法检测MDSCs细胞免疫抑制活性相关基因Arg-1... 目的探讨淫羊藿苷调控髓源抑制细胞(MDSCs)功能抑制大肠癌转移的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淫羊藿苷干预MDSCs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s细胞凋亡、表达及分化情况,RT-qPCR法检测MDSCs细胞免疫抑制活性相关基因Arg-1、iNOS及其分化相关基因IRF8、RORC1 mRNA表达。建立MDSCs和MC38肠癌细胞共培养体系,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肠癌细胞侵袭能力。结果淫羊藿苷对MDSCs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可促进MDSCs细胞凋亡(P<0.01),降低PMN-MDSCs、Mo-MDSCs表达(P<0.01),下调MDSCs细胞免疫抑制相关基因Arg-1、iNOS及分化负调控基因RORC1 mRNA表达(P<0.05,P<0.01),促进DCs表达(P<0.01),上调分化基因IRF8 mRNA表达(P<0.05,P<0.01)。此外,与对照组比较,MDSCs细胞上清能促进大肠癌细胞侵袭(P<0.01);与MDSCs组比较,淫羊藿苷干预能抑制MDSCs对肠癌细胞侵袭能力的促进作用(P<0.01)。结论淫羊藿苷可通过调控MDSCs细胞凋亡及分化抑制其免疫抑制活性,抑制大肠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苷 抑制细胞 大肠癌转移 凋亡 免疫抑制
下载PDF
骨髓来源抑制细胞在创伤后全身炎症反应免疫抑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尹璐绮 辛毅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3期72-75,共4页
创伤应激可导致宿主产生过度的全身炎症反应,这些异常是由于对感染的不受控制的反应而发生的,而后期多种机制的作用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增加脓毒症、多器官衰竭和死亡的风险。免疫抑制机制可调节宿主在清除抗原同时防... 创伤应激可导致宿主产生过度的全身炎症反应,这些异常是由于对感染的不受控制的反应而发生的,而后期多种机制的作用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增加脓毒症、多器官衰竭和死亡的风险。免疫抑制机制可调节宿主在清除抗原同时防止继发组织损伤和促进组织修复,而骨髓来源的抑制细胞是介导免疫抑制的主要活性细胞之一,在不同的病理生理时期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创伤早期主要功能是促进组织修复和伤口愈合,而创伤远期可能导致持续性炎症、免疫抑制和分解代谢综合征。本文从多发创伤后免疫炎症反应的不同病理生理阶段,探讨骨髓来源的抑制细胞早期的短暂激活和后期的持续病理激活介导的免疫抑制机制对疾病及转归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细胞 创伤 全身炎症反应 免疫抑制 免疫调节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HIF-1α^+MDSC比例对低氧条件下CD8^+T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洁瑶 张毅 王丽萍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2-186,共5页
目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HIF-1α^+髓源抑制细胞(MDSC)比例对低氧条件下CD8^+T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及29名健康人(正常对照)外周血中HIF-1α^+MDSC(M-MDSC和G-MDSC)的比例,分析非小... 目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HIF-1α^+髓源抑制细胞(MDSC)比例对低氧条件下CD8^+T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及29名健康人(正常对照)外周血中HIF-1α^+MDSC(M-MDSC和G-MDSC)的比例,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HIF-1α^+MDSC比例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参数和疗效的关系。利用体外培养技术共孵育NSCLC患者HIF-1α^+MDSC和正常CD8^+T细胞,分为加入和不加入HIF-1α抑制剂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IF-1α^+MDSC与CD8^+T细胞孵育比例和HIF-1α抑制剂对CD8^+T细胞分泌颗粒酶B和穿孔素水平的影响。结果:①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HIF-1α^+G-MDSC和HIF-1α^+M-MDSC比例均高于正常对照(P<0.05)。②HIF-1α^+MDSC比例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5)。③化疗前HIF-1α^+MDSC比例高者疗效差(P=0.026)。④HIF-1α^+G-MDSC和HIF-1α^+M-MDSC均可抑制CD8^+T细胞分泌颗粒酶B和穿孔素的能力,其抑制作用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HIF-1α抑制剂可增强CD8^+T细胞分泌颗粒酶B和穿孔素的能力(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HIF-1α^+MDSC比例与预后有关,HIF-1α^+MDSC可抑制低氧条件下CD8^+T细胞的杀伤活性,可作为评价预后的指标及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抑制细胞 低氧诱导因子-1Α 化疗
下载PDF
富含亚麻酸的膳食亚麻籽油对2型糖尿病大鼠外周血和脾脏髓源抑制细胞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朱丽丽 张晓霞 +3 位作者 王振 薛静 汪婷 王浩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6-140,153,共6页
