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髂内动脉栓塞化疗联合放疗与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子宫颈癌46例 被引量:7
1
作者 贺启华 范志刚 +1 位作者 柳仲秋 姚忠强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17年第3期197-199,共3页
目的 对比分析髂内动脉栓塞化疗联合放疗与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子宫颈癌的效果和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46例,抛币法随机分为栓塞化疗联合放疗组(23例)和同步放化疗组(23例).栓塞化疗联合放疗组于放疗前后接受卡铂50... 目的 对比分析髂内动脉栓塞化疗联合放疗与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子宫颈癌的效果和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46例,抛币法随机分为栓塞化疗联合放疗组(23例)和同步放化疗组(23例).栓塞化疗联合放疗组于放疗前后接受卡铂500 mg、长春新碱2 mg、平阳霉素16 mg双侧髂内动脉栓塞化疗,栓塞术后24~48 h开始放射治疗,4周后给予第2次动脉栓塞化疗.同步放化疗组化疗药物为:顺铂75 mg/m2第1、29天,5鄄氟尿嘧啶500 mg/m2第1天至第5天、第29天至第33天,化疗第1天开始同步放射治疗.两组放疗均采用6 MV鄄X线加速器三维适型放疗,每次2 Gy,5次/周,共25次,第3周开始给予192Ir腔内后装放疗,6 Gy/次,每周1次,共5~6次,A点剂量30~36 Gy.结果两组患者近期有效率分别为91.30%(21/23)、82.61%(19/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67,P〉0.05).栓塞化疗联合放疗组3年无进展生存率优于同步放化疗组[86.96%(20/23)比60.87%(14/23),χ2=4.059,P〈0.05].结论髂内动脉栓塞化疗的疗效更佳,能提高患者的近期有效率及无进展生存率,不良反应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放射疗法 髂内动脉栓塞化疗 同步放化疗
原文传递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髂内动脉栓塞化疗治疗高龄高危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1
2
作者 秦悦 《中国民康医学》 2020年第9期46-48,共3页
目的:观察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联合髂内动脉栓塞化疗治疗高龄高危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10例拟行姑息性肿瘤切除的高龄高危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取TU... 目的:观察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联合髂内动脉栓塞化疗治疗高龄高危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10例拟行姑息性肿瘤切除的高龄高危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取TURBt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前联合髂内动脉栓塞化疗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年内生存率和生命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或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内生存率为96.36%(53/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36%(4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命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URBt联合髂内动脉栓塞化疗治疗高龄高危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可提高1年内生存率和生命质量评分,减少术中出血量和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其效果优于单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膀胱癌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髂内动脉栓塞化疗
下载PDF
宫颈癌手术中髂内动脉栓塞化疗的临床应用研究
3
作者 苗凤英 汪秀芹 +1 位作者 栾艳 王凌 《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3期177-179,共3页
目的探讨和评价对有手术条件的宫颈癌进行术中髂内动脉栓塞化疗在综合治疗中的地位及其疗效。方法 1996年1月~2002年12月150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组,研究组100例(术中栓塞化疗),对照组50例(术中未栓塞化疗)。全面总结评价两组患者的年... 目的探讨和评价对有手术条件的宫颈癌进行术中髂内动脉栓塞化疗在综合治疗中的地位及其疗效。方法 1996年1月~2002年12月150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组,研究组100例(术中栓塞化疗),对照组50例(术中未栓塞化疗)。全面总结评价两组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术中淋巴转移、切缘阳性与生存率、复发转移率的关系。结果研究组3、5、7年生存率分别为99%、94%、87%,对照组为94%、75%、58%。两组比较其3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5、7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复发转移率方面,研究组3、5、7年复发率分别为0%、5%、11%,对照组3、5、7年复发率分别为16%、24%、30%,两组比较3、5、7年复发转移率均有明显差异(P 均<0.05)。结论手术中进行髂内动脉栓塞化疗,可明显提高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与转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髂内动脉栓塞化疗
下载PDF
全身静脉化疗和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对宫颈癌血管新生及恶性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钢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1期1145-1148,共4页
目的:分析全身静脉化疗和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对宫颈癌血管新生及恶性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08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纳入研究,根据化疗手段不同将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接受全身静脉化疗,观察组接受髂内动脉灌... 目的:分析全身静脉化疗和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对宫颈癌血管新生及恶性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08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纳入研究,根据化疗手段不同将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接受全身静脉化疗,观察组接受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血管新生相关指标、瘤体内血流指标、血清病情相关指标、宫颈肿瘤组织增殖相关指标等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化疗后血清VEGFR-2、HIF-1α、vWF、Lam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PI、VI、FI、VFI、Vmax值低于对照组,RI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化疗后血清SCC—Ag、TK1、HE4、CYFRA21—1、IGF-Ⅱ、Gal-9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肿瘤组织miR-26b、SCD-1、Cyclin D1、TLR4蛋白表达量低于对照组,miR-99b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术可以显著减少肿瘤血管新生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是十分理想的介入化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 全身静脉化疗 血管新生
下载PDF
术前不同途径新辅助化疗对宫颈癌血管新生及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惠霞 李淑红 赵宏燕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0期2463-2466,共4页
