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CD40抗体诱导RelB核转位对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甘劭丁 林琪斌 +2 位作者 倪海阳 黄毅 聂汉祥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9期1023-1030,共8页
目的:探讨抗CD40抗体对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取野生型雌性健康BALB/c小鼠胫骨和股骨制备骨髓树突状细胞(BMDCs),给予不同浓度抗CD40抗体(0、10或20μg/mL)刺激24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BMDCs... 目的:探讨抗CD40抗体对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取野生型雌性健康BALB/c小鼠胫骨和股骨制备骨髓树突状细胞(BMDCs),给予不同浓度抗CD40抗体(0、10或20μg/mL)刺激24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BMDCs表面分子MHC-Ⅱ、CD40、CD80和CD86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BMDCs培养上清液中IL-6、IL-12p70和TNF-α水平;使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BMDCs中RelA和RelB mRNA表达水平。部分实验中,给予抗CD40抗体(20μg/mL)刺激前30 min加入RelB核转位抑制剂SN52(40μg/mL)干预,24 h后检测各组BMDCs表面分子表达及培养上清液细胞因子水平。结果:高浓度抗CD40抗体组(20μg/mL)和低浓度抗CD40抗体组(10μg/mL)BMDCs表面分子MHC-Ⅱ、CD40、CD80和CD86、促炎性细胞因子IL-6、IL-12p70和TNF-α以及RelB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0μg/mL)(P<0.05或P<0.01),且该效应具有剂量依赖性,3组间RelA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抗CD40抗体加SN52干预组BMDCs表面MHC-Ⅱ、CD40、CD80和CD86及培养上清液中IL-6、IL-12p70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单纯抗CD40抗体组(P<0.01),且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CD40抗体可能通过诱导RelB核转位促进BMDCs表型和功能成熟,并且该效应具有剂量依赖性,这可能为疾病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CD40抗体 骨髓树突状细胞 免疫原 RELB 核转位
原文传递
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和DC2.4中RelB基因表达水平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郑磊 包杰 +3 位作者 王前 顾春瑜 裘宇容 李娟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7期745-748,772,共5页
目的比较研究体外分离培养的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onemarrow-deriveddendriticcells,BM-DC)和DC2.4中核转录因子RelB基因的表达水平。方法无菌从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中取出骨髓细胞,利用rmGM-CSF和rmIL-4联合诱导体系扩增骨髓... 目的比较研究体外分离培养的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onemarrow-deriveddendriticcells,BM-DC)和DC2.4中核转录因子RelB基因的表达水平。方法无菌从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中取出骨髓细胞,利用rmGM-CSF和rmIL-4联合诱导体系扩增骨髓前体细胞的方法产生未成熟的BM-DC,未成熟的BM-DC在培养结束前18h经LPS刺激获得成熟的BM-DC;DC2.4细胞系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于37℃,5%CO2条件孵箱中培养。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它们的表型,用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成熟的BM-DC、未成熟的BM-DC和DC2.4,RelBmRNA和其蛋白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CD40在未成熟的BM-DC和DC2.4中均呈低水平表达,在成熟的BM-DC中则呈高水平表达;共刺激分子CD86在成熟的BM-DC和DC2.4中均呈高水平表达,而在未成熟的BM-DC中呈低水平表达。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结果均显示,RelB基因在未成熟的BM-DC和DC2.4中均呈低水平表达;而在成熟的BM-DC中呈高水平表达,成熟的BM-DC与未成熟BM-DC及DC2.4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RelB基因的表达与小鼠BM-DC的成熟状态密切相关。RelB基因在DC2.4中呈低水平表达,提示DC2.4是一种不成熟的DC细胞系。DC2.4具有的未成熟DC的特点可能与RelB基因的低水平表达有一定关系。抑制骨髓DC中RelB基因的表达,有可能诱导产生具有耐受原性的未成熟的D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骨髓树突状细胞 DC2.4 RELB 基因表达
下载PDF