目的:探讨富含亚麻酸的膳食亚麻籽油(FO)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髓源抑制细胞(MDSCs)比例变化及其与血浆炎症因子的相关关系。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C)、糖尿病组(T2DM)、亚麻籽油干预对照组(NC+FO)和亚麻籽油干预组(T2DM+FO)。NC... 目的:探讨富含亚麻酸的膳食亚麻籽油(FO)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髓源抑制细胞(MDSCs)比例变化及其与血浆炎症因子的相关关系。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C)、糖尿病组(T2DM)、亚麻籽油干预对照组(NC+FO)和亚麻籽油干预组(T2DM+FO)。NC+FO组和T2DM+FO组每天摄取亚麻籽油饮食(10%w/w),NC组和T2DM组给予10%玉米油饲料喂养。干预5周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和脾脏MDSCs含量;ELISA检测各组血浆中IL-1β、TNF-α和IL-10水平,Pearson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与T2DM组相比,T2DM+FO组大鼠外周血和脾脏中MDSCs含量显著增加(P均<0.05),血浆IL-1β和TNF-α表达水平降低(P均<0.05),IL-10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外周血和脾脏细胞中MDSCs含量与炎症因子相关性,发现MDSCs与IL-1β和TNF-α呈负相关。结论:FO可募集血浆和脾脏中MDSCs,降低血浆中IL-1β、TNF-α含量,进而发挥抗炎作用,延缓T2DM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亚麻籽油 抑制细胞 炎症因子
下载PDF
补肾解毒方调控髓源抑制细胞功能抑制大肠癌肺转移的影响
9
作者 陈皖晴 栾玉玲 +2 位作者 石诺林 朱惠蓉 朱为康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104-3109,共6页
目的探讨补肾解毒方调控髓源抑制细胞(MDSCs)功能对大肠癌转移的影响。方法体内实验,构建小鼠大肠癌皮下转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补肾解毒方低、高剂量组(11.6、23.2 g/kg),给药干预5周后,检测大肠癌肺转移率、肺质量及生存期;免疫组... 目的探讨补肾解毒方调控髓源抑制细胞(MDSCs)功能对大肠癌转移的影响。方法体内实验,构建小鼠大肠癌皮下转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补肾解毒方低、高剂量组(11.6、23.2 g/kg),给药干预5周后,检测大肠癌肺转移率、肺质量及生存期;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缺氧、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Mo-MDSCs、PMN-MDSCs、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比例;RT-qPCR法检测Mo-MDSCs和巨噬细胞功能基因Arg-1、IRF8、iNOS、CD 163、CD 206 mRNA表达。体外实验,MACS磁珠分选出肺组织Mo-MDSCs,采用补肾解毒方(0、30、90μg/mL)处理72 h,流式细胞术检测CD11b^(+)Arg-1^(+)、F4/80^(+)CD163^(+)、F4/80^(+)CSF1R^(+)细胞群比例。结果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补肾解毒方高剂量组肿瘤肺转移率降低,肺质量减轻(P<0.01),小鼠生存期延长(P<0.01),肺组织Ki67、CA9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P<0.01),肺组织Mo-MDSCs浸润减少(P<0.05,P<0.01),M1型巨噬细胞比例升高(P<0.01),M2型巨噬细胞比例降低(P<0.05),CD11b^(+)Ly6C^(+)Arg-1^(+)单核型MDSCs在肺组织中的浸润减少,且多定位于肺转移灶外周;Mo-MDSCs免疫抑制相关基因Arg-1 mRNA表达降低(P<0.01),分化基因iNOS、IRF 8 mRNA表达升高(P<0.01)。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补肾解毒方干预后可降低Mo-MDSCs中Arg-1、CSF1R表达(P<0.01),促进F4/80^(+)CD163^(+)表达(P<0.01)。结论补肾解毒方可通过促进Mo-MDSCs向成熟的单核细胞分化重塑大肠癌肺转移微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解毒方 大肠癌转移 抑制细胞 转移微环境
下载PDF
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外周血髓源抑制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勇超 李潜 +4 位作者 谢建国 王家祥 韩广森 张永磊 张金岱 《癌症进展》 2018年第4期503-505,521,共4页
目的检测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外周血髓源抑制细胞(MDSC)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对195例外周血标本进行检测,其中健康体检者40例,直肠增生型息肉患者45例,直肠绒毛状腺瘤患者52例,直肠癌患者58例,检测其外周血MDSC、T... 目的检测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外周血髓源抑制细胞(MDSC)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对195例外周血标本进行检测,其中健康体检者40例,直肠增生型息肉患者45例,直肠绒毛状腺瘤患者52例,直肠癌患者58例,检测其外周血MDSC、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Treg)的比例。