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遗”视阈下原生态民歌的艺术架构与生存路径——以马渡乡民歌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赵栅凌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8-100,共13页
马渡乡原生态民歌艺术由来已久,是川东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极富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语音上、曲调上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但目前却处于传承和整理工作双重艰难的尴尬境地。这需要对其加以保护和抢救,进而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马渡乡原生态民歌艺术由来已久,是川东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极富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语音上、曲调上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但目前却处于传承和整理工作双重艰难的尴尬境地。这需要对其加以保护和抢救,进而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马渡乡原生态民歌的题材形式、歌词的地域特色非常明显,其曲调分为山歌、号子、小调、民俗歌等类,因此应对马渡原生态民歌进行抢救、保护,以及对宣汉民歌加以挖掘和保存并建立具体而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以使马渡民歌后继有人。文章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探讨马渡乡民歌诞生的环境与受到的挑战,考察了马渡乡地理位置和居民生活现状,以及马渡乡原生态民歌的发展现状。其次,对马渡乡原生态民歌的内容与体裁进行了全面检索,发现马渡乡原生态民歌的主要内容包括表现人们生活劳作、男女之间情感表达、反对剥削和压迫以及亲人之间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而后对马渡乡原生态民歌体裁进行分析,对相关数据予以统计,并以广泛传唱的两首情歌为例进行个案分析。再次,从音乐学角度对马渡乡原生态民歌艺术构架的特色进行归纳,从语音、词汇、句法以及衬词的应用四个方面分析其地域特色,从旋律、调式和节奏、曲调与语言特色的结合、曲式结构三个方面分析其曲调艺术特点,并以民歌《苏二姐》为个案进行实例分析,随后选取该县域东北方的土家族"薅草锣鼓"进行比较研究,指出马渡乡原生态民歌与之相比,马渡乡民歌是汉族祖先流传下来的艺术形式,在方言语音上存在差异,在伴奏乐器上不作要求,在传唱地域上不受限制,并且可细分为山歌、号子、小调和风俗歌四类。最后,提出马渡乡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保护与开发的具体实施策略与建议,包括在民歌保护方面,要制定地方法规、进行常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原生态民歌 艺术构架 生存路径 音乐学
下载PDF
四川宣汉马渡乡摩崖造像分析
2
作者 朱士峰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7年第12期43-45,共3页
四川宣汉马渡乡摩崖造像位于马渡乡浪洋寺内,摩崖造像共24龛145尊,造像面积约83.64平方米,分布在长9.2米、宽4.1米、厚2.2米的大青石壁四周,其中青石正面共9龛,雕刻精美,造像内容儒、释、道三教合一,时代主要为唐、宋时期。
关键词 摩崖造像 调查
下载PDF
四川马渡乡摩崖石窟造像艺术风格研究
3
作者 朱士峰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8年第4期49-50,共2页
四川马渡乡摩崖造像历经千年风雨洗礼,造像、石刻损坏严重。其部分龛像造型饱满,人物服饰雕刻精美,多以线面结合为主,人物形象生动、丰富,手法细致洗练,主要采用浅浮雕和线刻的雕刻方式,有着较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其开放包容的文化内... 四川马渡乡摩崖造像历经千年风雨洗礼,造像、石刻损坏严重。其部分龛像造型饱满,人物服饰雕刻精美,多以线面结合为主,人物形象生动、丰富,手法细致洗练,主要采用浅浮雕和线刻的雕刻方式,有着较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其开放包容的文化内涵成就了石窟造像的丰富多彩,人性化的世俗观、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念是唐时期石窟艺术的重要特征。这些石窟艺术是研究巴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了巴渝地区一千多年来的文化积淀,对当代艺术创作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摩崖造像 人物造型 服饰纹样 艺术风格
下载PDF
宣汉县马渡乡玉米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4
作者 陈定明 《南方农业》 2015年第27期154-154,156,共2页
玉米是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谷类作物,当今世界玉米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小麦,居第三位。玉米具有食用、饲用和多种工业用途。分析宣汉县马渡乡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及玉米产业发展潜力,并对今后玉米产业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玉米 产业发展 对策 四川省宣汉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