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增强CIK细胞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袁利亚 戎吉平 +2 位作者 俞火 陈国安 纪德香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8年第12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增殖能力、免疫表型、以及抗淋巴瘤细胞的作用。方法取昆明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体外诱导DC和CIK细胞,同时用鼠脾脏单个核细胞诱导CIK细胞,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 目的探讨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增殖能力、免疫表型、以及抗淋巴瘤细胞的作用。方法取昆明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体外诱导DC和CIK细胞,同时用鼠脾脏单个核细胞诱导CIK细胞,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MTT法测定杀伤活性。结果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骨髓DC-CIK细胞与脾脏DC-CIK细胞增殖无明显差异。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和CD3^+CD8^+、CD3^+NK1.1^+双阳性细胞比率较同条件下CIK细胞组显著增多(P〈0.05);在5∶1-40∶1的效靶比范围内,DC-CIK细胞对淋巴瘤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CIK细胞(P〈0.05),且杀伤率与效靶比呈正相关。结论骨髓源性DC增强CIK细胞的增殖能力,DC-CIK细胞增加抗淋巴瘤细胞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骨髓树突状细胞 共培养 淋巴瘤细胞 抗肿瘤活
下载PDF
锡类散对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涛 周晓晴 +7 位作者 杜宗汉 陈龙 张彦 胡小三 彭利红 李凤 于意文 何琴莉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819-823,共5页
目的:探讨锡类散对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dendritic cell,BMDC)的影响,从而为锡类散作用于炎症性肠病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刺激法分离培养BMD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MDC表型CD11c以检... 目的:探讨锡类散对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dendritic cell,BMDC)的影响,从而为锡类散作用于炎症性肠病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刺激法分离培养BMD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MDC表型CD11c以检测BMDC纯度。将BMDC分为4组:i DC组、m DC组、锡类散+DC组和锡类散+DC+LPS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比较4组DC细胞的表面共刺激分子差异,并采用ELISA法检测DC分泌的IL-10。结果:分离纯化的BMDC的CD11c表达率为85%~89%。与i DC组比较,锡类散+DC组和锡类散+DC+LPS组的表面共刺激分子均呈低表达,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且这两组细胞上清液中IL-10明显增加(P <0. 05)。结论:锡类散能使B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CD40和MHC-II低表达,且不受LPS刺激的影响,即锡类散能诱导BMDC产生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类散 炎症肠病 骨髓树突状细胞 耐受 共刺激分子
下载PDF
聚凝胺提高慢病毒载体对树突状细胞的转染率
5
作者 孙凯伦 张季 宫念樵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聚凝胺对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s)的毒性作用以及聚凝胺促慢病毒载体转染BMDCs的最佳浓度。方法制备BMDCs悬液,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不同浓度的聚凝胺处理,对照组中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采用细胞计数试剂... 目的探讨聚凝胺对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s)的毒性作用以及聚凝胺促慢病毒载体转染BMDCs的最佳浓度。方法制备BMDCs悬液,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不同浓度的聚凝胺处理,对照组中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和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碘化丙锭(PI)双标记法评价聚凝胺对BMDCs的毒性作用。向BMDCs悬液中加入慢病毒载体[感染复数(MOI)=10],实验组用不同浓度的聚凝胺处理,对照组加入等量PBS,每天采用荧光显微镜动态观察各组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刺激BMDCs成熟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GFP表达。各组之间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聚凝胺浓度≥11 mg/L时,活细胞数目显著减少[吸光度(A)值(0.881±0.007)比(1.031±0.017),t=7.8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浓度范围内,使用聚凝胺能显著提高GFP表达,聚凝胺浓度为8 mg/L时,GFP表达最高。结论聚凝胺对BMDCs存在剂量依赖的毒性作用,安全浓度范围内,聚凝胺可明显提高慢病毒载体对BMDCs的转染率,最适浓度为8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凝胺 慢病毒载体 骨髓树突状细胞
原文传递
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树突状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孙小艳 刘祖德 +1 位作者 张欢 李锦毅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3-107,共5页
