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5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闭合复位第一、二掌骨间克氏针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武 曹鹏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83-384,共2页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伴脱位又称Bennett骨折,是临床比较常见的手部骨折,治疗不当会影响拇指功能,导致手部功能障碍[1]。我科于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收治了15例闭合性Bennett骨折的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第一、二掌骨间平行克氏针内...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伴脱位又称Bennett骨折,是临床比较常见的手部骨折,治疗不当会影响拇指功能,导致手部功能障碍[1]。我科于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收治了15例闭合性Bennett骨折的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第一、二掌骨间平行克氏针内固定术,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NETT 克氏针内固定术 闭合复位 固定治疗 第一掌基底部 手部功能障碍 2009年
原文传递
闭合复位第一、二掌骨间克氏针固定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 被引量:13
2
作者 班照楠 黄富国 +4 位作者 顾琪珊 许冰 李永奎 李正疆 周利强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51-352,共2页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手部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常难以维持复位而需手术治疗。2009年2月至2013年6月,我们采用C臂机透视下闭合复位,第一、二掌骨间克氏针固定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患者37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关键词 第一掌基底部 闭合复位 固定治疗 克氏针 手法复位外固定 2009年 C臂机透视
原文传递
经近侧指骨间关节水平断指再植八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张海欧 赵世伟 赵维彦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6-97,共2页
随着显微外科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手术器械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再植手术已经不单纯只满足于指体的成活.最大程度的恢复手指的功能与外形更是现代手外科医生努力的方向。在断指再植手术中,因断裂的组织存在损伤、污染,特别是手指... 随着显微外科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手术器械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再植手术已经不单纯只满足于指体的成活.最大程度的恢复手指的功能与外形更是现代手外科医生努力的方向。在断指再植手术中,因断裂的组织存在损伤、污染,特别是手指动脉、静脉的损伤情况,直接影响了再植手术的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指再植 临床分析 节水 近侧 再植手术 损伤情况 手外科医生
原文传递
以背侧腕骨间弓为蒂头状骨整体移位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 被引量:5
4
作者 赵永恒 李锐 +2 位作者 琴瀚姣 李炳万 崔树森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2-343,共2页
月骨无菌性坏死。最早是由Peste^[1]在1843年描述,1910年Kienbock^[2]对月骨坏死做了系统性描述.故被称为Kienbsck病,是手外科临床治疗中的难题之一。因其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故诊断时间较晚。我们在头状骨解剖学的基础上,设计了... 月骨无菌性坏死。最早是由Peste^[1]在1843年描述,1910年Kienbock^[2]对月骨坏死做了系统性描述.故被称为Kienbsck病,是手外科临床治疗中的难题之一。因其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故诊断时间较晚。我们在头状骨解剖学的基础上,设计了以背侧腕骨间弓为蒂整个头状骨向近端月骨位置移位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自2005年2月至2008年10月将此法应用于临床3例患者。术后随访评估手术效果。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菌性坏死 临床治疗 头状 移位 背侧 症状不典型
原文传递
