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情况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9月~2011年12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住院并行PVP治疗的45例患者,男14例,女31例,年龄53~88岁,平均72.18岁,病程2h^4个月,平...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情况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9月~2011年12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住院并行PVP治疗的45例患者,男14例,女31例,年龄53~88岁,平均72.18岁,病程2h^4个月,平均17.36d。均为胸腰段(T10~L2)单一椎体骨折。根据术前多平面重建CT或MRI评估椎体骨折线位置,参考术后X线、多平面重建CT判断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的弥散情况,将患者分成两组,A组(n=30):骨水泥充分弥散在骨折线内,B组(n=15):骨水泥在骨折线内弥散不佳。记录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局部后凸Cobb角,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d局部Cobb角之差定义为后凸纠正丢失量,对比分析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并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椎体成形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除骨密度外两组患者术前基线特征无显著性差异,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3d时的VAS评分、ODI相比术前值的改善程度(术前-术后)A组优于B组(VAS:5.03±1.33 vs 3.53±1.13,ODI:26.17±2.10 vs 24±2.03,P<0.05),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3d局部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纠正(P<0.05),A组术后3d时的Cobb角与末次随访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末次随访时的后凸Cobb角较术后3d时显著增大(P<0.05)。A组后凸纠正丢失量显著小于B组(1.08°±0.38°vs 3.58°±0.37°,P<0.05)。A组8例出现骨水泥渗漏,B组6例出现骨水泥渗漏,总体渗漏率为31.1%,骨水泥渗漏均未引起临床症状。结论:PVP可有效缓解胸腰段骨OVCF患者的疼痛,改善功能障碍;骨水泥在骨折线内弥散不佳会影响近期疗效,也可能是骨折椎体接受PVP术后仍发生进展性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展开更多
背景:国内目前在椎体增强技术(椎体成形及椎体后凸成形)中所使用的骨填充物输送管道其头端是平直、无法弯曲的。修复过程中,一般会选择在椎体内部采用对称地注入骨填充物的方式来保持椎体生物力学上的受力平衡,而传统的骨填充物输送管...背景:国内目前在椎体增强技术(椎体成形及椎体后凸成形)中所使用的骨填充物输送管道其头端是平直、无法弯曲的。修复过程中,一般会选择在椎体内部采用对称地注入骨填充物的方式来保持椎体生物力学上的受力平衡,而传统的骨填充物输送管只能用于同侧椎体骨填充。目的:探讨应用弯角椎体成形装置修复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可行性。方法:纳入60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共72个椎体,其中8例为双节段,2例为3节段椎体骨折。全部应用弯角输送通道行经皮椎体成形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影像学资料,进行前瞻性自身对照,采用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目测类比评分和简易生活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评价骨折修复效果,随访6个月-2年。结果与结论:160例患者骨折修复手术均顺利完成,50例单椎体手术时间为20-45 min,平均27 min;272个椎体中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4.2-9.5 m L,平均6.4 m L。骨水泥分布未出现偏向单侧分布情况,未出现相关严重渗漏并发症;3治疗后1 d患者目测类比评分及ODI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与治疗后1 d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治疗前生活质量良好患者比例占27%,治疗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增至87%和9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5结果提示,应用弯角椎体成形装置行单侧椎弓根穿刺,可确保椎体骨水泥双侧对称分布,修复效果满意,是一种可行、简单、安全的新方法。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情况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9月~2011年12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住院并行PVP治疗的45例患者,男14例,女31例,年龄53~88岁,平均72.18岁,病程2h^4个月,平均17.36d。均为胸腰段(T10~L2)单一椎体骨折。根据术前多平面重建CT或MRI评估椎体骨折线位置,参考术后X线、多平面重建CT判断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的弥散情况,将患者分成两组,A组(n=30):骨水泥充分弥散在骨折线内,B组(n=15):骨水泥在骨折线内弥散不佳。记录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局部后凸Cobb角,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d局部Cobb角之差定义为后凸纠正丢失量,对比分析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并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椎体成形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除骨密度外两组患者术前基线特征无显著性差异,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3d时的VAS评分、ODI相比术前值的改善程度(术前-术后)A组优于B组(VAS:5.03±1.33 vs 3.53±1.13,ODI:26.17±2.10 vs 24±2.03,P<0.05),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3d局部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纠正(P<0.05),A组术后3d时的Cobb角与末次随访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末次随访时的后凸Cobb角较术后3d时显著增大(P<0.05)。A组后凸纠正丢失量显著小于B组(1.08°±0.38°vs 3.58°±0.37°,P<0.05)。A组8例出现骨水泥渗漏,B组6例出现骨水泥渗漏,总体渗漏率为31.1%,骨水泥渗漏均未引起临床症状。结论:PVP可有效缓解胸腰段骨OVCF患者的疼痛,改善功能障碍;骨水泥在骨折线内弥散不佳会影响近期疗效,也可能是骨折椎体接受PVP术后仍发生进展性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
文摘背景:国内目前在椎体增强技术(椎体成形及椎体后凸成形)中所使用的骨填充物输送管道其头端是平直、无法弯曲的。修复过程中,一般会选择在椎体内部采用对称地注入骨填充物的方式来保持椎体生物力学上的受力平衡,而传统的骨填充物输送管只能用于同侧椎体骨填充。目的:探讨应用弯角椎体成形装置修复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可行性。方法:纳入60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共72个椎体,其中8例为双节段,2例为3节段椎体骨折。全部应用弯角输送通道行经皮椎体成形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影像学资料,进行前瞻性自身对照,采用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目测类比评分和简易生活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评价骨折修复效果,随访6个月-2年。结果与结论:160例患者骨折修复手术均顺利完成,50例单椎体手术时间为20-45 min,平均27 min;272个椎体中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4.2-9.5 m L,平均6.4 m L。骨水泥分布未出现偏向单侧分布情况,未出现相关严重渗漏并发症;3治疗后1 d患者目测类比评分及ODI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与治疗后1 d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治疗前生活质量良好患者比例占27%,治疗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增至87%和9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5结果提示,应用弯角椎体成形装置行单侧椎弓根穿刺,可确保椎体骨水泥双侧对称分布,修复效果满意,是一种可行、简单、安全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