目的:研究全身静脉化疗和经髂内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对宫颈癌血管新生及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术前新辅助化疗的65例宫颈癌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接受术前经髂内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对照组接受术前全身静脉化疗,化疗前后... 目的:研究全身静脉化疗和经髂内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对宫颈癌血管新生及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术前新辅助化疗的65例宫颈癌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接受术前经髂内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对照组接受术前全身静脉化疗,化疗前后测定两组血清中VEGF的含量,手术切除后测定两组患者宫颈癌组织中VEGF以及促凋亡分子、抗凋亡分子的表达量。结果:两组化疗后血清中VEGFA、VEGFC、VEGFD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化疗前,且观察组化疗后的血清VEGFA、VEGFC、VEGFD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手术切除后,观察组肿瘤组织中CD34、D2-40的荧光强度以及CD34、D2-40、VEGFA、VEGFC、VEGFD、TNFAIP8、Prdx4、Stoml2、Mcl-1、Piwil2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Caspase-3、Caspase7、Caspase-8、Caspase-9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经髂内动脉灌注栓塞化疗抑制宫颈癌组织中血管及淋巴管新生、促进癌细胞凋亡的作用优于全身静脉化疗,是更为理想的宫颈癌新辅助化疗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新辅助化疗 髂内动脉灌注栓塞化疗 血管新生 凋亡
下载PDF
两种新辅助化疗对宫颈癌微淋巴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及疗效 被引量:9
6
作者 王晶 陈滢 +2 位作者 汪晶 童明 杨赛花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探讨两种新辅助化疗(NACT)对宫颈癌微淋巴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选择60例Ⅰb2-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全身静脉化疗和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两种... 目的:探讨两种新辅助化疗(NACT)对宫颈癌微淋巴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选择60例Ⅰb2-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全身静脉化疗和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两种途径NACT前后的局部宫颈癌组织微淋巴管密度(L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C,D(VEGF-A,C,D)的表达量,并分析两种NACT疗效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1VEGFA,C,D在癌症组织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2经静脉化疗后,宫颈癌组织中VEGF-D治疗后的表达量低于治疗前(P<0.05),VEGF-A,C在治疗前后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经动脉灌注化疗后,宫颈癌组织中VEGF-C,D治疗后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VEGF-A的表达量在治疗后也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静脉化疗和动脉灌注化疗均降低了宫颈癌组织内的LMVD,动脉灌注化疗降低程度更显著(P<0.05)。4两组患者均达到明显的近期临床缓解,动脉灌注化疗组患者的疗效优于静脉组,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有明显差异,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5静脉化疗疗效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直径有关,与临床分期、组织分化均无关;动脉灌注化疗总的有效率高达93%,但其疗效与临床分期、组织分化、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大小均无明显关系。结论: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在宫颈癌近期治疗效果好,可以有效抑制肿瘤淋巴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新辅助化疗 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 静脉化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淋巴管密度
原文传递
全身静脉化疗和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对宫颈癌微淋巴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刘宁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524-526,共3页
目的观察全身静脉化疗与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治疗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微淋巴管密度(LMVD)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宫颈癌患者116例随机分为2组,静脉组实施全身静脉化疗,动脉组行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对比观察... 目的观察全身静脉化疗与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治疗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微淋巴管密度(LMVD)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宫颈癌患者116例随机分为2组,静脉组实施全身静脉化疗,动脉组行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对比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LMVD、VEGF表达情况。结果动脉组治疗后完全缓解率与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静脉组(P均<0.05);2组治疗后LMVD值及VEGF表达阳性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且动脉组下降程度更为显著(P均<0.05)。结论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治疗宫颈癌效果更为理想,可明显缩小肿瘤体积,降低LMVD与VEGF的表达水平,值得进行推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全身静脉化疗 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 微淋巴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全身静脉化疗和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对宫颈癌微淋巴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裴雪梅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6年第7期1547-1549,共3页
目的探讨全身静脉化疗和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对宫颈癌微淋巴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临床收治的72例宫颈癌患者和72例健康人群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宫颈癌患者的VEGF-A、C、D等3项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目的探讨全身静脉化疗和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对宫颈癌微淋巴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临床收治的72例宫颈癌患者和72例健康人群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宫颈癌患者的VEGF-A、C、D等3项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患者全身静脉化疗后VEGF-A和VEGF-C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VEGF-D水平显著降低且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患者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后VEGF-A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VEGF-C和-D水平显著降低且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患者的LMVD值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患者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LMVD值均明显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的宫颈癌微淋巴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会升高,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方式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静脉化疗 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 宫颈癌 微淋巴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术前全身静脉化疗和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对早期宫颈癌组织中恶性分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高燕 《中国医学工程》 2016年第10期17-20,共4页