儿童孟氏骨折合并骨间背侧神经损伤(附13例报告) 被引量:4
5
作者 黄耀添 殷琦 雷伟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1996年第3期169-171,共3页
儿童孟氏骨折合并骨间背侧神经损伤13例,讨论其受伤机制及诊断治疗问题。本组年龄3~12岁。骨折属伸直型12例,屈曲型1例。新鲜骨折4例,陈旧性骨折9例。神经受压4例,神经粘连5例,神经瘢痕化2例,神经断裂2例。治疗方... 儿童孟氏骨折合并骨间背侧神经损伤13例,讨论其受伤机制及诊断治疗问题。本组年龄3~12岁。骨折属伸直型12例,屈曲型1例。新鲜骨折4例,陈旧性骨折9例。神经受压4例,神经粘连5例,神经瘢痕化2例,神经断裂2例。治疗方法采用手法或手术复位,手法复位骨折脱位4例,神经松解术5例,神经吻合术4例。10例平均随访2年8个月,9例神经功能恢复正常,1例无效。孟氏骨折合并骨间背侧神经损伤的机制与局部解剖特点有密切关系,是脱位桡骨小头的冲击力、挫伤、压迫、牵拉和粘连等诸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强调早期诊断、早期复位可取得满意疗效。晚期病例应积极处理,仍可取得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他其 背侧神经损伤 手法 复位 儿童
原文传递
足跗骨间弥漫型腱鞘滑膜巨细胞瘤一例 被引量:2
6
作者 董榕波 刘三军 +1 位作者 吕娟 钱新初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8-119,共2页
患者 女,19岁。左足背外侧无痛性肿块进行性增大3年余。体检:左足背外侧可触及一范围约3.0cm×3.5cm包块,质地较硬,有轻压痛,无皮肤破损及皮下淤血,局部关节活动稍受限,末梢色泽、皮温、感觉无异常。
关键词 腱鞘滑膜巨细胞瘤 弥漫型 进行性增大 无痛性肿块 皮下淤血 皮肤破损 关节活动
原文传递
指骨钢板结合骨间缝合法治疗下胫腓关节分离 被引量:2
7
作者 许东浩 胡茂忠 +1 位作者 姜文学 姚树源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8-139,共2页
下胫腓关节分离是踝关节骨折中常见的伴发损伤之一。本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采用指骨钢板结合骨间缝合法治疗下胫腓关节分离,共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患者15例,均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下胫腓关节分离 缝合法 治疗 钢板 踝关节 2009年
原文传递
跖骨骨间神经瘤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正义 陈宝兴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2期772-774,共3页
跖骨骨间神经瘤王正义,陈宝兴一、名称与流行学1845年英国足外科医生DurLacher首次描述过第三,四跖骨间神经痛,1876年美国足外科医生TG.mortow认为它是第三,四趾跖关节痛,1893年T.S.K.mor... 跖骨骨间神经瘤王正义,陈宝兴一、名称与流行学1845年英国足外科医生DurLacher首次描述过第三,四跖骨间神经痛,1876年美国足外科医生TG.mortow认为它是第三,四趾跖关节痛,1893年T.S.K.morton报告6例,并命名为mort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神经瘤 治疗
原文传递
刮刮刮,他的体质顶呱呱
9
作者 玛瑙 《现代保健》 2006年第7期68-69,共2页
人体可以刮痧的部位很多,常用的有第七颈椎上下左右四处,喉骨两旁,两臂弯,两腿弯,脊椎两旁,前胸肋骨间,后背肋骨间,两足内外踝后的足跟肌腱处,左右肋下肝脾区,以及两肩胛岗上和岗下等处。背部刮痧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后会出现... 人体可以刮痧的部位很多,常用的有第七颈椎上下左右四处,喉骨两旁,两臂弯,两腿弯,脊椎两旁,前胸肋骨间,后背肋骨间,两足内外踝后的足跟肌腱处,左右肋下肝脾区,以及两肩胛岗上和岗下等处。背部刮痧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后会出现青紫色出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 俯卧位 出血点 刮痧
下载PDF
前臂背侧部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4
10
作者 王欣 王建红 +5 位作者 梅劲 胡浩良 王胜伟 潘佳栋 王杨剑 章伟文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03-306,I0008,共5页
目的通过研究前臂背侧部穿支来源、数量、起始、管径、长度、变异情况,为前臂背侧部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新鲜成人标本10具,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另有20侧上肢标本经腋动脉加压灌注红色乳胶。动脉造影标本行CT扫描后,... 目的通过研究前臂背侧部穿支来源、数量、起始、管径、长度、变异情况,为前臂背侧部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新鲜成人标本10具,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另有20侧上肢标本经腋动脉加压灌注红色乳胶。动脉造影标本行CT扫描后,对前臂穿支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并对前臂标本进行层次解剖。主要观测外径≥0.5mm的穿支,测量其外径、蒂长及与肱骨外上髁距离等。穿支分布面积应用Scion Image进行测量。结果骨间后动脉在前臂中上段发出(5±2)支穿支供应皮肤。每个穿支斜行0.8-2.7cm,穿过肌间隙后入皮下,蒂长(2.5±0.2)cm,穿支平均外径(0.5±0.1)mm,单穿支供血面积为(22.0±15.O)cm^2。骨间前动脉背侧皮穿支主要分布于前臂远侧1/3段和腕背部,平均直径0.8mm。结论以骨问后动脉穿支为蒂的游离穿支皮瓣,以骨问前动脉背侧穿支为蒂的转位穿支皮瓣,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动脉 前动脉背侧穿支 穿支皮瓣 血管造影 数字解剖