结果直肠癌组MDSC比例及Treg比例最高,直肠绒毛状腺瘤组、直肠增生型息肉组及健康对照组依次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癌组CD8^+T淋巴细胞比例最高,直肠绒毛状腺瘤组、直肠增生型息肉组及健康对照组依次下降;直肠癌组CD4^+T淋巴细胞比例及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最低,直肠绒毛状腺瘤组、直肠增生型息肉组及健康对照组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MDSC比例与Treg比例呈正相关(P<0.05),与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外周血MDSC比例的升高与细胞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可能在直肠癌发生发展的肿瘤免疫逃逸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抑制细胞 T淋巴细胞亚群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免疫逃逸
下载PDF
中药单体调控髓源抑制细胞功能在脓毒症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舒畅 程润 +4 位作者 张家祺 李玲 曹永兵 颜天华 缪明星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557-560,I0005,I0006,共6页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髓源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是一群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髓系细胞群体,脓毒症时大量扩增,与晚期脓毒症的免疫抑制状态和院内继发感染密切相关,阻断和抑...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髓源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是一群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髓系细胞群体,脓毒症时大量扩增,与晚期脓毒症的免疫抑制状态和院内继发感染密切相关,阻断和抑制MDSC的扩增和功能成为脓毒症治疗的新热点。近年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中药单体(如牛蒡子苷元、甘草酸、当药苷和牛黄脱氧胆酸等)可通过调控MDSC的比例和功能,阻断其免疫抑制作用,促进T细胞增殖,发挥一定的脓毒症保护作用。文章主要综述了MDSC在脓毒症中的作用和中药单体在脓毒症中对MDSC的调控作用,以期为中药单体防治脓毒症提供新的作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单体 脓毒症 抑制细胞
原文传递
外周血MDSC水平及NLR、PLR比值对结直肠癌患者临床预后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奕建 钟世彪 陈利生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3期149-153,共5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髓源抑制细胞(MDSC)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临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广西崇左市人民医院普外科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83例结直肠癌患者及50名健康体检者,...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髓源抑制细胞(MDSC)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临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广西崇左市人民医院普外科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83例结直肠癌患者及50名健康体检者,分别纳入患者组、对照组。检测患者组治疗前、对照组入组时外周血MDSC水平及NLR、PLR比值,记录患者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上述指标变化,并比较治疗有效、无效患者治疗前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组治疗前MDSC比例及NLR、PLR比值分别为(4.26±0.99)、3.05±0.59、146.45±29.71,均高于对照组的(0.71±0.15)、1.62±0.37、90.92±13.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238、16.272、12.824,P均<0.05)。患者治疗后1个月MDSC比例及NLR、PLR比值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83例患者中,111例肿瘤未进展,纳入治疗有效组,72例肿瘤进展,纳入治疗无效组。治疗有效组治疗前MDSC比例及NLR、PLR比值分别为(4.06±0.61)、2.73±0.40、136.18±26.11,均低于治疗无效组的(4.57±0.42)、3.54±0.31、162.29±18.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02、14.572、7.353,P均<0.05)。ROC曲线示,以治疗前MDSC≥4.22、NLR≥3.21、PLR≥151.60为截断值,MDSC比例联合NLR、PLR比值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治疗无效的曲线下面积为0.909(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MDSC水平及NLR、PLR比值升高,且较高的MDSC水平及NLR、PLR比值意味着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抑制细胞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预后评估
原文传递
