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铃薯‘转心乌’块茎色素的组成和含量(英文) 被引量:10
1
作者 赵昶灵 郭华春 +1 位作者 刘福翠 董文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953-1961,共9页
马铃薯转心乌块茎的内、外韧皮部和髓为淡黄色,周皮和木质部为紫色;木质部的紫色形成一个不规则的环",并向内韧皮部蔓延.系列特征颜色反应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转心乌’块茎紫色素属于黄酮类化合物,可能含有酚性邻位二羟基,... 马铃薯转心乌块茎的内、外韧皮部和髓为淡黄色,周皮和木质部为紫色;木质部的紫色形成一个不规则的环",并向内韧皮部蔓延.系列特征颜色反应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转心乌’块茎紫色素属于黄酮类化合物,可能含有酚性邻位二羟基,并被肉桂酸酰化,不含类胡萝卜素、查耳酮、噢哢、异黄酮、儿茶素;花色苷和/或其苷元花色素奠定了‘转心乌’块茎着色的基础,其它的非红色的黄酮类化合物发挥共色素的作用.块茎的皮"紫色最浓","环"其次,"肉"最淡,这与"皮"、"环"和"肉"的色价、花色苷含量和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趋势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块茎色素 组成 含量
下载PDF
pH对马铃薯‘转心乌’块茎花色苷颜色变化及降解速率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
2
作者 赵昶灵 董志渊 +2 位作者 陈疏影 刘福翠 郭华春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997-2004,共8页
用分光光度法在体外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马铃薯‘转心乌’块茎花色苷颜色呈现和降解速率的变化,以探讨马铃薯‘转心乌’块茎颜色呈现的机理。结果显示:在pH2.0时,该花色苷呈现最强烈的红色。随着pH从0增加到13.0,该花色苷在可见光区的... 用分光光度法在体外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马铃薯‘转心乌’块茎花色苷颜色呈现和降解速率的变化,以探讨马铃薯‘转心乌’块茎颜色呈现的机理。结果显示:在pH2.0时,该花色苷呈现最强烈的红色。随着pH从0增加到13.0,该花色苷在可见光区的最大吸收波长(λvis max)依次出现红移、蓝移,然后消失,在可见光区的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值(Aλvis max)呈现为一条单峰曲线,峰值在pH2.0处。当原始pH值被恢复到2.0后,如果原始pH小于或等于5.0,花色苷的红色均被恢复得更浓烈,λvis max不同程度地趋向537nm,Aλvis max增加;如果原始pH大于或等于6.0,花色苷的红色根本不能被恢复,λvis max几乎不变,Aλvis max仍然维持低水平。在15℃、黑暗中,该花色苷在pH0~5.0条件下均随时间推移而降解,在pH2.0时的降解速度最慢;当pH小于或等于3.0时,该花色苷总体上降解缓慢,而且降解过程基本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转心乌’块茎花色苷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光谱和在15℃、黑暗中的降解速度均具pH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块茎 花色苷 颜色 降解 不同pH条件
下载PDF
马铃薯‘转心乌’F3'5'H的cDNA克隆、原核表达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晓娜 赵昶灵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165-169,共5页
花色苷合成途径中,类黄酮-3'5'-羟基化酶是合成-3'5'-羟基花色素苷的关键酶。从‘转心乌’块茎嫩芽提取总RNA,通过RT-PCR克隆到F3'5'H的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HQ860267),SDS-PAGE获得表达蛋白的分子量约为55... 花色苷合成途径中,类黄酮-3'5'-羟基化酶是合成-3'5'-羟基花色素苷的关键酶。从‘转心乌’块茎嫩芽提取总RNA,通过RT-PCR克隆到F3'5'H的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HQ860267),SDS-PAGE获得表达蛋白的分子量约为55 k Da。该基因全长1 518 bp,编码区长1 485 bp,共编码494个氨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花色苷 F3′5′H 克隆 原核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