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哲学人格思想的历史转向——从康德到舍勒 |
余潇枫
|
《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7 |
1
|
|
2
|
人格: 价值的“担负者”——论舍勒的“人格—价值”学说 |
余潇枫
|
《长白学刊》
CSSCI
|
1997 |
3
|
|
3
|
托克维尔平等与宗教思想的现代意义 |
林国基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5
|
|
4
|
一种“情感伦理学”是否可能?--论马克斯·舍勒的“情感伦理学” |
黄裕生
|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5 |
7
|
|
5
|
从哲学的自律本性看舍勒哲学的基本立场 |
邹伟忠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3 |
1
|
|
6
|
文明的女儿 |
崔卫平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4
|
|
7
|
人、内驱力、抵制与知识的等级——舍勒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建构及其他 |
曹文彪
|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
2006 |
5
|
|
8
|
羞耻现象学——基于马克斯·舍勒与儒家的阐明 |
卢盈华
|
《思想与文化》
CSSCI
|
2017 |
3
|
|
9
|
现象学直观的教育价值及其评价——基于马克斯·舍勒的价值论、教育观的分析 |
阮朝辉
|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10
|
技术欲望中的冲动与救赎——试析马克斯·舍勒“内驱力”思想的逻辑走向 |
杨铮
包庆德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5 |
2
|
|
11
|
是非之心如何知善知恶?——王阳明“良知”观念的感受与认知意涵 |
卢盈华
|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12
|
情感与意识的出路——评《质料先天与人格生成——对舍勒现象学的质料价值伦理学的重构》 |
杨铮
|
《伦理学术》
|
2020 |
1
|
|
13
|
怨恨滋生与德性平等——马克斯·舍勒的德性观 |
胡赟
林识音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1
|
|
14
|
当代非自然主义——美国哲学百科全书:伦理学史(续五) |
陆晓禾
|
《道德与文明》
|
1987 |
0 |
|
15
|
海德格尔与舍勒关于价值的思想交锋 |
张守连
陈伟功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16
|
近五年国内马克斯·舍勒研究综述 |
阮朝辉
|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0 |
|
17
|
人是精神趋向的X——马克斯·舍勒的人的本质的现象学述评 |
张廷国
阮朝辉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8
|
感受促发的行动有可能是道德行动吗?——基于马克斯·舍勒对感受的现象学分析 |
黄晶
|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0 |
|
19
|
怨恨:价值比较的心理机制——马克斯·舍勒的德性观解读 |
李建华
胡祎赟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20
|
马克斯·舍勒现象学价值论的本体论阐释 |
卢文忠
|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1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