目的分析术前全身静脉化疗和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调节早期宫颈癌组织中恶性分子表达的效果。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术前接受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及对照组(术前接受全身静脉化... 目的分析术前全身静脉化疗和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调节早期宫颈癌组织中恶性分子表达的效果。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术前接受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及对照组(术前接受全身静脉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宫颈癌组织侵袭相关因子蛋白、凋亡相关因子蛋白及复发相关因子蛋白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转录因子Ets差异基因5(ETV5)、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Shrew-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组织抑制剂(TIMP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院意义(P<0.05);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抗凋亡基因(c-IAP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ANT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院意义(P<0.05);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Survivin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21WAF1/CIP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院意义(P<0.05)。结论术前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可以降低早期宫颈癌组织的恶性分子表达,改善患者治疗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全身静脉化疗 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 恶性分子表达
下载PDF
术前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对宫颈癌患者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支雪荣 赵斐 +2 位作者 王娟 段茉莉 周琦 《肿瘤药学》 CAS 2018年第5期763-766,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对宫颈癌患者增殖基因、侵袭基因、上皮间质转化(EMT)标记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性宫颈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宫颈癌根治术,研究... 目的探讨术前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对宫颈癌患者增殖基因、侵袭基因、上皮间质转化(EMT)标记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性宫颈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宫颈癌根治术,研究组患者接受术前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常规宫颈癌根治术。对比两组患者宫颈癌组织中增殖基因、侵袭基因、EMT标记基因表达量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宫颈癌组织中增殖基因Prdx4、YAP1、TLR4、hTERT的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侵袭基因MACC1、HDAC1、RbAp48的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EMT标记基因E-cadherin、N-cadherin、Twist的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可有效抑制宫颈癌细胞的恶性程度,为后续根治术获得良好疗效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 增殖基因 侵袭基因 上皮间质转化
下载PDF
术前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对早期宫颈癌组织HIF-1α、JMJD2B及病灶血流灌注的影响
11
作者 袁志英 苗晓红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532-536,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对早期宫颈癌(CC)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含Jumonji结构域蛋白2B(JMJD2B)及病灶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92例CC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全身静脉化疗)和观察组(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 目的探讨术前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对早期宫颈癌(CC)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含Jumonji结构域蛋白2B(JMJD2B)及病灶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92例CC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全身静脉化疗)和观察组(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比较两组化疗前、后CC组织HIF-1α、JMJD2B表达水平和表达阳性率、病灶血流灌注情况、疗效及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5年复发情况。结果与化疗前比较,化疗后两组HIF-1α、JMJD2B mRNA表达、上升时间、峰值强度、HIF-1α和JMJD2B蛋白表达阳性率均降低,达峰时间、平均通过时间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5年无进展生存期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可有效降低CC患者病灶血流灌注,下调HIF-1α、JMJD2B表达,有利于提升疗效和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宫颈癌 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 HIF-1Α JMJD2B 病灶血流灌注
下载PDF
67例异位妊娠的MTX保守治疗
12
作者 周卫琴 沈宗姬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 2004年第5期547-548,共2页
目的 :探讨甲氨蝶呤 (MTX)肌注和经髂内动脉插管栓塞化疗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MTX保守治疗异位妊娠 67例 ,其中MTX肌注组 (A组 ) 42例 ,MTX髂内动脉插管栓塞化疗术 (B组 ) 2 5例。A、B组间在年龄、停经天数、治... 目的 :探讨甲氨蝶呤 (MTX)肌注和经髂内动脉插管栓塞化疗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MTX保守治疗异位妊娠 67例 ,其中MTX肌注组 (A组 ) 42例 ,MTX髂内动脉插管栓塞化疗术 (B组 ) 2 5例。A、B组间在年龄、停经天数、治疗前血 β -HCG值、附件包块直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结果 :A、B两组的治愈率分别为 73 .81%、88.0 0 % ,B组较A组的有效率高 ,且血 β -HCG值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天数短 ,不良反应小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氨蝶呤(MTX) 髂内动脉插管栓塞化疗 异位妊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