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驻涡火焰稳定器冷态流场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3
1
作者 何小民 王家骅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67-571,共5页
1995年由美国代顿(Dayton)大学Hsu教授等提出的用驻涡稳定火焰是一种新型、高效、适应高性能发动机发展的火焰稳定技术。研究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数值和实验两种手段开展了驻涡火焰稳定器流场特性,包括驻涡和压力特性的研... 1995年由美国代顿(Dayton)大学Hsu教授等提出的用驻涡稳定火焰是一种新型、高效、适应高性能发动机发展的火焰稳定技术。研究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数值和实验两种手段开展了驻涡火焰稳定器流场特性,包括驻涡和压力特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本研究范围内(Da/Df=0.5~0.8)的每一个Da/Df,都对应于一个最佳的H/Df(0.2~2.0),空腔中的驻涡稳定,符合火焰稳定和燃料引入的要求,压力损失也最小。研究成果初步确定了驻涡火焰稳定器的基本结构参数,为开展热态研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焰稳定器 流场 压力损失
下载PDF
凹腔双驻涡稳焰冷态流场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邢菲 孟祥泰 +1 位作者 李继保 樊未军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5-138,共4页
驻涡燃烧室凹腔内流场对其燃烧性能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找出凹腔流场的特性,使用数值和实验两种手段对凹腔内双驻涡稳焰冷态流场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主流速度和凹腔前壁面吹气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存在一个最佳的后壁面吹气速度... 驻涡燃烧室凹腔内流场对其燃烧性能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找出凹腔流场的特性,使用数值和实验两种手段对凹腔内双驻涡稳焰冷态流场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主流速度和凹腔前壁面吹气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存在一个最佳的后壁面吹气速度使得凹腔内的流场稳定,以满足先进燃烧室所期望的条件。研究成果初步确定了凹腔双驻涡稳焰冷态流场特征,并为开展热态研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腔 流动分布 数值仿真
下载PDF
浮力作用下上升气泡的变形和驻涡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倪明玖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6-80,共5页
采用直接模拟方法,研究气泡在浮力作用下的变形机理及气泡尾部驻涡形成机理。用二阶时空精度的变密度投影方法解Navier-Stokes方程,用VOF(volume of fluid)方法捕捉界面。获得了气泡平衡时的上升速度,并探讨气泡内部环流和气泡尾部驻涡... 采用直接模拟方法,研究气泡在浮力作用下的变形机理及气泡尾部驻涡形成机理。用二阶时空精度的变密度投影方法解Navier-Stokes方程,用VOF(volume of fluid)方法捕捉界面。获得了气泡平衡时的上升速度,并探讨气泡内部环流和气泡尾部驻涡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F(volume of fluid)方法 气泡变形
下载PDF
凹腔驻涡模型燃烧室内涡的演化发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樊未军 孔昭健 +2 位作者 邢菲 甘志文 杨茂林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88-892,共5页
使用大涡模拟对凹腔内双驻涡冷态流场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在主流、前后壁面射流的情况下,凹腔在某些特定几何条件下会产生准周期生成和破碎的驻涡,同时研究了凹腔内准周期驻涡的生成发展的过程,得到了影响凹腔内涡演化的新结果.