原文传递
骨间后动脉单一穿支微型皮瓣的游离移植 被引量:27
11
作者 张敬良 谢振荣 +5 位作者 雷艳文 宋君 郭桥鸿 何明飞 汤钟铭 江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3-185,i0003,共4页
目的探讨一种能够对较小皮肤软组织缺损进行精确定点修复的穿支微型皮瓣游离移植的方法。方法在对骨间后血管全段皮肤穿支的数量、分布、穿行形式等特点进行形态学观察的基础上,临床切取单一穿支微型皮瓣修复12例手指及1例耳郭缺损,对... 目的探讨一种能够对较小皮肤软组织缺损进行精确定点修复的穿支微型皮瓣游离移植的方法。方法在对骨间后血管全段皮肤穿支的数量、分布、穿行形式等特点进行形态学观察的基础上,临床切取单一穿支微型皮瓣修复12例手指及1例耳郭缺损,对皮瓣的切取、成活特点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和观察。结果9例手指皮肤缺损皮瓣移植修复顺利成活,2例术后出现水疱、暗紫、结痂脱掉后成活,1例坏死。1例耳郭再造顺利成活,外观良好。结论骨间后动脉单一穿支微型皮瓣游离移植可对手等部位较小的皮肤软组织缺损进行精确的定点修复,方便,适应性强,治疗质量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动脉 穿支 外科皮瓣 移植
原文传递
桡骨头骨折的治疗 被引量:25
12
作者 李涛 唐天驷 +1 位作者 刘巍 耿德春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79-381,共3页
关键词 治疗方法 生理作用 韧带 IOL
原文传递
上肢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5
13
作者 徐永清 朱跃良 梅良斌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5-207,共3页
由于手外伤在临床常见,造成皮肤、肌腱、骨骼缺损的病例往往需要利用皮瓣来覆盖创面。上肢作为常用的手部皮瓣供区,可供带蒂转移和游离移植,具有与手部颜色相近、皮下组织较少、手术操作简单、麻醉方便的特点。上肢常用的穿支皮瓣有... 由于手外伤在临床常见,造成皮肤、肌腱、骨骼缺损的病例往往需要利用皮瓣来覆盖创面。上肢作为常用的手部皮瓣供区,可供带蒂转移和游离移植,具有与手部颜色相近、皮下组织较少、手术操作简单、麻醉方便的特点。上肢常用的穿支皮瓣有:臂内侧穿支皮瓣、臂外侧穿支皮瓣、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尺动脉穿支皮瓣。下面就上肢各穿支皮瓣的解剖、适应证、手术方式和优点、缺点分别予以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临床应用 上肢 后动脉 覆盖创面 皮瓣供区 游离移植 带蒂转移
原文传递
骨间后动脉皮支链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5
14
作者 荆、超 王增涛 +4 位作者 侯致典 丁自海 徐聪 李宏亮 周小波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6-49,98,共5页
目的为骨间后动脉皮支链皮瓣的带蒂或游离切取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新鲜男尸正常上肢标本14侧,分别进行乳胶灌注显微解剖、过氯乙烯和牙托材料混合填充剂制作铸型标本、聚乙烯醇一氧化铋灌注平铺x线动脉造影3种方法研究骨间后动脉皮支... 目的为骨间后动脉皮支链皮瓣的带蒂或游离切取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新鲜男尸正常上肢标本14侧,分别进行乳胶灌注显微解剖、过氯乙烯和牙托材料混合填充剂制作铸型标本、聚乙烯醇一氧化铋灌注平铺x线动脉造影3种方法研究骨间后动脉皮支的解剖形态学特点。对直径0.2mm以上的皮支纳入统计分析。结果①每侧骨间后动脉发出皮支6.2支,以尺骨小头桡侧缘到肱骨外上髁的连线为标准距离.远段皮支血管丛聚集点在21.24%的位置,包含皮支3.3支,近段皮支血管丛聚集点在47.86%位置,包含皮支2.9支。②距离尺骨茎突近端(5.82±1.22)em,肱骨外上髁远端(10.34±0.98)em分别有直径为(0.50±0.04)mm、蒂长(16.79±5.12)mm和直径(0.60±0.08)mm、蒂长(21.20±12.28)mm粗大皮支从骨间后动脉发出。③相邻皮支间吻合形成与骨间后动脉平行走行的血管链。结论以骨间后动脉皮支为蒂设计的游离或者转位皮支链皮瓣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动脉 皮支链皮瓣 应用解剖 组织修复 前臂
原文传递
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创面 被引量:25
15
作者 闫涛 黎立 +3 位作者 乔为民 常磊 李靖扬 孟庆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77-378,共2页
