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错缝筋出槽”与颈椎病发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9
1
作者 张明才 石印玉 +7 位作者 黄仕荣 陈东煜 陈博 王翔 王辉昊 张开勇 郭凯 詹红生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7期557-560,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骨错缝筋出槽"与颈椎病临床发病的关系。方法:将2006年3月至2011年10月曙光医院骨伤科门诊收治的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的333例患者作为颈椎病组纳入研究,男119例,女214例,平均年龄(48.11±12.21)岁;健康受试... 目的:探讨颈椎"骨错缝筋出槽"与颈椎病临床发病的关系。方法:将2006年3月至2011年10月曙光医院骨伤科门诊收治的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的333例患者作为颈椎病组纳入研究,男119例,女214例,平均年龄(48.11±12.21)岁;健康受试者组受试者30例(来源于曙光医院研究生及进修生、社区人员),男6例,女24例,平均年龄(45.27±10.12)岁。分别从症状体征、动态触诊、X线评价3方面综合判断两组受试者颈椎"骨错缝筋出槽"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的症状体征、动态触诊、影像指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椎病组有87.99%(293/333)发生颈椎"骨错缝筋出槽",与健康受试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骨错缝筋出槽"是颈椎病临床发病的关键病理环节之一,为颈椎病临床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脊柱 关节不稳定性
下载PDF
“石氏伤科”颈椎“骨错缝筋出槽”矫正手法技术规范 被引量:27
2
作者 张明才 石印玉 +6 位作者 陈东煜 黄仕荣 王翔 元唯安 陈博 王辉昊 詹红生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5年第5期4-7,共4页
中医筋骨理论是脊柱推拿的理论基石,"骨错缝筋出槽"是脊柱病病理改变的核心要素,是脊柱临床推拿实施的重要靶点。基于手法治疗颈椎病具有疗效确切且容易推广等特色和优势,结合"石氏伤科"百年传承创新的临床实践经验... 中医筋骨理论是脊柱推拿的理论基石,"骨错缝筋出槽"是脊柱病病理改变的核心要素,是脊柱临床推拿实施的重要靶点。基于手法治疗颈椎病具有疗效确切且容易推广等特色和优势,结合"石氏伤科"百年传承创新的临床实践经验,进一步阐述"石氏伤科"关于颈椎"骨错缝筋出槽"手法矫正技术要领及操作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石氏伤科 矫正手法 技术规范
下载PDF
“骨错缝筋出槽”、椎间盘退变与脊柱退变性疾病关系探讨 被引量:16
3
作者 莫灼锚 张人文 唐树杰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970-2972,共3页
椎间盘退变作为脊柱退变性疾病的关键环节和病理因素,是近年研究的热点;"骨错缝,筋出槽"是中医骨伤科特色理论之一,是中医骨伤科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在发病机制上存在密切关联。文章分析三者的病因和病理基础,探讨三者... 椎间盘退变作为脊柱退变性疾病的关键环节和病理因素,是近年研究的热点;"骨错缝,筋出槽"是中医骨伤科特色理论之一,是中医骨伤科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在发病机制上存在密切关联。文章分析三者的病因和病理基础,探讨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利于脊柱退变性疾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脊柱退变性疾病
原文传递
脊柱“骨错缝筋出槽”与功能锻炼关系探讨 被引量:10
4
作者 唐树杰 李冬 +3 位作者 张晨晨 莫灼锚 张人文 张英杰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80-81,共2页
“骨错缝筋出槽”是脊柱退变性疾病发病的关键病机与重要临床表现,是手法治疗的理论基础。手法治疗脊柱“骨错缝筋出槽”可消除或改善患者症状,恢复脊柱运动功能。
关键词 脊柱退变性疾病 功能锻炼
原文传递
肩痛的手法治疗经验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长文 李逸伦 +2 位作者 茅幸城 朱丹枫 毛萍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第13期89-91,94,共4页
肩痛大都在疼痛局部做治疗,疼痛减轻或消失后治疗基本完成,其实这种从形态上追逐"疼痛"的治疗是不全面和不完整的。肩痛多伴有功能受限,治疗思路应该是把肩作为一个结构复合体,功能复合体,人体整体的一部分看待,从痛点入手寻... 肩痛大都在疼痛局部做治疗,疼痛减轻或消失后治疗基本完成,其实这种从形态上追逐"疼痛"的治疗是不全面和不完整的。肩痛多伴有功能受限,治疗思路应该是把肩作为一个结构复合体,功能复合体,人体整体的一部分看待,从痛点入手寻找引起疼痛的因素,如肩关节结构变化,动作模式,肌肉启动时序的改变等。通过关节错缝术关节松动术,易化疗法和运动再学习疗法训练等,重新获得正确动作模式,再通过强化练功使动作稳定发挥,最终使结构稳定,功能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痛 复合体 运动感知 并重 易化牵伸
下载PDF
“骨错缝、筋出槽”病机学说及其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4
6
作者 陈博 詹红生 +6 位作者 石印玉 程英武 林勋 王翔 张明才 李林 孔令军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5期68-72,共5页
阐释了"骨错缝、筋出槽"基本病机在脊柱病发病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与西方按脊医学的"半脱位"理论进行了比较和归纳,并在"半脱位"动物模型的启示下建立了具有中医学特色的"骨错缝、筋出槽"实验动... 阐释了"骨错缝、筋出槽"基本病机在脊柱病发病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与西方按脊医学的"半脱位"理论进行了比较和归纳,并在"半脱位"动物模型的启示下建立了具有中医学特色的"骨错缝、筋出槽"实验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脱位”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腰骶部“骨错缝、筋出槽”与非特异性下腰痛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9
7
作者 雷腾飞 胡零三 +2 位作者 安军伟 陈博 詹红生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80-82,共3页
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是指始发于腰部,出现下腰部、腰骶部、骶髂、臀部或腿部疼痛等临床症状,既没有明显的神经根受累也没有严重潜在疾患的下腰痛。作为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临床症状表现多样,无特异... 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是指始发于腰部,出现下腰部、腰骶部、骶髂、臀部或腿部疼痛等临床症状,既没有明显的神经根受累也没有严重潜在疾患的下腰痛。作为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临床症状表现多样,无特异性体征,缺乏影像学支撑,因而关于非特异下腰痛的病因至今尚没有清晰、统一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结构 非特异性下腰痛
