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忘言之辨——创作者的品论
1
作者 葛亮 《中国文学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48,F0002,188,共4页
1874年,王韬在香港地区创立了《循环日报》,并设副刊,“增幅为庄、谐两部”。“谐部”即对应今日之副刊。王韬以他独特的文笔,在《循环日报》副刊上发表了不少诗词、散文、小说并粤讴。这些对促进香港地区文坛和报界的活跃作用甚大。刘... 1874年,王韬在香港地区创立了《循环日报》,并设副刊,“增幅为庄、谐两部”。“谐部”即对应今日之副刊。王韬以他独特的文笔,在《循环日报》副刊上发表了不少诗词、散文、小说并粤讴。这些对促进香港地区文坛和报界的活跃作用甚大。刘以鬯先生由此称其为香港地区文学的起点。有意味的是,王韬亦自编有论文集《园文录内编》,“多言性理学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日报》 王韬 香港地区文学 副刊 香港地区 报界
原文传递
张爱玲《小团圆》未刊始末及其晚期写作危机
2
作者 唐娒嘉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161,共11页
张爱玲小说《小团圆》稿本尚未寄出,文学代理人宋淇就为其敲定了连载与出版权。但在读完《小团圆》后,宋淇认为小说的高度自传性易令张爱玲陷入与胡兰成的无谓纠缠,不讨喜的人物设定也很难引起读者与批评界的共鸣,建议将《小团圆》改写... 张爱玲小说《小团圆》稿本尚未寄出,文学代理人宋淇就为其敲定了连载与出版权。但在读完《小团圆》后,宋淇认为小说的高度自传性易令张爱玲陷入与胡兰成的无谓纠缠,不讨喜的人物设定也很难引起读者与批评界的共鸣,建议将《小团圆》改写成通俗喜剧。张爱玲拒绝了提议,坚持要写自己“深知的题材”。此外宋淇敏锐捕捉到了张爱玲创作风格的转型,出于稳固读者市场的考虑建议继续保持前期的“张爱玲笔触”,张爱玲也不接受并开始了对《小团圆》的漫长改写,临终前却决定将其销毁。晚期张爱玲一直沉迷于自传体回忆书写,显露出拒斥跟随时代发展调整自适的自我放逐倾向,其寻求“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目的的落空,是叮嘱销毁《小团圆》的重要原因。而决定销毁并非默认创作失败,更多是对以记忆书写作为自我疗愈手段有效性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小团圆》 自传体小说 香港地区文学
原文传递
仪式·记忆·形象:《大公报》《香港文汇报》文艺副刊国庆叙事研究(1997—2022)
3
作者 骆江瑜 《华文文学》 2024年第5期27-36,共10页
国庆节是香港地区重要的法定假日。《大公报》《文汇报》文艺副刊自1997年香港地区回归后,便坚持“爱港者治港”的方针政策,以“私人”与“公共”的互训、历史与现实的勾连、“副文本”与“正文本”的同声共振完成中央政权的合法性建构... 国庆节是香港地区重要的法定假日。《大公报》《文汇报》文艺副刊自1997年香港地区回归后,便坚持“爱港者治港”的方针政策,以“私人”与“公共”的互训、历史与现实的勾连、“副文本”与“正文本”的同声共振完成中央政权的合法性建构与权力宣展,共同构成、补充25年来香港地区文学国庆叙事的另一面向。国庆叙事通过仪式共享和文化再造,既强化了地方认同、国族认同、文化认同,为国家建设、主体回归、文化记忆等话语建构提供了有效的资源和载体,也进一步表征了回归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香港地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呼应大湾区一体化国家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地区文学 文艺副刊 国庆节 文化记忆 《大公报》 《文汇报》
下载PDF
试论战后香港地区文学转型——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地区青年文学刊物为中心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艳丽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1-180,共20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地区青年文学刊物,不仅在接纳五四以来新文学传统和同步于世界文学潮流中为香港地区文坛培养出一批重要的本土青年作家,而且为香港地区文学主体性建设的初步展开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次,香港地区青年文学刊物对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地区青年文学刊物,不仅在接纳五四以来新文学传统和同步于世界文学潮流中为香港地区文坛培养出一批重要的本土青年作家,而且为香港地区文学主体性建设的初步展开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次,香港地区青年文学刊物对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视和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开放性吸收,与内地、台湾地区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忽视或无力顾及形成了强烈对照,由此凸显香港地区文学史的价值和意义,尤其对香港地区文学史的重新书写显示出了极其重要的当下意义和前瞻价值。最后,青年文学刊物在承续中国文学传统,尤其是五四新文学传统中参与了香港地区文学的历史转型,无疑沟通了被1949年作为“现当代”的分界线而划分开的两个时期中国文学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地区文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青年文学刊物 战后中国文学转型 主体性建设