关键词 航空 航天推进系统 凹腔 模拟 稳焰
下载PDF
单涡/贫油驻涡燃烧室的出口温度分布试验 被引量:6
5
作者 孔祥雷 樊未军 +2 位作者 邢菲 张荣春 宋玄进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94-799,共6页
采用试验方法对单涡贫油驻涡燃烧室的出口温度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得到如下结论:①凹腔气量对出口温度分布影响较大.随着凹腔气量的增加,出口温度分布系数(OTDF)先增加后减小,与掺混射流的穿透深度有关.②燃油掺... 采用试验方法对单涡贫油驻涡燃烧室的出口温度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得到如下结论:①凹腔气量对出口温度分布影响较大.随着凹腔气量的增加,出口温度分布系数(OTDF)先增加后减小,与掺混射流的穿透深度有关.②燃油掺混温度对出口温度分布的影响也较大.当燃油掺混温度较小时,出口温度分布系数较低.随着燃油掺混温度增加,出口温度分布系数随之先增加后减小.③燃油供油量对出口温度分布也有重要影响.当燃油量增加时,出口温度分布系数随之先增加后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油 凹腔供气 出口温度分布系数
原文传递
Flow Field Measurements in the Cavity of a Trapped Vortex Combustor Using PIV 被引量:5
6
作者 Zhang Rongchun Fan Weijun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4期359-367,共9页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cavity flow field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structural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study of trapped vortex combustor (TVC). Many of the previous flow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t...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cavity flow field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structural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study of trapped vortex combustor (TVC). Many of the previous flow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the cold condition instead of during combustion. This paper adopting PIV system and Lambda-2 vortex criterion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equivalent ratio in the cavity, air intake parameter in the cavity, mainstream air intake parameter and mainstream holder structure, on cavity flow field for a TVC using methane as the fuel.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showed that cold-condition flow field differed from the combustion flow field, in terms of either vortex core position or vortex structure. Mainstream air intake velocity and cavity air intake velocity affected the flow field structure. U-type and V-type mainstream holders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cavity flow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pped vortex combustor flow field PIV METHANE EXPERIMENT
原文传递
冲压发动机驻涡燃烧室燃烧性能试验 被引量:4
7
作者 何小民 秦伟林 +4 位作者 朱志新 牛志刚 费立群 彭力 杨承宇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1,共6页
针对某冲压发动机驻涡燃烧室模型,进行了不同进口温度、进口速度系数和余气系数下燃烧室燃烧性能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证明:随着进口速度系数的增加(0.20--0.35),点火总油气比和贫油熄火油气比增加,燃烧效率变化不明显;随着进口温度... 针对某冲压发动机驻涡燃烧室模型,进行了不同进口温度、进口速度系数和余气系数下燃烧室燃烧性能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证明:随着进口速度系数的增加(0.20--0.35),点火总油气比和贫油熄火油气比增加,燃烧效率变化不明显;随着进口温度的增加(573~773K),点火总油气比和贫油熄火油气比下降,燃烧效率提高;随着余气系数的增加(1.1--2.1),燃烧效率提高.试验中获得最小点火总油气比为0.003 5,最小贫油熄火油气比为0.002 8,最高燃烧效率93%.研究证明了驻涡应用于冲压发动机燃烧室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压发动机 燃烧室 燃烧性能 进口气动参数