原文传递
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探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8
作者 孙鹏飞 周铖 +3 位作者 刘锌 孙浩 林煊烨 闵文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12期89-92,共4页
目的通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分析,探讨"骨错缝、筋出槽"病理改变与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18年2月—2020年2月在该院接受椎间孔镜治疗的6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纳排标准排除患者241例。剩余371... 目的通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分析,探讨"骨错缝、筋出槽"病理改变与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18年2月—2020年2月在该院接受椎间孔镜治疗的6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纳排标准排除患者241例。剩余371例中术后出现残余症状的患者有45例,设为观察组,另从术后获得满意疗效的326例患者中采用性别分层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取45例作为对照组。运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对两组患者的影像资料作棘突偏歪距离、椎体旋转角度、双侧关节突关节间隙差值和椎间隙下降高度等"骨错缝"方面以及黄韧带厚度变化等"筋出槽"方面的测量。结果棘突偏歪:观察组的棘突偏移距离术前与术后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棘突偏移术后与术前比未发生明显改变(P>0.05);椎体旋转:观察组的椎体旋转度多于对照组(P<0.05);关节突关节间隙:观察组双侧关节突关节间隙差值(即小关节紊乱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椎间隙高度:两组术前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椎间隙高度小于对照组(P<0.05);黄韧带厚度:两组术前黄韧带厚度基本一致(P>0.05),观察组术后黄韧带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故观察组患者棘突偏歪、椎体旋转、小关节紊乱及椎间隙高度丢失等"骨错缝"的程度及黄韧带挛缩增厚等"筋出槽"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椎"骨错缝、筋出槽"的病理状态与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关系密切,是影响腰椎术后疗效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学 椎间孔镜 残余症状
下载PDF
中医旋转整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9
作者 林勋 郑梦捷 +4 位作者 陈博 张旻 庞坚 张明才 詹红生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48-51,共4页
目的:观察中医旋转整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6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松解理筋手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旋转整复手法治疗,每周治疗2次,疗程为4周。观... 目的:观察中医旋转整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6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松解理筋手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旋转整复手法治疗,每周治疗2次,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手法治疗的安全性,采用Mc Gill疼痛量表(MPQ)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69.0%,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PQ感觉项与情感项总分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全程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与手法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结论:中医旋转整复手法通过纠正颈椎关节的"骨错缝、筋出槽"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较佳,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矫正手法
原文传递
腰椎椎骨错缝对大鼠血浆黏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博 林勋 +4 位作者 庞坚 孔令军 詹红生 程英武 石印玉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6-8,共3页
目的:检测腰椎椎骨错缝对大鼠血浆黏度的影响。方法:36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旋转固定组、单纯固定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2只。旋转固定组和单纯固定组大鼠腰椎L4~L6节段植入的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旋转固定组大鼠使L5棘突向右... 目的:检测腰椎椎骨错缝对大鼠血浆黏度的影响。方法:36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旋转固定组、单纯固定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2只。旋转固定组和单纯固定组大鼠腰椎L4~L6节段植入的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旋转固定组大鼠使L5棘突向右侧旋转,造成L5棘突与L4和L6棘突的不共线;单纯固定组大鼠单纯植入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不进行旋转。分别于固定后1周、4周、8周和12周结束时,检测各组大鼠的血浆黏度变化。结果:固定4周和8周之后,旋转固定组和单纯固定组大鼠的血浆黏度皆高于假手术组大鼠(P〈0.05)。固定1周和12周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椎骨错缝可引起大鼠血浆黏度的上升,导致血脉瘀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血理论 血浆黏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