MicroRNA-146a在脓毒症髓源抑制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建立 艾芬 李占飞 《军事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7-220,225,共5页
目的比较脓毒症3和7 d的髓源抑制细胞(MDSC)表型差异,了解其与MDSC增殖活性及免疫功能变化间的关系,通过检测MDSC中微小RNA-146a(microRNA-146a,miR-146a)的表达,探讨miR-146a对脓毒症MDSC免疫抑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盲肠穿孔结扎技... 目的比较脓毒症3和7 d的髓源抑制细胞(MDSC)表型差异,了解其与MDSC增殖活性及免疫功能变化间的关系,通过检测MDSC中微小RNA-146a(microRNA-146a,miR-146a)的表达,探讨miR-146a对脓毒症MDSC免疫抑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盲肠穿孔结扎技术制备C57BL/6J小鼠脓毒症模型,运用磁珠分选方法收集分离CLP后3和7 d时小鼠骨髓MDSC(CD11b+Gr1+细胞),然后进行体外培养并给予脂多糖(LPS)刺激,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并检测3和7 d时分泌的细胞因子(TNF-α、TGF-β、IL-6、IL-10)和精氨酸酶活性,以及检测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与miR-146a的表达。结果 CLP后3 d时MDSC以分泌促炎因子(TNF-α、IL-6)为主,CLP后7 d时以分泌抗炎因子(IL-10、TGF-β)为主。CLP后7 d比3 d时表现出更强的T细胞免疫抑制活性。qRT-PCR检测小鼠骨髓MDSC中miR-146a表达,发现CLP 7 d时比3 d时的miR-146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在脓毒症的进展过程中,MDSC表型随之发生演变,脓毒症晚期MDSC免疫抑制活性较早期显著增强。miR-146a表达上调可能是脓毒症后期MDSC免疫抑制活性增强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细胞 microRNA-146a 脓毒症 免疫抑制 细胞因子类
原文传递
玄胡索散通过下调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抑制脾脏髓源抑制细胞分化发挥抗乳腺癌作用
14
作者 毛幼儿 刘曦 +3 位作者 贺凯 林晨 何冰倩 高建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8-100,共13页
目的:探讨玄胡索散抑制乳腺癌小鼠脾脏髓源抑制细胞(MDSC)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4~5周龄BALB/c雌性小鼠48只,其中6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他42只采用小鼠左侧第二对乳腺皮下脂肪垫接种4T1细胞构建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分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目的:探讨玄胡索散抑制乳腺癌小鼠脾脏髓源抑制细胞(MDSC)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4~5周龄BALB/c雌性小鼠48只,其中6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他42只采用小鼠左侧第二对乳腺皮下脂肪垫接种4T1细胞构建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分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照组、G-CSF敲减组、模型对照组、玄胡索散小剂量组、玄胡索散中剂量组、玄胡索散大剂量组和环磷酰胺组,每组6只。其中G-CSF对照组和G-CSF敲减组分别采用shRNA慢病毒转染联合嘌呤霉素构建相应4T1稳转细胞模型。各组造模48 h后,玄胡索散小剂量组、玄胡索散中剂量组、玄胡索散大剂量组分别按2、4、8 g·kg^(-1)·d^(-1)玄胡索散灌胃,每天一次;环磷酰胺组按30 mg/kg腹腔注射环磷酰胺,隔天一次;其他组给予等体积0.5%羟甲基纤维素纳。各组连续给药25 d。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测定脾脏MDSC亚群比例,免疫荧光法检测脾脏CD11b、Ly6G共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外周血G-CSF浓度。在体外,建立荷瘤小鼠脾脏与4T1稳转株共培养体系,玄胡索散(30μg/mL)处理24 h,免疫荧光检测脾脏CD11b、Ly6G共表达;不同浓度的玄胡索散(10、30、100μg/mL)处理4T1细胞12 h,实时逆转录PCR检测G-CSF mRNA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鼠脾脏红髓增宽伴巨核细胞浸润,脾脏多形核细胞样MDSC(PMN-MDSC)比例增加(P<0.01),脾脏CD11b、Ly6G共表达增多,外周血G-CSF浓度上升(P<0.01)。玄胡索散干预后脾脏PMNMDSC比例减小(P<0.05),脾脏CD11b、Ly6G共表达减少,4T1细胞G-CSF mRNA水平下调(P<0.01),模型鼠外周血G-CSF浓度减少(P<0.05),肿瘤体积缩小,脾脏增大情况改善(均P<0.05)。结论:玄胡索散可能通过下调G-CSF,阻碍MDSC向PMN-MDSC分化,重建脾脏髓系微环境,从而发挥抗乳腺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胡索散 乳腺癌 脾脏 抑制细胞 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4T1细胞 小鼠
下载PDF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免疫微环境特征
15