目的总结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3月-2010年3月,采用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创面2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5~57岁,平均32.7岁。机器绞伤8例,压砸伤7例,挤压伤2例,热压伤1例,虎... 目的总结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3月-2010年3月,采用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创面2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5~57岁,平均32.7岁。机器绞伤8例,压砸伤7例,挤压伤2例,热压伤1例,虎口挛缩组织切除后7例。左侧11例,右侧14例。创面部位:虎口7例,腕掌侧2例,手背15例,手掌尺侧小鱼际部1例。创面范围3 cm×3 cm~9 cm×7 cm。除虎口挛缩患者择期手术外,其余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5 h~11 d,平均5 h。术中皮瓣切取范围为3.5 cm×3.5 cm~10.0 cm×8.0 cm。供区直接缝合或中厚皮片移植修复。结果术后2周1例皮瓣以远1/3发生坏死,经二期植皮后愈合;其余皮瓣及供区植皮均顺利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皮瓣色泽、质地好,温、痛、触觉恢复。虎口挛缩患者术后30 d开大虎口夹角度≥50°,可完成拇指外展、对掌功能。结论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创面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部创面 前臂 背侧动脉 逆行岛状皮瓣 修复
原文传递
以骨间背侧动脉为蒂逆行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25
16
作者 路金来 王首夫 +4 位作者 尹维田 付忠国 张君 孙春华 罗云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08-210,251,共3页
在60侧灌注血管染料的新鲜成人上肢标本上,观察了骨间背侧血管在前臂背侧的起点、走行和分支,发现该动脉终末支在腕上2.5cm 水平,与骨间掌侧动脉背侧支之间有恒定的吻合支相连,并以此吻合支为蒂,设计了前臂骨间背侧血管逆行岛状皮瓣。
关键词 背侧动脉 皮瓣 前臂桡
下载PDF
多种游离微型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5
17
作者 刘育杰 丁小珩 +5 位作者 焦鸿生 刘春雷 仲霄鹏 刘明明 吴彩凤 张宏勋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78-82,128,共6页
目的比较3种新型游离微型穿支皮瓣和2种传统游离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0例50指手指中小面积皮肤缺损的患者分成5组,采用5种游离皮瓣修复,包括3种新型游离微型穿支皮瓣:桡动脉掌浅支穿支皮瓣(SPBRAF组,10指)、骨间背... 目的比较3种新型游离微型穿支皮瓣和2种传统游离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0例50指手指中小面积皮肤缺损的患者分成5组,采用5种游离皮瓣修复,包括3种新型游离微型穿支皮瓣:桡动脉掌浅支穿支皮瓣(SPBRAF组,10指)、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PIPF组,10指)、尺动脉腕上支穿支皮瓣(UAPF组,10指),2种传统游离皮瓣:动脉化的静脉皮瓣(AVF组,11指)、游离趾腹皮瓣(FFPF组,9指)。通过随访,对比评价5组疗效差异。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客观感觉恢复、寒冷不耐受、返回原工作所需时间、伤指主动活动度(ROM)和供受区的美学评价。结果所有游离皮瓣均存活。平均随访13.5个月。SPBRAF组和AVF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其他手术组(P<0.05)。FTPF组、AVF组和SPBRAF组修复后的感觉恢复优于其他两组(P<0.05)。在ROM、寒冷不耐受和返回工作时间方面,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觉恢复方面,FTPF组优于其他组;其他4组中,AVF组和SPBRAF组优于PIPF组和uAPF组(P<0.05)。FTPF组、AVF组和SPBRAF组受区的美容满意度最高,而SPBRAF组的供区美容满意度最高。结论与经典的游离皮瓣比较,在修复手指中小面积皮肤缺损方面,游离微型穿支皮瓣,特别是桡动脉掌浅支穿支皮瓣,其手术操作简单,只涉及单一手术区域,感觉恢复佳,供区创伤小,值得重视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指重建 显微外科 游离皮瓣 穿支皮瓣 桡动脉掌浅支皮瓣 动脉化的静脉皮瓣 背动脉穿支皮瓣 游离 趾腹皮瓣 尺动脉腕上支穿支皮瓣
原文传递
游离骨间背动脉桡背侧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4
18
作者 杨锦 杨晓东 +4 位作者 陈逸民 付尚俊 周阳 何华斌 唐永丰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07-408,共2页