原文传递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香港文学——文学史视域下书写香港文学的范式研究
5
作者 罗欣怡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3年第3期315-337,共23页
香港地区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独特的一部分,至今虽然已有许多文学史著作包含了香港地区文学,但大都存在未能把香港地区文学有机地融入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问题。通过对中国内地、澳门地区以及海外学者编写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作... 香港地区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独特的一部分,至今虽然已有许多文学史著作包含了香港地区文学,但大都存在未能把香港地区文学有机地融入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问题。通过对中国内地、澳门地区以及海外学者编写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作中书写香港地区文学的体例与内容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本文指出,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对香港地区文学的叙述主要存在“附录式”、“共时式”与“跳跃式”三种范式,在对部分作家作品及价值的评判上既达成一定共识,又在研究范式、问题意识、知识资源等方面具有差异和各自的优劣。论文进一步从学术范式的角度指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香港地区文学应从扩大内容的占比、增强对特殊时期的关注、强化研究的问题意识与采用多种学术方法等方面做出具体改进,还在此基础上丰富了作为中国特殊区域的“香港地区文学”的内涵,以期从理论上为香港地区文学更有机地融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提供一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地区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学术范式
下载PDF
且听他们慢慢道来——略论后期《诗双月刊》上的诗人访谈录
6
作者 洪丽霁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3年第2期87-94,共8页
诗人访谈录是香港地区著名诗刊《诗双月刊》颇具特色的一种文体形式,在由第32—43期构成的后期《诗双月刊》上集中刊发了18篇内容丰富的诗人访谈录,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明显,曾引起普遍关注及较大反响。诗人访谈录的出现与《诗双月刊》的... 诗人访谈录是香港地区著名诗刊《诗双月刊》颇具特色的一种文体形式,在由第32—43期构成的后期《诗双月刊》上集中刊发了18篇内容丰富的诗人访谈录,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明显,曾引起普遍关注及较大反响。诗人访谈录的出现与《诗双月刊》的主要编者羁魂、王伟明两人的设计与努力密不可分,具体访谈对象是富有影响力的17位中国诗人以及1位新加坡华文诗人,体现了刊物编者多次强调的“立足香港地区,胸怀中国,放眼世界”这一办刊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地区文学 《诗双月刊》 诗人访谈录
原文传递
《五四文刊》与1950年代的香港地区校园文艺
7
作者 朱云霞 《华文文学》 2023年第4期5-13,共9页
《五四文刊》是一份非典型校园刊物,存续时间较短,但其所形构的校园文艺景象,为我们思考香港地区当代文学的发展向度提供了微观切入口。首先是《五四文刊》立足香港地区,以“五四”为名在青年身份和时代意识层面自觉承续“五四精神”,... 《五四文刊》是一份非典型校园刊物,存续时间较短,但其所形构的校园文艺景象,为我们思考香港地区当代文学的发展向度提供了微观切入口。首先是《五四文刊》立足香港地区,以“五四”为名在青年身份和时代意识层面自觉承续“五四精神”,青年学生对文艺本质属性问题的探讨也是对五四传统的回应,他们以“中国文学”和“民族传统”为基点的文化共同体想象、文学创作中的多重经验和香港地区情感,在彼时都具有独特价值;其次是教授作者以介入性姿态参与到学生的文艺实践中,他们的论述或创作既在引导、培育青年学生层面起到重要作用,也将校园文艺和香港地区文坛关联起来。以此,论文尝试以《五四文刊》为中心,探讨1950年代香港地区校园文艺的文化取向和时代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50年代 《五四文刊》 香港地区文学 校园文艺