作者 金祺祺 蒋皓云 +2 位作者 韩叶 宋颖 吴重阳(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57-662,共6页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罕见的脑肿瘤之一,其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随着目前免疫治疗的兴起,人们对肿瘤免疫微环境(TME)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对于PCNSL免疫微环境的系统性研究并不多。中枢神经系统作...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罕见的脑肿瘤之一,其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随着目前免疫治疗的兴起,人们对肿瘤免疫微环境(TME)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对于PCNSL免疫微环境的系统性研究并不多。中枢神经系统作为免疫豁免部位之一,PCNSL免疫微环境主要由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组成,其中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s)和CD163^(+)巨噬细胞(M2样巨噬细胞)最多。与全身性DLBCL相比,PCNSL免疫微环境中浸润的免疫抑制性细胞更多(如Treg细胞和MDSCs),通过释放免疫抑制细胞因子使PCNSL的免疫抑制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肿瘤微环境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抑制细胞
下载PDF
髓源抑制细胞介导肿瘤免疫微环境重塑及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皖晴 张博 +2 位作者 曹亚娟 骆莹滨 李雁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9年第11期92-97,共6页
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是促进肿瘤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髓源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是参与肿瘤免疫微环境形成的主要免疫抑制性细胞,代表一群未成熟骨髓细胞的异质群体,在病理条件下增殖、活化并发挥显著的免... 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是促进肿瘤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髓源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是参与肿瘤免疫微环境形成的主要免疫抑制性细胞,代表一群未成熟骨髓细胞的异质群体,在病理条件下增殖、活化并发挥显著的免疫抑制活性。MDSCs也是肿瘤免疫疗法的潜在治疗靶点。通过综述有关MDSCs的来源、表型、生物学特质、介导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MDSCs靶向治疗策略及中药单体对MDSCs的作用等研究进展,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抑制细胞 免疫抑制 中药单体 综述
下载PDF
具核梭杆菌富集髓源抑制细胞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17
作者 梁梦夏 刘怡文 +4 位作者 孙蔚 李婉莹 孔金玉 张宁 周福有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3,共7页
目的:探讨具核梭杆菌(Fn)富集髓源抑制细胞(MDSC)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Fn感染KYSE150细胞情况。将健康人PBMC分别给予:体外单独培养(对照组),与KYSE150体外共培养(KYSE150组),Fn感染(Fn组),F... 目的:探讨具核梭杆菌(Fn)富集髓源抑制细胞(MDSC)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Fn感染KYSE150细胞情况。将健康人PBMC分别给予:体外单独培养(对照组),与KYSE150体外共培养(KYSE150组),Fn感染(Fn组),Fn感染且与KYSE150体外共培养(KYSE150+Fn组);各组分别于培养24、48和72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MDSC(CD45^(+)HLA-DR^(-)CD11b^(+)CD33^(+)细胞)百分比。采用RNAscope及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130例ESCC组织中Fn感染和MDSC富集情况。比较Fn+MDSC阳性组与阴性组ES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ESC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Fn可成功感染KYSE150细胞,并定植于细胞质。与KYSE150共培养及Fn感染均可升高PBMC中MDSC百分比,且两者存在协同作用(P<0.05)。ESCC组织中Fn感染与MDSC富集具有较高一致性(Kappa=0.912,P<0.001)。与Fn+MDSC阴性组比较,Fn+MDSC阳性组中男性、有吸烟及饮酒史者居多,且肿瘤多为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侵及外膜,临床分期多为Ⅲ、Ⅳ期(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n+MDSC阳性是影响ESCC预后的危险因素[HR(95%CI)为2.997(1.417~6.341),P=0.004]。结论:Fn可通过富集MDSC削弱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促进ESCC的恶性进展,影响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 具核梭杆菌 抑制细胞 预后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诱导髓源抑制细胞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朱立宁 徐岷 +4 位作者 张尤历 李兆申 孔梅 沈琰 姚志新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04-1406,共3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外周血髓源抑制细胞(MDSC)水平的关联及Hp感染或非感染人群体内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129例受试者分为健康组(32例)、慢性胃炎组(48例)、胃上皮内瘤变组(27例)和胃癌组(22例),快速尿素酶检测Hp。