目的:研究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SD大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增殖的影响。方法:制备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观察含药血清作用下的细胞生长情况,进行细胞计数及细胞活力测定;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 目的:研究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SD大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增殖的影响。方法:制备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观察含药血清作用下的细胞生长情况,进行细胞计数及细胞活力测定;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作用下的细胞增殖变化,寻找最佳六味地黄丸浓度和作用时间;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12的浓度;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其刺激T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能力。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成熟型DC含药血清组显著促进DC细胞增殖,且这种增殖在含药浓度15%,作用时间48 h时最为显著。其IL-12分泌量显著提高(P<0.05)。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培养的成熟型DC对异基因T淋巴细胞具有增殖刺激作用,且随着细胞数量的增加作用增强(P<0.05),呈量效关系。结论: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具有诱导大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增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味地黄丸 含药血清 大鼠骨髓树突状细胞
原文传递
DA大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培养和鉴定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志文 李立强 +1 位作者 张武 李明皓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77-582,共6页
目的分离DA大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并进行体外培养及鉴定。方法取出DA大鼠的股骨、胫骨之间骨髓腔的骨髓细胞,并联合应用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20 ng/mL和10 ng/mL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rmIL-4),体外培... 目的分离DA大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并进行体外培养及鉴定。方法取出DA大鼠的股骨、胫骨之间骨髓腔的骨髓细胞,并联合应用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20 ng/mL和10 ng/mL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rmIL-4),体外培养7 d,诱导DA大鼠骨髓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ELISA检测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培养上清液IL-12水平,倒置显微镜观察BMDC增殖情况以及形态变化,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DC的形态,流式细胞术分析imDC表面特异性标志物OX62/CD103、CD40、CD80、CD8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imDC诱导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DA大鼠骨髓细胞经体外培养可获得大量imDC;imDC高表达OX62,低表达CD40、CD80、CD86、MHC-Ⅱ;rmIL-10处理的imDC上清液IL-12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rmIL-4处理组则相反;imDC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较弱。结论成功建立简易分离培养高纯度的DA大鼠imDC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大鼠 骨髓树突状细胞(BMDC)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
下载PDF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对干扰素(IFN)信号通路STAT蛋白核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揭志军 冯净净 +2 位作者 宋志刚 张悦 郭雪君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7-282,共6页
目的研究呼吸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s)后,对Ⅰ型和Ⅱ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诱导的JAK/STAT通路蛋白活化后核转移的影响。方法从BALB/c小鼠的长... 目的研究呼吸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s)后,对Ⅰ型和Ⅱ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诱导的JAK/STAT通路蛋白活化后核转移的影响。方法从BALB/c小鼠的长骨中分离骨髓细胞,经过培养和刺激后得到BMDCs。将BMDCs接种于带小室的玻片上,以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1的RSV感染细胞,并设紫外线灭活的RSV(UV-RSV)和培养液(media)刺激为对照。