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途径输注造血干细胞对小鼠移植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蔡耘 黄绍良 +2 位作者 黄科 陈惠芹 张绪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5期998-1004,共7页
为比较骨髓腔内(IBM)或静脉(IV)等不同途径输注小鼠造血干细胞后在受体内的分布特点及对移植效果的影响,将C57BL/6胎鼠及新生鼠外周血(FNPB)单个核细胞(MNC)移植经亚致死量60Coγ射线辐照的BALB/c鼠。受鼠随机分为6组:单侧IBM组;双侧IBM... 为比较骨髓腔内(IBM)或静脉(IV)等不同途径输注小鼠造血干细胞后在受体内的分布特点及对移植效果的影响,将C57BL/6胎鼠及新生鼠外周血(FNPB)单个核细胞(MNC)移植经亚致死量60Coγ射线辐照的BALB/c鼠。受鼠随机分为6组:单侧IBM组;双侧IBM组;IV组;双侧IBM+IV组;照射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用组织冰冻切片和流式细胞术动态了解CFSE标记的FNPBMNC在受体内的分布变化,观察移植后受鼠生存状况、植入水平、造血恢复及GVHD情况。结果显示:IBM注射的供体FNPBMNC主要积聚于注射侧骨髓腔内,少量FNPBMNC可经血循环二次归巢,肺部滞留很少。单/双侧IBM组输注的FNPBMNC总数无明显差异,但经双侧IBM输入FN-PBMNC渗漏至外周血或其它组织器官的比例更少;IBM各组造血重建速度均优于IV组,尤以双侧IBM组最快,其外周血象和造血干祖细胞集落产率在移植后第21天已接近正常水平,单侧IBM组、双侧IBM+IV组次之;IBM组各时点植入水平均明显高于IV组,双侧IBM组注射侧胫骨植入水平与单侧IBM组无明显差异,二次移植中双侧IBM组的植入水平明显高于IV组;IBM移植组90天存活率≥80%,IV组仅为50%。结论:双侧IBM有利于更多造血干细胞归巢,促进植入和造血重建,提高IBM途径移植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腔输注移植 静脉输注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骨髓腔输注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对移植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重建的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蔡耘 黄绍良 +3 位作者 陈惠芹 黄永兰 黄科 张绪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334-1338,共5页
为了研究骨髓腔内注射(IBM)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MSC)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大鼠骨髓MSC重建的作用,研究供体MSC植入状态以探讨MSCs的作用机制,将雌性F344胎鼠及新生鼠外周血(FNPB)及雄性F344大鼠BrdU标记骨髓MSC共移植入经致死量60Coγ射... 为了研究骨髓腔内注射(IBM)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MSC)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大鼠骨髓MSC重建的作用,研究供体MSC植入状态以探讨MSCs的作用机制,将雌性F344胎鼠及新生鼠外周血(FNPB)及雄性F344大鼠BrdU标记骨髓MSC共移植入经致死量60Coγ射线预处理的雌性Wistar大鼠,其中FNPB均由IBM输注,MSC则通过IBM或尾静脉注射。观察受鼠存活状况、供体HSC植入水平及骨髓MSC恢复情况,并以PCR检测Y染色体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受鼠骨髓MSC的来源。结果显示:两个FNPB+MSCs共移植组大鼠移植后60天均100%存活,两组比较生存率和供体HSC植入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但明显优于单纯FNPB移植组;移植后30天时各移植组受鼠骨髓MSC的增殖能力均未达正常水平,但MSC骨髓腔共移植组集落数(66.0±10.6)明显优于MSC骨髓腔和静脉共移植组及单纯FNPB移植组(p<0.01);移植后60天时,免疫荧光法检测供体BrdU标记的MSC显示仅在少部分受体发现供、受体源性MSCs嵌合,但两个共移植组存活受鼠均检测到供体MSC来源Y染色体。结论:异基因MSC输注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骨髓MSC恢复,尤以IBM输注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腔输注移植 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