应用流式...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外周血髓源抑制细胞(MDSC)水平的关联及Hp感染或非感染人群体内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129例受试者分为健康组(32例)、慢性胃炎组(48例)、胃上皮内瘤变组(27例)和胃癌组(22例),快速尿素酶检测Hp。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DSC、T细胞亚群的比例。结果 Hp感染能显著增加外周血MDSC的比例(P<0.01),而T细胞亚群的比例变化与Hp感染无关(P>0.05)。三组外周血MDSC、T细胞亚群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周血MDSC比例与CD4+/CD8+比值呈显著负相关(r=-0.768),与胃癌TNM分期呈显著正相关(r=0.856)。结论 Hp感染可导致外周血MDSC比例的升高,并引起人体免疫功能紊乱,在慢性胃炎演变至胃癌的肿瘤逃逸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抑制细胞 T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逃逸 胃癌
原文传递
髓源抑制细胞在肉瘤免疫疗法中的应用
19
作者 裴岩 高一铭 +1 位作者 蒋奎莹 王玲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87-692,共6页
目的探讨髓源抑制细胞(MDSCs)在肉瘤中的浸润情况及在肉瘤治疗中的应用,并总结其研究进展。方法应用PubMed及中国知网检索系统,以“髓源抑制细胞、肉瘤、肿瘤、免疫疗法”为中文关键词,以“myeloid suppressor cells、sarcoma、tumour、... 目的探讨髓源抑制细胞(MDSCs)在肉瘤中的浸润情况及在肉瘤治疗中的应用,并总结其研究进展。方法应用PubMed及中国知网检索系统,以“髓源抑制细胞、肉瘤、肿瘤、免疫疗法”为中文关键词,以“myeloid suppressor cells、sarcoma、tumour、immunotherapy”为英文关键词,检索2007-2022年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MDSCs的定义、分型及免疫抑制作用;(2)MDSCs在肉瘤中的最新动物实验、临床试验;(3)靶向MDSCs药物的研发进展。排除标准:会议摘要、中文学位论文等非正式发表文献。最终共纳入文献50篇。结果肉瘤患者外周血、脾脏及组织中MDSCs数量显著增加,可能是抵抗肉瘤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对于肉瘤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发现具有重要作用,靶向MDSCs的药物在肉瘤的临床治疗中也已经有广泛的应用。结论MDSCs在肉瘤中高表达且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将靶向MDSCs应用于临床治疗中,是提高肉瘤患者免疫治疗效果的潜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细胞 肉瘤 免疫疗法 肿瘤 综述文献
原文传递
亚麻木酚素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髓源抑制细胞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20
作者 柳媛媛 汪婷 +8 位作者 李一唯 郭米雪 马平 海清 李鋆钰 张凤 杨佳潇 张晓霞 王浩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共11页
目的探讨亚麻木酚素(SDG)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及血浆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32只6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采用来曲唑造模法建立PCOS大鼠模型,每日监测动情周期变化。造模成功后阴性对照组和模型组... 目的探讨亚麻木酚素(SDG)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及血浆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32只6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采用来曲唑造模法建立PCOS大鼠模型,每日监测动情周期变化。造模成功后阴性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SDG对照组和SDG干预模型组灌胃等量SDG溶液。干预8周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脾脏、肝脏和骨髓中MDSCs比例;ELISA检测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0的水平;Pearson统计分析MDSCs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与模型组相比,SDG干预模型组脾脏、肝脏和骨髓中MDSCs的比例显著增加,外周血MDSCs比例有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血浆中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1),IL-10显著升高(P<0.05),IL-6水平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发现,MDSCs与TNF-α、IL-6呈负相关,与IL-10呈正相关。结论SDG通过代偿性增加PCOS大鼠脾脏、肝脏和骨髓的MDSCs以及抑制炎症改善PC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亚麻木酚素 抑制细胞 炎症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