在培养24h后,分别用100IU/mL的IFN-β刺激30min或0.64pmol/L的IFN-γ刺激45min,然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计数STAT蛋白核转移阳性细胞的百分比,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在未感染的BMDCs中,STAT1和STAT2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当用IFN-β刺激BMDCs后可见到明显的STAT1和STAT2蛋白向细胞核转移,核转移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89.0%±4.6%和83.7%±5.1%,与未处理组(NT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而RSV感染后,发现STAT1和STAT2蛋白核转移阳性细胞数较IFN-β刺激组明显减少(P<0.01),说明RSV感染可以抑制IFN-β诱导的STAT1和STAT2蛋白的核转移。而应用UV-RSV感染后与IFN-β刺激组相比,STAT1和STAT2蛋白核转移阳性细胞数却未见明显减少(P>0.05)。用IFN-γ刺激BMDCs后也可见到明显的STAT1蛋白向细胞核转移(阳性细胞为85.3%±6.4%);而RSV感染后与IFN-γ刺激组相比,STAT1核转移阳性细胞数(79.3%±4.9%)却未见明显减少(P>0.05)。结论 RSV感染BMDCs后,能特异性地抑制Ⅰ型IFN诱导的STAT1和STAT2蛋白的核转移,而对II型IFN诱导的STAT1蛋白的核转移却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 骨髓树突状细胞 干扰素 信号通路 核转移
下载PDF
不同脑血管狭窄程度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数量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刘鹏 刘亚杰 +1 位作者 贺雄军 傅强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76-480,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脑血管狭窄程度及脑血管支架术对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s)比例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自2010年8月至2010年12月存南方医科大学珠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63例,依据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分... 目的研究不同脑血管狭窄程度及脑血管支架术对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s)比例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自2010年8月至2010年12月存南方医科大学珠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63例,依据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分为DSA未见异常组即对照组(CO)、轻中度狭窄组(MsG)、重度狭窄组(SsG)、支架术后组(SiG)。流式细胞四色分析法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中DCs各亚型的比例。结果各组患者外周血中骨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CG与Ss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G与Ss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类浆样树突状细胞(pDCs)的比例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65)。结论脑血管狭窄程度对mDCs亚型的比例存在影响,狭窄程度越草mDCs比例越低:支架置人对患者外周血中DCs各亚型比例不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 骨髓树突状细胞 类浆样树突状细胞 脑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microRNA-27a对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信攸 周阳春 +3 位作者 王瑶 杨晓俊 沈历宗 吴文溪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1-35,39,共6页
目的:研究microRNA-27a(miR-27a)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的小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成熟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im DC)转染miR-27a的模拟物(mi... 目的:研究microRNA-27a(miR-27a)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的小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成熟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im DC)转染miR-27a的模拟物(miR-27a mimics)后,用LPS刺激24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MHCⅡ表达,ELISA方法检测其上清中的IL-12p70及IL-10蛋白水平,RT-PCR方法检测其细胞内IL-12p40及IL-10 mRNA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其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结果:与未处理的im DC比较,LPS刺激24 h后的DC表面的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MHCⅡ表达均显著增高(均P<0.001);LPS刺激24 h后,与对照组比较,转染miR-27a mimics细胞的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MHCⅡ表达均显著降低(均P<0.001),且显著抑制IL-12分泌(P<0.01)、促进IL-10分泌(P<0.05),并显著减弱LPS刺激的DC促CD4+T细胞增殖的能力(P<0.01)。结论:miR-27a影响小鼠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以及细胞因子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27a 骨髓树突状细胞 成熟 细胞因子
