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骨质疏松小鼠模型骨密度及骨代谢等相关指标的变化
被引量:14
- 1
-
-
作者
陈柏龄
崔昊文
林焘
肉孜卡热.依米提
吕中
-
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
-
出处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77-180,F0004,共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70976)
-
文摘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小鼠模型骨密度(BMD)及骨代谢等指标的变化规律,为揭示骨质疏松症的机理提供新的实验方法及思路。方法 C57BL/6J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Ovx组,n=25)和假手术组(Sham组,n=5),建立骨质疏松模型。以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测量其BMD,根据测量结果选取模型组中BMD最低和最高的5只小鼠分别作为低骨密度组(L组)和高骨密度组(H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血清雌二醇(E^2)水平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提取骨质疏松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并鉴定其表面抗原;通过使用茜素红染色观察钙化结节形成情况,对比不同组小鼠BMSCs的骨矿化能力。结果 L组、H组和Sham组的BMD分别为(297.82±10.22)、(365.26±3.25)、(442.76±21.96)mg/cm^2,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vx组、L组、H组的E^2水平分别为(142.75±25.26)、(142.49±17.01)、(133.54±24.58)pg/ml,均低于Sham组的(240.38±36.5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H组、Sham组的ALP活性分别为(221.82±33.58)、(155.65±14.99)、(117.30±20.96)U/L,各组间小鼠血清ALP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小鼠BMSCs不表达的表面标记包括:内皮细胞表面标记CD31(阳性表达率:1.4%),巨噬细胞及单核细胞表面标记CD11b(阳性表达率:0.8%),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表面标记CD45(阳性表达率:0.3%),而表达黏附分子和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Ly-6A/E(阳性表达率:85.0%)。茜素红染色实验反应强弱的顺序为Sham组>H组>L组>Blank组。结论受个体遗传因素的影响,骨质疏松小鼠可表现出具有明显差异的BMD和骨代谢水平,其机制可能与BMSCs成骨分化基因的差异表达有关。
-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骨质疏松小鼠模型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Keywords
Osteoporosis
Bone mineral density
Osteoporotic mice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
分类号
R681
[医药卫生—骨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