原文传递
分流式驻涡煤粉燃烧器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吴劲 施浩勋 杨水春 《动力工程》 CSCD 1994年第6期49-52,共4页
本文从煤粉燃烧理论出发,采用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分流式驻涡煤粉燃烧器的气流结构、煤粉分布特征及燃烧机理。经过分流板和驻涡稳燃器的双重作用,在燃烧器出口处形成了一个高浓度煤粉和高温区,该区域内同时存在着最大的速度梯度、煤... 本文从煤粉燃烧理论出发,采用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分流式驻涡煤粉燃烧器的气流结构、煤粉分布特征及燃烧机理。经过分流板和驻涡稳燃器的双重作用,在燃烧器出口处形成了一个高浓度煤粉和高温区,该区域内同时存在着最大的速度梯度、煤粉浓度梯度和温度梯度,从而使煤粉迅速着火,燃烧稳定。实际应用证明,这种燃烧器在提高锅炉的低负荷稳燃能力,节省燃油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燃烧器 锅炉 试验
下载PDF
涡轮级间燃烧室燃烧性能试验 被引量:2
9
作者 丁国玉 何小民 +3 位作者 金义 秦伟林 吴泽俊 蒋波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442-2447,共6页
开展了进口空气马赫数、驻涡区余气系数影响涡轮级间燃烧室燃烧性能的试验研究,获得了燃烧室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随着进口马赫数的增大,总压损失从1.5%增加到7%,流阻系数变化不大,出口温度分布系数OTDF(overal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 开展了进口空气马赫数、驻涡区余气系数影响涡轮级间燃烧室燃烧性能的试验研究,获得了燃烧室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随着进口马赫数的增大,总压损失从1.5%增加到7%,流阻系数变化不大,出口温度分布系数OTDF(overal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factor)也相应变大;对于不同的进口马赫数,燃烧效率、OTDF随驻涡区余气系数的增大分别为降低和基本不变;燃烧效率大多在70%~85%之间;试验中得到的在燃烧室进口温度为473K时的最大贫油熄火余气系数为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级间燃烧室 燃烧性能 马赫数 余气系数
原文传递
高速可压缩来流与凹腔驻涡相互作用及其物质输运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岩 何淼生 +2 位作者 余彬 王巍 刘洪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71-284,共14页
为了深入认知凹腔驻涡与高速可压缩来流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来流马赫数对上述动力学过程的内在影响规律,对长深比为1.0的单凹腔基础构型在常温、常压、Ma=0.3~0.7的高速可压缩来流下进行冷态非定常数值模拟,并基于拉格朗日视角研究... 为了深入认知凹腔驻涡与高速可压缩来流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来流马赫数对上述动力学过程的内在影响规律,对长深比为1.0的单凹腔基础构型在常温、常压、Ma=0.3~0.7的高速可压缩来流下进行冷态非定常数值模拟,并基于拉格朗日视角研究来流与凹腔驻涡相互作用及其物质输运特性。结果表明:凹腔上方剪切层内旋涡结构仍然具有类似自由剪切层的周期性演化过程,主流与凹腔通过三次掺混进行物质输运;随着主流马赫数的增加,旋涡运动方式及凹腔-主流物质掺混机制都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剪切层内旋涡和凹腔主涡涡量均呈现数量级式增长,剪切层旋涡结构脱落频率近似线性增长并逐渐卷吸至凹腔中部,进入凹腔的主流流体占比降低,但扩散程度和速度加快;此外,源于凹腔的流体流出唇口线后经剪切层的夹带作用回流占比增大,降低了凹腔-主流的整体质量交换水平;驻留参数整体衰减,高马赫数时仅为低速工况的1/2,显著降低了回流区对于流体驻留作用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模态冲压发动机 可压缩流 凹腔 物质输运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飞机着陆过程中提高气动性能的一种新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岑梦希 叶正寅 +1 位作者 叶坤 杨青 《飞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19,24,共4页
为了提高飞机在着陆过程中的气动性能,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将翼型上翼面的一段表面设计为活动部分。当飞机进入着陆阶段的较大迎角时,通过活动部分在上翼面形成一个台阶产生稳定的驻涡,再联合Gurney襟翼,达到同时提高翼型的升力、失速迎... 为了提高飞机在着陆过程中的气动性能,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将翼型上翼面的一段表面设计为活动部分。当飞机进入着陆阶段的较大迎角时,通过活动部分在上翼面形成一个台阶产生稳定的驻涡,再联合Gurney襟翼,达到同时提高翼型的升力、失速迎角及增加翼型阻力的目的。在NACA2415翼型上对上述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翼型最大升力系数从原始翼型的1.548 232提高到2.160 687,最大升力系数所对应的迎角可以从原始翼型的17°提高到20°。可见,所提出的新方法对提高飞机的着陆性能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型 分离 GURNEY襟翼