下载PDF
磷酸化乌兹别克甘草多糖的体外免疫增强活性研究
11
作者 韩健宝 仇天新 +4 位作者 衣蕾 吴昱 徐孝宙 武毅 胡元亮 《畜牧与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0-116,共7页
为了探究磷酸化乌兹别克甘草多糖(pGPS)的免疫增强作用,以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为靶细胞,用MTT法和形态观察法测定了pGPS对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对小鼠树突状细胞分化和增殖以及对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 为了探究磷酸化乌兹别克甘草多糖(pGPS)的免疫增强作用,以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为靶细胞,用MTT法和形态观察法测定了pGPS对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对小鼠树突状细胞分化和增殖以及对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在39.062~625μg/mL浓度的pGPS单独刺激时,淋巴细胞增殖率显著高于细胞对照组(P<0.05);在78.125~156.25μg/mL的pGPS与植物血凝素(PHA)共同刺激时,淋巴细胞增殖率显著高于PHA对照组(P<0.05);pGPS在39.062~312.5μg/mL时显著增加淋巴细胞分泌的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P<0.05)。对于小鼠树突状细胞,pGPS组树突状细胞的刺突明显多于空白组;pGPS在0.977~15.625μg/mL时,未成熟树突细胞的增殖率显著高于脂多糖(LPS)对照组,并且显著促进树突状细胞IFN-γ和TNF-α的分泌(P<0.05)。结果表明:pGPS在合适的浓度能单独或协同PHA显著促进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显著促进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分化、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从而增强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化甘草多糖 外周血T淋巴细胞 骨髓树突状细胞 增殖
下载PDF
新城疫病毒利用网格蛋白和小窝蛋白受体途径感染鸡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
12
作者 杨晓凤 仇旭升 +6 位作者 孙英杰 宋翠萍 孟春春 刘炜玮 廖瑛 丁铲 谭磊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5,共7页
新城疫病毒(NDV)可以通过多种内吞途径感染细胞,且其入胞途径可能具有细胞类型特异性。本研究以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chBM-DCs)为模型,探究NDV入侵该细胞的内吞途径。首先利用CPZ(CME抑制剂)和Dynasore(dynamin1/2抑制剂)预处理DCs,然后... 新城疫病毒(NDV)可以通过多种内吞途径感染细胞,且其入胞途径可能具有细胞类型特异性。本研究以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chBM-DCs)为模型,探究NDV入侵该细胞的内吞途径。首先利用CPZ(CME抑制剂)和Dynasore(dynamin1/2抑制剂)预处理DCs,然后感染NDV强毒株Herts/33,通过Western blot和IFA检测NDV NP的胞内表达水平变化。药物预处理组NP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表明NDV能够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进入DCs。进一步利用甲基-β-环糊精(MβCD)预处理DCs,然后感染Herts/33,通过Western blot和IFA检测NDV NP的胞内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显示药物预处理组NP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表明NDV能够通过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进入DCs。本研究为全面阐明NDV感染宿主细胞的途径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城疫病毒 骨髓树突状细胞 网格蛋白介导内吞 小窝蛋白介导内吞
下载PDF
重组疫苗E.coli LLO/OVA经TLR4和NOD1受体诱导树突状细胞表达细胞因子 被引量:3
13
作者 徐曼 戴明桑 米粲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的模式识别受体(PPRs)活化与细胞因子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基因芯片及RT-PCR检测经E.coliLLO/OVA刺激后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BMDC)的PPRs及其下游NF-κB信号通路相关分子mRN...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的模式识别受体(PPRs)活化与细胞因子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基因芯片及RT-PCR检测经E.coliLLO/OVA刺激后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BMDC)的PPRs及其下游NF-κB信号通路相关分子mRNA的表达水平,并观察BMDC的活化状况及培养上清液内细胞因子含量。结果:经E.coliLLO/OVA刺激后2h,BMDC出现短暂的TLR4mRNA表达上调,其下游信号途径相关的Myd88、Rip2、Irak1、Irak2、Ikkα、NF-κB1和NF-κB2mRNA均出现表达上调,黏附分子Icam1、细胞因子IL-1a、IL-1b、IL-6和TNF-α的mRNA也表达上调;经E.coliLLO/OVA刺激后4h,BMDC出现Card4(NOD1)mRNA表达上调,其下游信号途径相关的Rip2、Ikkβ、NF-κB1和NF-κB2mRNA均出现表达上调,IFN-γ、TNF-β和CD40mRNA也上调表达。经E.coliLLO/OVA刺激后24h,BMDC表达共刺激分子及MHC-II类分子上调;且培养上清液内IL-12和IFN-γ含量增高。结论:重组疫苗E.coliLLO/OVA经TLR4和NOD1受体激活NF-κB信号通路,诱导了小鼠BMDC成熟并表达一系列细胞因子尤其是IL-12和IFN-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树突状细胞 重组大肠杆菌 模式识别受体 基因芯片