下载PDF
抗战时期《大风》的香港叙说
8
作者 操乐鹏 《华文文学》 2023年第4期14-22,共9页
以抗战时期南来文人创办的《大风》杂志为切入口,敷陈刊物内纪行、文学、漫画、学术等诸多话语脉络中的香港地区书写;依凭现存史料,打捞许地山、叶恭绰等《大风》同人未竟的香港地区文史纂修计划;循此,可探勘《大风》香港地区叙说的演... 以抗战时期南来文人创办的《大风》杂志为切入口,敷陈刊物内纪行、文学、漫画、学术等诸多话语脉络中的香港地区书写;依凭现存史料,打捞许地山、叶恭绰等《大风》同人未竟的香港地区文史纂修计划;循此,可探勘《大风》香港地区叙说的演绎轨辙及其呈露香港地区形象的衍化踪迹。《大风》场域中的香港地区叙说交织着对香港地区主体性的发现与不见,既体现出内地与香港地区文化互动间不平衡与不平等的症候,又掺杂着抗战时期香港地区文化主体性生发的幽微杂音与可贵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 香港地区文学 抗战 主体性
下载PDF
向阳而生焕新机,紫荆花开映香江——2021年香港地区文学扫描 被引量:1
9
作者 凌逾 骆江瑜 《粤海风》 2022年第3期19-27,共9页
香港地区文学在继续焕发生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成果颇丰,史料挖掘与史学建构不断丰赡,“文学+”、泛文学的跨界实践持续开展,各类学术会议与民间活动相继举行,“文学港军”队伍不断扩大,粤港澳大湾区合作与交流也更为紧密融洽。2021... 香港地区文学在继续焕发生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成果颇丰,史料挖掘与史学建构不断丰赡,“文学+”、泛文学的跨界实践持续开展,各类学术会议与民间活动相继举行,“文学港军”队伍不断扩大,粤港澳大湾区合作与交流也更为紧密融洽。2021年香港地区文学呈现新的主体图景和美学样态,也召唤着未来新的空间和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地区文学 大湾区 后疫情 史料 跨界
下载PDF
香港地区文学:变迁与笃定--从文学对公民国家意识与身份认同构建作用的视角看
10
作者 郝书翠 姜逸 《港澳研究》 CSSCI 2022年第1期83-92,96,共11页
香港地区文学始终与香港地区同胞国家意识与身份认同建构密切相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香港地区与内地间的抗战时期文化统一战线与左翼“南来作家”的乡愁与国家情怀分别构成了近现代香港地区文学实践对国家意识与身份认同的建构历程... 香港地区文学始终与香港地区同胞国家意识与身份认同建构密切相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香港地区与内地间的抗战时期文化统一战线与左翼“南来作家”的乡愁与国家情怀分别构成了近现代香港地区文学实践对国家意识与身份认同的建构历程中的刚性需求和柔性需求。战后文化统一战线刚性建构需求的没落、“南来作家”香港地区本土意识的形成及叙事视角的转变、香港地区本土作家的创作主体性建构、香港地区文学作品中“二元对立”的身份冲突是造成近现代香港地区文学实践在国家意识与身份认同问题上出现迷失的重要原因。将“大历史观”融入香港地区文学叙事视角、发挥传统文化优势唤醒香港地区文学的民族意识、以“一国两制”方针构建文化统一战线、创作人民喜爱的文学作品推进香港地区国家意识与身份认同建构的大众化进程是当代香港地区文学实践对国家意识与身份认同回归与重构的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地区文学 变迁 国家意识 身份认同
下载PDF
从报刊角度重读香港地区文学——评赵稀方的《报刊香港:历史语境与文学场域》
11
作者 张帆 刘小新 《华文文学》 2024年第2期116-121,共6页
赵稀方教授的《报刊香港》从报刊角度展现了香港地区百年文学风貌,深入探讨了香港地区的文学体制、文学流变、文学思潮、文学生产、文学观念等重大问题,在报刊史料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于香港地区文学史的整理和定位,标志着内地地区对于香... 赵稀方教授的《报刊香港》从报刊角度展现了香港地区百年文学风貌,深入探讨了香港地区的文学体制、文学流变、文学思潮、文学生产、文学观念等重大问题,在报刊史料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于香港地区文学史的整理和定位,标志着内地地区对于香港地区文学史研究以及华文文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在华文文学史的书写上实现了方法、理论、范式、内涵等几个方面的创新与突破。在文学史范式的更新、贯通海峡两岸暨香港地区、澳门地区的文学史与文学思潮、重建香港地区文学的主体性与特殊性、香港地区文学的史料建构、理论意义的彰显、重建冷战文化视野等方面为香港地区文学史重写打开了一个巨大的学术空间,进一步推进了华文文学学科建设的成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稀方 《报刊香港 重写文学 香港地区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