原文传递
绕流带驻涡板圆柱的换热与流动阻力的确定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维汉 唐海龙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A01期96-99,共4页
对流体绕流带有使分离旋涡驻留且沿流动方向固定的驻涡板的圆柱的流动和换热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在一个小型风洞中进行。在一定的雷诺数范围内通过对加热圆环的局部热平衡求得圆柱体表面的局部换热系数,而流动阻力则通过测量风洞的静... 对流体绕流带有使分离旋涡驻留且沿流动方向固定的驻涡板的圆柱的流动和换热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在一个小型风洞中进行。在一定的雷诺数范围内通过对加热圆环的局部热平衡求得圆柱体表面的局部换热系数,而流动阻力则通过测量风洞的静压差而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阻力 对流换热 性能分析 圆柱体
下载PDF
驻涡煤粉燃烧器的实验研究
13
作者 吴劲 杨水春 胡建根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341-344,380,共5页
本文实验研究了驻涡煤粉燃烧器的气流结构及燃烧机理。在BD(BarchanDune)型旋涡发生器的特殊作用下,燃烧器出口处形成了一个利于煤粉着火和燃烧的高温热核和高浓度煤粉区域,从而使煤粉着火迅速,燃烧稳定。实际应用证... 本文实验研究了驻涡煤粉燃烧器的气流结构及燃烧机理。在BD(BarchanDune)型旋涡发生器的特殊作用下,燃烧器出口处形成了一个利于煤粉着火和燃烧的高温热核和高浓度煤粉区域,从而使煤粉着火迅速,燃烧稳定。实际应用证明,驻涡煤粉燃烧器在节省锅炉点火及助燃用油,提高锅炉的低负荷稳燃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燃烧 燃烧器
下载PDF
驻涡燃烧室凹腔双涡结构研究 被引量:46
14
作者 樊未军 易琪 +1 位作者 严明 杨茂林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6-70,共5页
从1995年Hsu等提出驻涡燃烧室至今,在不到10年时间,驻涡燃烧室经过了4代的发展,也越来越接近实际应用。该文设计实验用轴对称三维驻涡燃烧室,利用testo360对燃烧室的出口温度场及污染物排放进行测量,实验结果显示:驻涡燃烧室凹腔后体吹... 从1995年Hsu等提出驻涡燃烧室至今,在不到10年时间,驻涡燃烧室经过了4代的发展,也越来越接近实际应用。该文设计实验用轴对称三维驻涡燃烧室,利用testo360对燃烧室的出口温度场及污染物排放进行测量,实验结果显示:驻涡燃烧室凹腔后体吹气能够大幅度降低NOx排放;然后通过PIV(粒子成像测速仪)技术对驻涡燃烧室冷态流场进行测量,探讨驻涡燃烧室降低污染排放的机理,试验结果显示当驻涡燃烧室在低污染工况下凹腔内确会出现双涡结构,进一步证明双涡结构对降低燃烧室污染排放物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能动力工程 燃烧室 凹腔 NOX排放 粒子成像测速仪 结构
下载PDF
新型内突扩加力燃烧室方案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25
15
作者 季鹤鸣 樊于军 杨茂林 《航空发动机》 2006年第1期35-37,共3页
介绍了一种新型内突扩加力燃烧室方案,具有质量轻、尺寸小、红外隐身功能突出等优点;在分析当前高推重比发动机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国内外加力燃烧室的技术水平,根据新一代军用发动机的加力燃烧室进气参数,论证了该方案所具有的现实... 介绍了一种新型内突扩加力燃烧室方案,具有质量轻、尺寸小、红外隐身功能突出等优点;在分析当前高推重比发动机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国内外加力燃烧室的技术水平,根据新一代军用发动机的加力燃烧室进气参数,论证了该方案所具有的现实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推重比发动机 加力燃烧室 燃烧 突扩扩压器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加力燃烧室技术及新颖结构方案 被引量:24
16
作者 马梦颖 金捷 季鹤鸣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 2008年第4期55-59,共5页
传统发动机加力燃烧室都采用V型火焰稳定器组织燃烧,自加力出现到第三代发动机,该方案一直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新一代歼击机性能指标的提高,发动机加力燃烧室需要新的突破才能满足更高推重比的要求。本文介绍了第三代、第四代发动机加... 传统发动机加力燃烧室都采用V型火焰稳定器组织燃烧,自加力出现到第三代发动机,该方案一直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新一代歼击机性能指标的提高,发动机加力燃烧室需要新的突破才能满足更高推重比的要求。本文介绍了第三代、第四代发动机加力燃烧室的结构方案,并根据新一代加力燃烧室一体化设计思想,介绍了新颖加力燃烧室的结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力燃烧室 V型火焰稳定器 燃烧 突扩扩压器