下载PDF
猪骨髓源树突状细胞与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和功能鉴别 被引量:1
14
作者 倪博 张珍珍 +4 位作者 袁厅 张磊 王海燕 甘源 冯志新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7-152,共6页
为比较来源于猪骨髓来源和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两种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分别从猪骨髓和外周血中分离前体细胞,经重组猪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重组猪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分化为猪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和猪单核... 为比较来源于猪骨髓来源和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两种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分别从猪骨髓和外周血中分离前体细胞,经重组猪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重组猪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分化为猪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和猪单核细胞衍生树突状细胞(MoDC),对这两种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表型鉴定以及功能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BMDC和MoDC均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和基本功能;BMDC和MoDC的分子表型为CD172a^(+)MHC II^(+),经LPS刺激后表达升高;BMDC和Mo DC均具有吞噬功能,BMDC吞噬能力较强;在TranswellTM迁移实验中,Mo DC具有更好的迁移能力;BMDC和MoDC均可刺激淋巴细胞增殖,BM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率高于MoDC。本研究可为不同体外模型中DCs的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树突状细胞 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 功能特
下载PDF
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淑君 周放 +4 位作者 吴乐 高雪丽 刘超男 吕晓萍 郑世民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571-2577,共7页
为了探讨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s)的体外诱导培养方法,并分析鸡树突状细胞(DCs)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将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的鸡骨髓细胞经差速贴壁纯化后获得单个核细胞,然后经粒细胞-巨噬细胞集... 为了探讨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s)的体外诱导培养方法,并分析鸡树突状细胞(DCs)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将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的鸡骨髓细胞经差速贴壁纯化后获得单个核细胞,然后经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体外诱导分化,细胞培养后第7天再加入脂多糖(LPS)继续培养48 h刺激成熟,分别于倒置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变化观察,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对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表面标志进行分析、鉴定。结果显示鸡骨髓细胞培养7 d后,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表面长出树突状小突起,细胞表面高表达MHCⅡ和CD11c分子,经LPS刺激后,突起伸长变粗,扫描电镜观察呈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细胞表面MHCⅡ表达显著升高,依据上述方法成功获得大量而高纯度的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为进一步研究禽类DCs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某些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树突状细胞 鉴定 生物学特征
下载PDF
