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旅游城镇化地区的空间重构模式——以马洋溪生态旅游区为例 被引量:40
1
作者 陶慧 刘家明 +1 位作者 虞虎 朱鹤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23-1137,共15页
旅游产业升级刺激需求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旅游空间的拓展,旅游导向的新型城镇化空间蓬勃生长,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由于缺少科学发展模式指导,旅游城镇化凸显出旅游地产投资过热、空间布局无序、整体乡村风貌受损及生态环境破坏... 旅游产业升级刺激需求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旅游空间的拓展,旅游导向的新型城镇化空间蓬勃生长,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由于缺少科学发展模式指导,旅游城镇化凸显出旅游地产投资过热、空间布局无序、整体乡村风貌受损及生态环境破坏等现实问题,亟需展开对旅游城镇化空间的综合整治,重构科学合理的空间格局。旅游城镇化地区可以解构为旅游吸引物、小镇与乡村环境三类空间,呈现多元交互关系。根据ATR空间效益权衡组合的五种不同类型,总结出旅游城镇化空间的共同特性,以此为基础提出基于ATR视角的旅游城镇化空间重构模型,即ATR单核联动式空间布局。该模型强调空间效用适度集中,旅游小镇作为配套产业的集聚中心,可防止分散延展式开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景区与乡村聚落实行分类调整,以保护区域整体生境质量。以福建马洋溪为例,在分析破碎化空间现状基础上,进行ATR空间优化重构,结果显示:旅游景区所占空间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组团式格局,沿马洋溪河流分为三大组团;南部十里小镇作为旅游区唯一的商业配套核,也是本地居民的生活空间;乡村居民点分为保留修复型与迁并镇区型两类,以促进整体视觉环境得以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红线区严格控制。ATR单核联动式空间布局模型,不仅为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搭建了空间管理平台,更是为未来新型旅游城镇的空间合理布局提供可操作性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城镇化 ATR 空间重构 概念模型 洋溪生态旅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