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髌骨内侧入路结合空心钉加张力带固定治疗老年性髌骨粉碎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6
1
作者 刘长城 邢文钊 +2 位作者 张亚兴 潘振华 冯文岭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98-999,共2页
目的探讨髌骨内侧入路结合空心钉加张力带治疗老年性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比纵向正中切口入路手术方式,采用髌骨内侧入路,显露髌骨骨折,直视下复位髌骨关节面,并保护髌骨背侧的软组织。对术后患者进行定期观察随访,评估骨... 目的探讨髌骨内侧入路结合空心钉加张力带治疗老年性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比纵向正中切口入路手术方式,采用髌骨内侧入路,显露髌骨骨折,直视下复位髌骨关节面,并保护髌骨背侧的软组织。对术后患者进行定期观察随访,评估骨折愈合、并发症以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确老年性髌骨粉碎性骨折的内侧入路临床治愈效果。结果髌骨内侧入路与正中入路治疗老年性髌骨粉碎性骨折临床效果对比,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康复时间相对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优势(P<0.05);此外在膝关节功能评分方面前者也优势显著(P<0.05);对比两组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髌骨内侧入路结合空心钉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理想,需要进一步临床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粉碎骨折 张力带固定 空心钉 髌骨内侧
下载PDF
髌骨粉碎性骨折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多向张力带固定性治疗的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希武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15期611-612,共2页
目的探讨髌旁内侧入路直视下复位并多向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将45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单一的中药治疗,观察组采用髌旁内侧入路直视下复位并多向张力带固定性治疗。结果经过治疗... 目的探讨髌旁内侧入路直视下复位并多向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将45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单一的中药治疗,观察组采用髌旁内侧入路直视下复位并多向张力带固定性治疗。结果经过治疗以后发现,观察组患者进行6~24个月的随访以后,骨折复位良好,内固定可靠,按陆氏等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定,观察组优16例,良5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5.45%。结论对髌骨粉碎性骨折采用髌旁内侧入路直视下复位并多向张力带固定治疗,骨折复位良好,内固定可靠,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骨折 髌骨内侧 多向张力带固定
下载PDF
髌骨内侧入路结合空心钉加张力带固定应用于髌骨粉碎骨折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庞振石 周顺义 +2 位作者 赵晓玲 郭宁宁 李亚飞 《医疗装备》 2016年第8期21-22,共2页
目的探讨髌骨内侧入路结合空心钉加张力带固定应用于髌骨粉碎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去12月就诊的患者2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试验组给予内侧入路空心钉加张力带固定治疗,而对照组选择髌骨正中入... 目的探讨髌骨内侧入路结合空心钉加张力带固定应用于髌骨粉碎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去12月就诊的患者2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试验组给予内侧入路空心钉加张力带固定治疗,而对照组选择髌骨正中入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而治疗有效率和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骨内侧入路结合空心钉加张力带固定应用于髌骨粉碎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粉碎骨折 空心钉 张力带固定 髌骨内侧
下载PDF
髌骨旁内侧与股内侧肌下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4
4
作者 胡国红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7年第9期886-888,共3页
目的探讨髌骨旁内侧与股内侧肌下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兰考第一医院2014-02~2015-03收治的需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60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髌骨旁内侧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观察... 目的探讨髌骨旁内侧与股内侧肌下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兰考第一医院2014-02~2015-03收治的需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60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髌骨旁内侧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观察组实施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各项手术指标和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置换时间较对照组长,但切口长度、下床活动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术后1年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观察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髌骨旁内侧入路方式相比,实施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效果更好,能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减轻患者病痛,短期内膝关节功能恢复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内侧 内侧肌下 全膝关节置换术 膝关节功能
下载PDF
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可降低置换后不良反应及加速膝关节功能恢复 被引量:1
5
作者 严贤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3336-3340,共5页
背景:髌骨旁内侧入路已成为全膝关节置换的标准技术。然而,最近的研究报道了在使用经股内侧肌入路时功能恢复的优越结果。目的:评估髌骨旁内侧入路和经股内侧肌入路2种手术技术的早期功能结果。方法:研究为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5... 背景:髌骨旁内侧入路已成为全膝关节置换的标准技术。然而,最近的研究报道了在使用经股内侧肌入路时功能恢复的优越结果。目的:评估髌骨旁内侧入路和经股内侧肌入路2种手术技术的早期功能结果。方法:研究为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5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股内侧肌入路组接受经股内侧肌入路方法;髌骨旁内侧入路组接受髌骨旁内侧入路,2组均使用相同类型的植入物。记录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并在术后3周和6周时评估治疗后活动范围、股四头肌强度及本体感觉。结果与结论:①经股内侧肌入路组患者在休息和运动时疼痛明显低于髌骨旁内侧入路组;②经股内侧肌入路组平均股四头肌伸展强度显著优于髌骨旁内侧入路组;③经股内侧肌入路组患者术后本体感觉好于髌骨旁内侧入路组,而2组患者的运动范围相似;④结果说明,在早期康复期间,经股内侧肌入路方法比髌骨旁内侧入路更有优势,没有观察到与此方法相关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髌骨内侧 经股内侧 VAS评分 本体感受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经股内侧肌入路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不良反应及促进膝关节功能康复
6
作者 陈其宽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355-2360,共6页
为评估髌骨旁内侧入路和经股内侧肌入路两种手术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的早期功能结果,本研究选取50例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我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数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患者通过... 为评估髌骨旁内侧入路和经股内侧肌入路两种手术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的早期功能结果,本研究选取50例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我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数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患者通过髌骨旁内侧入路进行TKA手术,另外一组患者通过经股内侧肌入路方法进行TKA手术。所有患者均只进行一次手术,两组均使用相同类型的植入物。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记录疼痛评分,并在术后3周和6周时获得随访数据,包括股四头肌强度和本体感受。结果表明,TKA术后,经股内侧肌入路组患者在休息和运动时表现出明显较低的疼痛(VAS:平均2.13±1.87与2.84±1.76)和(VAS:平均3.11±2.16与3.21±2.02)。此外,经股内侧肌入路组患者在3周((41.2±17.8) Nm vs (27.3±14.1) Nm)和6周((47.4±19.5) Nm vs (35.6±16.2) Nm)显示出优异的等长股四头肌强度。另外,经股内侧肌入路组患者术后本体感觉良好,而两组患者的运动范围相似。研究初步表明,在早期康复期间,经股内侧肌入路方法比髌骨旁内侧入路更有优势。没有观察到与此方法相关的不良影响。因此,经股内侧肌入路应被认为是TKA中有价值的替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髌骨内侧 经股内侧 VAS评分 膝关节康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