胞壁酰二肽对儿童急性白血病骨髓树突状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晓玲 孙立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4期963-966,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胞壁酰二肽(muramyl dipeptide,MDP)对急性白血病儿童骨髓树突状细胞(DC)体外扩增及成熟的影响。采用Ficoll-Hypaque法分离急性白血病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DC以含10%FCS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实验1组:D... 本研究旨在探讨胞壁酰二肽(muramyl dipeptide,MDP)对急性白血病儿童骨髓树突状细胞(DC)体外扩增及成熟的影响。采用Ficoll-Hypaque法分离急性白血病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DC以含10%FCS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实验1组:DC单独应用胞壁酰二肽;培养实验2组:DC用rhGM-CSF+rhIL-4+rhTNF-α培养;实验3组:DC用rhGM-CSF+rhIL-4+rhTNF-α+MDP培养,分别诱导培养DC。每日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及细胞形态,培养8天后,计数各组细胞数量,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免疫表型。结果表明:①实验各组均得到一定数量典型的DC,对照组DC数(0.85±0.23)×105/L,而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DC数分别为(2.31±0.24)、(3.26±0.37)及(4.16±0.34)×105/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实验1组DC数低于2组及3组(p均<0.01);实验3组DC数明显高于2组(p<0.01)。②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及实验3组的HLA-DR细胞比例分别为19.98±3.74、37.24±4.32、58.81±2.08、77.48±5.57,实验1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低于实验2组、实验3组(p均<0.01);实验3组明显高于2组(p<0.01)。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及实验3组的CD1a细胞比例分别为11.46±2.43、28.71±6.64、46.92±4.78、57.03±3.07,实验1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低于实验2组、实验3组(p均<0.01);实验3组明显高于2组(t=3.98,p<0.01)。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及实验3组的CD83细胞比例分别为(13.05±5.70)%、(36.32±5.61)%、(54.95±7.83)%、(75.70±6.67)%,实验1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低于实验2组、实验3组(p均<0.01);实验3组明显高于2组(p<0.01)。结论:MDP不仅对急性白血病患儿骨髓DC有扩增作用,而且能促进其成熟,并能协同细胞因子促进DC增殖和成熟,但MDP促进DC增殖的能力弱于其与细胞因子的联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壁酰二肽 骨髓树突状细胞 白血病 细胞扩增
下载PDF
呼吸道合胞病毒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揭志军 郭雪君 +2 位作者 徐卫国 王山泽 Kevin Harrod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62-1265,共4页
目的研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BMDCs)Ⅰ型干扰素(IF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从Balb/c小鼠的长骨中分离骨髓细胞,经过培养和刺激后得到BMDCs。将BMDCs接种于6孔板中过夜,然后用不同感染复数(MOI)的RSV感染细胞,用... 目的研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BMDCs)Ⅰ型干扰素(IF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从Balb/c小鼠的长骨中分离骨髓细胞,经过培养和刺激后得到BMDCs。将BMDCs接种于6孔板中过夜,然后用不同感染复数(MOI)的RSV感染细胞,用RT-PCR法检测RSV的非结构蛋白-1(NS-1)和非结构蛋白-2(NS-2)基因在BMDCs中表达。在另一组实验中,BMDCs经RSV感染24 h后,分别用IFN-β或IFN-γ刺激,然后收集细胞和提取蛋白,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IFN信号通路的STAT1、STAT2及磷酸化的STAT1(P-STAT1)、STAT2(P-STAT2)等蛋白的表达。结果以不同MOI的RSV感染BMDCs 24 h后,RSV NS1和NS2的表达随着感染MOI的增加而逐渐增强,说明RSV病毒能在BMDCs细胞中复制。RSV感染能增加IFN-β信号通路STAT1和STAT2蛋白的表达,但却抑制了P-STAT1和P-STAT2的表达,而紫外线灭活的RSV(UV-RSV)感染对它们的表达却没有影响;而且RSV感染对Ⅱ型IFN(IFN-γ)诱导的STAT1的磷酸化也没有抑制作用。结论RSV感染BMDCs后,能特异性地抑制Ⅰ型IFN诱导的STAT1和STAT2磷酸化,从而抑制Ⅰ型IFN信号通路,这可能是RSV逃避宿主抗病毒免疫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 骨髓树突状细胞 干扰素 JAK—STAT信号通路
下载PDF
健康人骨髓和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分类和计数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东侠 林海荣 +3 位作者 王亚哲 常艳 郝乐 刘艳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1255-1260,共6页