目的 探讨游离骨间背动脉桡背侧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9年6月-2014年1月,对12例12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游离骨间背动脉桡背侧穿支皮瓣修复.修复指背7例,指腹5例.受伤指别:拇指3指,示指3指,中、环、小指... 目的 探讨游离骨间背动脉桡背侧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9年6月-2014年1月,对12例12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游离骨间背动脉桡背侧穿支皮瓣修复.修复指背7例,指腹5例.受伤指别:拇指3指,示指3指,中、环、小指各2指.软组织缺损范围3.0 cm×5.0 cm-5.0 cm×7.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3.5 cm× 5.5 cm-5.5 cm×7.5 cm.皮瓣动脉与指固有动脉吻合,皮瓣的皮下浅静脉与指背静脉或掌背静脉吻合.供区创面9例直接缝合,3例取髂腹股沟全厚皮片移植覆盖. 结果 12块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8个月,皮瓣外观不臃肿;皮瓣色泽与指背皮肤相近,与指腹皮肤有差异;皮瓣感觉恢复至S28例,S34例,两点辨别觉9-13 mm. 结论 骨间背动脉桡背侧穿支皮瓣血管恒定,血管蒂较长,修复手指外观满意,是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动脉 指损伤 穿支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
原文传递
吻合血管的骨间背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被引量:24
19
作者 吴攀峰 唐举玉 +5 位作者 李康华 刘鸣江 肖湘君 黄雄杰 陈彦名 王郑钢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61-363,共3页
目的介绍吻合血管的骨间背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方法和经验。方法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对29例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行术前彩色B超定位,术中采用不携带深筋膜的骨间背穿支皮瓣进行修复,吻合骨间背动脉与指固有动脉、皮下... 目的介绍吻合血管的骨间背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方法和经验。方法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对29例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行术前彩色B超定位,术中采用不携带深筋膜的骨间背穿支皮瓣进行修复,吻合骨间背动脉与指固有动脉、皮下浅静脉与指背静脉,并可吻合骨间背静脉及手指掌侧静脉。结果术后27例皮瓣存活,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比较满意;2例皮瓣出现静脉危象,1例完全坏死,1例部分表皮坏死。结论吻合血管的骨间背穿支皮瓣是一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指损伤 背侧血管
原文传递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血供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3
20
作者 黄继锋 钟世镇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8-119,F002,共3页
目的 :研究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血供来源及内部血管构筑。方法 :采用 2 0侧成人上肢标本 ,经肱动脉插管灌注红色乳胶或灌注墨汁解剖观察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动脉来源及血管分布。结果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血供主要来自骨间前动脉的... 目的 :研究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血供来源及内部血管构筑。方法 :采用 2 0侧成人上肢标本 ,经肱动脉插管灌注红色乳胶或灌注墨汁解剖观察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动脉来源及血管分布。结果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血供主要来自骨间前动脉的掌侧支和背侧支。尺动脉、骨间背侧动脉及桡动脉为间接血供来源。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周边约占 2 0 %区域 (桡侧缘除外 )有丰富血管分布 ,中心占 80 %区域无血管分布。结论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周边 (桡侧缘除外 )血供丰富 ,损伤后愈合能力强 ,可采用修复术 ,中心区则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纤维软复合体 前动脉 腕关节盘 损伤 应用解剖 上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