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理解中华民族:抗战时期马宗融的文艺实践与祖国观念
- 1
-
-
作者
马海波(回族)
-
机构
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出处
《民族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4,共10页
-
基金
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项目“边疆社会的空间意义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现当代变迁研究”(项目编号:22VMZ014)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工马宗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少数民族作家。他一生的文艺实践活动丰富多彩且独树一帜。特别是在全面抗战时期,他秉持文化救国思想,主动以文艺为方法宣传和动员回、汉等各族人民团结抗日,在大后方积极撰写和发表抗战动员文章、倡议并邀约各族作家创作抗战题材文艺作品、参加大后方各类抗敌文艺和社会活动等,大力推动当时中国各民族间的理解和团结,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贡献了不可替代的文化力量。文章在樊骏等前辈学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近发现的两篇文,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视野出发,对马宗融在全面抗战时期的文艺实践活动和祖国观念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梳理和探究。
-
关键词
马宗融
抗日战争
中华民族
文艺实践
-
分类号
I20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一生一心一双人
- 2
-
-
作者
段雨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幸福(下)》
2023年第2期14-15,共2页
-
文摘
依着,组成小小的家1942年的一天,23岁的苑茵应约来到法文导师马宗融家,看到书房内坐着一位温文尔雅的青年时,她立刻想起来,马先生说过,要为即将毕业的她“包办婚姻”。东北沦陷后,苑茵和流亡学生一起逃到北京,后来又考入战时迁到重庆的复旦大学,攻读外文和经济。战乱中,她和家人失去联系,马先生一直像慈父一样照顾她。
-
关键词
流亡学生
包办婚姻
马先生
东北沦陷
马宗融
复旦大学
-
分类号
K82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论马宗融对伊斯兰文化的翻译、介绍和研究
被引量:2
- 3
-
-
作者
马丽蓉
-
机构
青岛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9-66,共8页
-
文摘
马宗融因多重身份集于一身且自觉顺应了战争环境的历史诉求 ,便玉成其务实的译介观和互融的文化理念。于是 ,他由伊斯兰文化的翻译、介绍和研究→“提倡研究回教文化”→创建“回教文艺” ,既实践了他全方位推介伊斯兰文化的切要目的 ,又发挥了“抗战时期的文人”“在民族危机最甚的时候”“尽其为文人的作用” ,更昭示出多元文化互补共融的不凡胸襟与必胜信念。
-
关键词
马宗融
伊斯兰文化
翻译
介绍
研究
-
Keywords
Ma Zongrong
Islamic Culture
Translation
Introduction
Researches
-
分类号
K828.7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民族表达与家国认同——现代回族文学的话语演变
被引量:1
- 4
-
-
作者
苏涛
-
机构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3-141,共9页
-
基金
宁夏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五四’新文化运动视野下的回族新式教育"(项目编号:BQD2013001)资助
-
文摘
文章梳理了现代回族文学的历史脉络,认为现代回族文学在滞后于"五四"、同步于抗战、参与书写中华民族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民族性与时代性交融会通的独特面貌。在主流文学经历"救亡"压倒"启蒙"的同时,回族文学也同步完成了"时代性"压倒"民族性"的历史转型,极大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关于"现代性"话语的多元化表达。
-
关键词
马宗融
回族报刊文学
抗战文学
-
分类号
I207.9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巴金、马宗融、毕修勺与左拉《萌芽》的关系
被引量:1
- 5
-
-
作者
王伟歌
-
机构
巴金故居
-
出处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14年第2期1-5,共5页
-
文摘
对巴金、马宗融和毕修勺3人或创作《萌芽》或翻译《萌芽》的过程及受左拉的影响进行梳理。指出法国作家左拉创作的长篇小说《萌芽》从20世纪20、30年代起多次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巴金于1933年创作了中篇小说《萌芽》,巴金好友马宗融在1935—1945年翻译了左拉《萌芽》,之后翻译家毕修勺在20世纪50年代也翻译了左拉的该书。3人彼此相识,又都有留法经历,"对左拉的作品的喜爱"这根纽带促使他们通过创作或翻译的文艺手段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
关键词
左拉
《萌芽》
巴金
马宗融
毕修勺
-
Keywords
Zola
Germinal
Bajin
MA Zongrong
BI Xiushao
-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心有灵犀的爱
- 6
-
-
作者
潘彩霞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做人与处世》
2020年第9期8-9,共2页
-
文摘
东北沦陷后,苑茵逃到北京,后又考入战时迁到重庆的复旦大学。战乱中,和家人早已失散,导师马宗融一直像慈父一样照顾她。1942年的一天,23岁的苑茵应约来到法文导师马宗融家,看到书房内坐着一位温文尔雅的书生时,她立刻明白了,马先生说过要为即将毕业的她“包办婚姻”。青年是28岁的中央大学英语教授叶君健,在复旦大学兼课。其实,苑茵不仅听过他的课,还读过他用马耳为笔名撰写的进步文章,对他的才华和思想非常欣赏。
-
关键词
包办婚姻
中央大学
东北沦陷
叶君健
马先生
复旦大学
马宗融
-
分类号
K82
[历史地理—历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