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仪采用两种四色抗体组合检测并计数国内健康个体骨髓和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检测35例健康骨髓中Lin-HLA-DR+CD11chiBDCA1+的mDC和Lin-HLA-DR+CD123hiBDCA2+的pDC数量,并与普遍采用的Lin-HLA-DR+CD11chi的mDC和Lin... 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仪采用两种四色抗体组合检测并计数国内健康个体骨髓和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检测35例健康骨髓中Lin-HLA-DR+CD11chiBDCA1+的mDC和Lin-HLA-DR+CD123hiBDCA2+的pDC数量,并与普遍采用的Lin-HLA-DR+CD11chi的mDC和Lin-HLA-DR+CD123hipDC的三色设门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骨髓中DC亚群的绝对计数和pDC的相对计数均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男性DC亚群的绝对计数值高于女性(p<0.05)。三色和四色设门方法均显示健康个体骨髓和外周血DC亚群的分布不同(p<0.05)。外周血中mDC含量较高,两种方法检测的mDC与pDC的比值分别为2.70和2.31;骨髓与外周血截然不同,骨髓中含有大量pDC,mDC与pDC的比值分别为0.90和0.71。三色和四色的流式分析方法显示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对计数mDCr=0.86;pDCr=0.96,绝对计数mDCr=0.95;pDCr=0.98)。两种方法检测的DC亚群计数除在外周血pDC检测无明显差异外,外周血中的mDC和骨髓中mDC与pDC计数均明显不同(p<0.001),三色方法确定的值明显高于四色方法,因三色方法确定的mDC与pDC中分别存在一定比例的Lin-HLA-DR+CD11chiBDCA1-细胞和Lin-HLA-DR+CD123hiBDCA2dim/-细胞,在骨髓中这些细胞比例较高。结论:标本来源,性别,年龄和有核细胞计数是健康人DC绝对计数的影响因素(p<0.05)。四色抗体组合可以界定更加严格意义的骨髓DC亚型。骨髓和外周血的DC分布不同,外周血含有大量的mDC,而骨髓中以pDC为优势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树突状细胞 BDCA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PDC MDC
下载PDF
SLC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及不同免疫方式抗肿瘤作用探讨 被引量:3
19
作者 梁春敏 钟翠平 +5 位作者 郑宁 刘彬彬 孙瑞霞 吴欣 刘银坤 叶胜龙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21-726,共6页
目的:应用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成熟肽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SLC)转染树突状细胞(DC),探讨一种基因修饰DC的新方法及其抗肿瘤的生物学活性。方法:体外构建rAAVSLC,按MOI为10、50、100与腺病毒(Ad2)协同转染小鼠骨髓来源成熟和... 目的:应用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成熟肽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SLC)转染树突状细胞(DC),探讨一种基因修饰DC的新方法及其抗肿瘤的生物学活性。方法:体外构建rAAVSLC,按MOI为10、50、100与腺病毒(Ad2)协同转染小鼠骨髓来源成熟和未成熟DC,GFP作为成功转染的示踪蛋白。RTPCR在mRNA水平、ELISA在蛋白水平检测SLC表达,Transwell检测转染DC的培养上清对T细胞的趋化作用。瘤苗的在体效应通过C57BL/6J小鼠肿瘤模型验证。皮下接种Hepal6肿瘤细胞后成瘤小鼠分成3组:①生理盐水对照组,瘤内或足垫注射NS;②单纯DC对照组,瘤内或足垫注射未修饰DC;③SLC基因修饰DC组,瘤内或足垫注射SLC基因修饰的DC。每隔7天注射1次,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的生长情况。4周后分离瘤体,用荧光免疫组化检测瘤体内CD4+T细胞、CD8+T细胞浸润情况。结果:rAAVSLC在MOI为100时能成功转染DC,未成熟DC的转染效率显著高于成熟DC,并产生对T细胞有明显趋化生物学活性的SLC。动物实验表明,瘤内注射SLC修饰后DC,肿瘤大小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免疫组化显示瘤体内有较多的CD4+T细胞、CD8+T细胞浸润。足垫注射SLC修饰的DC与对照组相比,抗肿瘤作用无显著差异。结论:rAAVSLC在Ad2的辅助下能有效转染未成熟DC并能表达具有趋化生物学活性的SLC。SLC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瘤内注射以其对CD4+T细胞、CD8+T细胞的吸引作用而发挥了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同时也进一步证实用树突状细胞进行肿瘤生物免疫治疗时,不同免疫方式对疗效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腺相关病毒 骨髓树突状细胞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分泌的IFN-λ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20
作者 莫柱冰 项丹丹 《天津药学》 2015年第3期66-70,共5页
近年来在Ⅲ型干扰素(IFN-λ)基因区域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以很好地预测自发性的或是经过药物治疗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的愈后。至此,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体先天性免疫应答与IFN-λ基因型效应息息相关。树突状细胞(DCs)在宿主HC... 近年来在Ⅲ型干扰素(IFN-λ)基因区域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以很好地预测自发性的或是经过药物治疗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的愈后。至此,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体先天性免疫应答与IFN-λ基因型效应息息相关。树突状细胞(DCs)在宿主HCV感染的免疫应答中起到关键作用,并且这些至关重要的作用在IFN-λ基因型效应中也正逐渐体现。DCs可以分为很多个亚群,其中主要分泌IFN-λ的DCs,有骨髓样树突状细胞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基于DCs生物学的复杂性,本综述旨在总结目前已知的有关DCs在HCV感染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IFN-λ与DCs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Ⅲ型干扰素 树突状细胞 细胞树突状细胞 骨髓树突状细胞 先天免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