下载PDF
驻涡区进口结构参数影响TVC燃烧性能的试验 被引量:22
17
作者 何小民 许金生 苏俊卿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798-1802,共5页
驻涡区的空气、燃油供给位置和两者之间的匹配关系是影响驻涡燃烧室性能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研究中把4种驻涡区油气进入位置和3种掺混空气孔位置组合成7组油气参数,在不同进口温度和进口流量下开展了相应的燃烧性能试验,获得了点火性能、... 驻涡区的空气、燃油供给位置和两者之间的匹配关系是影响驻涡燃烧室性能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研究中把4种驻涡区油气进入位置和3种掺混空气孔位置组合成7组油气参数,在不同进口温度和进口流量下开展了相应的燃烧性能试验,获得了点火性能、贫油熄火特性和燃烧效率与7组油气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得出了第7组组合参数是综合性能最好的驻涡区油气进口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 航天推进系统 燃烧 燃烧室 油气进口参数 燃烧性能
下载PDF
富油燃烧/快速淬熄/贫油燃烧(RQL)工作模式下驻涡燃烧室排放性能试验 被引量:23
18
作者 金义 何小民 蒋波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31-1036,共6页
针对使用液态燃料(航空煤油)的富油燃烧/快速淬熄/贫油燃烧(RQL)工作模式驻涡燃烧室排放性能开展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分析总结了驻涡区余气系数、进口空气流量和进口空气温度等参数影响RQL工作模式驻涡燃烧室排放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针对使用液态燃料(航空煤油)的富油燃烧/快速淬熄/贫油燃烧(RQL)工作模式驻涡燃烧室排放性能开展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分析总结了驻涡区余气系数、进口空气流量和进口空气温度等参数影响RQL工作模式驻涡燃烧室排放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驻涡区余气系数增大(α=0.61~1.53),CO和UHC(未燃碳氢化合物)体积分数升高,NOx体积分数降低;随着进口空气流量增大(Wa=0.4~0.6 kg/s),CO,UHC,NOx体积分数均升高;随着进口空气温度升高(283~473 K),CO和UHC体积分数降低,NOx体积分数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油燃烧/快速淬熄/贫油燃烧(RQL) 燃烧室 液态燃料 排放性能 余气系数
原文传递
驻涡燃烧室燃烧性能试验 被引量:22
19
作者 何小民 许金生 苏俊卿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8-323,共6页
开展了空气进口温度、流量和余气系数影响驻涡燃烧室燃烧性能的试验研究,获得了燃烧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总压损失系数在3%~6%之间,流阻系数变化不大;点火和贫油熄火性能随流量变化很小,随进口温度的提高而改善,研究中最大点火... 开展了空气进口温度、流量和余气系数影响驻涡燃烧室燃烧性能的试验研究,获得了燃烧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总压损失系数在3%~6%之间,流阻系数变化不大;点火和贫油熄火性能随流量变化很小,随进口温度的提高而改善,研究中最大点火和贫熄余气系数分别为6.03和14.41;仅驻涡区供油时,燃烧效率在90%~95%之间,驻涡区和主流同时供油时,燃烧效率为84%~99.5%,并随余气系数和进口流量的变小而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室 燃烧性能 试验研究
原文传递
流动和油气参数对驻涡燃烧室燃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0
20
作者 何小民 姚锋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0-813,共4页
针对新型驻涡燃烧室开展了燃烧性能实验研究。研究首先设计研制了驻涡燃烧室模型和实验系统,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不同油气比、进口温度和进口流量等参数影响驻涡燃烧室燃烧性能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燃烧室可以在不同工况下顺利点火和... 针对新型驻涡燃烧室开展了燃烧性能实验研究。研究首先设计研制了驻涡燃烧室模型和实验系统,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不同油气比、进口温度和进口流量等参数影响驻涡燃烧室燃烧性能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燃烧室可以在不同工况下顺利点火和稳定工作,同时研究表明随着进口流量的增加(0.45~0.7kg/s),点火性能基本不受影响,熄火特性变差;随着进口气流温度的上升(360~510K),点火和熄火性能改善,燃烧效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 航天推进系统 燃烧 燃烧室 流动参数 燃烧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