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月氏、乌孙和匈奴在河西的活动 被引量:5
1
作者 高荣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32,共10页
战国、秦汉之际,月氏和乌孙活动的“敦煌、祁连间”即指今河西走廊敦煌至酒泉、张掖一带,分布于河西走廊东西部的沙井文化和骟马文化就是月氏和乌孙活动的遗存。不久,月氏打败乌孙而独占了河西走廊。约在汉文帝时,由于匈奴的崛起,... 战国、秦汉之际,月氏和乌孙活动的“敦煌、祁连间”即指今河西走廊敦煌至酒泉、张掖一带,分布于河西走廊东西部的沙井文化和骟马文化就是月氏和乌孙活动的遗存。不久,月氏打败乌孙而独占了河西走廊。约在汉文帝时,由于匈奴的崛起,月氏又被迫退出河西。此后,一直到汉武帝元狩二年以前,河西始终处于匈奴控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氏 乌孙 匈奴 河西 游牧民族 “敦煌” “祁连” 沙井文化 骟马文化
原文传递
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2005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7
2
作者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毛瑞林 +10 位作者 周广济 魏美丽 岳晓东 李永峰 方志军(绘图) 孙峰(绘图) 王辉 张相鹏 温成浩 艾婉乔 十月科技公司(摄)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8,共15页
火烧沟遗址位于甘肃省玉门市清泉乡火烧沟村东清泉中学旧址及其西侧和南侧,西距清泉乡政府驻地2.5公里,312国道从遗址中穿过。遗址整体呈西高东低的缓坡状,南部为兰新高铁客运专线和兰新铁路,西侧为火烧沟。
关键词 刻划纹 火烧沟遗址 骟马文化 发掘简报 甘肃玉门
原文传递
甘肃马鬃山玉矿遗址出土砷铜的科学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文欢 李延祥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13-16,共4页
马鬃山玉矿遗址是西北地区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早期工业遗存,出土有较多铜器。对其中4件具有西北地区特色的砷铜进行分析发现:1件为铜铅砷合金,1件为铜锡砷合金,2件为铜砷锑合金。马鬃山玉矿遗址出土铜器在材质上所展现出来的多样性,... 马鬃山玉矿遗址是西北地区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早期工业遗存,出土有较多铜器。对其中4件具有西北地区特色的砷铜进行分析发现:1件为铜铅砷合金,1件为铜锡砷合金,2件为铜砷锑合金。马鬃山玉矿遗址出土铜器在材质上所展现出来的多样性,反映了该遗址与周邻地区文化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或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鬃山玉矿遗址 砷铜分析 骟马文化
下载PDF
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骟马文化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坤龙 王璐 +3 位作者 梅建军 王颖琛 陈建立 王辉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0-115,共6页
骟马文化的发现填补了河西走廊西部在四坝文化之后晚期青铜时代的空缺,也为探讨四坝文化的流向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首次对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骟马文化铜器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表明其材质以红铜为主,也有少量锡青铜、铅青铜和砷青铜... 骟马文化的发现填补了河西走廊西部在四坝文化之后晚期青铜时代的空缺,也为探讨四坝文化的流向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首次对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骟马文化铜器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表明其材质以红铜为主,也有少量锡青铜、铅青铜和砷青铜。火烧沟骟马文化的铜器合金化程度较低,含有较多杂质元素,延续了该遗址四坝文化时期的铜器技术特点,但与同时期的河西走廊东部、洮河流域及青海东部等地相比,却显示了不同的技术发展趋势。河西走廊受本土早期铜器技术的影响较大,而洮河流域则更多地体现与中原铜器技术体系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火烧沟遗址 骟马文化 铜器技术 区域特征
下载PDF
玉门史前文化及相关问题讨论
5
作者 李萌 《丝绸之路》 2017年第16期57-60,共4页
玉门史前文化遗址已发现约11处,其文化内涵为史前青铜时代的四坝文化和骟马文化。文章在分析四坝文化、骟马文化的文化性质与遗址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近年来肃北马鬃山玉矿遗址的调查、考古新资料,就骟马文化的年... 玉门史前文化遗址已发现约11处,其文化内涵为史前青铜时代的四坝文化和骟马文化。文章在分析四坝文化、骟马文化的文化性质与遗址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近年来肃北马鬃山玉矿遗址的调查、考古新资料,就骟马文化的年代下限及其族属等问题试作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门 四坝文化 骟马文化 族属
下载PDF
西北地区早期铁器时代作坊遗址人群的食物结构研究——以马鬃山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为例
6
作者 杨谊时 陈国科 +3 位作者 张山佳 董惟妙 张鹏 陈亭亭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2-44,共13页
手工业作坊遗址研究是近年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马鬃山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出土植物遗存进行系统鉴定和AMS14C系统测年分析,发现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年代为390-90 cal BC,属骟马文化晚期阶段,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战国中晚期... 手工业作坊遗址研究是近年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马鬃山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出土植物遗存进行系统鉴定和AMS14C系统测年分析,发现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年代为390-90 cal BC,属骟马文化晚期阶段,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早中期。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早期铁器时代人群摄取的食物是以大麦为主,小麦、粟和黍为辅。炭化农作物遗存全部出土于房址内遗迹,占所有植物遗存的94%左右,未发现作物穗轴,暗示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出土的农作物并非本地种植。与同时期的河西走廊地区、新疆东部、青海东北部、中原地区、甘肃东部地区植物考古研究结果对比后发现,矿区农作物主要来自河西走廊西部祁连山北麓的骟马文化区。本研究从侧面显示出,古人类在早期铁器时代骟马文化晚期的跨区域交通运输体系和食物资源的调配为玉矿开采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也为探讨河西走廊早期铁器时代的经济模式提供了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工业作坊遗址 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 食物结构 早期铁器时代 骟马文化 大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